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_第1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_第2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_第3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_第4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到达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根底上开展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2、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开展规律的科学:2.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开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场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 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二)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开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

3、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开展,其开展趋势和顺序大致一样;2.一样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开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展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开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开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开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开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开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开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开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开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

4、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开展心理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开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开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开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时期心理的开展,即开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开展,研究儿童心理开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 心理学等。从广义上说,开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开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开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开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学前心理学是开展心理

5、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2.普通心理学【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 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根底。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 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3.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在成人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开展,离不开教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开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

6、依据。4.儿童解剖生理学它研究儿童身体构造和机能的发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开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心理是脑的机能。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开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开展的知识为依据。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醒自然、社会、思维现象的最普通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概念特点:1.指向性:指在*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

7、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 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度。【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承受更多信息。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拟紧*、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展。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觉察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二)注意与心理过程1.注意与知觉的开展。但凡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

8、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开展的指标。2.注意与记忆的开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开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开展水平也低。3.注意与坚持性的开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开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开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儿童注意的开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开展的趋势答:一、定向

9、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响,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开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 现,其开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2】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开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开展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

10、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开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围扩大。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场开展。有意注意的开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说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二、1岁前儿童注意开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开

11、展上,其根本特征是: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开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3.经历在注意活动中开场起作用。三、13岁儿童注意开展的特征1.注意的开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2.注意的开展开场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开展开场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四、36岁儿童注意开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

12、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开展。(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开展表现为: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开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开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2、

1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根底,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历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三原始的感知开展阶段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根底上开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开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简答】四、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

14、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2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开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3岁多常按照*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识别物体;4岁随语言和思维的开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开展(一)婴儿的形状知觉1.很小的婴儿已能区分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二)幼儿的形状知觉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2.对几何图形区分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开展提供条件。二、学前儿

15、童大小知觉的开展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开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开展的萌芽。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开展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3.幼儿方位知觉的开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开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5.只能区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6.方位知觉的开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7.方位知觉的开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区分。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开展1.防御反响说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3.距离知觉的开展受经历影响;4.

16、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觉的开展受经历影响较大。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开展缺乏而出现平安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开展。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开展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4.6岁以后,能够开场学习对持续时间进展估计。5.幼儿时间知觉开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

17、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简答】幼儿观察的开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开展。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开展。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

18、,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开展。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1、记忆与知觉的开展记忆在知觉的根底上进展,而知觉的开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历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开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展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3.记忆与言语的开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

19、不开记忆。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开展记忆的开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开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一、记忆的发生(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二)记忆发生的时间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 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管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展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

20、忆。【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开展的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开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三)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场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2.记忆*围扩大,指记忆材 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

21、工熊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历来联系起来 的记忆。(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2.情绪 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展;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 现的形象。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开展。【简答】三、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开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

22、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一、想象的概念(一)想象的涵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展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根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二)想象的种类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种形象的过程;(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展的想象。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

23、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论述】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开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2)想象的开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展,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

24、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1.想象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一、想象发生的年龄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的出现。【简答】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25、,表现为以下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简答】三、学前儿童想象开展的一般趋势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开展。具体表现在:1.从想象的无意性,开展到开场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开展到出现创造性;3.从想象的极大夸*性,开展到符合现实的逻辑性。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历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练习】二、思维的发生开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开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开

26、展的重大质变。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开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思维的发生开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开展;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三、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一样,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四、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开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开展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

27、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局部。二、学前儿童比拟的开展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局部;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一样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开展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开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用分类;5.依概念分类。【练习】(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1.4岁以下儿童根本不能分类;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开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起来分类;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

28、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开展处于从外表的、具体的感知和经历的概括到开场进展*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开展阶段。一、言语的概念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开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展,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

29、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开展的*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时机,也就不能掌握语言。【练习】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开展的趋势言语活动包括:1.对语言的承受,即感知、理解过程;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1.语音知觉开展在先,正确语音开展在后;2.理解语言发生开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开展在后。【简答】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开展的阶段(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1.言语发生的准备:(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区分和对语词的理解。.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2)连续音

30、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非自造的;(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一事物;(4)掌握0个词左右。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1)理解语言迅速开展阶段(11.5岁);(2)积极说话开展阶段(1.52、3岁)。(三)根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开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根底。学前儿童言语的开展,主要是掌握口语

31、的开展,首先是掌握语音。 一、语音的形成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开展有不同的顺序,并非容易听(区分)的语音都容易发出。语音形成阶段:1.出现嗓音(02个月);2.出现啊咕声(34个月);3出现喃喃语声(48个月),又称连续发音阶段;4.开场发出语音(912个月)。二、语音模仿的阶段1.发声模仿(从第2个月开场)。特点是:(1)发声传染;(2)相互模仿;(3)偶发性模仿。2.开场系统地模仿(在4到5个月左右)。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从89个月开场)。4.开场系统地模仿新语音(1岁后)。一般地说,一岁前语音开展缓慢,11.5岁开展较快,1岁9个月语音开展根本成熟,但发音不流利、不准确。应注意

