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隋唐经济史课件_第1页
专题二-隋唐经济史课件_第2页
专题二-隋唐经济史课件_第3页
专题二-隋唐经济史课件_第4页
专题二-隋唐经济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二 隋唐经济发展史高考考点: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业的发展(表现、柜坊和“飞钱”、“市”的变迁、市舶使 );专题二 隋唐经济发展史高考考点: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专题知识体系隋唐经济空前繁荣一、经济繁荣的原因二、农业的发展三、手工业发展四、城市与商业的发展五、经济政策主观原因客观原因1.生产工具的进步2.水利工程修建与灌溉工具的进步3.江南农业进一步发展4.农产品商品化1.制瓷发展的表现2.丝织发展的表现3.冶金发展的表现1.原因2.表现.1、土地制度2、赋税制度专题知识体系隋唐一、经济繁荣的原因主观原因1.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经济繁荣的原因(一)主观原因(二)客观原因 统治者的政策调整a

2、.国家统一、强盛b.交通发达c.中外交往频繁、民族交往密切d.人民的辛勤劳动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政治是否安定统一?2.统治者政策是否清明?3.民族是否交流和睦?4.对外是否开放吸收?5.科技文化是否提高?6.劳动人民的辛勤运动7.其他具体原因推动?(交通等)一.经济繁荣的原因(一)主观原因统治者的政策调整a.国家统一二. 唐代农业的发展 农具的改进 曲辕犁(又名江东犁)长江下游一带 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的基本定型 水利灌溉的发展-出现筒车 兴修水利工程,超过六朝总和材料一: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材料二: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

3、兜水,次第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二. 唐代农业的发展材料一: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生活化;茶税(05上海6) “檐yan剪新叶 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 ,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唐陕西法门寺出的土茶盏、茶托;当时的一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 )材料:“德宗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穆宗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生活化;茶税(05上海6) “檐y 江南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1.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1)

4、原因:南方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加剧2) 主要方式:圩田(围湖造田)、火耕(放火烧山)a.进步性:b.局限性:促进隋唐农业发展,巩固江南经济地位,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4) 你认为对当前发展农业的启示是什么?限制人口增长,提高科技含量,注意保护环境,重视节约资源 3)你如何看待放火烧山.围湖造田?思考原因和主要方式是什么? 江南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1.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1) 原因:江南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1.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2. 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lin,粮仓) 俱丰实.” 1) 材料反

5、映的共同现象是什么?隋唐粮食产储量提高,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1.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2. 水稻产量(2006年重庆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 (3)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分)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

6、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2006年重庆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正、义、常平仓储粮数(石)全国 109906064河北道 21029924河南道 22467641(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 (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材料三:据通典天宝

7、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三.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 隋唐时期,陶瓷工业臻于成熟,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丝织业:丝织技术高,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三.手工业的发展“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资料:从自然条件来看,殷商、战国、秦汉、唐代前期都是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从近2000年的历史气候来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北方黄河流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当时的水热条件比后来好,这便更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蚕虫的养育。但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气候开始变寒,特别是南宋以后

8、,北方气候更是变得寒冷。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变化的情况(6分)。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古代丝织业中心的迁移情况:秦汉 主要在北方地区; 唐宋 主要分布长江以北地区; 开始向南方转移元明清 集中在江南地区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江南开发; 北方气候变冷。资料:从自然条件来看,殷商、战国、秦汉、唐代前期都是十分温暖冶金业材料:唐六典卷二二少府监 掌冶署“凡天下诸州出铜铁之所,听人私采,官收其税”。私人开放通典卷九食货钱币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五月敕:私铸钱造意人及句合头首者,并处绞,仍先决杖一百。其铸钱处,邻保配徒一年;里正、坊正、村正各决六十” 。禁止私人铸币

9、冶金业四.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原因:政治上的统一;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 表现: 农村的集市贸易发展起来“草市”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邸店相继问世;(柜坊银行的雏形)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对外贸易,政府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四.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扬州、成都等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 材料:唐会要卷86:“广陵当南北大冲,百所集。”旧唐书卷182: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嘉庆扬州府

10、志卷六十三:“故有唐城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城市的发展: 材料:4.经济政策土地政策:均田制赋税制度:前期:租庸调制 后期:两税法4.经济政策土地政策:均田制材料一 凡水有灌溉者,碾铠不得与其争利;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乃毕。若秋夏霖潦泛滥冲坏者,则不待时而修葺。每岁府县差官一人以督察之;岁终,录其功以为考课。 大唐六典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三 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会要材料一 凡水有灌溉者,碾铠不得与其争利;仲春乃命通沟(1)上述三

11、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的规定能长期有效吗?为什么?(3)从中可归纳出唐朝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其影响如何?a、唐朝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并将其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依据 b、唐朝政府对商业设置官员严格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c、市场不能随意设置不能。 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唐朝后期“夜市”就出现了重农抑商。 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a、唐朝政府重视农田水均田制:先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确定人数,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按照人数授给田地。 材料: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12、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均田制:先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确定人数,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按照租庸调制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 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 。 材料:“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13、。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租庸调制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 或两税法内容: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原因: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农民逐步失去自己的土地,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大量农民破产逃亡。安史之乱以后,政府无法对户籍进行有效的控制,按丁征收的租庸调难以维持。两税法内容: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取消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两税法的原则: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租庸调两税法征税标准丁身财产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 划时代的变革:两税法两税法的原则:租庸调两税法征税标准丁身财分“四段”,连“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1. 开凿:2. 评价:材料1:唐沿用.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 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