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3“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509B1学时:80 学分:5适用对象:农学专业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遗传学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董 钻沈秀瑛 王伯伦 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官春云 主编,现代作物栽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杨文钰屠乃美 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刘選浩主编,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官春云 主编,优质油菜生理生态和现代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上海科学技

2、术出版社,2013郭庆法 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93刘国顺,烟草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自从高等农业院校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生态目的。该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直接为作物生产实践服务。作物栽培学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遗传潜力得以发

3、挥。即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总论讲述作物栽培的一般知识、基本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栽培技术措施。各论主要讲授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栽培调控的途径和措施。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栽培学是古老的且内容不断更新的科学,从生产实际而言,人们栽培作物的种类和品种是丰富多彩的,栽培环境和条件是千变万化的,栽培措施和技术又是灵活多样的,这些正是总论要讲述的。总论与各论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总论是基础、是铺垫,学了总论,再学各论,要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一)理论知识方面掌握主要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主要环

4、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对环境和栽培因子的需要。(二)技能方面要能熟练运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原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的理论与技术难题。运用各种栽培耕作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第一章绪 论4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6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8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6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8第六章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8第七章水稻栽培14第八章玉米栽培6第九章油菜栽培6第十章棉花栽培6第十一章苎麻栽培4第十二章烟草栽培4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

5、合,既要讲清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及时介绍农业的新情况、新发展,不断把农业中的新鲜事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生动、精彩。在教学上要处理好与总论的关系,避免重复和脱节。重点讲述主要作物的个性知识、原理及特殊应用的措施和技术。讲授方法: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五、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一)基本内容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含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理论体系、特点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含农业的发生,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及中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栽培作物分类。含作物的多样性表现、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6、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作物的引种和引种原则,栽培作物的分类。第四节“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含中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过程及阶段性,“精耕细作”的内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精耕细作”与“农业现代化”。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种植业区划。含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评价,种植业区划。第六节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作物栽培学发展趋势。(二)教学基本要求阐明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理论体系、特点和研究法,中国栽培作物起源中心,栽培作物分类,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内涵、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及原因,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南方种植业区域的主要特点,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理论体系、特

7、点和研究法,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理论体系,栽培作物的分类,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四)教学建议在讲授过程中,密切注视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一)基本内容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含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作物的生育期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种子萌发与出苗,根、茎、叶、分枝(蘖)、花、种子、果实的形态、结构、类型、发生和生长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含作物的感温性、作物的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温光反应的生理特点。第四节作物生长的相关性。包括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二)教学基本

8、要求阐明作物营养生长特性、生殖生长特性及其相互关系;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作物生长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作物的S形生长过程、作物器官的同伸规律、作物的光温反应特性。(四)教学建议组织学生定期观察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理论教学与农学实践同步进行。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一)基本内容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改良(二)教学基本要求以案例分析作物产量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明确产量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流理论;掌握作物产量潜力的估算;理解作物产品品质指标及其与环

9、境条件的关系和调控途径。(三)教学重点难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源库流理论、作物产量潜力分析、作物产品品质评价。(四)教学建议利用图表,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一)基本内容第一节作物的环境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二)教学基本要求阐明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学会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关系。(三)教学重点难点作物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栽培技术调控这一系统的原理。(四)教学建议安排学生种植、观察主要作物,切身体会作物与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

10、技术(一)基本内容第一节播种与育苗技术第二节种植密度与定植方式第三节营养调节技术第四节水分调节技术第五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第六节覆盖栽培技术第七节收获技术第八节灾后应变栽培技术(二)教学基本要求阐明作物各栽培技术环节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学会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关系。(三)教学重点难点作物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栽培技术调控这一系统的原理。(四)教学建议安排学生种植、观察主要作物,切身体会作物与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一)基本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包括农业生产分析;农作物的生活条件与高产稳产;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第二节种植制度。包括作物

11、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和连作。第三节农田管理制度。包括土壤耕作制;施肥制。(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深刻理解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养地的途径和方法;掌握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能够熟练设计作物种植制度;了解农田养分循环,合理设计施肥制度;了解土壤耕作的原理与技术要求,正确评价少免耕,能够制定合理的土壤耕作制。(三)教学重点难点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理论与技术;作物布局的生态学基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复种的条件与技术;间套作的原理与技术;轮作的优势及作物对连作反应的差异性;农田养分循环特点及制定施肥制的原则;土壤耕作的基本原理及少免耕的优缺点。(

12、四)教学建议多介绍实例,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和讨论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增强趣味性。第七章 水稻栽培(一)基本内容第一节 概述1、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2、水稻生产概况3、我国的水稻分区4、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稻的起源与分类2、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3、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第三节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3、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第四节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1、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2、稻米品质的形成3、稻米品质的调控4、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第五节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1、育秧2、稻田耕整、种植密

