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自然之友会议记录v2.0a夏天-annaedited_第1页
20自然之友会议记录v2.0a夏天-annaedited_第2页
20自然之友会议记录v2.0a夏天-annaedited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 Better Community HYPERLINK BeijingABC公益组织咨询项目客户访谈纪要时间:2014年9月21日下午 16:30-18:30 地点:自然之友办公室访谈对象及职务: 张伯驹 自然之友秘书长 参与人: 记录人:王婧靖泽,梁明慧自然之友: 张伯驹 项目经理 :东方支持团队:研究部-张忍道本项目咨询人员:咨询师:周瑜婷,李匡媛,王婧靖泽,梁明慧访谈内容概要:访谈要点:会员制存在于自然之友的基因中,这一思想在2008年战略会议上得到重申自然之友对会员加强管理的目的是:A发挥会员更大的能力;B扩大自然之友的影响力对会员小组的规划:未来仍是工作重点之一,A着力解决地区不平

2、衡、活跃度不平衡的问题,B推动更多的会员小组在当地注册NGO,C是否可以开放会员小组的环保属性,例如开设亲子团等,将更多地人吸纳进来;D在发展现有和新建方面,重点在新建新的会员小组对个人会员的规划:未来3-5年的增长点,期望改善未来的筹款模式;期望以发展会员小组的形式来推动更多的个人会员的加入,认为只有树立自然之友的品牌,建设更多的有竞争力的自然之友,才能吸引更多会员的加入;希望未来详细分类,为会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张伯驹对自然之友发展与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主体访谈:东方与伯驹针对自然之友会员制度管理建设的现状,现存优劣势,相应对标与预期发展方向等部分进行讨论。补充提问:ABC团队其他成员针对会员

3、建设部分细节问题进行补充。访谈内容访谈内容概要:张伯驹对自然之友发展与现状进行简要介绍性质:是一个民间社团组织;在1993年,由当时北京一批知识分子与教师等,感受到社会原子化(缺乏横向-因为兴趣,志向与社会责任等和连接的交流与组织),存在共同对环保的认识;创始人:梁从诫先生-对环保在法制政策,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等方面可以提升的深层次忧虑;王立雄-对水域环境的忧虑;杨东平-教育研究与环境教育;梁晓燕-民主社会。在以上对社会,尤其是环保方面社会深虑的一群有识之士,以自愿方式建立最初的自然之友。这也是自然之友会员制的根源。但因为对NGO注册等程序上原因,1993年自然之友没能正式建立。第一次开会的时

4、间:1993.06.05注册时间:1994.03.31 , 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会正式注册成立。采用会员制的原因:将类似的人,拥有类似的关注点,凝聚起来保护自然环境;自产生之初便主旨在于通过人带来(环境上的)改变(不同于:通过事情改变-民半非盈利组织;通过钱改变-基金会) 环境之友自产生就关注:关注环境污染直接相关的环境议题-重金属,大气,水,采用的是各地小组会员做的方式;环境教育;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挑战的反应,垃圾,抗争,具体介入,绿色出行,低碳社区。努力发展三个核心能力:环境教育:未来的绿色公民培养,法律与政策倡导(推动政策改善)公众动员与组织 (当前会员的工作就是在推动这方面)当前

5、目标:发现,培育,支持,团结,中国绿色公民,与自组织的环境保护行动主体访谈东方:您如何理解自然之友之前采用自己做(项目),目前及今后(采用)支持性工作这一现状和转变的原因?伯驹:目前我们转型做支持型,主要为会员小组提供技术,资源,资金,情感陪伴等方面的支持。如:今年的盖亚自然教育学校,法律与政策团队等。原因:93成立之后类似于什么都做,各种环境保护项目,推动报纸等媒体对环保的报道,包括对记者培训以及环境教育等。因为当时没有职业的团队,只是会员随机性聚集在一起,针对特定问题,召集一群会员,自发性,包括首钢搬迁等重大议题也都是在会员自发发起的情况下取得比较好的结果的一个案例。2000后,主要方向改

