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_第1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_第2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_第3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_第4页
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杨志琼关键词: 醉驾;适用争议;反思内容提要: 醉醉驾是美国最最常见的一种种违法犯罪行行为,醉驾者者往往面临汽汽车署听证会会和刑事审判判两个相对独独立的司法程程序。严惩醉醉驾是美国政政府的一贯主主张,但这一一做法存在如如下问题:作作为证据被使使用的各种醉醉驾测试遭到到质疑,严格格责任在醉驾驾犯罪中的适适用受到批判判,醉驾的司司法程序有违违反宪法“一一事不再理”之之嫌。美国醉醉驾的司法实实践揭示出醉醉驾的法律规规制应主要依依靠行政法而而不是刑法、对对不同醉驾者者应采取“分分而治之”的的刑事政策、醉醉驾的社会效效应应强调公公平而不是报报应。醉驾是美国最常常见的一种违违

2、法犯罪行为为,很多州都都设有专门的的醉驾法庭,在在全美还成立立了大量反对对醉驾的民间间组织以及为为醉驾被告提提供法律援助助的律师协会会。这些立场场不同的社会会力量从多个个角度围绕醉醉驾的“严惩惩”与“反严严惩”进行反反复辩论,使使得美国醉驾驾的法律规制制在不断试错错中前进。本本文试图对美美国醉驾的立立法沿革、司司法程序及其其适用中的争争议问题进行行研究,以提提醒我们对期期盼已久的醉醉驾入刑保持持应有的清醒醒和谨慎。 一、美国国醉驾的法律律规制 美美国大多数州州并未在刑法法典中对醉驾驾及其刑事责责任做出规定定,而是在交交通法规或机机动车管理规规定中对醉驾驾的行为类型型、执法过程程、司法程序序和法

3、律后果果等做出规定定。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m1 l m1#m1 o 转到底部注释1 1 (一一)醉驾的立立法沿革 自19世纪纪末20世纪纪初以来,美美国政府逐步步认识到醉驾驾的社会危害害性并不断强强化了醉驾的的法律规制,很很多目前通行行于各州的醉醉驾法律,都都是从那时起起在实践中反反复试错形成成的。在早期期,执法人员员主要通过观观察驾驶者的的身体症状来来判断其醉酒酒程度,而到到1939年年,很多州开开始尝试通过过化学测试来来判断驾驶者者是否醉驾。此此后,为敦促促各州加强醉醉驾立法,美美国国会于11966年通通过了道路路安全法,授

4、授权交通部制制定有关道路路交通安全的的法规。根据据这一授权,交交通部对那些些未能遵循道道路安全法规规的州,可以以拒绝给予联联邦道路资金金。在这一财财政刺激下,各各州最终都制制定了相关的的道路安全法法规,包括通通过化学测试试来判定醉驾驾、规定血液液中酒精的含含量不得超过过法定限度和和制定“默示示同意”条款款等。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m2 l m2#m2 o 转到底部注释2 2虽然国会的的这一计划并并没有预期的的那样成功,但但还是在很多多领域取得深深远影响,美美国有关醉驾驾的法律也在在此时初显雏雏形。 此此外,20世世纪60、770年

5、代,各各州相继制定定法律敦促醉醉驾者接受滥滥用酒精的康康复治疗,因因为科学家和和药学家都认认为醉驾是由由驾驶者滥用用酒精引起的的。这一帮助助醉驾者康复复的尝试在11982年被被联邦交通通安全-驾驶驶登记法案推推而广之。该该法案旨在向向各州提供交交通安全经费费,以强化吊吊销那些拒绝绝接受或未能能通过化学测测试者驾驶证证的执法。在在此影响下,从从1981年年到19866年全美共通通过了7299部有关醉驾驾的法律法规规。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m3 l m3#m3 o 转到底部注释3 3其中最最受关注的是是联邦政府在在1986年年通过的防

6、防止醉驾法案案,其目的的是动员各州州制定吊销醉醉驾者驾驶证证的法律法规规。根据这些些法律法规,执执法人员一旦旦发现醉驾就就可以立即吊吊销驾驶者的的驾驶证,尽尽可能防范交交通事故于未未然。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m4 l m4#m4 o 转到底部注释4 4 近年来来,醉驾的法法律规制主要要关注如何加加强惩罚的严严厉性。这是是由“反对醉醉驾母亲协会会”这一民间间组织提出的的,主张给予予醉驾者强制制监禁和罚款款等严厉处罚罚。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m5 l m5#m5 o 转到

