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奴隶牛马质长券,兵器珍异剂短契。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编户。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 文化常识创意语文工作坊 陈琳语文工作室 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文化常识创意语文工作三皇五帝古中国研读思考1.三皇是指: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个杰出

2、部落首领,后世尊为皇,其实就是原始社会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和个人三皇五帝古中国研读思考有多种说法,围绕他们五个组合有巢氏 构木为巢的 中华第一人文圣祖 燧人氏 钻木取火 告别黑暗 开始有最求光明的意识 结绳记事 走向文明的标志伏羲氏 制衣狩猎 八卦 礼仪制度 龙 神农氏 发明了农耕 姜姓 有多种说法,围绕他们五个组合有巢氏 构木为巢的 三皇五帝古中国2.五帝是指: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zhun x)、帝喾(k)、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太皞(ho)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古中

3、国2.五帝是指:黄帝制衣冠、 音律,创医学,颛顼划九州: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帝喾顺民意、尧舜称“圣王” 制定四时历法,颁授农耕时令,并任命鲧和禹父子治理水患。五帝贡献黄帝制衣冠、 音律,创医学,五帝贡献古中国帝王所都谓之“中”,帝王控制谓之“国”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古中国帝王所都谓之“中”,帝王控制谓之“国”六合八荒定九州研读思考1.六合是指:2.八荒是指:3.你知道古九州指哪九州?4.你天下之中是哪一州?5.你知道并州的由来吗?六合八荒定九州研读思考六合八荒定九州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 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

4、、西北、西南”。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六合八荒定九州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 八荒指“东 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研读思考1.你知道炎黄子孙的由来吗?2.你指导百姓的含义吗?3.你知道黎民

5、与百姓的区别吗?4.你华夏的起源在哪里?5.请解释肇的意思?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研读思考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我们经常说炎黄子孙和黎民百姓,炎黄指的是炎帝和黄帝黎民百姓,上古时期,蚩尤的部落名叫“九黎”,当初黄帝和炎帝结盟共同出兵九黎部落,蚩尤大败,之后的族人就被炎帝和黄帝称之为“黎民”,意思就是九黎部落的人。代表的是地位低下的奴隶百姓代表的不是百家姓,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百姓”和蚩尤部落相对,代表的是炎黄部落。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我们经常说炎黄子孙和黎民百姓,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禅让是指统治

6、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成为正统的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沿用着大王,汉代以后天子之称谓始流行。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研读思考1.

7、社指的是:土神2.稷是的指:谷神“社稷”合称指国家。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研读思考土社谷稷有江山,研读思考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土社谷稷有江山,研读思考左昭右穆建宗庙。礼记中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一般是:始祖居中,始祖的下一代为昭,居左;昭辈的下一代为穆,居右;穆辈的下一代又为昭,居左;以后各代,以此类推左昭右穆建宗庙。礼记中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牺牲玉帛弗敢加,

8、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研读思考1.牺牲的意思是?2.少劳和太牢的区别是:3.你知道寺、庙、祠的区别吗?4.你知道祖道的意思吗?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研读思考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我们有句俗话叫:

9、“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是错误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变成了神社,庙成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等。祠,我们山西有晋祠,成都有武侯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特别注意寺,我们常说寺庙,其实古代寺和庙不一样。“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等到了秦朝以后,官员任职之所,才通称为“寺”。通俗点来说,就是古代

10、公务员办公的场所都叫“寺”。例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光禄寺以及太仆寺等等。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我们有句俗话叫:“跑得了和尚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古代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古人就是这么有仪式感。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古代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研读思考1.古代国和家的区别是?2.你知道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什么吗?3.你知道“臣妾做不到啊”这个臣妾原本的地位吗?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

11、女妾本奴隶。研读思考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周公推行封邦建国制,诸侯所居住的区域国;诸侯下边的一级是卿大夫,他们的区域叫家。注意,国和家,是两个概念,并不连用。国,一般指的是诸侯们的地盘,有时候会特指他们的都城。诸侯这样的国,其实最初是一座城及其周边组成的“城邦”,这些地盘不管大小如何变化,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天子”。这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然家也和今天的家不一样,古代是卿大夫的封地。 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没有封地的士人,刻苦努力,叫修身,辅佐大夫治理领地叫齐家,辅佐诸侯治理领地叫治国,辅佐天子治理领地叫平天下。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

12、隶。 周公推行封邦建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臣妾做不到啊“,是热播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皇后乌拉那拉宜修 所说的一句台词。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臣妾做不到啊“,是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奴隶牛马质长券,兵器珍异剂短契。傅别、质剂:均为西周时的借贷契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可见奴隶地位之低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傅别、质剂:均为西周时的借贷庶人黎民身份低,布衣黔首成编户。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衣博带儒生装,

