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鞭毛虫培训课件_第1页
寄生虫学鞭毛虫培训课件_第2页
寄生虫学鞭毛虫培训课件_第3页
寄生虫学鞭毛虫培训课件_第4页
寄生虫学鞭毛虫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寄生虫学鞭毛虫寄生虫学鞭毛虫 教学要求1、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2、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断方法3、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寄生虫学鞭毛虫2寄生虫学鞭毛虫2蓝氏贾第鞭毛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简称贾第虫。寄生人体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致贾第虫病(giardiasis)。本病世界性分布,由于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寄生虫学鞭毛虫3蓝氏贾第鞭毛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贾第虫形态 滋养体呈半个倒置梨形两侧对称,背凸腹平,有4对鞭毛,有1对并列细胞核有1对轴柱,纵贯虫体中部,1对半月形中体

2、与轴柱1/2相交寄生虫学鞭毛虫4贾第虫形态 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4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5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5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6扫描电镜下贾第虫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6姬氏染色滋养体碘液染色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7姬氏染色滋养体碘液染色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7贾第虫形态包囊 椭圆形大小为1014710m囊壁较厚,囊壁与虫体间有 明显空隙未成熟包囊2个核,成熟包囊4个核,多偏于一端可见鞭毛、丝状物、轴柱 寄生虫学鞭毛虫8贾第虫形态包囊 寄生虫学鞭毛虫8贾第虫包囊 寄生虫学鞭毛虫9贾第虫包囊 寄生虫学鞭毛虫9成熟包囊滋养体滋养体包囊经口 二分裂增殖十二

3、指肠(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至四核成熟包囊)寄生部位 十二指肠、小肠上段、胆囊 以吸盘吸附在肠粘膜上 贾第虫生活史(感染期)寄生虫学鞭毛虫10成熟包囊滋养体滋养体包囊经口 二分裂增殖十二指肠(随粪便排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寄生虫学鞭毛虫11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寄生虫学鞭毛虫11繁殖阶段:滋养体,二分裂法繁殖传播阶段:包囊,在外界抵抗力较强寄生部位: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内,借吸盘吸附肠壁感染期:成熟四核包囊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包囊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饮水贾第虫生活史特点寄生虫学鞭毛虫12繁殖阶段:滋养体,二分裂法繁殖贾第虫生活史特点寄生虫学鞭毛虫贾第虫的致病致病机制机械阻隔,营养竞争-大量虫体覆盖

4、小肠黏膜机械刺激吸盘吸附作用化学损伤分泌产物、代谢产物毒性作用肠内细菌的协同作用宿主免疫状态IgA缺乏;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均易发生严重的感染寄生虫学鞭毛虫13贾第虫的致病致病机制寄生虫学鞭毛虫13临 床 类 型无症状带虫者贾第虫性腹泻: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腹泻呈水样粪便,量大、恶臭、无脓血,若不及时治疗,多发展为慢性,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长达数年。儿童患者可由于腹泻、脂肪泻,引起贫血等营养不良,导致生长滞缓。寄生虫学鞭毛虫14临 床 类 型无症状带虫者寄生虫学鞭毛虫14贾第虫感染的诊断1.病原诊断 粪便检查 水样稀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成形粪便:碘

5、液染色涂片检查包囊 十二指肠液 组织活检 2免疫诊断寄生虫学鞭毛虫15贾第虫感染的诊断1.病原诊断寄生虫学鞭毛虫15流 行分布呈世界性,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接近于流行,发展中国家感染人数约为2.5亿。传染源:带虫者或患者传播途径:人饮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蝇、蟑螂等昆虫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感染方式寄生虫学鞭毛虫16流 行寄生虫学鞭毛虫16防 治治疗常用药物有灭滴灵、痢特灵彻底治愈病人、带虫者,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是预防的重要措施。旅游者、男同性恋者、胃切除病人、胃酸缺乏及免疫功能缺陷者加以预防寄生虫学鞭毛虫17防 治治疗常用药物有灭滴灵、痢特灵寄生虫学鞭毛虫17阴道毛滴虫 Tri

