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_第1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_第2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_第3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_第4页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2 水体污染与自净4.3 活性污泥处理工艺4.4 生物膜处理法4.5 厌氧生物处理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4 生物膜处理法 4.4.1 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 4.4.2 生物滤池 4.4.3 生物转盘 4.4 生物膜处理法 4.4.1 生物膜法的基本概 概 述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两者是平行发展起来的污水好氧处理工艺。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区别 活性污泥法:悬浮生长系统; 生物膜法:附着生长系统或固定膜工艺。 概 述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初沉

2、池生物膜反应器进水回流排泥排泥出水二沉池初沉池作用:去除大部分悬浮固体物质;防止生物膜反应器堵塞; 二沉池作用:去除脱落的生物膜,提高出水水质。 出水回流作用:稀释进水有机物浓度;提高生物膜反应器的水力负荷,加大水流对生物膜的冲刷作用,更新生物膜,避免生物膜的过量累积,从而维持良好的生物膜活性和合适的膜厚度;出水回流不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膜作用是什么?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初沉池生物膜反应器进水回流排泥排泥出水二沉4.4.1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生长是实现废水有效处理的前提;形成性能良好的生物膜是关键; 定义: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或粘附在

3、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粘性的微生物混合群体薄膜。是生物膜法净化行废)水的工作主体 普通滤池的生物膜厚度约23mm。微生物量以每平方米滤料上干燥生物膜的重量或每立方米滤料上的生物膜污泥重量表示4.4.1生物膜法的基本概念生物膜的形成及其生长是实现废水有生物膜:高度亲水,滤料1上厌氧层2、好氧层3;附着水层4,流动水层5;6空气O2,7有机物BOD,8好氧产物CO2、H2O,9厌氧产物NH3、H2S、CO2;生物膜的构造有机物降解过程: 空气中氧溶解于流动水层中; 污水中有机物由流动水层传递到附着水层,在进入生物膜; 微生物代谢有机物。生物膜的构造(剖面图)料滤生物膜厌氧好氧空气流动水层O2O2BO

4、DBODNH3H2SCO2NH3CO2H2OCO2H2OO2BODO2BOD附着水层生物膜:高度亲水,滤料1上厌氧层2、好氧层3;生物膜的构造有生物膜的载体 为生物膜提供附着生长固定表面的材料称为填料(载体),在生物膜法的发展和性能特征方面填料有着重要的影响。滴滤池,生产中最早,以碎石为填料。碎石比表面积小,负荷小,占地大,喷洒废水布水方式不卫生。所以生物膜法一直未被重视。 塑料工业发展,塑料填料引入生物膜处理系统,推动生物膜法发展。 生物膜的载体 为生物膜提供附着生长固定表面的材料称为填载体材料:无机和有机两大类 无机类载体沙子、碳酸盐类、各种玻璃材料、沸石类、陶瓷类、碳纤维、矿渣、活性炭等

5、。机械强度高,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比表面积较大。不足:密度较大,在悬浮生物膜反应器中应用受限。 有机类载体聚氯乙稀PVC、聚乙烯PE、聚苯乙烯 PS、聚丙烯PP、各类树脂、塑料、纤维以及明胶等,有机高分子类载体适用于悬浮状态完全混合反应器工艺(生物流化床、曝气生物滤池等)。塑料类载体多适用于固定床(普通生物滤池)或混合型(如流化床)工艺。载体材料:无机和有机两大类 无机类载体沙子、碳酸盐类、各种玻选择生物膜载体的基本原则 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强烈的水流剪切力作用; 优良的稳定性,包括生物、化学和热力学稳定性; 亲疏水性及良好的表面带电特性,带正电荷的载体有利; 无毒性或抑制性; 优越的物理性状

6、,如载体的形态、相对密度、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等; 就地取材、价格合理。选择生物膜载体的基本原则 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强烈的水流剪Biofilm on rough surfaceBiofilm on smooth surfaceBiofilm on rough surfaceBiofil载体1载体1载体2载体2 生物滤池是生物膜反应器的最初形式,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史。 1893年英国将污水喷洒在粗滤料上进行净化试验净化效果良好生物滤池问世。早期:水力负荷和BOD负荷都很低,但占地大,易堵后来:出水回流,提高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为高负荷生物滤池。 现有:普通低负荷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曝