6、变,集中于环境教育,包括与希望工程合作,在希望学校推广环保教育;同时,工作团队也开始组建;2004年正式招募总干事,开始正式组建职业团队,实现自然之友的治理和管理分开;之前是领袖带领方向同时还在具体推进,现在是职业团队实际推进。但是这时候面临一些问题,团队发展偏向精英化道路,会员制的作用被大大弱化,到2008年出现会员存在感弱化的现象逐渐明显。2008年,自然之友进行了一次战略规划,对面对的问题团队内部做了反思;因为自然之友的核心价值在于会员,而不是职业团队,团队开始加强会员工作。到目前为止,自然之友都是会员自发组成小组,自然之友会帮助小组当地注册,已经7个有当地独立注册的NGO到目前为止。2

7、012到2013年,管理团队对会员发展的意识更加明确,清晰认识到会员不是包袱,而是增长点,是实现“通过人的变化而保护自然”的组织基础。推动人的变化保护自然具体可以分三个层次实现:会员;其他人的教育(环保教育);(更广泛的人群推动)政策法律。东方:自然之友目前对会员是如何管理的?直接管理会员还是通过管理会员小组来实现会员管理?伯驹:目前会员有三类:团体会员(大学社团),曾将有过20-30个社团,但是目前已经没有;主要原因我们分析有,学生毕业,学生社团传承上的脆弱性和新的环保组织出现,接口众多而分散我们自然之友的吸引力,以及内部没有重视。会员小组:1996年最早建立,2006年武汉第一个京外的会员

8、小组建立,这是会员小组自由生长阶段;2008年之后,管理图团队开始给给会员小组更多的支持,包括加强交流,实行会员小组学习角落,就是在某一小组所在地组织交流学习,包括能力建设培训,政策,法律等培训;培训效果逐渐提升中,交流效果也在提高,一直延续到现在,柠檬负责这部分。还有,蒲公英小额资助,这是一项不以环境变化为指标,而是以团队积极程度,活跃程度为指标的资助,以提高人的活动凝聚力,(从而更好的实现保护自然的目的)。另外,目前各个小组也会有互访,管理团队也会把项目开放给小组。目前共有17个会员小组,北京有3个,以每年一到两个的速度在成长。第三类是个人会员东方:自然之友对会员小组目前的计划是?伯驹:未

9、来1-2年,会员小组还会是我们重心,从布局上西部为主要发展方向,包括西南,西北,东北,原因是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并且是是没有自然之友会员小组的,目前已近有的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我们认为要先有自然之友会员小组的覆盖,才能由小组来回应本地环境问题。东方:除了地域分布不均衡还有其他问题吗?伯驹:活跃度不均衡,有的活跃的小组已经催生出活跃化专业化机构,但是不活跃的还差很多。我们希望分类对不同活跃层次的会员小组进行分析和培育。因为小组是会员发起的,管理团队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小组的发展建设,当前需要增强小组的行动力,从而实现小组所在地的会员发展。东方: 目前我们自然之友会员小组中有哪些发展比较好

10、的?在运营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总结吗?伯驹:总结发展好的会员经验,这也是我们目前的计划,每个小组有个工作委员会,推选组长副组长,组长对小组的影响就会非常大,如果组长不给力,领导力会下降。这方面我们考虑过轮值组长的制度,例如深圳组长很忙,虽然组长本人很有能力,但是因为身兼数职,在多个NGO中有工作,就会影响深圳小组的发展。同时,我们希望推动更多小组本地化注册,这样有利于其合法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在这样的本地化注册的NGO(会员小组)中,从其理事会人员上分类有主要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地方工作委员会,同时是会员小组所推进建立的新的NGO的理事会;第二种,NGO理事会是会员,但不一定工作委员会;第三种,理事

11、会里既有会员也有非会员的理事存在。我们希望发现每一模式的优缺点,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让本地化注册和会员小组发展少走弯路,支持会员小组建立和发展。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小组:南京,已经注册民非,专注于环境教育。上海:小组自身又成立不同小组,在探索新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激发热情,这样会员可以组成(自己想要的)小组,但是组织成本很高,管理团队会有事在给会员打杂的感觉,管理团队成员会有抱怨,(这就需要我们改进职责定义),同时这种模式的自发组织,淘汰成本很高可能建立起来的小组很快就被自发淘汰掉了。绍兴:依托于一个成熟的NOG-朝露,本来就是一个当地的环保组织,这个组织认同自然之友的理念,并且愿意去做环