6、chomonas vaginalis寄生虫学鞭毛虫18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寄生教学要求1.掌握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方法。2.了解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寄生虫学鞭毛虫19教学要求寄生虫学鞭毛虫19阴道毛滴虫的形态 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一个时期虫体呈梨形或卵圆形有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有波动膜轴柱1根贯穿虫体核1个,位于虫体前端寄生虫学鞭毛虫20阴道毛滴虫的形态 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一个时期寄生虫学鞭毛虫2寄生虫学鞭毛虫21寄生虫学鞭毛虫21寄生虫学鞭毛虫22寄生虫学鞭毛虫22阴道毛滴虫(染色)阴道毛滴虫(未染色)寄生虫学鞭毛虫2

7、3阴道毛滴虫(染色)阴道毛滴虫(未染色)寄生虫学鞭毛虫23(染色)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24(染色)寄生虫学鞭毛虫24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宿主:人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于女性阴道后穹窿处营养:摄食宿主上皮细胞内糖原繁殖方式:二分裂法增殖传播:滋养体为感染阶段,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寄生虫学鞭毛虫25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宿主:人寄生虫学鞭毛虫25阴道毛滴虫生活史寄生虫学鞭毛虫26阴道毛滴虫生活史寄生虫学鞭毛虫26接触感染感染阶段寄生于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学鞭毛虫27接触感染感染阶段寄生于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学鞭毛虫27阴道毛滴虫的致病致病力致病机制 虫体本身毒力 宿主自身生理状态阴道自净

8、作用减弱 雌激素水平寄生虫学鞭毛虫28阴道毛滴虫的致病致病力寄生虫学鞭毛虫28临 床 表 现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男性感染者一般无症状而呈带虫状态,可致配偶连续重复感染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其分泌物阻碍精子存活,可能引起不孕症寄生虫学鞭毛虫29临 床 表 现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寄生虫学鞭毛虫29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断1. 妇科检查2. 实验室检查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或涂片染色法(瑞氏或姬氏液染色) 培养法:将分泌物加入肝浸液培养基内,37孵育48小时,镜检,检出率较高,可作为疑难病例的确诊及疗效评价的依据寄生虫学鞭毛虫30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断1. 妇科检查寄生虫学鞭毛虫30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流行呈世

9、界性分布,以女性20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平均感染率为28。传染源: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或男性感染者。传染途径: 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寄生虫学鞭毛虫31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流行呈世界性分布,以女性2040岁年龄组感滋养体在外环境的抵抗力抵抗力较强,粘附在厕所板上可生存 30分钟 40水中能活102小时在潮湿的毛巾、衣裤中可存活23小时2-3水中可活65小时普通肥皂水中活45-150分钟寄生虫学鞭毛虫32滋养体在外环境的抵抗力抵抗力较强,粘附在厕所板上可生存 阴道毛滴虫感染的防治改善共公卫生设施,净化公共浴厕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减少传染源治疗药物甲硝咪唑(灭滴灵)内服

10、、外用1/100乳酸水或1/5000高锰酸钾水外用注意检查、治疗配偶寄生虫学鞭毛虫33阴道毛滴虫感染的防治改善共公卫生设施,净化公共浴厕寄生虫学鞭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寄生虫学鞭毛虫34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又称:黑热病原虫寄生虫学鞭毛虫35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虫学鞭毛虫35杜氏利什曼原虫内

11、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Kala-azar,即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寄生虫学鞭毛虫36杜氏利什曼原虫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纲。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

12、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寄生虫学鞭毛虫37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形 态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卵圆形虫体很小 2-3m有一较大圆形核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丝体寄生虫学鞭毛虫38形 态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虫学鞭毛虫38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细胞内充满大量的利杜体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增殖寄生虫学鞭毛虫39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巨噬细胞破裂,无形 态(前)鞭毛体虫体呈梭形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发出一鞭毛,长与虫体