32、:儿童语言开展的个别差异较大。【练习】三、语首开展的顺序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开展有共同的普遍规律;2.语音开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3.元音和辅音开展顺序,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成熟时间也大致一样,在1.5岁时根本成熟。【问答】四、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1.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2.发音错误的集中点:辅音、发音方式;3.发音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原因是:(1)生理原因。生理上不成熟,不能恰当支配发音器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2)语言环境。主要是方言。五、语音意识的发生(一)语音意识发生的表现从4岁开场,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即语音意识明显地开

33、展起来。(二)语音的自我调节机制1.言语听觉调节,听觉上正确分辨语音;2.言语运动觉的调节;3.言语视觉调节。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话。认字、阅读属于承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话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是从承受性的言语活动开场的。 一、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一)儿童学识字的过程1.泛化阶段;2.识字阶段;3.再现阶段。幼儿识字主要处于前两阶段,是对字的再认。对字的再现,实际上已经进入写字阶段,默写阶段。(二)儿童认字的泛化阶段1.字是视觉形象,幼儿对视觉形象感知的开展服从于从笼统到具体的规律;2.幼儿最初把字当作图谱。(三)儿童识字阶段1.儿童屡次接触*个字或*些字时,

34、他的感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就可以认识一些字;.2.幼儿识字特点:容易混淆,对字形的细节难以分化;对字义认识的概括水平低。幼儿容易认识的字的特征:(1)字大、清楚;(2)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3)有形象作为识别的支柱;(4)字形构造简单;(5)屡次重复;(6)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二、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一)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1.孩子几个月就可以进展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读,孩子并非阅读文字,而是拿书看,是母子共读;2.1岁左右,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有时也会自己拿着书看;3.3岁左右,孩子可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4.幼儿期的阅读,根本以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能认一些字,以图

35、为辅。这个年龄的阅读往往是依靠上下文来读,不一定认识每一个字。(二)阅读的准备1.掌握有关词汇;2.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3.掌握根本阅读技能:翻书动作;按页翻书;阅读顺序;4.培养阅读兴趣。三、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开展。通过绘画活动,提高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畅性,通过日常生活的自我效劳和劳动任务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开展。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开展缺乏,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应在行动和动作的空间和方位知觉方面、形体的空间和方位知觉的区分能力上进展培养;3.对笔顺的掌握;4.正确的执笔姿势。此外,书写与识字能力的准备有关,写字

36、的准备与掌握语音的能力有关。幼儿期是书面言语发生的年龄,言语开展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口头语言。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还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这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一样。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论述】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开展的作用情绪和认知是密

37、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开展而分化和开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开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开展的作用:(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响;(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到达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

38、(4)惧怕和痛苦的程度 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冷淡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 活动的最正确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开展不利。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反感色彩的词。3.对语言开展,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冲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些难以掌握的词。三、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开展的作用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响能帮助他呼唤

39、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答复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

40、言的作用要大。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儿童情绪的开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5岁以后,情绪的开展开场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拟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 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响。成人对待幼儿不同的情绪态度、成人长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使幼儿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的比拟稳定的情绪态度。情绪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阈限。有些孩子经常处于*种情绪体验的低阈中,他们在和

41、其他儿童或成人交往时,不可防止地形成*些特有的情绪反响,情绪过程 日益稳定化,逐渐变成情绪品质。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局部。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根本的个性构造,一岁前, 婴儿的情绪开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开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日后以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行为。一、原始情绪反响1.本能的情绪反响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响。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响,不同民族的婴儿有共同的根本面部表情模式,说明原始情绪是

42、人类进化的产物。2.原始情绪的种类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响有三种:怕、怒、爱(1)怕,怕两件事:一是大声;二是失持;(2)怒,限制活动会激怒婴儿;(3)爱,抚摸婴儿皮肤,抱他,都会产生爱的情绪,特别是抚摸皮肤的敏感区域。二、情绪的分化婴儿情绪的开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根本情绪。1.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2.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辨得清的情绪反映,即愉快和不愉快。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3.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

43、绪逐渐分化为人类的9种根本情绪。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婴幼儿情绪开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因此要:1.保持和谐的情绪气氛;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二、成人的情绪自控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开展的必要营养,成人要给孩子以愉快的、稳定的情绪示*和感染。1.家长要防止喜怒无常,不溺爱和吝惜爱;2.教师把忧伤留在教室外,情绪饱满地进课堂,理智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和态度。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论述】从教育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子情绪的培养阐述。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1.转移法;2.冷却法;3.消退法。五、教会

44、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简述】一、儿童动作的开展与意志行动的开展1、儿童小动作开展较早,出生时眼球就会活动,眼睛会看东西;2、儿童出生12年才会自如走路,其间经过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学习过程;3、儿童动作的开展和心理的开展关系密切,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4、意志行动和儿童动作的开展关系更密切,没有根本动作的开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的参与,即有意性调控,动作不可能开展、完善。二、儿童动作开展的规律儿童动作开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开展顺序遵循客观规律,每种根本动作开展的时间大体一样;对年幼