13、夷蛮戎狄看左衽。黎民、庶人、布衣、黔首,均指平民百姓。古人喜欢以服饰作为某类人的代称,如穿着麻毛织品的“褐夫”,缠着牛皮做成的“韦带” ,裹着黑色头巾的“黔首”,以及白色的“白丁”“布衣”都是指平民;头戴“巾帼”,身披“裙钗”,则是指妇女;“青衣”指婢女,“青衿”则指读书人,读书人好好学习,做了高官就是“缙绅”;战士披“袍泽”,道士着“黄冠”。庶人黎民身份低,布衣黔首成编户。黎民、庶人、布衣、黔首,均指庶人黎民身份低,布衣黔首成编户。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庶人黎民身份低,布衣黔首成编户。庶人黎民身份低,布衣黔首成编户。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

14、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所谓“右衽”,也就是“衣襟向右”,“右衽”才是汉服。最早在周朝的礼记丧大记曾言:“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小敛”是指为死者穿寿衣,“大敛”是指把死者放入棺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死者穿的祭服是左衽。可见“右衽”在周朝人心中的地位了。与此对应的是,少数民族多穿的是“左衽”,所以“左衽”是分辨汉人和少数民族最直接的标志之一。而且由于中原文明一直领先异族文明,所以古人自称“右衽”是带有自豪感的。庶人黎民身份低,布衣黔首成编户。所谓“右衽”,也就是“衣襟向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折腰膜

15、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东面西侍。愚鄙卑敝仆窃微,伏惟陨首结草谨。家大舍小令外人,谦恭有礼受教化。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

16、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春朝秋觐是

17、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研读思考1.“贫道稽首”中“稽首”这个动作怎么做?2.你知道“三叩九拜”是什么意思?南面与北面的区别吗?3.你知道周代是周王上朝是施礼对多的人是谁吗?4.你知道乘车时尊贵的一方为什么在左边?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研读思考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

18、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揖让】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顿首】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

19、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稽首】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跪】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

20、席而对人不敬。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坐】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研读思考1.“贫道稽首”中“稽首”这个动作怎么做?2.你知道“三叩九拜”是什么意思?南面与北面的区别吗?3.你知道周代是周王上朝是施礼对多的人是谁吗?4.你知道乘车时尊贵的一方为什么在左边?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研读思考【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

21、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座次】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东面西侍。研读思考:1.鸿门宴的座次有何不妥之处?2.“东家”“西宾”的说法是因为什么吗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研读思考:1.鸿门宴的座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

22、是学官。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义树家风,齐家治国平天下。初度襁褓孩提幼,总角垂髫笑晏晏。九龄黄口学指数,幼学十岁习句读。金钗豆蔻女儿家,十五及笄已成年。束发志学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取字方便平辈称,厌恶他人直呼名。显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贯不忘本。斋名官爵可兼称,建功立业荫后人。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1.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庠序为地方学校,大约等同于我们上的小学和中学;太学、国子监就是大家心目中的985高校,不过,那时候招生计划很少,一般人考不上。国子监领导是祭酒(不是“喝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23、或北大、清华校长。2.三教:儒释道(儒教、佛教、道教)。3.九流: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还有一位叫农家。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1.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学官。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源于战国,当时齐国曾置博士之官。西汉博士通晓古今,职责主要是掌管书籍文典,以备顾问,为太常属官,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

24、,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学官。祭酒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朋友。这是古代仁人志士修身的基本要求。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年龄称谓年龄称谓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男子二十岁。(

25、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黄口:十岁以下。 黄口:十岁以下。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男子四十岁 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岁。 耄耋:八十岁。 鲐背之年:九十

26、岁。 鲐背之年: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期颐:一百岁 我们明天继续解析,敬请关注剖符丹书不担忧,察举征辟被选荐。氏明贵贱姓别婚,乌纱深衣科举得。论语大学加孟子,“四书”中庸要牢记。诗书礼易带春秋,儒家五经影响深。找到乐经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会。 我们明天继续解析,敬请关注剖符丹书不担忧,童生院试考秀才,生员第一称案首乡试秋闱出举人,举人还数解元棒。会试春闱考贡士,院乡会殿层层考。殿试皇帝来策问,殿试揭晓传胪仪。金榜题名入仕途,进士及第分三甲。一甲三人称鼎甲,状元榜眼加探花。二甲三甲各若干,两甲第一曰传胪。连中三元人不多,同榜进士皆同年。脱褐易赭入班列,银鱼绯衣证身份。童生院试考秀才,生员第一称

27、案首 童生试:也叫“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被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童生试:也叫“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