13、相近,弯曲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寄生虫学鞭毛虫40形 态(前)鞭毛体寄生虫学鞭毛虫40寄生虫学鞭毛虫41寄生虫学鞭毛虫41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人、犬巨噬细胞)(白蛉消化道)二分裂增殖二分裂增殖白蛉叮咬白蛉叮咬感染阶段:前鞭毛体;感染方式: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前鞭毛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的机制寄生虫学鞭毛虫42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人、犬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生活史特点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及犬等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前鞭毛体寄生于媒介宿主白蛉的消化道内前鞭毛体是感染阶段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寄

14、生虫学鞭毛虫43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生活史特点寄生虫学鞭毛虫43寄生虫学鞭毛虫44寄生虫学鞭毛虫44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发病机制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使大量巨噬细胞遭到破坏,反应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免疫抑制超抗原负荷,导致免疫无反应性寄生虫释放免疫抑制因子封闭抗体学说寄生虫学鞭毛虫45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发病机制寄生虫学鞭毛虫45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长期不规则发热(免疫抑制、反应性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贫血(脾亢、免疫病理所致红细胞减少)出血(脾亢所致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脾亢、免疫病理所致)球/白倒置(幼稚浆细胞增生、

15、肝生成白蛋白减少)蛋白尿、血尿(肾淀粉样变性)寄生虫学鞭毛虫46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寄生虫学鞭毛虫46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皮肤型黑热病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临床表现类型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寄生虫学鞭毛虫47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皮肤型黑热病寄生虫学鞭毛虫47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活检可查到无鞭毛体。寄生虫学鞭毛虫

16、48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黑热病的诊断病原学检查组织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骨髓穿刺:安全、常用,检出率85%淋巴结穿刺:常用于疗效考核肝穿、脾穿:检出率高,但危险性大皮肤结节刮片:用于检查皮肤型黑热病穿刺物培养:常用N.N.N培养基免疫学检查:用于疗效考核寄生虫学鞭毛虫49黑热病的诊断病原学检查寄生虫学鞭毛虫49流 行 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 我国: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更多见。我国在黑热病防治工作成绩卓著 ,19581960年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的要求 。 1958年山东省率先在全国达到基本消灭要求 。现

17、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00人。寄生虫学鞭毛虫50流 行 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寄生虫学鞭毛虫5寄生虫学鞭毛虫51寄生虫学鞭毛虫51寄生虫学鞭毛虫52寄生虫学鞭毛虫52寄生虫学鞭毛虫53寄生虫学鞭毛虫53黑热病的流行中国流行区的划分及流行现状平原型:人源型,病犬少见,媒介为家栖性中华白蛉山区丘陵型:动物源型,多儿童感染,病犬多, 野栖性中华白蛉为媒介荒漠型:传染源不清楚(野生动物源型?)媒介为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寄生虫学鞭毛虫54黑热病的流行中国流行区的划分及流行现状寄生虫学鞭毛虫54黑热病的防治消灭传染源捕杀病犬及早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纳(钾)治愈率97%,对锑剂抗药者可选用

18、戊脘脒等消灭白蛉:白蛉娇嫩,对化学药物敏感我国很快消灭黑热病的原因政府重视,群防群治黑热病原虫的生活史研究的较早、较清楚媒介白蛉的抵抗力较弱有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锑剂寄生虫学鞭毛虫55黑热病的防治消灭传染源寄生虫学鞭毛虫55动鞭纲:鞭毛虫 鞭毛由基体发出 微管组成的轴丝,外 包一层虫体膜,伸出 虫体外寄生虫学鞭毛虫56动鞭纲:鞭毛虫寄生虫学鞭毛虫56肠组织切片(示贾第虫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57肠组织切片(示贾第虫滋养体)寄生虫学鞭毛虫57面部溃疡 东方疖皮肤利什曼病寄生虫学鞭毛虫58面部溃疡 东方疖皮肤利什曼病寄生虫学鞭毛虫58皮肤利什曼病寄生虫学鞭毛虫59皮肤利什曼病寄生虫学鞭毛虫59寄生虫学鞭毛虫培训课件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涂片)寄生虫学鞭毛虫61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涂片)寄生虫学鞭毛虫61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