7、气生物滤池等。4.4.2 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是生物膜反应器的最初形式,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史生物滤池构造与原理通气道排水渗水装置配水虹吸配水干管及支管滤料布水装置:向滤池表面均匀污水。适应水量的变化;不易堵塞和易于清通以及不受风、雪影响等特征。普通生物滤池多采用固定喷嘴式布水系统,由投配池,布水管道和喷嘴等几部分组成。(高负荷生物滤池和塔式生物滤池常用旋转式布水装置) 排水系统:池底,包括渗水装置、汇水沟和总排水沟以及其供通风的底部空间。两个作用:1排除出水;2保证滤池通风良好。渗水装置:支撑滤料,其排水孔隙总面积不小于滤池表面积20%;与池底距离大于0.4m,以利通风,一般在出水区的四周池壁均匀

8、布置进风孔。构造:池体、滤料、布水装置 、排水系统生物滤池构造与原理通气道排水渗水装置配水虹吸配水干管及支管(1). 构造特征通气道排水渗水装置配水虹吸配水干管及支管滤料 池壁:砖石,围护滤料,能承受滤料压力。有些池壁上有许多孔洞,促进通风。要求池壁高于滤料表面0.50.9m。池体:平面上为方形、矩形或圆形。 池底:支撑滤料、排除出水。池底底部四周设通风口,其总面积不小于滤池表面积的1%。 滤料:滤池主体,对滤池净化功能有直接影响。要求:比表面积大;孔隙率足够;机械强度较好,不易变形和破碎。(1). 构造特征通气道排水渗水装置配水虹吸配水干管及支管滤生物转盘源于原联邦德国,1954年第一套半生

9、产性生物转盘试验装置在西德海尔布隆(Heilbronn)污水处理厂建成。原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工业大学勃别尔(Popel)教授和哈特曼(Hartman)教授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64年发表生物转盘的设计、计算与性能论文,奠定生物转盘技术发展基础。 4.4.3 生物转盘 生物转盘源于原联邦德国,4.4.3 生物转盘 生物转盘构造特征 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及驱动装置组成。盘片串联成组,中心贯以转轴,转轴两端安设在半圆型接触反应槽两端的支座上。转盘面积的40左右浸没在槽内的污水中,转轴高出槽内水面1025cm。如下图所示。 生物转盘构造特征 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及驱动装置组成。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概论课件第4章(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第4章(下) 盘片 1)主要部件,应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老化、易于挂膜、不变形,比表面积大,易于取材、便于加工安装等性质。一般采用聚氯乙烯或聚脂玻璃钢制作。 =37mm( =1015)2)形状、大小:圆形、正多角形,为波纹状盘片,此时表面积可提高一倍。直径:23.6m,最大5.0m3)盘片间距:一般为30mm,多级转盘前级数为2535mm,后级数1020mm。 接触反应槽各部位尺寸和长度,据转盘直径和轴长决定,半圆形。盘片边缘与槽内面间距不小于100mm。槽底设放空管,槽两侧面设有进出水设备,多采用锯齿形溢流堰

11、。多级生物转盘的接触反应槽分为若干格,格与格之间设导流槽 。 盘片 1)主要部件,应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老化、易于转轴实心钢轴或无缝钢管,长L=0.57.0m,否则易扰曲变形,发生折断或扭断,直径d=5080mm。转轴中心距槽内水面的距离(b) /转盘直径(D)= 0.050.15,取0.060.1,转轴在液面之上b 150mm。驱动装置电机减速器转动链条轴,转速0.8-3.0r/min,线速度15-18m/min 。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损设备机械强度,消耗电能,盘面产生较大剪切力,易使生物膜过早剥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转盘的转速以0.8-3.0 r/min,外缘的线速度以为宜。 转轴与驱

12、动装置转轴 转轴与驱动装置生物转盘的净化机理 盘片交替与污水和空气相接触,在盘片上产生一层滋生着大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当生物膜与反应槽内污水接触时,污水中有机物被生物膜所吸附降解,当转盘转动离开污水生物膜与空气接触时,一方面生物膜表面吸附水层中的有机物继续降解,一方面吸附水层吸收空气中的氧,供生物膜利用和将其传递到污水中使槽内的DO达到一定浓度。而老化了的生物膜在剪切力作用下而脱落,然后进入二沉池。生物转盘的净化机理 盘片交替与污水和空气相接触,在盘片上产生生物转盘净化反应过程与物质传递过程 生物转盘净化反应过程与物质传递过程 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2 水体污染与自净4.