7、底部注释5 5大量触触目惊心的醉醉驾事故增强强了民间组织织严惩醉驾者者的呼声,日日益增长的交交通事故统计计数据也迫使使政府对醉驾驾采取更强硬硬的态度。这这样,“公共共安全政策”的的拥护者获得得了目前美国国醉驾法律规规制的主流话话语权,加强强对醉驾者的的惩罚已是大大势所趋。 (二)醉醉驾的执法过过程 虽然然各州对醉驾驾的法律规定定并不完全相相同,但其执执法过程大多多都包括如下下步骤: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6#m6 l m6#m6 o 转到底部注释6 6 11停车检查查程序。一旦旦执法人员有有合理理由怀怀疑驾驶者醉醉酒驾车,就就可以要求驾

8、驾驶者停车并并接受随后的的各种醉驾测测试。 22现场清醒醒测试。这是是由美国国家家公路交通安安全管理局发发起用以评估估驾驶者醉酒酒状态的一组组测试方法,包包括水平性眼眼震测试、直直行和转弯、单单腿站立三套套测试。上述述看似非常简简单的测试对对醉酒人而言言是难以准确确完成的,因因此“现场清清醒测试”成成为各州交警警确定驾驶者者是否醉驾的的重要手段。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7#m7 l m7#m7 o 转到底部注释7 7 3呼吸测试或血液检测、尿液检测。如果驾驶者未能通过“现场清醒测试”,那么警察将对驾驶者进行比FSTs更为准确的化学测试,

9、包括现场进行酒精呼吸测试,或者进行血液检测、尿液检测。这些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是否达到法定限度。美国有将近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行政特区都对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有限制对于21岁以上的公民而言,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必须低于80mg/100m1,否则构成醉驾。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8#m8 l m8#m8 o 转到底部注释8 8 4拘留驾驶者。如果上述测试证实驾驶者的确因服用酒精或其他麻醉品而导致驾车能力削弱,那么驾驶者将被拘留。 (三)醉驾的司法程序 一般而言,醉驾可能使驾驶者面临两个独立的讼案,进而引起两种相对独立的司法程

10、序:汽车署听证会和刑事法庭审判程序,前者主要是从行政执法的角度考虑驾驶者的驾驶资格和拘留时的状况,其结果是暂时吊销驾驶证或宣布驾驶证永久无效,后者则主要考虑醉驾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给予何种刑罚处罚。 1汽车署听证会。美国多数州交通法规规定,驾驶者如果拒绝或未能通过前述各种测试,那么其驾驶证将被吊销或被宣告无效。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9#m9 l m9#m9 o 转到底部注释9 9当然,驾驶者可以在法定日期内向汽车署(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DMV)提出听证要求,以确定驾驶证是否被吊销。DMV的听证官必

11、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以下几点:第一,执行拘留的司法人员是否有理由相信驾驶者正在醉酒驾车;第二,拘留是否合法;第三,驾驶者是否拒绝接受测试,或虽同意接受测试,但测试结果显示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80mg/ 100ml;第四,驾驶者是否被告知,如果拒绝接受测试,其驾驶证将被吊销或被宣布永久无效。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0#m10 l m10#m10 o 转到底部注释10 10如果上述事实得到证明,那么驾驶者的驾驶证将确认被吊销。 听证会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比较有利的结果是DMV的听证官做出撤销、暂时吊销或限制使用驾驶证的决定。这就意味着DMV

12、案结束,驾驶者可以免费从DMV处获得一个驾驶证的副本,继续从事驾驶行为;另一个结果是类似的行政行为,即撤销、暂时吊销或限制驾驶权,即驾驶资格的丧失。此时,DMV的听证官可能会对驾驶者提出一些要求,如参加醉酒教育课程、参加社区服务、参加戒酒戒毒培训班等,只有满足这些要求后,驾驶权才能恢复。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1#m11 l m11#m11 o 转到底部注释11 11 值得注意的是,醉驾的汽车署听证会程序与其刑事审判程序相比具有如下不同点:(1)在DMV中往往没有证人,听证会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警察的记录报告和化学测试结果;(2) DMV

13、中检察官和法官是同一人,也就是说,由同一人介绍证据,然后肯定其法律效力。 2刑事法庭审判程序。在汽车署听证会之后,被确认醉驾的驾驶者必须根据各州法律接受刑事审判。刑事审判程序主要是确定驾驶者是否有罪以及承担何种刑事责任。 醉驾是否构成犯罪,主要取决于醉驾是否导致人身伤亡以及驾驶者之前是否存在醉驾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大多数州,醉驾如果导致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或有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危险时,就有可能构成轻罪或重罪。其中,醉驾没有导致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仅构成轻罪,将被判处700美元至1500美元的罚款、1年以下监禁刑期、1至7年的保护观察或者吊销驾驶证等。但如果多次醉驾或者醉驾导致重大人身伤亡、财

14、产损失时,可能构成重罪,将被判处高额罚款、1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某些州,如果醉驾后果极其严重,驾驶者甚至可能被判处死刑,与此同时,驾驶者将失去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选举权和从事特定职业的权利。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2#m12 l m12#m12 o 转到底部注释12 12 在刑事审判中,如下因素可能导致醉驾者的刑罚处罚加重:(1)过去曾有醉驾的违法犯罪经历;(2)酒后超速驾驶;(3)醉驾时车内有未成年人;(4)血液中酒精含量过分超标;(5)拒绝接受化学测试等。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

