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1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2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3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4页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12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2条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2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准,2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年9月,3个实验区,高中0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4年与20年全面展开).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必须包括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

2、,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

3、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謀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

4、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

5、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新课程的管理政策:(1) 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

6、育”.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

7、造性人才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1) 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33、()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建构主义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 多元智能理论;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

8、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等教学方法。(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38、()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

9、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 B。 C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BC )A。 均衡性B。 综合性C。 选择性4

10、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 )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B)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自主管理课程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C).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C.信息化课程资源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

11、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B)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C) 考试、

12、选拔方式。A 学生自由选择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C. 综合评价的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 B必要 必需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B创新C变革5、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发挥 B发展C发扬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变革 B改变变化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

13、施的(B)条件。A重要基本 必要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A重要 必要 C首要、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5、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

14、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共同讨论 、课堂活动61、学科教学要以()为本.A、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动2、课程不是教学的(A)。A、权威 B、方向 、目标 D、计划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A、嘴 B、耳 、心 D、眼64、对待师生关系上

15、不应当强调(A)。、服从 、尊重 、赞赏 、引导65、教师是学习的(D).A、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 D、以上都是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的活动。、3 B、2/3 C、1/2D、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C、学习、讨论、创新 、兴趣、发现、研讨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知识性 D、创造性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

16、的要求 学校的要求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C国家课程标准D课程改革纲要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D )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7、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B)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 )A自主、 B自主、合作、探究主动、合作、改革 提高、发展、创新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人类至少有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

18、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8、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

19、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A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A )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研究学生特点A B C D8、新教材对教

20、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A教师对实取向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A B C D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A问题

21、性 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知识与技能目标 德育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B C. D.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教师观的转变学生观的转变 教学观的转变评价观的转变A. B C.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C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

22、整体素质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B。 C D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A。 B 。 .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B. C。 D。9.下列关于课程

23、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B。 C. D。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系统性 实用性A 。 C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教材的更新 。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课程制度的变迁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8综合实践课

24、主要包括(A )几部分.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 D)。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100.在交流与讨

25、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A、头脑风暴(rastor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 异步讨论(如B、电子邮件讨论等)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兴趣 、知觉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C )A、陶冶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实践锻炼教育法1、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

26、义的成语是( C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三言两语、三番五次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A、以综合课程为主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以分科课程为主 、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均衡性 发展性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针对性 整合性自主性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 )A 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 十五大 107.邓簀髓是(C) A改革开放 “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108.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

27、(C) 小康社会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A、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C、课程结构 、课程理念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 B、 C、 D、1

28、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C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A、 B、 、 D、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 (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C、校本教材D、教学大纲1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11、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29、( D )次。、 、4 C、5 、8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A学生 教材 C教师教师和学生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A ) A。班主任 。科任教师 C校长D.教研组长1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A。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1、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B关注每一位学生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1、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A.情感体验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人性养育3、 是现

30、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的发展观。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12、(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单一性、多元性 C、动态性1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 )的特点.A、科学性B、灵活性 C、有创意18

31、、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13。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BC )。档案袋评定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1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A.情境 B.协作 。会话D。意义建构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

32、是 (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BCD)A民主的B。平等的对话的 D。互动的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D。定论者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A均衡性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37“校本课程开发嬀包括 (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138 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

33、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CD )A。前沿性 .全局性C。基础性 .先导性13。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CD)。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校园资源 。自然资源4.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1。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 )。可操作性 .验证性 C。教育性 D

34、。探索性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CD )。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一、选择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洛克D杜威、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A。顺序性 B阶段

35、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C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成年期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 )A.循序渐进原则 B

36、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 )。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D综合型策略、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 )A认知模式体

37、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二、填空题、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_。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_。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价值.、1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_。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 和教科书。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