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大全8篇_第1页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8篇_第2页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8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8篇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识科学探究的根本步骤。 2通过资料熟悉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力量。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加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熟悉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学问的根底。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纳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熟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像,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根底上简单进展学问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纳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熟悉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

3、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一样,功率也是采纳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索做一样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一样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预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状况下,做的功是否一样?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索有

4、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索并答复。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一样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加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索如何比拟做功的快慢。 用

5、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叙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假如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索: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当是什么? J/s有一个特地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6、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常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以下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当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当是J/s。 学生积极思索,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肯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肯定大,B错。物

7、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假如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展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熟悉,为今后讨论类似问题供应方法上的帮忙。 让学生区分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索: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展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

8、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试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怜悯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便利。 计算时留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肯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实行的换挡减速的方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

9、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 (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索、争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依据自己的设计进展试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问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洁的问题。 课堂小结(

10、5分钟) 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试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答复,或相互沟通,在沟通的根底上进展学习小结。 促进学问的稳固把握。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力量。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力量和探究创新的力量。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对科学学问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育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11、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相互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缘由。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熟悉,举出平常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熟悉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头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

12、事生产劳动中阅历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急。在此根底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看、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在刚刚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接着让学生思索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状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学生思索并举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刚刚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

13、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展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肯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14、。(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辨别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舞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动身,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急,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看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连续探究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试验: 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学生用双手拉弹

15、簧 2、(多媒体投影)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观看球从高处落地后的状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争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发?(多媒体投影火箭) 缘由: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

16、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转变,由学生的试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3、质疑争论: (学生试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争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忙释疑。) 四、理解学问,进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风光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

17、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发?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肯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学问 解释生活、生

18、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完毕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奇妙!关于力还有更奇妙奇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假如发觉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拟? 2、怎样对力进展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学问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课教案参考模板 篇三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熟悉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过程与方法

19、 1、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杠杆的构造。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熟悉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熟悉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制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测,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常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许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常很留意观看。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拟简

20、单,有的比拟简洁。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洁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简单机械。简单机械也是由简洁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洁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觉?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展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安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洁的问题。 力量目标: 1、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 仔细观看

21、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看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通过观看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意的条件。 3、留意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学问,在表达过程中要留意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留意培育学生树立用试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试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肯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

22、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洁的受外力平衡的状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的学问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熟悉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详细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展分析,培育学生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最终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问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讨论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试验讨论问题,再对试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试验是本节课

23、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肯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现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肯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别现象动身,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培育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学问,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试验是使学生把握学问的关键。为了更简单从试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纳如图9-3-1所示的试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 4、最终的小结应

24、由学生对牛顿第肯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局部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熟悉为根底,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试验与思索的观看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根底加以运用,表达了从简洁到简单的讨论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大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推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状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

25、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到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意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归纳力量。 我觉得这节课的胜利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严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供应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当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赐予确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时机,特殊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制

26、造表现时机,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念,让每个学生的力量和素养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 力产生的缘由;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试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淌?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一样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

27、大,它对机翼上外表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外表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外表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缘由。 小组争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看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索,并在小组内争论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下飞机的机翼,思索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呢? 观看:飞机机翼的外形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28、空气流速; 依据我们学习的学问,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外表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列图所示的试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看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四周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局部,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外形上下不对称,在一样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

29、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下图,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由于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由于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由于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由于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受: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下图,一阵

30、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以下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 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由于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翻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下图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需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

31、 其缘由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下图,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纳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纳“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简单发生碰撞事故。 初中物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例子; 2、理解大气压产生的缘由,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大气压的值是托里拆利试验测定的,记住大气压的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科学眼光发觉大气压强的存在的事例。 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及变化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一、熟悉大气压

32、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9面,请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大气压强的确是(选填“是”或“不是”)存在的。 2、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简称气压,一般用p0表示。 小组争论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以下试验: (1)如图,将塑料挂钩的塑料吸盘紧紧贴在墙上,那么塑料吸盘能否固定在墙壁上而不脱落呢?假如再在塑料吸盘上戳个小孔,塑料吸盘还能否固定在墙壁上? (2)将一玻璃管装满水,用一硬纸片封住管口。再倒转过来,如图,玻璃管中的水会不会流下?假如将玻璃管上端弄一个小孔,玻璃管中的水还会不会流下? (3)用吸管可以吸取杯中的饮料。将饮料杯装满饮料后,再将杯口密封住,用吸管可否吸取杯中的饮料? 教师点拨 1、奥托

33、格里克设计的马德堡半球试验有力地证明白大气压的存在。 2、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局部气体压强)是有区分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局部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的气压称大气压。 跟踪训练 1、以下事例中,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C) A.水往低处流 B.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 C.用吸管吸饮料 D.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 2、如下图的实例中,属于利用大气压强的是(C) A.啄木鸟用瘦长而坚硬的尖嘴插入树皮 B.骆驼有宽大的脚掌,不会深陷入沙地 C.用吸管将饮料洗到嘴里D.拦河坝被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外形 3、如下图,塑料瓶中灌满水,用一张纸掩盖瓶口,压紧后倒置,瓶中的水和纸都不会下落,是由于

34、大气压作用。若此时在瓶底用针扎一小孔,观看到的现象是纸片和水下落。 二、大气压测量 自主预习 大气压毕竟有多大?阅读第40面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托里拆利试验需要哪些器材? 2、请你依据内容简洁说说测量大气压强的步骤。 3、假设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S为200px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外表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小组争论 为了较精确地测出大气压的值,我们要进展准确测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40面的“托里拆利试验”,完成以下题目。 1、玻璃管内为什么要倒满水银? 2、玻璃管内外液面高度差是多少?倾斜玻璃管又会怎样?玻璃管往下插或往上提,管中水银柱的高度会变吗?改用粗管或细

35、管做试验,管中水银柱的高度怎么变? 3、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有没有气压?管中的水银柱的液面为什么不下降到与管外相平?依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4、依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学问,请你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解: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p0=汞gh=13.6103kg/m39.8N/kg76010-3m=1.013105Pa. 5、托里拆利首次较精确的测出大气压的值,我们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强,1标准大气压强p0=1.013105Pa=76cmHg压强=760mmHg压强。 教师点拨 在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6、等于大气压强时,留意先假设玻璃管内与管外页面相平处有一轻质物片,通过分析物片向上和向下受力状况,来得出结论。 跟踪训练 1、地球的外表积约5.11014m2,地球外表的大气压约 1.0105 Pa,则大气对地球外表的压力约为5.11019 N. 2、做托里拆利试验时,测量的大气压强值比真实值小,其中的缘由可能是( B ) A.玻璃管放得不竖直B.玻璃管内混入少量空气 C.水银管内的水银太多D.玻璃管粗细不均 3、下列图为托里拆利试验的装置图,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多项选择)(AD ) A.将玻璃管略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B.将玻璃管略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

37、大 C.向槽中连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洁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观看分析试验,总结得出定律,培育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育学生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渐渐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力量和抽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好玩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讨论规律,通过试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间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缘由。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试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讨论反射规律的试验尽可能精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晰的看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