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第1页
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17 -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摘要:苗族古歌是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202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拜师学习传承与社会传承三种。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今天,苗族古歌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处在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要拯救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加大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保护与宣传力度,真正关注与关心苗族古歌传承人,同时保护苗族古歌传承所赖以依托的文化生态。关键词:苗族古歌;传承方式;传承人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

2、2022)03-0038-06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3-007苗族古歌也称苗族史诗,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是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苗语一般称为HxakLulHaxkGhot。在苗族口承文化中,苗族古歌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影响力,202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紧随其后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苗族古歌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苗族来说,几千年来苗族古歌是如何传承的这一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苗族古歌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于其独

3、特的民俗背景和传承方式。苗族古歌主要流传于以贵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凯里、雷山、施秉、黄平、榕江、镇远等县市区。由于苗族支系繁多,语言复杂,本文只就中部方言即黔东方言作为论述对象,主要观照的区域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苗族古歌的特征苗族古歌是苗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哲学、人类学、音乐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价值。苗族古歌大多是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酒席是吟唱古歌的重要场合,演唱者多为巫师、歌手、中老年人等。演唱时,客主双方对坐,采用盘歌形式问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调子雄壮而苍凉。在内容上,苗族古歌丰富多彩,从

4、宇宙的诞生、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的生产生活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一般而言,苗族古歌主要分为开天辟地楓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四部分,其记叙的内容为流传在贵州省黔东方言苗族地区的,从开天辟地到铸造日月、从万物繁衍到洪水滔天、从兄妹开荒到溯河西迁的历史过程。最多的版本由5大组20部分组成,共1万多行。直到今天,这些古歌古词还在民间流传唱诵。苗族古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地域性。民族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共同地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南的部分区域,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

5、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方言区等。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苗族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苗族独特的文化特征。苗族古歌就主要产生于黔东南这一特定区域。独特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一地区保存的苗族古风、古俗、古文化特别多,马学良、今旦、田兵以及燕宝等汉族、苗族学者编选的苗族古歌大都选自这个地区。现在清水江两岸的台江、剑河、施秉、黄平、丹寨、麻江、三穗、凯里等地的苗族村寨,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还能够听见艺人在演述古歌。随着老一辈学者搜集的苗族古歌版本的问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苗族古歌及其传承人逐渐走进民间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学术界普遍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民间的一笔

6、财富,一些著名的歌师往往是民族的一部活的历史、活的百科全书,他们对本民族口承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百年来,唐德海、故沙、王安江等歌师还被苗族人铭记在心。苗族古歌典型地反映了黔东南地域特色,是该地域的产物,离开了这一地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人口状况、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空间结构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苗族古歌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其二,综合性。所谓的综合性是指不同部分、不同事物的属性合成一个整体后的特性。苗族古歌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苗族在一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产物,与苗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有着

7、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众多的歌师、巫师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这就使苗族古歌具有综合性特征,集苗族历史、文学、伦理、民俗、服饰、音乐、舞蹈、社交、建筑、气候等为一体。从苗族古歌的影响来看,也具有综合性特点。比如,被称为“苗疆腹地”和“天下苗族第一县”的黔东南州台江县,苗族古歌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一是口承文学种类多样,内容汪洋浩博;二是民俗节日众多,集会盛大,节日文化积淀厚重,历史悠久;三是民风淳厚,礼俗古朴;四是民间音乐异彩缤纷,回声隽永;五是民间舞蹈轻快活泼,雅俗共赏;六是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工艺精美绝伦;七是民俗文化事象千姿百态,民俗文化知识包罗宏富。

8、有学者指出:“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其综合性表现在:从其构成因素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就蕴涵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表现方式;从功能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认识、欣赏、历史、娱乐、消遣、教育、科学等多种作用。”1其三,传承性。苗族古歌的传承是指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它的传承不是一件机械性的事务性工作,而是通过鲜活的思想和生命脚踏实地言传身教,如果上一代身体衰微甚至离世,那么下一代人就谈不上承接。从苗族古歌的传承来看,以往的传承人既有不识字的文盲,也有半通文墨的乡间文化人,还有受过教育的本土学者。笔者

