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利他行为_第1页
动物的利他行为_第2页
动物的利他行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据新华社电为什么有些人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利他主义行为究竟源起何处?美国 研究人员21日通过大脑扫描实验,解开了其中的奥妙。 研究人员发现,根据人脑特定部位 的活动,不仅可以预知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可以还可以了解到人们对自己利他行为的评定: “我究竟是自私还是无私?” 研究人员征集了 45位大学生参与实验。实验中,学生们接 受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这可以对他们的大脑活动进行实时映像。研究人员为学生们设 计了丰富的游戏活动,并告知他们获胜可以为自己或者一些慈善事业赢得奖金。 用于实验 的游戏内容很简单,游戏中会随机出现一些靶子,学生们必须在靶子出现时尽可能快地作出 反应。反应够快就能赢得

2、奖金。虽然游戏内容并不复杂,但是研究带头人斯科特许特尔认为游戏非常富有挑战性,因为参与者必须在游戏过程中从始至终全神贯注。而这一点也 是研究人员需要参与实验的学生们呈现出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参与者的利他性倾 向。 实验结果令研究者们大感惊讶。他们发现,当学生们决定把通过游戏赢得的奖金给 予慈善事业时,或者看到其他人把奖金给予慈善事业时,他们大脑的某一区域就被激活。这 一区域主要负责解读人们获得的视觉信号。例如,当人们看到一个人捡起一块石头,大脑的 这一区域就会被激活,这表明他们认为这个人的举动是有目的性、有意义的;而当人们看到 风中的树叶无目的地飘来飘去时,该区域不会被激活。因此,许特

3、尔认为,有利他倾向的人, 在自己或者看到其他人有利他主义行动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出现积极反应。这一点通过大 脑实验得到了验证。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这个学说 告诉我们,物种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 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渐产生新的物种,实现生物的进化。自然界中处处可见生存竞争的 例子,比如南极洲帝企鹅在下水之前为了确定水中是否有海豹,往往相互往水中推拥,让同 伴做替死鬼。森林中的猴王拥有成群的妻妾,却不允许其他公猴“染指”它的一个妃子。这 些都是典型的利己行为。 然而,生存竞争只是一个方面,在自然界中同样存在着互助互爱 的利他行为。所谓利他行为就是动物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来提

4、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 行为(适合度是生物有机体个体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和后代生存能力的总称)。 利他行为 的例证 在蜘蛛和螳螂的婚礼上存在着一种极端自私和极端利他的行为。雌蜘蛛和雌螳 螂仅仅为了获得一顿美餐,在“新婚之夜”就残忍地将自己的“夫君”吃掉,而雄蜘蛛和雄 螳螂明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极端悲惨的命运,却依然“义无反顾”。或许这是它们期待已久的 一次机会,因为它们遇到雌性的概率很小,错过了也许就终生不能交配。因此为了“新婚夫 人” 有更好的营养将自己的后代培养长大,这样的牺牲在它们看来也是值得的。 魑幅是 一种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的蝙蝠,如果连续三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但是并非每只魑幅 每夜都能吸

5、到血,然而没有吸到血的魑幅并不会因此而饿死。威尔金森在哥斯达黎加观察了 魑幅的血液反哺行为。一只吸到血的魑幅把血吐给另外一只正在挨饿的魑蝠,而两只魑幅并 不仅仅限于亲代与子代的关系。这种行为可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爱相媲美,让人深为感 动。 在鸟类中杜鹃可谓是“臭名远扬”。杜鹃自己不会筑巢,更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哺育 雏鸟。它们为后代所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其他鸟类的巢以及养父母,即寄主。比如沼泽地里 的芦营或者是森林里的大山雀。杜鹃利用它的卵与寄主的卵极其相似而将寄主蒙骗过去。而 更令人感到可恨的是,刚出生的小杜鹃就大开杀戒,将自己的“义弟妹”寄主的卵一个 不剩地推出巢外,寄主似乎“既往不咎”,仍然将

6、小杜鹃当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直到长大。 在这个事件中芦笃和大山雀树立了利他的榜样。 在蚂蚁社群或者蜜蜂社群中,工蚁或工 蜂辛勤地为蚁后或蜂后以及其他同伴服务而终日不辞辛苦,这些都是利他行为的典型例 子。 然而,这些却似乎不能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那么,利他行为是如何通过 自然选择的?对于这个问题,生物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汉密尔顿在 1964 年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又称汉密尔顿法则。其内容是:亲缘关系越近, 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 私的基因指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者群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 的基本单位,即基因。是基

7、因的自私性在导致了生存竞争的同时,也导致了动物的利他行为。 因为群体或者种群都随时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只有基因是稳定的,并通过“复制”或“拷贝” 的形式永恒的存在。动物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和它自身相同的基因得到壮大。 草原犬鼠是 一种群居动物,在发现天敌时,犬鼠会发出警报声。在对这种利他行为的研究中发现,生活 区内有亲属的犬鼠发出警报的次数远远多于生活区内没有亲属的犬鼠发出警报的次数。这可 以作为亲缘选择理论的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在动物世界中,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往往更易 亲近,因为它们帮助的对象都是与自己有着较多相同基因的家族成员。亲缘选择理论还可以 解释一些其他的利他现象。在尼加拉瓜的基洛亚湖中,有