15、#m13#m13 l m13#m13 o 转到底部注释13 13 除此之外,驾驶者可能还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当醉驾导致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驾驶者就会面临民事责任赔偿,主要是赔偿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减少的收入、医疗费用等。 二、美国醉驾法律规制的适用争议 基于“公共安全政策”对醉驾进行严惩是美国司法的一贯做法,但从实践来看,这一做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到了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的多番质疑。 (一)证据上各种醉驾测试标准倍受质疑 醉驾案件涉及众多尖锐的科学和法律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有关醉驾的法律在内容、证据和程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目前审理醉驾案件几乎无需考虑驾驶者是否处于醉态,而变成一

16、个生物学问题证明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是否80mg/l00ml。因此,各种测试标准是否科学、能否被法庭采用便成为案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对现场清醒测试(FSTs)和各种化学测试(包括呼吸测试、血液检测和尿液检测)的争论。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4#m14 l m14#m14 o 转到底部注释14 14 1现场清醒测试(FSTs)。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5#m15 l m15#m15 o 转到底部注释15 15FSTs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 (1)这组测试本身是否科学?

17、FSTs的测试结果在过去曾被认为是证明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法定限度的有力证据。但是,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这一“杰作”日益受到法学界和科学界的批判:第一,FSTs中各种测试本身就缺乏科学性,不能用来证明驾驶者因饮酒而导致驾驶能力被削弱。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6#m16 l m16#m16 o 转到底部注释16 16这些测试方法在被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公布前,并没有经过该领域专家的反复论证,尤其是其中的水平性眼震测试,其理论基础并没有获得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第二,FSTs测试过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并不如当初实

18、验室测试的那样准确。这些因素包括:测试前警察观察驾驶者拙劣驾驶技术而产生的偏见;自然条件、视线干扰、风等环境状况;被测试者的害怕、尴尬、紧张等心理反应;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7#m17 l m17#m17 o 转到底部注释17 17第三,也有观点认为,FSTs并不是醉驾的科学证据,而只是确认醉酒状态的观察资料。因为测试内容只涉及普通公民用通常社会经验就可以完成的观察和判断。因此,FSTs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博大精深,它急需加强的是其技术含量而不是执法人员的测试经验。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

19、7245#m18#m18 l m18#m18 o 转到底部注释18 18作为折衷的态度,目前多数法院都认为,FSTs只能证明驾驶者的确处于醉酒状态,但还不能准确说明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是否达到法定限度。 (2)如果警察未能按照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规定的方式和程序来完成测试,是否影响这组测试的证据力?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总结FSTs的证据力时指出,警察在执行FSTs时必须完全符合下述条件:第一,按照FSTs、规定的标准方式来进行测试;第二,按照FSTs规定的得分制来评价驾驶者的行为;第三,按照FSTs规定的标准来解释驾驶者的表现。只有完全符合上述要求,FSTs才是判定驾驶者处于法定醉酒状

20、态的有效方式,背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9#m19 l m19#m19 o 转到底部注释19 19据此,目前大多数法院也承认,警察在FSTs测试中出现的错误会影响到FSTs测试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其证据力。 从总体来看,FSTs在全美乃至全球的广泛适用是毋庸置疑的,对FSTs本身是否科学的质疑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醉驾案的控方和辩方似乎都承认FSTs的可靠性和证据力主要取决于警察是否严格遵守了测试的方法和程序。为此,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通常会在审判前采取一些行动,以限制法庭采用那些

21、没有严格遵守FSTs测试方法和程序而产生的测试结果。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0#m20 l m20#m20 o 转到底部注释20 20 2各种化学测试。如前所述,FSTs只能证明驾驶者是否处于醉酒的状态,要准确判断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还需借助如下三组测试: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1#m21 l m21#m21 o 转到底部注释21 21 (1)呼吸测试。目前大多呼吸测试都是由醉驾测试器来完成的,尽管不断更新,这种测试的准确性仍倍受质疑。许多专家认为:第一,即使是

22、最先进的呼吸测试仪器,随着其核心计算机程序的日益复杂,其因无线电频率的干扰而误读测试结果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第二,过去某个时间曾饮酒的人,在进行呼吸测试时可能存在酒精回流的情况,容易误导测试;第三,安装了整副假牙的人在其假牙里可能存在酒精堆积物,这也会误导测试;第四,被测试者的体温与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成正比,这就意味着当其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的测试结果也会升高,但这一情况却被目前的呼吸测试所忽略;第五,许多执行呼吸测试的执法人员并没有得健康部门的审核授权,因此很难保证呼吸测试过程及其结果的准确性。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