9、通过田野研究访谈,归纳整理出了以下几类苗族古歌传承人:有目不识丁、全凭口传心记来传唱古歌的传承人,如剑河县岑松镇弯根村的古歌传承人张昌禄,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的古歌传承人吴通贤,台江县施洞镇的古歌传承人刘永洪,剑河县稿旁村的古歌传承人罗发富,剑河县中富村的古歌传承人王松富等;有张德成、吴培华、姜柏等学有专长的本土学者和专家;有张昌学、龙林等既会演述苗族古歌又能以苗文此处的苗文指建国后国家用拉丁字母为苗族制定的拼音文字。进行记录的知识型古歌传承人。通过对他们进行民族志访谈,笔者对苗族古歌的整体传承线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历时性来看,苗族古歌主要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且往往是口传心授,深深地打上了民

10、族和家族的烙印。音乐和语言是苗族古歌的传承手段,正是通过歌师亲自演唱传授等方式,才使苗族古歌保存和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的活的见证。反之,假如没有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就不存在这些动态的表现活动,也就谈不上苗族古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二、苗族古歌的主要传承方式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刘锡成先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2。笔者曾围绕活态苗族古歌的演述、传承等问题展开多次田野作业,通过田野探访实践,我们认为,苗族古歌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即家族传承、拜师学习传承、文本或者多媒体传承、社会

11、传承与教育传承。其一,家族传承。所谓的家族传承指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中间进行传授。这种传承方式是指父传子、子传孙或母传女、母传子、父传女、哥传弟等方式。例如,黔东南施秉县双井村的歌师龙和先,把古歌传授给儿子龙光基;歌师龙光祥把古歌传授给亲兄弟龙光学。苗族女歌手阿幼朵的母亲龙通珍是国家级苗族古歌传承人,阿幼朵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和影响,从5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苗族古歌,为她日后的成长成名奠定了牢固的民族音乐基础。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有的家族几代甚至十几代、几十代都是著名歌师。台江籍国家级苗族古歌传承人刘永洪和张定强都师承于自己的母亲,黄平籍国家级苗族古歌传承人龙通珍师承于她的祖母和母亲,这就是家族传承。其

12、二,拜师学习。苗族的一些古歌师从小聪明伶俐,喜欢唱歌,有传承古歌的天赋,他们常去拜本家族、本地区的歌师为师,利用农闲或晚上等空余时间向古歌师们学习。这种学习传承方式一般不举行任何仪式,不交学费,但学徒们经常会按照当地习俗将鸭子等礼物赠送给歌师。例如,黔东南州凯里市舟溪镇平中村有名的女歌师龙苗姣就是通过拜师学习的方式成为歌师的;凯里市凯棠乡歌师姜先在不同的地方向多位歌师学习,不断弥补古歌知识,提高演述技艺,这种学习方式使他的古歌演述更受听众的欢迎;著名苗族古歌师、国家级传承人王安江师承于凯里市凯棠乡歌王固沙,王明芝师承于寨子里的王垢山、王巫仙、王巫桑等,石光明师承于本寨歌师王应光,吴治光师承于寨

13、上的蔺师傅等。这些都可以归为拜师学习的传承方式。其三,文本或者多媒体传承。很多苗族古歌的传承人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老一辈的学者走进民间搜集整理了不少文本,把苗族古歌的唱词记录下来并公开出版,这些文本后来又对民众尤其是传承人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从田野调查中了解到,黔东南双井村的古歌传承人龙光前曾通过学者今旦搜集出版的苗族史诗文本学唱苗族古歌。还有一些民间的光盘商人自发刻录了磁盘或光盘等在集市上销售,这些多媒体形式受到了当地传承人的关注和欢迎,其中一些人通过购买磁盘或者光盘来学唱古歌。文本或者多媒体传承的方式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文本及音频等资料,使得苗族古歌的传播范围得到不断拓展,社会影