28、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 18.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2015年高考安徽卷“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脱褐易赭:脱去粗衣。喻脱离寒贱。赭衣,古代罪犯穿赤褐色的衣服。班列:1.朝班的行列。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明史马文升传2.指朝廷或朝官。3.官阶;品级。

29、18.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 银鱼:汉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 隋唐以后官不佩印,只有随身鱼袋。金银鱼袋等谓之章服,亦简称银章。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银鱼:汉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 隋唐以后官 绯衣:古代朝官的红色品服。唐高宗时,品色服正式形成。品色服不但规定了官员服饰的颜色,还对官员的腰带作了细致的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踰石带。庶人并铜铁带。”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语句,表现了作者

30、对自己官职低的一种悲哀和无奈。此后各朝代的官服色彩大体以唐朝的品色服制度为依据,基本上以紫、绯、绿、青四色定官品之高低尊卑。 绯衣:古代朝官的红色品服。唐高宗时,品色服正式形成。品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赏除授拜官职。升迁拔擢进加官,转迁徙改出调职。兼领行摄署假权,一官两职人能干。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回桑梓。闾阎什伍到里甲,徭役丁税输朝廷。北门南牙分曹治,北省南台设掾吏。三省六部职责清,中书门下尚书省。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赏除授拜官职。 考功:古代对官员的考核,由吏部主持,每三年一次。对京官的考核称为京察,对外官的考察叫做大计。2016年高考江苏卷“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

31、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本为上升之意,此处为提升(官职)。 镌:降低官职。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考功:古代对官员的考核,由吏部主持,每三年一次。对京官1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2015年高考江苏卷“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2.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谭嗣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除:除去旧职授新职。除的本义为宫殿的台阶。而阶梯一级一级改变,故可用来表示改变原有官职,授予新的官职。如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

32、“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1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2015年高考江苏卷“夫 4.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即军中拜授。”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5.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4.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即军中拜授。”2 1)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

33、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为破格提升。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2)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谭嗣同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 (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2015年高考上海卷“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2013年新课标全国II 卷“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2009年高考湖南卷“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2008年高考北京卷“霍光擢延寿

34、为谏大夫,徙颍川。”(2)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2008年高考安徽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 (3)出:指出京受任。2015年高考安徽卷“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 (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2015年高考上海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职。2015年高考浙江卷“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2)摄:暂时兼代本

35、职外更高职务。(3)权:临时代职。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4)假:暂时代理。(5)行:代理官职。2013年高考大纲卷“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6)署:代理,暂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职。2015年高考浙江卷“甲申秋, 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2.放:驱逐,流放。2008年高考安徽卷

36、“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3贬、谪:因过失而降级。2008年高考全国卷“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2016年高 4.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 “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5.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2008年高考安徽卷“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6.出官:贬职调离,而“出为河间相”(张衡传)的“出”为出任(地

37、方官)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4.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1.里甲: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安丁纳税等。2014年高考天津卷“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2.什伍:汉代在秦代乡、亭、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里以下的组织,建立了什伍制度,即五家为一伍,设伍长;十家为一什,设什长。2008年高考江西卷“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1.里甲: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3.桑梓:指家乡、故乡。古代,人

38、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4.闾阎:泛指平民老百姓。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王勃滕王阁序)3.桑梓:指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1.部曹:明清各部司官统称为曹,源于汉代尚书分曹治事。2010年高考四川卷“乃部户曹掾史。”2.北门南衙:北门指羽林诸将,因唐代禁军在皇宫内北面,故称北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官署在皇宫南面,故称南衙。3.北省南台:北省指尚书省,南台指御史台,位于宫阙西南。2015年高考安徽卷“世祖章皇

39、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1.部曹:明清各部司官统称为曹,源于汉代尚书分曹治事。2011.掾: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史、掾吏、掾属、掾佐。2.吏: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1.掾: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史、草拟诏旨中书令,中书舍人侍郎下。审核诏书黄门监,黄门侍郎给事中。诏命执行尚书令,左右仆射做副手。吏部天官管文官,户部地官收赋税。礼部春官看典章,祭祀科举加外交。兵部夏官选武官,军饷钱粮户部给。刑部秋官掌法律,刑狱诉讼他决断。工部冬官兴土木,屯田水利工程多。草拟诏旨中书令,中书舍

40、人侍郎下。1.中书省: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起初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有谒者之职,故名中书谒者令。后也启用士人,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为中书令。中书长官有令仆射,下有中书侍郎为副职,中书舍人,为骨干官员,负责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2.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长官称侍中,黄门监,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3.尚书省:东汉设置,称尚书台,魏晋至宋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由皇帝的秘书机构发展而来。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1.中书省: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5.吏部:又称天官,管理文职官员任免、考功、升降、调动、封勋等事物的官署。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6.户部:又称地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