45、特别是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有限的。儿童动作开展规律有: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的,以后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概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开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场,然后到下部动作。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开展先从同步和去干的动作开场,然后开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开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场,而后才学会比拟精细的动作。j.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三、学前儿童动作开展的阶段儿童动作开展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处于学前期

46、。1.反射阶段(o4个月),有许多不受意识支配的本能动作,即无条件反射;2.最初动作阶段(4个月2岁),掌握人生最初的、起码的、根本动作的阶段;3.根底动作阶段(27岁),能控制自己的肌肉系统,保持稳定性,能自由运动.是儿童获得大量运动经历的时期;4.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动作处于转变、应用和终生使用阶段,这阶段的动作,把前一阶段孤立的、分开的动作的根本因素联结起来,形成各种专门化动作技能。四、学前儿童根底动作的开展(一)根底动作的模式1.根底的移位动作,如走、跑、跳等;2.根底的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踢、击等;3.根底的稳定性动作,如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轴心动作等。(二)根底动作开

47、展的顺序1.根底移位动作能力的开展;2.根底操作性动作能力的开展;3.根底稳定性动作能力的开展。(三)根底动作开展的小阶段1.起始阶段;2.初级阶段;3.成熟阶段。一、意志和意志行动(一)意志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制困难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根本特征:1.明确的目的;2.意识调节行动;3.克制困难。(二)意志行动意志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学前儿童的意志过程,由于生理发育和整个心理活动开展水平的限制,处于低级阶段,往往表现为直接外露的意志行动,意识内化的水平低。【论述】二、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开展(作用)意志行动与认识过程不可分:1.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根底上形

48、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甓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开展水平的提高。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开展1.在意志行动中,为到达预定目的,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或是克制内部障碍概念,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2.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3.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开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开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四、意志行动的开展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意志是成体系的活动,其产生和进展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成体系的心理构造,意志体系的形成

49、取决于行动动 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系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动机体系是变化开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 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开展受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儿童生长的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开展所起的作用又不完全一样。 【问答】一、遗传因素儿童身体开展是以遗传素质为根底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开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开展的根底。动作是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 也与呼吸系统有关,因此动作的开展.与整个身体的开展有密切关系。在体格发育上,

50、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动作能力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 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开展;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开展也有影响。二、成熟因素儿童动作的开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儿童动作开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开展,则可到达事半功倍之效。笼统地说,06岁是儿童动作开展的关键期,最初始的动作和根底性的动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这与成熟因素有关。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婴幼儿动作开展的辅导。三、教育和练习儿童的各种根本动作,似乎是自然成熟的。事实上,都要经过练习。成熟只是提供一种生理

51、上的可能性。在成熟的时间*围内,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 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使动作开展有很大区别,许多人的*种运动能力终生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开展到成熟阶段,缺乏练习时机是原因之 一。四、激发动机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开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开展的主要力量。1.兴趣。兴趣性强时,幼儿坚持性行为显著高于兴趣性弱的活动。2.鼓励和增加信心。成人态度对幼儿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孩子自发地活动、尝试进展各种动作的需要,在尝试的探索中获得各种成就感。增加自筇心,是孩子开展各种动作意志行动的有力的内部力量。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当孩子得到点滴进步时,成功感可

52、以使他增加自信心。当孩子 在活动失败时,更需要成人的支持,成人的亲近和语言强化,包括提出要求、提示、建议、称赞等,鼓励他再接再厉。但是,如果大人坚持包办代替,就会打击孩子 的积极性,使他渐渐丧失活动的愿望,也丧失自信心。3.幼儿自己的态度。幼儿对于行动的态度,影响到他的意志行动;幼儿对行动的理解,也有助于其水平的提高;对自我控制方法和其他意志行动方法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意志行动的水平;同伴的比拟,对幼儿的意志行动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一、个性及其根本内容(一)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拟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表达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

53、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简述】(二)个性的根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问没有完全一样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 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拟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构造,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

54、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表达出统一的特征。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达。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拟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 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开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

55、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即使比拟根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 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 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简述】(三)个性的构造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开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 局部,制约着个性的开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

56、性的成熟。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根底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 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开展的特点,是进展有效教育的前提。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幼儿来说,个性开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场形成。【问答】二、个性开场形成的标志: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场时期,标志有四方面: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开展;4.心理活动积

57、极能动性的开展。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开展的阶段和特点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场,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开展迅速。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根底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间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3.个性初步形成(36岁)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开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开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

58、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开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问】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开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开展的意义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开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开展的根底。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开展。也可以 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安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根底。学前期儿童 个性的开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开展。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

59、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有两个根本特征,即别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1.别离感,别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开展的阶段和特点1.自我感觉的开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局部,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2.自我认识的开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

60、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场知道自己的形象;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开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开展(3岁后)。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根底上,逐渐开场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开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场开展。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开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根底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 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