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探析我国当前农地改革新途径_第1页
毕业论文-探析我国当前农地改革新途径_第2页
毕业论文-探析我国当前农地改革新途径_第3页
毕业论文-探析我国当前农地改革新途径_第4页
毕业论文-探析我国当前农地改革新途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编号:08009110223南阳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探析我国当前农地改革新途径完 成 人: 班 级: 2008-02 学 制: 4 年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03-31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21323897 摘要(1) HYPERLINK l _Toc321323898 引言(1) HYPERLINK l _Toc321323899 1 我国当前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0 1.1 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2) HYPER

2、LINK l _Toc321323901 1.2 土地零碎化导致规模不经济及资源配置缺乏效率(2)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2 1.3 土地产权制度与户籍制度相互强化(2)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3 1.4 征地制度的不完善(2)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4 1.5 过分依赖土地的保障功能(3)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5 1.6 对现行的土地使用权制度缺乏安全感(3)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6 2 我国当前农地改革的模式及评价(3) HYPERLINK l _Toc32

3、1323907 2.1 我国当前农地改革的模式(3)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8 2.1.1 农地私有化模式(3) HYPERLINK l _Toc321323909 2.1.2 农地国有化模式(4) HYPERLINK l _Toc321323910 2.1.3 集体所有制改进模式(4) HYPERLINK l _Toc321323911 2.1.4 多元复合制模式(5) HYPERLINK l _Toc321323912 2.2 评价(6) HYPERLINK l _Toc321323913 3 我国当前农地改革的新途径(7) HYPERLINK l _Toc321

4、323914 4 结语(8) HYPERLINK l _Toc321323915 参 考 文 献(9) HYPERLINK l _Toc321323916 Abstract(10)第10页 共 10 页探析我国当前农地改革新途径摘要:土地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土地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本文在阐述我国当前农地制度的现状、农地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地改革的思路及建议。关键词:农地现状;改革模式;农地产权引言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土地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过去一个多世纪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5、,从民主革命、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到家庭承包经营,无不与土地问题直接相关。正因为如此,“三农”专家杜润生和温铁军等人提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农地问题”。农地问题的核心是农地制度问题,农地产权制度则是“核中核”。目前,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户则以承包的方式行使土地使用权的“公有私营”产权制度。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初期适应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和整体改革进程。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入,这种制度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性逐步凸显。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为农村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

6、展和社会政治和谐奠定基础,依然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 我国当前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任何一种制度都具有递减的边际效益的。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地制度已到了由适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制约农村的前进发展。当前的土地制度本身及其实施的过程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协调,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下简要论述一下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所有者权属模糊,使用者权能残缺,这是当前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引发一系列农村问题的根源。只有产权界定清晰, 才能通过交易等途径实现权利者权利。产权主体的明晰化和具体化是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

7、配置的要求,才能实现土地流转的高效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1.2 土地零碎化导致规模不经济及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农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均包制,这种均包制不仅要求数量上的平均分配,还要求质量上的优劣搭配。这就使得农户的土地不仅面积小, 而且分散细碎, 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和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农田设施和先进机械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成本刚性上涨, 形成了严重的规模不经济, 而且也导致实力单薄的小农户无力对土地作大量和长期投资。同时也使得我国农产在国际的竞争缺乏价格竞争力,很容易遭受国际冲击,比如大豆。由于单个家庭农地稀少和分散,农地效益差,使得现在农地耕作的收益已成为农户的副业(可有

8、可无状态),以能提供口粮为满足,很少精耕细作,形成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这主要是单个家庭原有农地收益已不足维持温饱。然而, 由于土地使用权僵化, 流转机制不健全,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1.3 土地产权制度与户籍制度相互强化这种互相强化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农民工虽然常年在外打工,但受户籍制度和承包制的双重限制,而无法融入到就业城镇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去。致使农地资源浪费和阻碍城市化发展。1.4 征地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土地的多级所有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或者分利联盟,征地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管,致使政府与农民争抢利益,而农民是弱势群体而无力与政府抗争,往往是利益受损一方。1.5 过

9、分依赖土地的保障功能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忽视农村保障制度的建设,没有将农民群体纳入规范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内,导致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还具有生存、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功能,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土地的保障功能远远大于其生产功能。1.6 对现行的土地使用权制度缺乏安全感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由于很多不定原因导致农村集体频繁地重新分配承包地。土地的频繁调整不仅加速了农地的细小和零碎化, 也使农民失去了对所承包土地的稳定预期。由此可见, 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的改革是很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但要怎么改革,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会产生各种改革方案。2 我国当前农地改革的模式及评价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入,现

10、行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度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性逐步凸显。于是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进行反思,并从理论层面上设计出农地所有权的种种改革方案。2.1 我国当前农地改革的模式2.1.1 农地私有化模式随着农地问题的无解和各种改革效果的甚微,最近私有化呼声愈来愈高。一些学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农地要私有化”。他们所构想的土地私有化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1)承认农户占有土地,主张集体放弃徒有虚名的所有权,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合一,并立法进行管理。(2)土地经营实行“两田制”:划一部分耕地归农户直接经营,作为维持温饱的口粮田;另一部分土地在归农民所有的基础上不分到户,而以股权

