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1页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2页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3页
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鱼苗技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4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郭仁湘,符书源1,陈国华1,周先雄,骆剑1,杨薇1(1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57228,万宁业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710)摘要:鞍带石斑鱼受精卵40g(68.710 粒),孵出仔鱼约504尾,用池塘育苗实验。在水温2。02.0、盐度2732、pH值.958。0、溶解氧5mg/L以上、氨氮0.100。2mg 、透明度55cm的条件下,通过用小球藻调节池塘水质,培育原生动物作为仔鱼的开口期饵料,按仔鱼不同发育阶段,投喂生物饵料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经过31天的培育,育成平均全长31。8m的幼鱼.504尾,育苗成活率达2。8。测定了鞍带石斑鱼在池塘育苗条件下的全长增

2、长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关键词:鞍带石斑鱼 人工育苗 鞍带石斑鱼( Epineheus lanceltus)俗称龙胆石斑鱼,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ania)、石斑鱼属( Einephal),为暖水性、中下层珊瑚礁鱼类,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密克罗尼西亚,南至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诸岛和海南岛等海域,数量稀少。鞍带石斑鱼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点,深受广大养殖者与消费者的喜爱,有着广阔的养殖前景.但该鱼自然种苗资源稀少,苗种不足极大的限制了养殖的发展,通过人工繁殖,生产批量健康的种苗成为鞍带石斑鱼规

3、模化养殖的关键,中国自19年在台湾省开展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研究以来,鞍带石斑鱼人工繁育一直是水产养殖工作者关心的课题13。作者用池塘进行鞍带石斑鱼育苗,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一 材料与方法11育苗设施育苗用池塘面积m6m,水深约2,泥沙底质,水泥护坡。池塘四周铺设塑料软管,每隔3米分出一小气管,接充气石投入池塘充气。池塘沿对角线配备两台。75w的叶轮式增氧机。池塘使用前,经暴晒,用漂白粉消毒处理后,进水培养生物饵料。进入池塘的育苗用水经砂滤处理。第一次进水,使水深1.2m,施肥培养生物饵料,并从藻类培养池塘抽取小球藻(Chloea p)接入池塘。经3d的饵料生物培养,池水呈微绿色,水中出现原生

4、动物、轮虫等,即可购进石斑鱼受精卵。2受精卵来源及孵化鞍带石斑鱼受精卵400g,从三亚红沙港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到育苗场.在池塘中设置于一只2m的孵化箱,孵化用水经过砂滤处理,孵化箱上方设置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将受精卵小心放入孵化箱内孵化,当天孵出仔鱼。仔鱼孵化第3d,将孵化箱口缓缓沉入池塘水面,让仔鱼随水散入池塘.3鱼苗的池塘培育受精卵投入孵化箱前3,池塘已经进水并开始培养饵料生物。仔鱼孵出当天,向池塘接入轮虫,并泼洒利生素增加池塘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仔鱼经3d的孵化箱培育,即放入池塘。此时,必须保证池塘有丰富的原生动物和轮虫,但不宜有桡足类成体.仔鱼下池前一周,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检查一次透明度和

5、饵料生物的密度。当透明度不足35c时,则须向育苗池添加小球藻液;当轮虫密度不足00个,则须投喂轮虫。仔鱼孵化后第11d开始,除保持育苗池有足够密度的轮虫外,开始增投桡足类幼体,要求桡足类幼体数量占轮虫数量的1/5左右,以后逐渐加大桡足类的投喂量,至仔鱼20日龄,停止投喂轮虫,仅投喂桡足类,桡足类的用量可根据池塘鱼苗密度确定,大约万尾鱼苗每天投喂1kg桡足类。仔鱼进入稚鱼期后,增加桡足类的投喂量,还可投喂一些个体更大的浮游生物饵料,如海水枝角类,蒙古裸腹蚤4。待稚鱼至孵化后第5d,开始于池边泼洒少量的新鲜鱼糜。待鱼苗发育成幼鱼,即排水、拉网起捕14 环境因子的测定和鱼苗生长的测定 育苗过程中,测

6、定了池塘水温、盐度、pH值、氨氮、透明度等,以掌握鞍带石斑鱼对环境因素的要求。从仔鱼孵出开始,每天200时取样并测量仔鱼全长,并解剖、观察消化道内的食物种类。二 结果21 育苗池塘环境条件和饵料生物的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7。02。0,盐度2732,值。9,溶解氧5m/L以上,氨氮0.100.1mg L,透明度保持23cm仔鱼从孵化箱中放入池塘前(3日龄),池塘中的浮游生物饵料以纤毛类居多8,部分褶皱臂尾轮虫,少量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成体。仔鱼放入池塘后,向池塘投入轮虫,并保持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密度在2350个/L,此时,原生动物的密度有所下降.随着仔鱼的生长,池塘内的轮虫和桡足类幼体的数量在快