23、#m22#m22 l m22#m22 o 转到底部注释22 22 (2)血液检测。血液检测的方法包括三种:气体层析法、生化酶分析法和重铬酸盐分析法。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3#m23 l m23#m23 o 转到底部注释23 23通常情况下,对这些方法准确性的质疑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平和长期的实证研究,这对驾驶被告及其辩护律师来说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对血液测试准确性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测试方法上:第一,负责收集血液和测试血液的人员往往未经过专门培训和资格认证,很难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很多测试容器都是基于商业目的而被大批量生产的,在

24、使用前并没有被很好的保存,因此这些容器不具备当初实验室测试时的理想状态,这极大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抽取血液样品的过程并不科学。因为用针头抽取被测试者的血液时,往往会用酒精棉球对扎针部位进行消毒。这样,针头就会吸收部分酒精棉球的剩余物,导致血液样品在测试前就受到酒精污染;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4#m24 l m24#m24 o 转到底部注释24 24第四,测试血液样品的过程也值得怀疑。在那些工作繁重的实验室,实验人员通常不会在某一时段只测试一个样品,而是同时对多个样品进行多种测试,因而容易混淆测试样品和结果。 HYPERLI

25、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5#m25 l m25#m25 o 转到底部注释25 25 (3)尿液检测。尿液检测的方法也包括气体层析法、生化酶分析法和重铬酸盐分析法。受到质疑的主要是:第一,尿液检测本身并不科学。根据尿液检测的原理,在收集尿液样品前,被测试者必须先排光膀胱15至20分钟,将重新产生的尿液作为样品才能保证测试准确性,而这对被测试者而言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第二,科学研究标明,尿液样品通常会被一种假丝酵母的物质所感染,并产生一定浓度的酒精。因此,即使驾驶者没有饮酒,也会在其尿液发现很高浓度的酒精;第三,和血液检测一样,负责采集尿液和测试尿液的

26、人员是否经过专门培训和资格认证、使用的容器是否达到理想程度、测试尿液的过程是否科学等都值得质疑。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6#m26 l m26#m26 o 转到底部注释26 26 这样,在美国醉驾的司法实践中,可以看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庞大的律师从业人员根据科学研究和从业经验,对各种醉驾测试进行无孔不入的质疑,并孜孜不倦地宣传这些质疑,以期从根本上动摇醉驾指控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应对这些质疑,想方设法为执法人员提供各种培训,以确保其正确执行各种醉驾测试。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从科学角度对醉驾测试的质疑,迫使司法机关不断提高了醉

27、驾测试的科学性,极大减少了醉驾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犯罪成立条件上严格责任在醉驾案中的适用饱受批判 根据美国模范刑法典的规定,要构成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作为或不作为的犯罪意图,犯罪意图是刑事司法体系的控诉要旨。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7#m27 l m27#m27 o 转到底部注释27 27而从美国司法实践来看,在那些涉及公共安全的犯罪中,严格责任以其“保护公共利益、举证上的便宜”的诉讼优点被运用到各种法定犯中,在这些犯罪中,并不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犯罪意图。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

28、7245#m28#m28 l m28#m28 o 转到底部注释28 28在此背景下,日益增多且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醉驾案件便顺理成章地被法院用“严格责任”来定罪处罚。 从立法上看,美国大多数州的交通法规都将醉驾规定:在酒精的影响下或者在血液中酒精含量(BAC)达到80mg/100ml的情况下驾车是违法行为。表面上看,这类规定似乎没有要求醉驾者必须具有犯罪意图。因此,对醉驾犯罪适用何种形式的责任形态,就不得不由法院在审判时通过解释法律来完成。 从实践来看,各州法院在决定是否对醉驾犯罪适用严格责任时,主要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本州处罚醉驾犯罪的历史和传统。由于不少州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对醉驾犯罪适用

29、严格责任,因此这种做法往往被后来法院审理其他类似案件时援引;第二,醉驾犯罪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共安全的侵犯程度。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醉驾犯罪引起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这促成了各州法院对醉驾犯罪适用严格责任的兴趣和决心;第三,控诉醉驾犯罪的案件数量。在各州每年都有大量控诉醉驾的案件,表明醉驾犯罪是一种最普遍的犯罪,因而有必要对之适用严格责任以示惩戒;第四,在醉驾犯罪中要求证明犯罪意图给控诉带来的困难程度。控诉机关认为,要求醉驾犯罪具有一定的犯罪意图会使控诉变得费力且抑制执法效果。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9