11、的形式,争取大地块招标出租,形成适度经营规模。(3)农地虽然私有化后,但其用途必须符合国家农业发展要求,不得随意更改。(4)建立土地信用制度,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持有商品田的地产股票可分红、流动和继承,持股者具有经营决策权和分享收益权。国家建立土地信用制度,管理口粮田的流动和商品田股票的流动。他们认为,农地私有化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产权明晰稳定,提高农地效率,征地后得到合理补偿。(2)加快农地流转、租赁,提高农民市场交易地位。(3)农民独立自主决策,排除其他人或组织对土地权利的干涉或代理。(4)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等等。尽管论述的角度不一,但均一致

12、认为,只有对农地集体所有制进行彻底的私有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提供动力。2.1.2 农地国有化模式根据当前的情况逐步改革和推行农地国有化,并提出诸如国有永佃、国有承包、国有租佃等种种国有化模式。国有化方案的基本思路是:明确所有权归国家,把作为经营权的承包制转变为租赁制。具体有以下几种模式:“农地国有化+999使用期”模式:取消土地集体所有,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并给予农民999年使用期的改革模式。“农地国有化+多元化租佃”模式:土地可以进行国有租佃,在国家所有基础上,租赁主体可以是农户,也可以是经济联合体,甚至可以是雇工经营,承租者还可以自由转让。国有化基础上的农民永佃模式:主

13、张取消村委会的土地所有权,一切土地收归国有。同时,农民可永久地承包土地,并且不随生、老、婚、嫁、娶、移民等人口变动因素而变化,可以出租、转让、抵押、赠送和遗传。综上所述,不论何种国有化模式,本质上都是由国家来行使土地所有权,由农民行使较为长期的使用权及其他权利。因此,国有化的基本论点有2个:(1)认为当前农地集体所有制已名存实亡,而国有化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和村组的代理和投机,起到保护农村土地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作用。(2)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释放出其他一切权利,赋予农民完整、系统、自主的土地产权,刺激农民的积极性,稳定农民的使用权预期。2.1.3 集体所有制改进模式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当前国有化

14、不足取或条件不成熟,私有化太冒进或时机已丧失的条件下,试图在农地集体所有制框架下对其加以改进,探索出了均田承包制、规模经营、“四荒”使用权拍卖、两田制、土地股份合作制、永包制和租地农场制等模式。这些模式在肯定集体所有制仍是目前农地产权制度最适合的选择,改进使用权和创新农地经营方式来解决现存的问题。集体所有制改进方案的要点可归纳如下:明确村民小组或行政村(自然村)是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切实保障村民小组的所有权主体资格,逐步将村民小组改造成法人组织,并扩展集体农地所有权的权能,使村民小组行使土地的一切产权。清晰界定和保护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范围: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是一种私人财产,神

15、圣不可侵犯,它包涵承包权、使用权(经营权),还有抵押权、入股权、转让权等多种权利,应形成法律依据。探索集体所有制下的土地股份制模式:主张建立以村委会为载体的土地管理公司,将土地经营权按现有人口股份化,实现承包经营股份化和农民的“按份共有”。将土地承包权独立化、长期化和商品化:把土地承包权永久地固定给广大农民,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一种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财产权。此方案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强化土地使用权(物权化)来推进改革。2.1.4 多元复合制模式中国农地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复杂性不是一种模式所能完全解决的,农地混合所有制在实践中也许是最优选择。积极探索的复合制形

16、式有以下:“国家+农民”复合所有制:国家有权优先取得农地产品,有权对部分农地的使用方向加以限制,有权进行耕地保护,有权获取农地价值增值中社会劳动的贡献份额;农户或农民拥有基本的耕作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抵押权和收益权等,双方均不得侵犯对方的权益。 “国家+集体”复合所有制:国家所有权是终极所有权,集体所有权是初始所有权。“权变式”复合制:综合考虑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应针对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经济形态之中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土地被征用的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实施不同的土地财产权形式。“三元所有制”:国营农、林、牧、渔等为国家所有;集体的耕

17、地、林园等归集体所有;宅基地、口粮田、自留地等归个人私有。“乡镇+村组”复合所有制:按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乡镇集体所有和村(组)集体所有2个层次,分别交给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行使,乡镇行使城镇建设用地所有权,村组行使农地、宅基地、“四荒地”所有权。综上所述,混合所有制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土地的所有权配置分为2个、3个甚至更多的主体所有,并且各方有比较明确的权利划分界限,任何一方不得侵犯另一方的合法权利。这种主张实际上是介于土地国有和土地私有之间的折中方案。2.2 评价关于农地所有权的改革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看都主张农地使用权长期、完全地赋予农民,促进农地的合理流通。对所有权