14、响力不断增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主要的传承渠道,越来越受社会各类人士的关注。如有学者把这种传承方式归属为“现代的录音、录像传承”并举例论述:“笔者在凤凰工作生活时,就曾多次看见有苗族兄妹用录音设备播放古歌,学唱古歌。研究者出于保护、传承的目的,也将苗族古歌进行录音、录像,以收集整理。”3其四,社会传承。社会传承主要见于戏曲和曲艺、民间故事和歌谣的传承,其方式为通过耳闻目睹而习得。比如,在吃新节、爬山节、卯节等苗族重大节庆或者婚庆、白喜等活动中,人们在对歌或唱歌的时候互相学习。这种传承方式较为普遍,其特点是具有广泛性,不乏有成为著名歌师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歌师可集众人之所长

15、。如黄平县谷陇镇谷陇村的龙通珍热衷于古歌的演唱与传承,有200余位苗族歌手从她那里学习到演唱技法;在台江县施洞镇岑孝村,张定强将古歌传授给了2个媳妇以及3位学徒(3位学徒年龄最高者为59岁),而后学徒又继续将古歌传授给3男1女共4个学徒;台江县施洞镇芳寨村的刘永洪经常在村里教授青年人和小孩们唱古歌;黄平县翁坪乡牛岛村的王明芝培养的年轻人多达80余人,这些年轻人中有95%以上的人成为苗歌歌手。其五,教育传承。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进行。目前,已有一些苗族地区的学校编制了苗族古歌的校本教材,苗族古歌成为各类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内容,让新一代的苗族年轻学子通过学习了解苗族古歌的基本情况和

16、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进行苗族古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传承。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可以传承苗族古歌的接班人,还培养了一批专门的教学和研究人才,可谓意义深远。遗憾的是,教育传承这种方式目前只在一小部分地区或者学校开展,但未来有望成为苗族古歌传承的主要渠道,为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工作作出新的贡献。综上所述,五种传承方式目前均在苗族古歌的傳承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应该看到,这些方式并不是彼此孤立或泾渭分明的,它们相互融合、彼此影响,每一种传承方式都在为苗族古歌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一定作用,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形态。三、苗族古歌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很多苗族老一代歌师相继去世,苗族古歌

17、传承人逐渐减少。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苗族的一些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苗族古歌的传承受到了挑战,苗族古歌传统的说唱形式面临失传的风险。苗族古歌传承面临着以下挑战:其一,收集整理中的不完整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苗族古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地方政府与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苗族古歌的整理与挖掘力度,做了大量修复工作。如资助在民间传唱苗族古歌的优秀传承人并将其传唱的文本整理出版等,如台江县编写出版了以苗族古歌为主的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一书,全书近30万字,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了苗族古歌,对苗族古歌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距离完整收集苗族古歌相差甚远,有些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没有

18、进行加工整理。总体而言,目前尚存在收集整理未形成体系、内容散乱,各地之间缺少借鉴学习和交流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苗族古歌的整体保护和传承体系的建立。其二,传承人存在断档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苗族古歌的保护工作,确定了许多苗族古歌传承人的身份,也对他们给予了一些经济补贴,但总体上不能满足其生活所需。苗族古歌基本是口口相传,传唱者大部分是老人。年轻人认为,仅靠苗族古歌的表演难以保障其生活,绝大部分不愿学苗族古歌,许多地方存在苗族古歌断代的风险,若政府和文化部门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保护,许多地方的苗族古歌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其三,商业活动造成的变形性。作为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苗族古歌被

19、广泛运用于乡村旅游发展中,给古歌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地方政府的重视,群众保护意识的提升,古歌的复兴和挖掘,职业化的传承机制等,都对苗族古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是过度商品化变形。苗族古歌作为一项纯粹的精神文化产物,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表现,若为满足旅游活动需要而改变古歌的内在精神文化体现,就会导致古歌的变异和本真的丢失。二是异化改造变形。在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信息时代,古歌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把握不好,一味加入外来元素,有可能将古歌改造得面目全非。特别是苗族古歌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展现在舞台上时,为让其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