30、#m29 l m29#m29 o 转到底部注释29 29因此,不少法院在本州法律未对醉驾主观心态做明文规定时,更乐意“含蓄地”对其适用严格责任,而忽略犯罪意图这一犯罪成立的基本要素。 然而,很多学者和律师认为,对醉驾案件适用严格责任是不合适的,理由如下:第一,严格责任在刑法领域并未获得完全一致的认可。有学者认为,对那些没有犯罪意图的人适用严格责任是无效的和不公平的:说其无效,是因为对没有犯罪意识的行为人适用严格责任进行惩罚,并不能防止行为人以后再犯罪或者有利于对行为人进行改造;说其不公平,是因为使精神上不应受谴责的行为人背上犯罪的污名是不公平的。因此,无论从目的刑理论还是从报应刑理论来看,对缺

31、乏犯罪意识的行为采用严格责任加以刑事处罚是不合适的;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0#m30 l m30#m30 o 转到底部注释30 30第二,从醉驾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来看,它并不属于严格责任类型的犯罪。美国很多州的法律规定,对于多次醉驾以及醉驾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行为,将被判定为重罪并处以15年乃至20年的监禁刑。而从严格责任的产生背景以及美国模范刑法典的规定来看,严格责任仅适用于那些刑事处罚较轻以及不会给被告带来法律上不利影响的行为,如违警罪,这些行为仅被处以保护观察、罚款或其他民事制裁等较轻处罚。 HYPERLINK /art

32、icle/default.asp?id=7245#m31#m31 l m31#m31 o 转到底部注释31 31因此,从醉驾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会被判处较长监禁刑以及被贴上“重罪”的标签来看,它显然不适合采用严格责任;第三,有学者认为,将醉驾犯罪的主观方面界定为“轻率”比适用严格责任更符合模范刑法典的规定和驾驶者的实际心态。美国模范刑法典将犯罪的主观方面分为蓄意、明知、轻率和疏忽四个可责性不同的层次,缺乏这些罪过形式,行为不构成犯罪。此外,模范刑法典第208(2)条也规定,行为人自己招致醉态进而构成犯罪的主观心态是“轻率”。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

33、45#m32#m32 l m32#m32 o 转到底部注释32 32有鉴于此,在醉驾犯罪中,考虑到醉驾控诉案件数量之大以及证明犯罪人有较高程度的犯意所带来的司法困难,选择“蓄意”与“明知”两种罪过形式显得过重,而选择“疏忽”又无法承受国家给予醉驾犯罪的长期监禁刑处罚和强烈的道德谴责。因此,将醉驾犯罪的主观方面限定为“轻率”,不仅满足了模范刑法典对罪过形式的要求,也与实践中驾驶者自己招致醉态进而驾车的心态相符合,这比适用严格责任更合理。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3#m33 l m33#m33 o 转到底部注释33 33 这场有关“严格责任

34、”的理论纷争导致了美国醉驾案中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一方面,那些因醉驾车祸而承受丧亲之痛的被害人和考虑公共交通安全的有志之士强烈要求给予醉驾者更严厉的法律制裁,因此采用严格责任来认定犯罪在他们看来再好不过;另一方面,捍卫传统刑法理论的人却认为,为获得醉驾案件执法的功利与效率,在醉驾案件中适用严格责任牺牲了法律应有的公正,是非常错误的。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4#m34 l m34#m34 o 转到底部注释34 34虽然反对“严格责任”者没有获得主流话语权,但他们仍然迫使法院面对一个难题如何阐明醉驾的主观责任形态?这对今后完善醉驾犯罪的成立

35、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三)程序上醉驾的司法程序有违反宪法“一事不再理”之嫌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都不应因同一犯罪行为而受到两次处罚”,这一规定被称为“一事不再理”。一般认为,“一事不再理”意味着:(1)反对在某一罪行被宣告无罪后又对该行为提起诉讼;(2)反对在某一罪行被确认有罪后又对该行为提起诉讼;(3)反对对同一犯罪行为进行多重处罚。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5#m35 l m35#m35 o 转到底部注释35 35从醉驾的司法程序来看,驾驶者经汽车署听证会确认吊销驾驶证后,往往还会因为同一醉驾行为而受到刑事追诉。不少人认

36、为,这就意味着驾驶者因同一醉驾行为受到多重处罚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因而违反了宪法“一事不再理”原则。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6#m36 l m36#m36 o 转到底部注释36 36基于上述理由,不少因醉驾被吊销驾驶证的被告及其辩护律师会在刑事审判前,根据宪法“一事不再理”原则向法庭提出停止后续刑事追诉的请求。 由于美国最高法院并没有明确表示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是否违反宪法“一事不再理”原则,因此,要判断其是否违宪,必须考虑如下三点:(1)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是否基于同一违法犯罪行为;(2)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