13、度与移栽3、水稻营养与施肥4、稻田水分管理5、稻田诊断与管理第六节 水稻栽培方式与技术体制1、水稻抛秧栽培2、水稻机械栽插栽培3、水稻直播栽培4、再生稻栽培5、水稻旱种栽培6、水稻清洁(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7、发展中的栽培技术(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水稻分区和稻作科学发展的趋势;掌握水稻的五级分类及各类型的特点,熟练应用水稻“三性”指导生产实践;掌握水稻各器官的建成及各器官生长的相关性;深刻理解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调控;掌握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形成机理及其调控途径;熟练应用各种栽培技术促进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了解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难点水稻的五级分类及其特点;光

14、温反应特性及其运用;产量源库关系及其调控途径;群体质量理论及其调控技术;稻米品质指标、形成机理及其保优栽培技术;水稻生育障碍诊断及克服技术;水稻育秧技术及肥水管理技术;水稻新型栽培技术。(四)教学建议多介绍案例,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增强趣味性。第八章 玉米栽培(一)基本内容第一节玉米的类型与品种分类。第二节玉米栽培生物学基础。生长发育、器官建成、雌雄穗发育过程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第三节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第四节玉米需肥需水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第五节玉米播种育苗技术,各生育阶段田间管理技术。(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玉米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等生物

15、学基础。了解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掌握玉米各生育阶段的主要田间规律技术。(三)教学重点难点雌雄穗发育过程及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关系。玉米需肥需水关键时期及田间规律技术。(四)教学建议到玉米田间观察玉米生产现场,或放映玉米栽培技术多媒体教学录像,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第九章 油菜栽培(一)基本内容第一节 油菜生产概况1、油菜生产的重要意义2、油菜生产概况3、油菜的分类和品种第二节 油菜的温光特性1、油菜的两个发育阶段2、油菜通过发育阶段在形态生理上的表现3、油菜的温光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4、油菜的生长发育规律第三节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1、育苗2、移栽3、冬前田间管理4、春后田间管理5、收获(二)基本教学

16、要求要求了解油菜生产的地位,产品的应用价值以及农业生态作用,国内外油菜的生产状况;使学生掌握油菜的植物学分类和当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推广品种。要求学生掌握油菜生长必须经过的两个发育阶段,两个阶段的温光要求,通过发育阶段的形态和生理表现,温光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要求学生重点掌握5个主要生育期的各个器官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育苗、田间管理和收获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基本生产情况;分类的依据、我国的三大类型和主推品种。通过发育阶段的温光条件要求、分类,通过后的各种表现。难点是如何在生产上应用;叶的分化生长规律,花芽分化规律。育苗的方法和大田管理方法。(四)教

17、学建议应从产品的应用前景谈生产的重要性;结合介绍国外油菜分类及几种类型的名称。介绍国内、省内主推品种。应将类型、要求温度,出现的月份,哪类品种相互对应来说明会更清楚。另讲清楚按温光特性分类不同于植物学分类。应该将生长发育规律与在生产上应用结合讲,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掌握。讲栽培方法还应联系前面讲的基本生长发育规律一起讲,更能说明为什么有重用某种方法。第十章 棉花栽培(一)基本内容第一节 概述1、棉花生产的重要性2、世界棉花生产概况3、我国棉花生产概况和棉区划分4、棉花的栽培种及品种第二节 棉花生物学特点1、棉花的形态特征2、棉花的生育期与生长发育特性3、棉花蕾铃脱落与控制措施4、棉花对环境条件

18、的要求5、棉花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1、 棉花的基本栽培技术2、移栽棉栽培技术3、地膜棉栽培技术4、棉花机械化栽培技术5、棉花超高产栽培案例(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世界及我国棉花分布与生产概况。2掌握四个栽培棉种的特点,了解我国当前推广的几个主要棉花品种系列。3掌握棉花器官建成的过程及环境因素对器官建成的影响。4掌握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5掌握棉铃经济性状的各项评价指标。6掌握蕾铃脱落的原因、规律及减少蕾铃脱落的措施。7掌握棉花需水需肥规律及肥水管理技术。8掌握棉花播种育苗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9掌握棉花株型调控技术

19、,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三)教学重点难点棉花器官建成及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在生产上的利用;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蕾铃脱落规律与减少蕾铃脱落的措施;棉花育苗移栽与肥水管理技术;棉花株型调控技术。(四)教学建议多介绍案例,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和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增强趣味性。第十一章 苎麻栽培(一)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包括苎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苎麻的用途,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目前主推品种介绍,苎麻在湖南省的重要地位及现状分析。第二节苎麻栽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苎麻的生物学及纤维特征,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的特征,主要病虫害,韧皮纤维的发育,苎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三节苎麻的栽培技术。包括苎麻的繁殖方法,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种苗繁殖基地建设,新苎园建设及培管技术,麻园规划与选地,基肥施用,麻苗移栽,麻田管理及适时破杆,壮龄麻园管理技术,冬培,适时收获,平衡施肥,抗旱防渍,病虫害防治。第四节苎麻的收获与加工。包括苎麻的收获时间和次数,苎麻的剥制方法,苎麻粗加工技术及相关工具。第五节研究展望。包括苎麻栽培技术、育种的目标和途径多样化、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教学基本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