20、为适应现代人观赏需求而进行改编,或对原有歌词进行异化变形,或将现代音乐植入古歌,也必然会对古歌原生状态造成较大冲击。三是退化变形消亡。几千年来,古歌依托苗族人民的热爱而得以一直流传,对苗族村寨来说,神圣无比的古歌一般只在庄重的场合才进行演唱。然而,在现代社会,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迎合人们对时尚的追捧,对古歌歌词和表演形式上的改造越来越频繁,久而久之,古歌的核心价值就消亡了。针对上述苗族古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保护与宣传力度,真正关注与关心苗族古歌传承人,增强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早期苗族古歌的搜集者和研究者更多关注文本本身,他们认为文本是一

21、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封闭自足的客体,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以致传承人在整个民间歌谣研究领域常常被忽略。直至20世纪晚期,苗族古歌传承人的存在,特别是他们在民间口承文学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才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杨恩洪在对藏族艺人进行研究时指出:“那些未曾留下姓名的众多的民间说唱艺人,在传唱史诗的过程中,将他们的阅历、他们对史诗的理解,他们所能使用的最好的语汇、民间最喜爱的曲调等,天衣无缝地融入史诗之中,不断给史诗注入新鲜血液,使史诗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4关注苗族古歌,首先要关注古歌后面的传承人。一方面,要认真做好苗族古歌传承人培养、推荐、管理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22、(传习所)的建设工作,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打造诸如“蝴蝶妈妈文化节”“牯脏节”“吃新节”为代表的苗族古歌文化传承活动,进一步传承、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研究者要真正地走进民间,开展田野调查,走近民间传唱艺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在传统的演述活动中获得民间古歌的原生态资料。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仅靠地方政府给予的微薄经费无法给予歌师与传承者实质上的帮助。民俗学者安德明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一旦进入田野,当你一心想着去考察、采录和研究传说、故事、仪式、信仰等种种民俗事象时,你总是要同创造、掌握和使用这些事象的人打交道,你总要时时刻刻耳闻目睹他们十分具体的喜怒哀乐、艰难困苦,总是时常面对生活在种

23、种困境中的人们那种痛苦无助、淳朴渴望的眼神。在这样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平时所强调的纯粹学术研究的意义,与那些生存在底层的广大民众的切实生活相比,是多么地虚幻,多么地遥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特别是时常鼓吹社会良心的人文学者,你又怎能死守着所谓纯粹学术研究的心态,而不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同情并寻求帮助的途径呢?”5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除了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理论的论述外,也以实际行动推动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乃至社会人士来关注、帮助研究对象。二是必须保护苗族古歌传承所赖以依托的文化生态。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说,“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苗族古歌是一种“活”的口头表达

24、形式,其传承和传播也可称作“活的生态”。许多地区的苗族古歌就是为了适应苗族生活的需要才流传至今,而正是这些生活需要促使苗族古歌进一步发展,让先祖的口头艺术至今仍存活在苗族人口传身授的行为实践中,并且与当地苗族人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已有不少关于苗族古歌传承人的资料,这为我们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然而,这些材料不够详尽。我们可以知晓的仅有传承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以及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而對于这些传承人的演唱篇目、演唱特点、生卒年代、师承关系(主要指徒弟关系)等内容几乎缺失,更无从寻觅传唱的时间、地点、缘由、受众、场域等文化生态的内容

25、。苗族古歌由于是口语相传,随着时空流转、情境改换,内容会产生变化或者讹误。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不仅要及时收集整理动态的古歌内容,还要关注与古歌传承相关的自然及社会因素,要重视将它还原到原来的生态中去。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苗族民间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按照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存在很多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何努力传承与保护这一国家级文化遗产,开展对以苗族古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的发展与创新等工作,化解苗族文化在保护和传承

26、中的诸多问题,值得研究者不断反思与警醒,也是民族文化工作者应有之义。参考文献:1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J.广西民族研究,2022(3):185-186.2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5.3汤飞宇.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J.艺海,2022(1):55.4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14.5安德明.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131.OntheInheritanceMethodsoftheAncientSongsofMiaoEthicGroup,theChallengesbeforeItandItsCountermeasuresLUODanyang(Ch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