8、一种“自愿”为别人哺育孩子的雀 鱼,这种雀鱼总是将其他种群内的小鱼吸引到自己的鱼群中。这种行为让人很难理解,因为 新加人的小鱼增加了种群内部的资源竞争。然而“鱼妈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加人的小鱼 可以壮大自己的鱼群,而一个湖中被捕食率是一定的,鱼群越大,自己孩子被捕食的概率就 越小。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的血缘系统的延续和壮大。但是,不是所有的利他现象 都可以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鹰是一种有着集体智慧的动物。当地面上的野兔躲在灌木丛 中或其他较隐蔽的地方而无法捕食时,几只鹰便会临时组成合作小组。由其中一只或者两只 鹰在地面上野兔的藏身处徘徊,将野兔赶出。可怜的野兔此时便只顾躲避地面上鹰的追

9、赶而 无法顾及其他。这时合作小组中其他的成员便会从空中俯冲下来,顺利地将野兔捕获。鹰的 这种策略成功地利用了整体的力量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几只鹰之间并无亲缘关 系。 对于这一类的利他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互惠假说,即通过合作而双方都得到收益的 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与亲缘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有时这种行为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的动 物个体之间,如海葵与寄居蟹的关系,以及小鱼给大鱼“掏牙缝儿”的现象,都是互惠利他 行为的一些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的友谊互助也是一种互惠利他行为,但动物之间的互 惠利他行为并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存在,更谈不上友谊,与人类的互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 它们都是为了提高本种基

10、因的适合度。 为了解释其他的利他行为,科学家们还提出了操纵 假说和相互依赖假说。例如上面提到的杜鹃寄生行为即是操纵假说的例证。这种现象在同一 物种不同个体间也可发生。有一种雌棕鸟就把蛋产在其他同类雌棕鸟巢中,且产卵前先把巢 中的一枚卵取出扔掉,以骗取其他雌棕鸟对自己后代的哺育。而蚯蚓的异体受精则是相互依 赖假说的一个表现。 利他行为的发育 利他行为的发育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系统发 育,即利他行为的进化;另一个方面是个体发育,主要是指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利他行为 的不同表现。 系统发育 其实,利他行为不仅仅是人类和高等动物的专利,在生物界低等的 类群中也广泛存在,有着悠久的进化历史。就连小小

11、的质粒中也存在着这种“高尚的行为”。 这可以从我们的“细菌中质粒的自我牺牲行为”实验中得以证实。质粒是一种类似于病毒的 可以自我复制的 DNA 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它进人细菌的细胞体后就可以随着细菌的繁 殖而复制,这样,质粒就相当于细菌中的一种基因结构,而细菌则成了该质粒的基因载体。 我们把某种质粒导人到特定的细菌体内,并与不含质粒的其他细菌共同培养,当细菌密度非 常大时,即生存空间过分拥挤时,有些细菌中的质粒破裂,相应细菌的细胞体也随之破裂, 释放大量毒素,所释放的毒素可杀死其他不含相同质粒的细菌,而对相同质粒的细菌则毫无 伤害。质粒的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保证了含相同质粒细菌的生存空间和营养

12、资源。 个体发 育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动物并不总是表现为自私行为或利他行为,往往因个体的发育阶段 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例如:鸡从小到大的取食行为就由利他行为逐步转化为自 私行为。小鸡刚从蛋壳中孵出时,就能独立行走,自由取食了。动物学家发现当小鸡找到食 物时,不管食物多少,自己是否饥饿,都会一边采食一边发出“jiaoji jiaojijiji”的 食物召唤声来邀请同伴们分享食物。这种采食式的利他行为使许多个体降低了因偶然缺食而 饿死的可能性,这就给整个种群带来了好处,因为它们都很弱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 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渡难关。但是,随着小鸡的长大,这种食物召唤的利他行为逐渐消

13、失 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自顾自食的自私行为。当它们发现食物的时候,决不会召唤同伴,相反, 当它们共用同一食槽时,个体数越多,采食速率越快,甚至还以武力驱逐其他个体。因为, 这时候的小鸡已经长大成熟,可以天天通过下蛋拷贝自己的基因了,自己吃饱总比通过召唤 同伴共享食物的利他行为所得到的好处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当然,母鸡并不完全是自私的, 同时,它也有许多“无私”的行为。例如报警行为就得到了发展。这些事实证明,动物不管 是表现出自私行为,还是利他行为,都是有利于提高基因群的适合度,都是基因的自私性所 决定的。因此利他行为是生物有机体天赋的行为,是作为基因的载体在基因的操纵下表现的 一种本能。 在自然

14、界中,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纯洁的、没有意识的,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 人类作为动物界的一员,也脱离不了动物的一些出自于本能的利他行为,如遇到惊吓时会发 出恐怖的尖叫(相当于动物的报警行为)。但人类许多其他形式的利他行为却不及动物的那 么纯洁、优秀。因为人类利他行为的目的在于使个体或所属的群体更兴旺发达(即社会性、 阶级性)。这是由于人类社会进化的文明性大于其遗传性的作用,故人类在无意识地进行着 纯粹利他行为的同时,又衍生出了有条件的利他行为,即做出利他行为需有回报的刺激(物 质上和精神上的)。另外还存在着极端异常的利他行为(超限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超限 自私行为)。前者表现为不顾任何场景、条件,一味地克制自己做出过分的利他行为,其行 为价值远远小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