37、诉是否有各自独立的司法程序;(3)吊销驾驶证是否一种刑罚处罚措施。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7#m37 l m37#m37 o 转到底部注释37 37显然,对于问题(1)和问题(2)基本没有争议,吊销驾驶证和后续的刑事追诉确实是基于醉驾这同一犯罪行为,并且有其各自独立的司法程序。争议主要集中在问题(3)吊销驾驶证的性质,如果它是一种刑罚处罚措施,那么与后续的刑事追诉并用可能违宪,如果不是,则不存在违宪之嫌。从最高法院过去相关判例来看,在“一事不再理”所规定的禁止多重处罚中,各种法律制裁的性质不在于它被冠以“刑事”或“民事”等标签,而在于

38、其处罚目的。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8#m38 l m38#m38 o 转到底部注释38 38因此,对吊销驾驶证这一法律制裁措施而言,其是否具有刑罚性,关键在于其是基于报应、威慑目的,还是出于救济目的?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9#m39 l m39#m39 o 转到底部注释39 39 传统的观点认为,吊销驾驶证后再予以刑事追诉并不违宪,因为吊销驾驶证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刑罚处罚。理由如下:第一,从多数州吊销驾驶证的立法意图来看,它更多的是一种法律救济措施,而不是报应措施或威慑措

39、施。因为这些州立法机关认为,醉酒驾驶者是对社会安全的巨大威胁,为了杜绝醉驾这种冒险行为并将驾驶者驱除于公路之外,制定吊销驾驶证的法律是合适的。这说明吊销驾驶证是为了保护公共安全,而不是为了惩罚驾驶者;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0#m40 l m40#m40 o 转到底部注释40 40第二,“驾驶”是一种“特权”,而不是“基本权利”。这种“特权”意味着只要行政机关认为存在合法理由,就可以吊销驾驶证,并不会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吊销驾驶证只是救济措施的体现,而不具有剥夺公民“基本权利”的报应刑或威慑刑色彩; HYPERLINK /a

40、rticle/default.asp?id=7245#m41#m41 l m41#m41 o 转到底部注释41 41第三,如果将吊销驾驶证和吊销其他职业执照(如医师执照、律师执照等)的规定相比,会发现宪法中“一事不再理”并不禁止在吊销这些职业执照后再对当事人进行刑事追诉。因此,吊销驾驶证后对驾驶者进行刑事追诉,也不违宪。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2#m42 l m42#m42 o 转到底部注释42 42这种观点目前仍得到多数法院的认同,那些被吊销驾驶证的驾驶者,仍必须接受后续的刑事追诉。 由于美国最高法院在以往案件中对“一事不再理”的适

41、用态度并不一致,这就为醉驾被告及其律师提供了大量可供辩论的素材。他们往往会从以下几点来论证吊销驾驶证的报应、威慑作用及其刑罚性:第一,“驾驶”本身应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不是“特权”,因此,吊销驾驶证实际上就是对“驾驶”这项基本权利的剥夺,具有报应刑和威慑刑的性质;第二,在著名的State v. Hanson案中,最高法院曾认为那些具有报应与威慑目的的民事制裁可能属于“刑罚”的范畴。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3#m43 l m43#m43 o 转到底部注释43 43根据判例法的解释规则,具有报应和威慑性质的吊销驾驶证也可以看作是

42、刑罚措施,与后续的刑事追诉并用会违反“一事不再理”;第三,从吊销驾驶证给驾驶者带来的实际后果来看,它具有刑罚的报应性和威慑性。在当前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社会,吊销驾驶证无疑会给驾驶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尤其是对那些以“驾驶”为业务的人而言,吊销驾驶证对其惩罚性比其他刑罚来得更为强烈;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4#m44 l m44#m44 o 转到底部注释44 44第四,从立法沿革来看,立法者在制定吊销驾驶证的法律法规时,就旨在使其服务于威慑和惩罚的目的。美国不少道路交通安全部门也认为,吊销驾驶证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威慑性。“

43、反对醉驾母亲协会”(MADD)就曾因吊销驾驶证的威慑作用而鼓动各州制定有关吊销驾驶证的法律法规。 HYPERLINK /Article_Content.asp?id=153752#Remark45 l Remark45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5#m45 l m45#m45 o 转到底部注释45 45美国公路安全保险部门一项调查也表明,吊销驾驶证是制裁醉驾最为有效的一种威慑措施。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6#m46 l m46#m46 o 转到底部注释46 46正是基于上述理由,

44、不少被告人在被吊销驾驶证后成功地援引了“一事不再理”而停止了后续刑事追诉。 从司法实践来看,目前各州对吊销驾驶证和刑事追诉并用是否违宪的态度并不一致:俄亥俄州和康涅狄格州明确承认这种做法违宪,因而不再进行后续刑事追诉;夏威夷和缅因州则明确表示这种做法并不违宪,无需停止后续刑事追诉;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7#m47 l m47#m47 o 转到底部注释47 47其他州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并不明确,大体说来,醉驾被告援引“一事不再理”的成功率在“地区法院上诉法院高级法院”这一诉讼过程中逐渐降低。 HYPERLINK /article/def

