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_第1页
水调歌头教案_第2页
水调歌头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 水调歌头教案 关于水调歌头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索。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四、拓展体悟,

2、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爱。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爱。有人说,中国人任凭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日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尝 1、字正腔圆地读。留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精确 。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示留意朗读中的停顿

3、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同学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需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老师预设穿插问题: 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兼”字告知我们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觉。(配乐朗诵) 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

4、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冲突中,理解的理想及遭受,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是否始终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圆满,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妙的祝福盼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妙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

5、句: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觉了什么? (有相像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

6、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冲突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暖和与美妙,安慰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妙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词读到现在,你确定信任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专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将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

7、音: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水调歌头教案 篇2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妙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 1指导同学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ng) 绮(q) 婵娟(chn jun) 阙(qu) 2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

8、方,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见“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熬煎,被贬黄州。写此词时,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意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见。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9、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兴奋地喝酒(直)到(其次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日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唯恐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

10、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沟通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沟通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憧憬,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抱负与现实的冲突,也是针对政治遭受而言,

11、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国家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沟通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哀痛、欢快、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圆满,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安慰,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沟通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沟通点拨】只盼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妙

12、的月光。词人盼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别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相互安慰,相互祝愿,盼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拓展延长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连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绚烂的天空消失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立刻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

13、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水调歌头教案 篇3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同学看,老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

14、qu)玉宇(y) 朱阁(g)绮户(q) 无眠(min)婵娟(chn jun) 2、范读。 3、同学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美丽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同学齐读。 (四)诗词赏析。 1、依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比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 (5)不应有恨,何事

15、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只盼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暖和亲切

16、。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意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最终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妙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

17、轼喜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聚(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力量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争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

18、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像点? 明确:光明。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制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索题,同学们相互争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索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同学自由回答) 明确:珍宝、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同学自由回答

19、)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游览太空、宇宙神奇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制造创造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同学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 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同学大胆地绽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观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观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期”。 2、其次次播放,让同学轻声跟唱。(提示: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

20、“何事偏向别时圆”是由于采纳了不同版本的原因。)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聚(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依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 水调歌头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身世境况,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妙祝福,对人间生活的喜爱。

21、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潇洒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同学对本课的阅读爱好,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舞同学相互争论并主动质疑,老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同学绽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化,开启同学才智,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身世境况,

22、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同学沉醉在词所制造美丽意境中。 2, 同学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同学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索以下问题。小组合作沟通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同学展现,老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沟通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当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

23、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同学展现,老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沟通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同学展现,老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冲突豁达祝福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

24、、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憧憬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颜色,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或显或隐的情感。 水调歌头教案 篇5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布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许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25、?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孤独 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

26、上很不得意,患病贬谪,经受非常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解释,理解诗意 3、全班沟通,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

27、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盼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妙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福。 2、在词作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妙祝福。 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

28、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期”渴望团聚。 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非常哀思。 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6、那是不是要远离官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布满冲突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可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29、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亲人思念 政治失意 水调歌头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尝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30、 2、观赏音乐但愿人长期 3、介绍有关词的学问 4、简介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留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识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爱好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爱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索: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竞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同学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老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 篇7 第一课时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