7、速减少,每天必须向池塘中补充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数量,以满足仔鱼的生长需要。22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长及消化道内容物的观察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经过了31天的培育发育成幼鱼,其全长增长见表1.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7,至第31天,平均全长3186mm,日平均增长0.97mm.从表1可以看出,4d龄后,鱼苗生长速度加快,日平均增长1。42mm表池塘育苗条件下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长日龄水温鱼苗全长(mm)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30。751801。81312。76.7803。0.530333。03。073.4323.13。1053.2。03。5。630.2。94。03。62729424。4243

8、582954。35。045692954.915。03。261746。38.821617。50。528。6203213.51015.7221。14.6520.1117.26323227。0358023023。513。50。011。8。631.86仔稚幼鱼消化道内容物的观察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仔鱼在开口后的4内主要摄食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并以此度过混合营养期.7日龄时少量摄食桡足类幼体吀开始摄食桡足类成体,当开始摄食桡足类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全长达到15。67mm以后几乎不再摄食轮虫,而以摄食桡足类为主。生长至0mm以上,以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鱼糜为主 不同体长的鞍带石斑鱼的消化道中食料

9、组成仔稚鱼全长(mm)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幼体桡足类成体裸腹蚤鱼糜。033。62+.355。90+6。4311。+125。80+2。931.8+2。3 育苗效果本次育苗,受精卵数量68.30粒,孵出仔鱼314尾,孵化率7.1经过31天培育,共培育出平均全长1.8mm的幼鱼1。514尾,育苗成活率2.8。按育苗水体计算,池塘单位面积出苗6。2尾/m.三 讨论。1 仔鱼的开口饵料海水鱼类育苗中,经常以牡蛎幼体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但作者在鞍石斑鱼育苗实验中发现,单纯将牡蛎幼体用于仔鱼开口,效果并不理想。本次实验中,通过培育池塘水体的饵料生物,使育苗水体中出现原生动物,以此作为鞍带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饵料,

10、开口效果较好.从消化道内容物的组成分析也可以证实,鞍带石斑鱼仔鱼在开口第一天主要摄食原生动物,至开口第二天才在消化道中发现轮虫,并仍以纤毛类原生动物为主.可见,鞍带石斑鱼的育苗中,原生动物在开口期的培育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仔鱼下池前,培育好水质是育苗技术的关键一环.为保证池塘中出现原生动物,可以在仔鱼开口前三天向池塘中泼洒少量鱼汁,使池塘中迅速出现大量的原生动物,为保证鞍带石斑鱼开口期有丰富的适口饵料,建议仔鱼下池前纤毛类的密度达050个/mL有研究表明,海水鱼类的仔、稚鱼摄食饵料生物的最适大小为鱼口径宽的2050%(殷名称95),对鞍带石斑鱼仔鱼来说,纤毛类原生动物的大小多在306m之间,正

11、好符合鞍带石斑鱼的口径(0.12。12mm)大小。3。2 关于鞍带石斑鱼在稚鱼和幼鱼阶段的相残问题有研究10认为鞍带石斑鱼相对于其他的海水鱼类来说相残、吞食同类的问题更为突出,全长在mm70mm大小间便会出现吞食的现象。因此在大小差异达到6时应该立即分苗,以避免严重损失.本次育苗中,稚鱼后期(全长20mm以上)便发现有自相残杀现象,严重影响育苗成活率。一般地说,鱼类的互相残食与其习性有关,饵料大小不适和鱼苗大小规格不一也可能造成互相残食加剧.陈国华等1在点带石斑鱼的育苗中发现,点带石斑鱼互相残食最严重的阶段投喂摇蚊幼虫,能使互相残食现象减少。但池塘育苗中,目前还没有大小适合而又能大量供应的生物

12、饵料,为此,作者认为,鞍带石斑鱼育苗生产中,可以在当稚鱼背棘和腹棘收缩后,立即起捕,将稚鱼转移到水泥池等小水体培育,通过投喂鱼糜以驯化,尽量将其喂饱,可以减少残食,以提高此阶段的成活率.此外,起捕后立即分筛,尽可能统一规格,按不同规格分池培育,也有利于减少互相残食。参 考 文 献 Hemsandall J 。 FO secie caaue, Grur of teWorl(Famil ernida, ubfamipinphna)Food ndAcultur gizationoftheUnited Ntion, me. 1993, Vol。黄建辉,吴天明,林秋生,等。鞍带石斑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

13、术J.中国水产,200(6):73。 张海发,王云新,刘付永忠,等.网箱养殖鞍带石斑鱼的生长及性腺发育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88.4杨洪志,梁荣峰.鞍带石斑鱼Epinephlus acltus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17(7):2021. 何源兴,陈文义,廖一久。鞍带石斑Epineplusnceolatus之人工繁殖J.水产研究,199,():12919.6 黎祖福,陈省平,庄余谋,等.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研究海洋水产研究,206,27():788。 7 谢仰杰,翁朝红,苏永全,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和摄食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1230.8宋微波,马洪钢. 我国海洋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研究进展。生物学通报,000,3():113.9 殷名称.鱼类仔鱼期的摄食和生长J.水产学报,1995,1(4):332.10Jn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