12、境教育,后来这个NGO就变成我们绍兴的会员小组了。东方:NGO加入自然之友的合法性上会不会有问题会员小组注册成NGO后,自然之友和他们的关系应该如何维系?伯驹:这个是这样的情况,主要的问题在于关系上如何维系,因为不是(自然之友)领导的性质,目前按自然之友内部有一致的意见,我们不是要小一窝仔,而是想打造一个平台,一个如何吸引大家以自然之友的名义做事情的平台,打造一个品牌,是精神层面引领,这个也是个挑战。东方:有存在过会员小组分化的情况吗会员小组组成NGO后会不会导致自然之友的会员流失?伯驹:没有,其实小组分化独立建立出新的NOG,也是对环保公益的贡献。这种分化不意味会员离开,我们希望会员继续留下

13、来,尽管分化出的新的NGO不是以会员制为基础,只要会员留下继续参加会员小组活动总是有帮助的。东方:当前不活跃的小组有哪些例子?伯驹:不活跃的深圳小组是一个例子,就像我们刚才讲过的情况,(组长特别忙,精力有限)。广州:家长制,老会员过分控制,慢慢精力不够,领导力不够,但又很难取代;武汉:这个小组的新组长是个律师成,老会员关注环境教育,新组长和新会员关注做环境法律(法律做的很好,催生出律师团),然后又有新加入的会员在做大气环境保护。这三部分活动都是以武汉小组的名义在做,但是这样的管理存在问题,我们缺乏将其单独作为三个会员小组的的机制,(有的时候都是有能力的好人,不一定做好组织)。如何去配合是很重要

14、的问题。目前比较好的是,中间有两个小组开始互相理解。(绿色公民的核心在于包容性与绿色公民意识的培养,我们(自然之友管理团队)采用弱介入,让大家慢慢磨合)东方:目前不活跃的小组原因里面除了小组组长的问题, 在我们提供的产品方面有没有问题?伯驹:小组领导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产品上确实存在提供的不够的情况,包括情感支持,人员的工作,目前管理团队一致认为提供支持是应该的;在能力建设方和操作方面,包括宣传,具体像如何开会,如何进行政府游说;还有就是(环保)议题性培训。目前我们需要做好产品,例如目前垃圾分类包里面会有游戏呀,PPT,模板的东西,流程的,纪录片版权的,方便直接在社区做活动;还有堆肥桶,垃

15、圾减量统计表。像这样的东西我们有, 但是不够。活动上,会员怎么参与,目前管理团队支持管理做得不好,但要慢慢来。现在有不少好的活动设计,像自然讲堂,读书会,形式上有很多,但没有活动总结,没有流程模板和方法步骤,这样成本就很高。比较好例子是,我为城市测温度有一个工具包,就很好,可以十几个城市一起。我们需要研发这样的总结。东方:我们目前在会员小组上的工作重心是?拓展新的还是支持现有?伯驹:是拓展新的会员小组。东方:那么目前个人会员我们是怎么计划呢?伯驹:个人会员的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年,我们都不愿意面对,问题很多。2007-2008年间管理团队曾经有过放弃会员制的想法。当时发生过外地会员来拜访没人接待的

16、状况。问题没有得到有人解决。因为没有,会员接待专员。管理团队整体是项目制思路,所以每个人对会员没有接待义务。在2008年规划后管理团队有反思,对于个人会员能享有的会员待遇,仅限于简单会员活动减免,发电子杂志等。我们一直也没有认真分类,没有专门组织,没有有效利用会员能力。目前会员有这样几类:一类是行动派,他会主动寻求可以做什么,有个例子是一个个人会员就把我们之前搞了好久的听证会推动完成了,这样的个人会员是有很大潜力的,他们会主动要求做事情,期待得到管理团队支持,但是数量很少,非常耀眼;还有一部分,是愿意参加活动做志愿者,有招募就会参加的会员;还有一部分是时间不多,但特别认同自然之友的理念,愿意捐