13、3 活性污泥处理工艺4.4 生物膜处理法4.5 厌氧生物处理第4章 水质工程学4.1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4.5 厌氧生物处理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4.5 厌氧生物处理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利用专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从而达到处理有机废水或污泥的目的,又称为厌氧消化法。概念 厌氧消化的终产物为CH4和CO2; 中高浓度的工业废水 难降解有机废水 低浓度的城镇污水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废水浓度4.5.1 厌氧生物

14、处理的基本原理污水生物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耦合技术高多低浓度耦合技术低少中、高浓度能耗剩余污泥废水浓度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污水生物处理好氧处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过程 厌氧消化的两阶段理论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 有机物合成分解新细胞小分子有机物 挥发酸、醇类、H2、CO2、H2S及NH4+能量合成分解新细胞CH4和CO2能量产酸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产甲烷菌 专性厌氧菌 第一阶段 产酸阶段(酸性发酵阶段)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碱性发酵阶段)pH 56 pH 78 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过程 厌氧消化的两阶段理论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

15、消化的三阶段理论复杂有机物H2 , CO2CH3COOH挥发性有机酸和醇类CH4+CO2 第一阶段 水解发酵阶段 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 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 产甲烷菌不能直接利用除甲酸、乙酸、甲醇、甲胺、 H2 及CO2之外有机酸和醇类。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 CH4+CO2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消化的四阶段理论简单有机化合物单糖、双糖、氨基酸及多肽挥发性有机酸和醇丙酸、丁酸、戊酸及乙醇H2 , CO2CH3COOH3. 同型产乙酸菌复杂有机物 2. 产氢产乙酸菌 4. 产甲烷菌1. 水解发酵细菌4.5.1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消化的

16、四阶段理论3.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化粪池1895年,英国的Donald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厌氧化粪池,是厌氧处理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主要用于处理来自厕所的粪便污水,通常设于独立的居住或公共建筑的下水管道上,或郊区的别墅式建筑。A septic tank system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化粪池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化粪池是一个矩形密闭的池子,用隔墙分为两室或三室,各室之间用下水连接管接通。上层为浮渣层,下层为污泥层,中间为水流,通过各室后由另一端排出。化粪池采用污泥与废水完全混合的模式,SRT与HRT相同,

17、厌氧微生物的浓度低,处理效果不佳。 化粪池进水出水浮渣污泥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化粪池是一个矩形密闭的池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厌氧接触法对于悬浮物较高的有机废水,可以采用厌氧接触法。沼气出水剩余污泥真空脱气器冷却器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一代厌氧反应器 厌氧接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厌氧接触法特点:在消化池后设沉淀池,将沉淀污泥回流至消化池,使SRT与水HRT分开,厌氧反应器内能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同时可大大降低HRT;存在的问题是从厌氧反应器排出的混合液中的污泥由于附着大量气泡,在沉淀池中易于上浮到水面而被出水带走;进

18、入沉淀池的污泥仍有产甲烷菌在活动,产生沼气,使已沉下的污泥上翻,固液分离效果不佳。可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1)在反应器与沉淀池之间设真空脱气器; (2)在反应器与沉淀池之间设冷却器;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厌氧接触法特点: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二代厌氧反应器提高系统内生物量、强化传质作用、延长SRT、缩短HRT;包括厌氧生物滤池(AF)、厌氧流化床(AF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厌氧生物滤池装填料的厌氧反应器。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态生长在滤料表面,避免了厌氧污泥随出水流失。分为升流式和降流式两种类型。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第二代厌氧反应器提高

19、系统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厌氧生物滤池降流式升流式生物膜的吸附微生物的代谢滤料的截留优点:实现了SRT和HRT的分离控制;缺陷:容易出现堵塞和短流现象,需要定期清洗,增加运行成本。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厌氧生物滤池降流式升流4.5.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反应器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速厌氧反应器,对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集生物反应器与沉淀于一体的厌氧反应器,污水从下部流入,通过布水系统、厌氧颗粒污泥层、三相分离器,最终从上部溢流堰流出。 (1)在反应器的上部设置了气、固、液三相分离器; (2)在反应器底部设置了均匀布水系统; (3)反应器内的污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