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_第1页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_第2页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_第3页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论文导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55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 门的预加应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 据的,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增大。关键词: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结构设计中相当部分构件的设置,规范仅给出了最低限值或建议取值, 实际设计过程中各人的理解不同可能对整个设计带来相当大的区别。还有 部分是属于概念设计的范畴,尤其值得我们一起探讨。关于超长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条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 大间距为55m,而7.1.2条则规定当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专门的预

2、加应 力措施或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且有充分依据的,伸缩 缝间距可适当增大。这两条使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较难把握。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工程实例中超过55m就设置伸缩缝,这显然是很难保证的,但 采取后浇带分段施工后究竟应控制房屋长度多少而不至于产生裂缝等不良 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各地区的温差及混凝土不同的收缩应力。按照 苏州地区的经验,单层房屋超过55m在70m以内时,采取设置施工后浇带 及相应的构造加强措施后,不设置伸缩缝是可行的,这在笔者长期的工程 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多个工程均未产生严重的裂缝。但在结构设计 中必须对梁柱配筋进行概念上的调整。首先是长向板钢筋应双层设

3、置,并 适当加强中部区域的梁板配筋,笔者认为中部区域作为一个中点必然受较 大应力,而两侧梁柱,特别是边跨的柱配筋必须加强以抵抗温度应力带来 的推力,而超长结构在角部容易产生的扭转效应也须我们在设计中对角部 结构进行加强。当框架结构超过70m时,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才 能不设置伸缩缝,譬如说采用预加应力,掺入抗裂外加剂等等,而且作为 超过70m的结构,必须对温度及收缩裂缝采取定量的分析,并相应施加预 应力,这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应用的效果也是众目共睹的。如果对超长结构, 不能有效的分析清楚受力情况,笔者建议还是应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 毕竟建筑上缝只要处理得当还是不影响观瞻的。关于桩筏基础中筏

4、板取值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一般是先按建筑层数估算筏板 厚度,常规是按层数某50mm来估算。譬如说一幢十八层的小高层住宅, 我们则先按18某50mm=900mm设定筏板厚,然后再根据排桩情况,分别验 算角桩冲切,边桩冲切及墙冲切,群桩冲切。一般情况均为角桩冲切来控 制板厚,但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一个短肢剪力墙结构下的群桩冲切,短肢 剪力墙结构由于墙体不封闭,故取值群桩冲切边界时有相当大的困难,而 群桩冲切由于桩群重叠面积较大,应是一种不利状态。笔者一般是取值几 个大层间近似作为冲切边界,所围区域内短肢墙体内力则作为抗力抵消, 虽不完全准确,但区域放大后,边界的开口效应有所削弱,是可行

5、的。关于板面设置温度应力筋关于梁上起柱是否设置附加钢筋笔者曾遇到某些工程梁上起柱及次梁上面都在梁中附加横向钢筋,有 的同志甚至在弹性梁基础中柱下梁内亦附加钢筋,这完全没有必要。虽然 这是偏于安全的一种做法,但如果计算不需要则就是浪费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2.13条规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 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 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因此次梁放在主梁上面及梁上起柱,主梁是不必设 置附加横向钢筋的。论文发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 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就是如此的。但还是有相当多的设计人员认为梁上起 柱应设置横向钢

6、筋,其理由是柱的轴力(集中荷载)会通过柱中的纵向钢 筋传到梁截面。这就不对了,柱轴力是由柱截面的混凝土传到梁的上表面, 而不是由柱内钢筋传递的,否则独立基础内岂不是也要设置吊筋了?这一 类问题我觉得搞清楚了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关于梁筏基础板筋位置弹性梁筏基础,由于考虑水浮力下底板所受向上的反向力,设计人员 会要求筏板面筋能置于地梁主筋以下,而地梁配筋有时较多甚至配置双排 筋,再加上梁箍筋则施工中引起板筋的弯折相当困难,遇到人防工程则更 难施工。笔者认为从受力传递过程来说,板筋设置必须准确,但考虑施工 困难及相应板保护层的损失,建议可以作适当放松,我院地下工程说明中 规定底板面

7、筋应有一半钢筋经斜折后放置在支承基础梁主筋下面,伸入梁 内不小于15d,这是合理的。关于地下室墙迎水面保护层关于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强柱弱梁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 防目标而提出的。柱破坏了建筑物整个都会倾覆,而梁破坏则仅是某个区 域失效,因此柱较之梁破坏的损害更大,当前我们的经济已高速发展,我 们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一定要将这一概念设计贯彻下去。其一必须严格控制 柱轴压比,我们目前的计算均是基于小震下进行的,如果小震下柱子轴压 比过高,则大震下地震力将对边柱产生一个巨大的附加轴力(有文章研究 表明约增加30%),则柱子根本不可能有这点安全储备,在大震即会破坏, 那又何谈

8、大震不倒呢?笔者认为轴压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宜超过0.9%, 且我们对柱断面及配筋设置时应分部位处理,建议边柱,角柱应适当加强, 特别是角柱,建议应全柱加密箍筋,且配筋率不宜小于1% .所有框架柱, 不包括小截面柱,笔者建议纵筋均应大于20,且柱筋品种不宜过多,矩 形截面柱尽可能对称配筋。而对梁配筋笔者则建议应配足梁中部筋,而支 座筋则可通过调幅让其适当降低,以使地震作用下能形成梁铰机制,防止 柱先于梁屈服,使梁端能首先产生塑性铰,保证柱端的实际受弯承载力大 于梁端的实际受弯承载力。关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几个问题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处理不当经常会成 为薄弱点,这也是抗震审查中

9、经常发现的问题。其一是对普通长墙的界定, 高规JGJ3-2002第7.1.2条中规定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 比大于8的剪力墙,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 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困惑,高厚比为7.9倍及8.1倍的两种墙受力特性截 然不同,由此而引起的配筋亦相差甚远(对四级剪力墙而言,短肢剪力墙 在一般部位的配筋率要求大于1.0%,而普通墙则仅要求边缘构件配筋率 0.4%,墙身部分配筋率仅为0.2%。)因此笔者在布置长墙时建议控制高 厚比大于9,这样就与短肢剪力墙有所区分而不会混淆。其二是关于小墙 肢JGJ3-2002第7.2.5条规定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截面 厚度的5倍,因为当墙肢高厚比较小时受力特性是脆性破坏,属抗震不利 构件。因此笔者认为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