18、外的其他权利归农民所有,都不存在争议和分歧。针对当前的农地制度的种种矛盾,私有化模式似乎能够很有效,也是很理想的模式。但对于我国目前的条件,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民主法治程度比较高,社会保障健全,能够解决农民在土地买卖之后的后顾之忧,而且改革的成本比较高昂。所以这种模式的时机还不成熟,不适用于当前。国有化模式也能够很清楚的明确所有权,但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农民人数众多但始终是力量弱小的一方,利益被分夺的一方,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当前的社会发展程度还不适合土地完全国有化。针对目前的复杂环境,多元混合所有制能够因地制宜,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条件下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这是

19、种不错的折中方式,所存在的缺陷就是不能够广泛推广,有点像中国的特区。完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对现存的制度改革的成本小,易于在广大农村中实现,并能够有效解决现存制度中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能够很好有效的平衡集体与农民个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农村经济持续活跃快速发展。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久的过程,不同条件下作适当的调整。3 我国当前农地改革的新途径农地产权改革面临的诸多约束,为改革设置了一个边界,使改革在特定阶段只能尽量逼近约束边界,而不能跃出。改革只能遵循渐进式道路,逐步向前推进。随着改革的成功和逐步深入,曾经对改革形成的约束将被逐步突破,边界将会向外拓展,从而使改革一步步前进,并最终达致目标。根据目

20、前我国的现状,我认为土地使用权股份化是我国当前农地改革的新路径。土地使用权股份化的基本内容。土地入股经营的原则是“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首先,必须理清所权归属。笔者认为,以最低一级的集体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是比较合理稳妥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使最贴近农民土地经营活动的组织作出有关使用权流转的决定,而且这样做成本也最低。然后,由种田能手、集体经济组织或投资于农业的工商企业自愿发起,农户以土地的使用权作价入股,也可用资金、技术和设备入股,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制企业。企业统一经营农民的土地,农民既可按股分红,又可在企业内工作,按劳分酬。各股

21、份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在完成国家税收、上缴各种费用等之后,按每人所占股份比例分红。同时,股权可以继承和转让。土地使用权股份化的实施和推广步骤。首先在有条件的地区从点到面逐步试行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股份制。即在人均占地少,二、三产业发达、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强的农村首先试行,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农业企业,以自愿互利原则实现农田、山林及鱼塘等股份化。试点可以分步进行,如先在村民小组范围内进行试点,在取得成功后再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建立村级股份合作社。这一改革路径的优势在于能够规避并逐步突破改革的约束条件首先,充分考虑了现阶段土地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不论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还是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

22、,所有权变动的成本是如此之大,而且,所有权的变动很难达到制度创新的最终目的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土地使用权股份化正是在坚持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使用权的创新,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最大的变动是经营方式的变动。这样,使得由土地家庭经营到土地使用权股份化经营过渡变得自然而平稳,不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动荡。再者,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农民自发选择的一条道路,正处于一个与新形势不断磨合和完善的阶段,对于目前土地经营中的种种问题,不能单纯归咎于所有制或经营者。有关调查表明,农民并不是为了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才会提高对土地的预期,事实证明,只要有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且使用权权能完整,

23、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他们会致力土地经营,而土地使用权股份经营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营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为土地使用权股份化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促使土地从分散走向集中。集中起来的土地有利于大规模耕作和形成规模经济,使运用先进生产工具进行耕作成为可能。同时有利于单位农产品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地租、地价调节土地供求,充分体现了土地的商品属性,进而诱使土地由低效率经营者向高效率经营者流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第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由于实行股份化经营,维护了土地使用权所有者与经营者

24、的共同利益,解决了外出打工农户的后顾之忧。另外,土地股份化经营使农民们能充分考虑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在务农与经商之间很好的进行取舍。第四,诱导土地经营者主动关心市场。由于土地产出与经营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经营者不得不主动关心生产资料的市场行情,以利于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产出。其次,为了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必须充分掌握国内国际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比较优势进行生产。4 结语农地问题是“三农综合症”的核心症结。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农地问题,农地问题的核心是农地制度问题。农地制度包括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地征用与

25、补偿制度、农地管理制度等几大方面,农地产权制度则是其“核中核”。农地产权制度的政策设计和实施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框架下围绕土地承包使用权制度展开的,但无可否认的是,农地所有权才是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或者说是农地制度的“核中核”。古往今来,任何一种制度的变革都需要坚定的持续的决心和毅力,但都不能脱离实际环境情况任意改革,只有逐步步步推进妥善解决好面临的各种问题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才可以有力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地改革也一样,现阶段改革第一步只能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慢慢积累量变,顺理成章的达到制度的质变。在农地改革中时时维护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保持

26、社会和谐安定,变革才会真正的成功!参 考 文 献1 赵紫玉,徐梦洁.构建我国农地产权“三权分离”模式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设想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06.2 尹娟燕.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路兼评农地私有化论J. 中国房地产, 2008.06,(67)3 傅小龙,曹舒璇.中国农地产权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9,05.4 蔡继明,方草.对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5, 04.5 张为杰,宫芳.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J.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9,02.6 蔡继明.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03.7 印 华,周维颖.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 财经研究,2001,02.8 李竹转.我国农地产权制改革的思路探析J. 经济师,2003,02.9 刘淑春.中国农地产权改革模式比较研究综述 J.安徽农业科学,2010,29.10 项继权,罗峰.中国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