17、款;最后是看似打酱油,但是会关注自然之友的信息的。我们没有做详细的分类,所以针对他们应该做的个性化服务体系非常不健全,数据库是有的,但没有真正用起来;管理层对个人会员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大家愿意做更多服务型的支持,推动对个人会员的关注并发掘会员的价值;对此7月份理事会召开时已经达成共识。在个人会员方面,我们期待更强的行动力;这也与未来3-5年筹资模式期待有关,建立发展以个人会员为基础的众筹模式,小额众筹是我们发展方向之一,而个人会员对自然之友的理念非常认同,是很有潜力的,但这不是近两年的重点。因为目前管理团队人员不够,只有一个半人在会员管理上,希望能够加强这一会员体系,自然之友愿意投入更多建

18、设;在个人会员方面,实现增长和行动力的发酵,需要的不只是机制性建设(CRM模仿体系),更需要品牌效应的支持。只有在行动中产生影响力,才能吸引个人会员的加入。一个对标是美国塞拉俱乐部:他们发现每次活动之后会员会增长。所以,在个人会员方面,单纯机制提升不够。我们认为当前基础不足,需要做好会员小组,提高能力和底气,积极参与重大事件,才能吸引更多个人会员加入。所以,最近两年的重点会员小组发展 ,我们要在行政支持,沟通交流等支持;发展出对环境事件介入性高调的团队,(自然之友一直是很低调的),这样在未来,才能树立品牌,提高影响力。东方:目前的17000个人会员,活跃度怎么样?伯驹:现在只能估计一下数量,因

19、为目前的数据库反应不出来,我们希望获得这方面的发展。估计看大概有3000人,20%左右是活跃的,会积极参与自然之友的行动,活动和捐款。在2010年,因为参与环境法律推进,需要独立法人身份打官司,正式独立注册民非。根据国家对民非的规定是不能有会员会费的,改成会员自愿捐献,所以从2010年开始,加入会员数量出现迅速增长,这三四年间增长了8000-10000名会员。东方:会员小组与个人会员的关系?存在因为会员小组才加入的个人会员吗?伯驹:目前会员入口有几种:参加自然之友北京地区活动,作为志愿者或者参加环境教育活动,之后加入;参加各地自然之友活动,作为志愿者或者参加环境教育活动,之后加入;通过工作上的

20、接触,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请的专家等;通过每天宣传受到感召,看到自然之后报道等(这是入会时间高峰,例如梁先生专访,敬一丹在某项活动中提到自然之友后),这里我们希望有影响力会员可以多提到,会是我们发展会员的有效方式。东方:有没有期望未来会员增长速度?还是只(是考虑了)搭建内部会员体系?伯驹: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有寻找过一些外部的意见,和官员,研究者交流,他们的意见是短期内不要增长太快,因为没有任何政府背景短期内过快增长会存在一定(政策)风险。就我们内部,当然希望越多越好,因为我们主旨就在于推动绿色公民公民发展,发展会员是个使命不断达成的过程,没有上限。目前的思路是,从资金来源角度看,会员

21、是预期小额捐赠的来源,也是长期可以期待的;当然我们还需要评估可行性。并且,会员的捐款最终也是要返回会员,作为支持会员发展的经费。我们希望在未来3-5年内,可以获得超过10000(人的会员)小额捐赠者。 东方:目前一般会员年均参加活动能有几次?伯驹: 我们没有统计机制;有一些例子,自然教育亲子团,目前有86家庭参加,200多人,每年参加活动10次以上。整体的次数数据库暂时没法算出来,不过可以根据人群进行分类处理。会员小组,一般每年会有30-50次的活动,其中核心会员基本可以参加10次以上的活动,一般的会员会参加平均5次,整体来说会员小组内的会员参与度是比较高的(比个人会员)。东方:目前多少会员可

