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抓住三条线索:(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监察与考核;(2)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过程及特点;(3)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2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监察和考核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战国时期至秦朝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监察和考核制度。3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并未马上建立文官制度。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公平竞争的思想深入人心,文官制度逐渐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建立。4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学堂
2、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2005年,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1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课标导航明晰目标】【时空坐标历史脉络】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官位世袭军功大小以法为教汉代察举制。确立时间汉武帝时期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影响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贤良方正积功劳为官和征辟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易错辨析】世官制与察举制世官制是
4、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吏被限定在贵族的范围内。世官制主要在战国之前实行。察举制是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的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代实行,隋唐时期被科举制所取代。(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确立时间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
5、正制中央集权上计制御史御史大夫目的主要内容影响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中央集权刺史寒门庶族科举制常举进士吏部九品御史台御史大夫台谏合一【思维点拨】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科举诏(2)明清时期。考试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人员考试内容国子监四书五经2官吏考核制度。特点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内容考课制度科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易错辨析】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
6、者是臣对君的监督。(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这一制度被取消。(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探究点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摘编自
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问题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名称: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主要依据:血缘、德才、考试成绩。问题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积极意义: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要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
8、则。探究点二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一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其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
9、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维持官僚系统的清正廉洁。材料二隋唐时期和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也随之日益完善。唐代的监察机构分为谏官组织和御史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其中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问题2根据材料
10、二,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表现:监察系统趋于严密;监察机构权力扩大;监察法规逐渐完善。【要点总结】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整个监察过程,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监察效果有赖于皇帝的贤明,监察官有赖于皇帝的保护。(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自魏晋御史台脱离少府后,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地方监察机构和监察机关一般也不隶属于地方衙门。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11、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监察官的遴选,既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根据实绩对监察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样就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减少虚监现象。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知识导图史论要语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2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3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度与刺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12、4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5明清时期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考核与监察制度也更趋严密。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1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为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则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则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则每年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则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有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并且名额向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倾斜
13、,说明东汉选拔官员时在名额分配上力图公平公正,重视人口稠密地区和边郡的治理,这有利于增强地方对于国家的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政治上的选官制度不能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排除B项;察举制名额向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倾斜,有利于地方的稳定,而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C项。2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当时的选官制度为历朝所沿用D当时的选官制度注重德才并举【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了曹魏时
14、期选拔官员既注重“德”又注重“才”,即注重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选官标准不断变化,也没有说明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B两项;当时的选官制度并未为历朝所沿用,排除C项。3对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注重门第声望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考生可以自由报考,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察举制注重的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故A项错误;科举制注重文化素养
15、,而不是科技素养,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故C项错误。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王朝()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唐王朝对官员考核评定等级并进行相应的升降赏罚,故A项正确。5唐代张九龄的一条用人原则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代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张九龄的这一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A科举制选官存在缺陷B重视对中央官员的选拔C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D唐代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答案】A【解析】材料“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的意思是中央在选官时,要求被提拔的官员要有一定的州县工作经历,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科举制选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因为科举人士往往较为缺乏实际的行政经验,故A项正确,B项只是这一举措的表面现象,并非本质,排除;张九龄选官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能源设备采购及安装合同
- 临时炊事员聘用合同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多场景条款
- 拍摄场地短期租赁合同
- 工厂营销承包合同协议
- 铺位租房协议合同
- 中介合同纠纷调解协议
- 购车协议电子合同
- 琴行上课合同协议
- 饭店装修协议合同
- 雷雨剧本文件完整版电子书下载
- 采样员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限公司校园招聘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1000题
- 少儿海洋知识科普
- 2025年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石化厂工艺流程
- 学校食堂收支公示公开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国中高压变频器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华图面试协议书范本
- SCR脱硝催化剂体积及反应器尺寸计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