45、ault.asp?id=7245#m48#m48 l m48#m48 o 转到底部注释48 48虽然前景还不明确,但这一理论纷争仍提醒立法者,必须合理地设置醉驾犯罪的法律制裁体系,而不能过分地牺牲被告的合法权利来换取公共安全。 三、美国醉驾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公共安全政策对醉驾者进行严惩是美国政府的一贯主张,这与我国目前讨论醉驾入刑有异曲同工之处。虽颇受争议,但美国醉驾的司法实践仍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一)醉驾的法律规制应主要依靠行政法而不是刑法 从美国醉驾的立法沿革来看,多年来联邦政府不遗余力地向各州提供经费以敦促其制定有关醉驾的法律法规和向执法人员提供各种培训。这极大地提

46、高了美国交管部门对醉驾的管理水平,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不断完善了禁止醉驾的配套行政措施,主要包括:(1)制定禁止存放已开启的酒精容器的法律。根据这一法律,如果执法人员在驾驶者的机动车上发现已开启的酒精类容器,那么驾驶者将受到行政处罚;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9#m49 l m49#m49 o 转到底部注释49 49(2)制定提高“酒税”的法律。为了减少醉驾的发生,不少州尝试提高“酒税”,其目的是通过提高饮酒成本来降低饮酒率,进而降低醉驾率;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

47、45#m50#m50 l m50#m50 o 转到底部注释50 50(3)制定安装点火互锁装置的法律。该法规定,对那些有醉驾经历的机动车必须强制安装点火互锁装置。这套装置会在汽车发动前,测试驾驶者呼吸中的酒精含量,只有测试结果合格,汽车引擎才能被发动。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1#m51 l m51#m51 o 转到底部注释51 51可见,严格醉驾的行政执法和完善禁止醉驾的配套行政措施,是多年来美国政府打击醉驾的有效手段,刑法只有在醉驾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被适用。 而从我国目前交通状况来看,执法不力和管理水平低下是交通环境日益恶劣的主要原因

48、,从颁发驾驶执照到日常交通秩序的管理,存在无数漏洞。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2#m52 l m52#m52 o 转到底部注释52 52因此,严格醉驾的行政执法并制定禁止醉驾的配套行政措施,是减少醉驾的当务之急,而不能寄希望于用重刑威吓来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在各地交管部门加强对醉酒驾车的行政处罚后,近来酒后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的比例已明显下降。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3#m53 l m53#m53 o 转到底部注释53 53的确,醉驾作为一种法定犯,其法律防线由交通行政法规和刑法组

49、成,而且刑法应时刻保持“手段最后性”特征。规制醉驾的法网应该“严而不厉”,而不是“厉而不严”。虽然过去对醉驾的刑法规制存在漏洞急需弥补,但是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夸大醉驾入刑的作用,而忽视了作为第一道防线的行政法应有的功效。 (二)对不同醉驾者采取“分而治之”的刑事政策 美国多数州的交通法规对第一次醉驾、第二次醉驾乃至多次醉驾行为给予了不同的法律评价和处罚结果:(1)对于第一次醉驾行为,往往从轻处罚。这主要是因为组成醉驾的“饮酒”和“驾车”是当代人社会生活中常见现象,醉驾初犯的道德可责性远低于传统的贪利犯罪和暴力犯罪。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

50、id=7245#m54#m54 l m54#m54 o 转到底部注释54 54因此,对初犯者往往通过认罪协商机制给予从轻处罚,如减少罚金刑的数额、缩短吊销驾驶证的期限、缩短监禁刑的时间等。(2)对于反复醉驾者,往往从严从重处罚。在美国,反复醉驾者被看作是“醉驾的中坚分子”,一直是处罚的重点。如在某些州,反复醉驾者在造成严重后果时可能会被判处20年的监禁刑乃至死刑。但近些年的实证研究显示,反复醉驾者一般都有饮酒的癖好,再严厉的刑罚在这种癖好面前也无能为力,因此一味强调严刑重罚并不能杜绝醉驾累犯,采取何种措施使醉驾者从饮酒癖中康复才是问题的关键。 HYPERLINK /article/defaul

51、t.asp?id=7245#m55#m55 l m55#m55 o 转到底部注释55 55实践证明,专设的醉驾法庭能有效地使酒瘾者康复并减少醉驾累犯的发生,因而在全美被推广。这种醉驾法庭一般都由熟知醉驾者经历的法官全程跟踪醉驾者的康复过程并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醉驾法庭的内容包括:对成瘾的药物治疗、家庭监禁、电子监控和根据醉驾者的康复程度来决定是否收监。研究显示,这种醉驾法庭减少醉驾累犯的成功率在8099之间,因而成为美国应对醉驾累犯的一个重要举措。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6#m56 l m56#m56 o 转到底部注释56 56 美国