22、以通过会员小组覆盖?伯驹:这个问题之前没有想过,每个会员小组20-50人(15-20可以成立,这也是里面比较活跃的会员)一个小组,60-80一般活跃的会员;一些比较大的小组,如北京,登山小组有超过300人,其他一般小组100人大概。另外像亲子团,讲师团,垃圾分类家庭,低碳活动,户外无痕体验等团体我们目前没有定义为会员小组, 但是实际是有一定程度会员小组的实质。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新问题,如何定义小组?像亲子团这样的是否可以作为会员小组?东方:会员小组的定义为什么会是问题?伯驹:目前管理团队觉得可以成立,但是当前会员小组成立的机制极为老化,局限于登山观鸟,直接环境保护相关类;其他的如退休团队,(之前

23、有过一个合唱团,这个后来转会到保险公司),我们希望会员小组的建立时开放多元的,但是制度是封闭的目前。东方:成立会员小组只是基于环保这一个议题吗?伯驹:应该可以有更多议题,只要关于环境,像家庭,兴趣等,有一定共识,有亮点。有活跃度的会员难以培养,所以需要更大的会员基数,让更多潜在的有这个方面能力的会员进入;例如有一批做咨询的会员,他们可以建立一个咨询的小组,去帮助其他小组;这样将自组织的门槛放开,每个小组里有少数关注环保、环境的成员,由他们去带动其他人,这是未来一个可能的方向。东方:我们自然之友发送活动消息是对所有会员还是针对会员小组的会员?伯驹:是的,每周一次对所有会员,数量很充分,但发送信息

24、面向会员分类不够精细,有些活动是会员自己组织的,也会通过我们的邮箱给所有会员发出去。东方:活动时候如果带朋友算(会员)吗?伯驹:不算会员;这是为了体现会员的专属感,管理团队在这方面也存在认识不同,大家希望会员可以有归属感,但是需要建立机制让会员有归属感,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发展希望点。(访谈内容)补充提问ABC:组织架构图可以发给我们吗?伯驹:可以发ABC:在地区划分上面,有一些地区我们自然之友不活跃的,但实际当地的环保NGO很活跃,有研究过这种情况吗?伯驹:有了解过,很多有影响力的本土组织,如云南,很多组织的发起人都是自然之友会员,各自机构行动力很强,但没有一个让会员凝聚起来的机制;当地会员也

25、有这种诉求。另外四川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希望可以扩展非明星式的会员,而是基础性的,来扩大这个基础。东方:因为当地本土组织已经很发达,目标人群中很大部分已经被吸引过去,有会员存在于多个组织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对我们能给会员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提出挑战。ABC:活跃会员的特征?伯驹:有几种:自认为自己是环保志愿者;妈妈(会因为对孩子教育的关注而关注环保教育,主要活跃在环境教育这部分);有一定专业背景,类似从事环境与能源工作经历的;退休人员,他们比较有精力;媒体从业人员;因为工作关系(本身做NGO的人士)。东方:活跃会员性别分布状况?伯驹:整体是比较均衡的,不同类别的分布会有一些不同,一线志愿者男生多,因

26、为有些涉及到公益诉讼等有一定危险性,野外活动对体力也有要求;环境教育类的女生比较多。东方:兴趣小组的性别分布也是一样的情况吗?伯驹:差不多,包括登山队ABC:会员和会员小组的关系?伯驹:这里有角色叠加,会员小组里的会员,先是会员,再是某组成员,可能有是自然体验师,小组组长等角色。ABC:那么小组能否把所有的活跃会员覆盖到呢?没有,游离于活跃小组之外的个人会员也在做一些事情。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会存在一些活跃度个人会员由于得不到足够支持,导致离开离开的情况。可能我们现有的小组他们不感兴趣,但也无法支持建立他们感兴趣的小组。我们在2008年有做过流失会员调查(标准是超过3年没交会费),了解到以下几种主要情况:没收到邮件对活动没兴趣没有得到他(会员)想做的事情的支持这个具体比例要看具体报告。ABC:目前自然之友会员小组的管理方式?伯驹:整体不是很细致,主要方式为非机制性打电话沟通,主要靠同事自发;会员小组拜访活动,尽量每年一次见面会;机制化的每年有3-4次会员小组学习活动,包括能力建设与小组学习交流;以及小额资助资金支持;有一定非机制化的反馈活动,是搭载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的。最近有小组表示希望可以让新的核心成员,加入新员工培训。ABC:今后机构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