52、对不同醉驾者给予区别对待,尤其是对醉驾累犯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提示我们。在我国这样一个酒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随着汽车在国民生活中日益普及,饮酒驾车现象也会日益增多,对大量醉驾者“分而治之”无疑是最佳选择:对那些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醉驾初犯,可以考虑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对那些醉驾累犯,则应给予严厉处罚。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醉驾累犯应从科学角度考虑其饮酒癖对刑罚的“免疫性”,尝试使其康复并顺利回归社会才能达到国家与醉驾者“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味寄希望于严刑重罚。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也符合当前我国倡导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相信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醉驾的社会效应应强调公平而不是报应 虽然“

53、公共安全政策”在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中获得了主流话语权,但美国醉驾的司法实践并未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而是形成了司法机关与醉驾被告分庭抗争的情形。这主要得益于:(1)美国日益发达的科技为醉驾辩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醉驾的法律适用涉及生物学、医药学、化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正是日益发达的科学帮助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不断检讨了过去作为证据被使用的各种测试,迫使司法机关不断提高醉驾测试的科学性,极大减少了醉驾错案的发生。(2)庞大的律师从业人员对醉驾案件的敬业态度。醉驾犯罪在我国往往被视为辩无可辨的话题,而美国律师从业人员却对其表现出极高的敬业态度从查阅浩如烟海的案例,到走访实验室寻求质疑醉驾测试的证据,再到

54、通过互联网络形成律师协会等。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7#m57 l m57#m57 o 转到底部注释57 57无论这些律师的动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对醉驾案的辩护已成为美国律师行业的一个新兴产业,这极大地维护了醉驾被告的合法权益。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醉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对醉驾指控进行了无孔不入的质疑,使得醉驾案的指控与辩护呈现出一片繁荣局面,表现出一个发达国家对汽车这一不可或缺又具有高度风险的交通工具引发社会矛盾后所应有的社会效应,其背后凸显的是一个法治国家的真正水准和对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 反观我国,一系列醉驾案的司法审判呈现出

55、一边倒的局面,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微弱的辩护声往往为公众的道德口水所湮没。人言鼎沸之下的醉驾审判必然带有浓厚的报应刑色彩和重刑主义特征。在这种社会效应下,醉驾者很难像美国醉驾被告那样在司法中获得应有的公正待遇。应该看到,醉驾的发生既与驾驶者有关,也与多年来醉驾立法的缺失、国民安全驾车法律意识的薄弱和道路状况的糟糕有着密切联系。当一系列醉驾案件发生时,我们应该全民反省过去醉驾立法、执法、普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不只是一味对醉驾者口诛笔伐。因此,当前醉驾入刑的社会效应应体现为一个法治国家对公平正义的不断追求,而不能被民意的报应思想所左右。正如有学者所言,“刑法首先是一部法律,法律并非是无情的,但是在法

56、律和情感产生冲突的时候选取法律标准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不能为了满足感性的需要而牺牲法律的确定性。”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8#m58 l m58#m58 o 转到底部注释58 58【注释】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m1 l m1#m1 o 转到底部注释1 1由于立法法的不一致,在在全美并无统统一的醉驾规规定,我们只只能将醉驾大大致概括为:在摄取酒精精或其他麻醉醉药品后驾驶驶或物理上控控制机动车辆辆的行为。hhttp: /en. wikiipediaa. orgg/wik

57、ii/Drivving uunder the iinflueence, last visitt on 112/09/2010.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2#m2 l m2#m2 o 转到底部注释2 2Seee Michhael LLaurennce, TThe Deeveloppment of Caaliforrnia DDrunk-Driviing Leegislaation 4 (19988)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3#m3 l m3#m3 o 转到底部注释3 3Seee Ev

58、anns et al. (1991),p. 2280.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4#m4 l m4#m4 o 转到底部注释4 44See Davidd G. DDargattis, “PPut Doown Thhat Drrink!:The DDoublee Jeoppardy Drunkk Drivving DDefensse is not GGoing To Saave Yoou”, IIowa LLaw Reeview,Marchh 19966.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5#m

59、5 l m5#m5 o 转到底部注释5 5Seee Stepphaniee Ann Miyosshi, “IIs Thee DUI Doublle-Jeoopardyy Defeense DD. 0. A.?”,LLoyolaa of LLos Anngeless Law Revieew,Ariil, 19996.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6#m6 l m6#m6 o 转到底部注释6 66httpp:/wwww. yoourleggalguiide. ccom/duui, laast viisit oon 12/09/20010. HYP

60、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7#m7 l m7#m7 o 转到底部注释7 77See Brucee Nelsson, “AA Brieef Summmary of Fiield SSobrieety Teests iin DUII Casees”, NNevadaa Lawyyer, SSeptemmber, 2006.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8#m8 l m8#m8 o 转到底部注释8 8同前注注 HYPERLINK /article/default.asp?id=7245#m1#m1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