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佃关系新论_第1页
租佃关系新论_第2页
租佃关系新论_第3页
租佃关系新论_第4页
租佃关系新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租佃关系新论内容提要:本文是一项新的租佃关系研究的结论局部。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者发现,几百年来(特别是在清代),中国的地租额和地租率有着大幅度的下降(其幅度多在20以上)。在讨论了与此有关的那些问题它意味着粮食亩产量的下降,还是租佃制度的一种“修订?农民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有关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又是如何之后,本篇就有关地租率、旧的土地制度以及农民文化的假设干问题提出几点余论。以就正于大家。论文联盟.LL.编辑。三、有关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1对于历史上的土地制度是否应称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经君健认为,佃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以及各种小消费都可算作“地主制经济。赵冈那么明显持不同

2、意见,他指出,对于地主一词的定义、地主占地的数量、地主经济是否占主导地位等问题,都是可以提出“地主经济制质疑的。问题就这样摆在这里,能否将那些自耕农民他们在“旧中国占有一半或更多的土地称作“地主阶级?说中国传统经济是“封建地主经济,这一概念是不是稍欠考虑?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络?,?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赵冈:?地主经济制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另一方面,从前述抗租和反退佃几个方面的事实来看,不管过去有多少,哪怕是接近一半的土地是在“地主手里,但它却不一定是地主所能控制得了的,且不管农民在法律上是否拥有田面权。相反,佃农倒象是有着“退佃

3、和其他的一些“自由。所以有人说,佃种之田“偿租而外,与己业无异;“佃者明明与绅富共有其田也。又据对明清庶民地主的一项研究说明,徽州某田主拥有田土803亩,分散在1259块鱼鳞字号地段上(平均每块仅有064亩),分布地区涉及三个都九个图,这就给土地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名臣海瑞拥有零散土地计93块,也是分散在好几英里的范围内,全部税额为128石,估计约40亩。故一向不大重视农民抗租问题的赵冈也提出,“每一个业主把土地租给几十家或百余家佃户。而每家佃户又分别从数家或十余家地主租得土地,这种双方的多头关系造成了租佃市场的高度民主竞争性,即令是地主也难有控制力;同时,“地主在与佃户讲价时并没有显

4、著的优势地位。还有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权“缺乏近代的全面的所有权含有的支配权利,一田两主乃至三主习惯就是适当的例子,其实,这种情况在一般的租佃制中也可以看到。这就提出了对中国过去所有权的理解问题;所有这些,也都提请人们进一步思索这样的问题: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终究是“在谁手中?2过去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落后,都是由于所谓“小农经济;另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经济之所以能到达很高的程度,土地及租佃制度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对此终究应该如何对待?小农租佃制度终究是不是最经济有效的一个制度?对于这些恐怕也应进一步推敲,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分辨。或称之为“主动退佃,参见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

5、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嘉庆?祁阳县志?,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陶煦、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1282页。栾成显:?明清庶民地主经济形态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联经2001年版,第217218页。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史?,第344页。仁井田升:?明清时代的一田两主习惯及其成立?,?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8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0页。据一项研究,在近代北方曾流行着几种可以称作分益雇佣制(帮工佃种制

6、)的经营方式,其收益似乎都比租佃制高。如河北大兴县的“把头制,地主供应土地、耕畜、农具、种子、肥料和所有资金,将地包给“把头,由其招人伙种。在分配上,小麦全归上股(最多不得超过三十亩),其余上下股均分,再平分给各户。廊垡一家地主,有地550亩,招有8个下股(包括把头一名长工二名),估算年终地主约分得74,下股分得26,每个长工摊得24亩地的粮食。据当地老人回忆,伙种比出租收入高,比雇工经营省心,劳动效率也高;对下股来说,也比当长工收入高。光绪末年,当地一家大地主最先采用,不久其他地主纷纷仿效,村里不再有地主雇工耕种或出租土地。在宛平县庞村,地主土地多不出租,而采用“长工伙种制的方法,由长工耕种

7、。长工吃地主家饭,拿一份工资(约34石玉米),另再分得一半粮食,其收入似也高过一般情况。在山东朝城,地主土地也极少出租,而是雇请长工和“种地头耕种,地主供应长工食宿工资,“种地头仅在秋后分二或三成粮食。这样地主同出租一样不用操心,但比出租多收二至四成粮食,扣除垫支本钱,也可多收一成。另有研究说明,“分益雇役制有利于土地产量和收益的进步。在陕西绥德、米脂存在的“伙种、“按庄稼,据说从租额或剥削程度比拟,都“比租种是较合理一些的制度,不但亩产量高,剥削程度较重,农民收入也比拟高。如1942年调查,有地主成认,伙种三七分租比租种还有利。它由地主供应一局部农本,对于农民生活与开展消费也有它有利的一面。

8、例如,有的地主将牲口交佃方使用,秋后每垧出牲口料三至五升,有的地主垫出籽种的全部或一半,收获后如数归还,肥料一般是谁出粪柴草归谁。租额那么一般是粮食对半分。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土地租佃、农具牲口的租佃、粮食借贷混合型的经营方式。显然,这些都属于某种收益高出于土地出租的制度,如前所述,历史上,在典型的分收制下,地主对消费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什么,怎样种植,下种多少,施肥假设干,锄草几次,收割打场等等,都要亲自监视,直接干预。对于佃户,“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而役使之民,夏为之耨,秋为之获,无有一人违其节度以嬉;“每晚传齐犁户,商量明日该锄何地,登记地册,次日遍查之,犹如某种

9、“庄园经济。两相比拟,同样的土地,各种“分益雇佣制既经济省力,收益也可能更高一些。但这两者在经营体制上,都与一般的小自耕农家庭经济有所不同。不知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否说明传统经济只是一个“未充分开展经济,还有假设干潜力“可挖?同时,它也构成了日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诱因之一?佃农缺少资金,不够热心消费,致使产量难以进步,是人们对租佃制度的普遍指控之一。佃户的“压产行为等,似乎也符合这种说法,那些伙种制好似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假设真是如此消极衰败,以当日中国有限的耕地,又怎能养活那好几亿人口?因此我们似可引申出两点“余论,一是农民生活程度低下,且“安于现状;一个就是当时的人口压力并没有一般想象的

10、那样大,佃农的消费生活程度也并非很低,他们的所得和消费才能也比一般想象的要高一些,因此,他们的行为实有其合理的一面。举例来说,在民国年间,中国约有15亿亩耕地,4亿人口,假设以亩产200斤计,当消费粮食3000亿斤,人均750斤(如以5亿人口计,人均约600斤);而在18世纪初,约有8亿亩耕地,人口只有1亿出头,人均占有粮食当在1000斤以上,显然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充分消费。实际上,尽管清代中国人口有着大幅度的增长,但在很长时间之内,都处于这种颇有“余地余力的状态,我们对这一点似乎应有更加充分的认识。进一步说,对于处于这种状况之下的佃农(或一般农户)来说,他是否“满足,是否要增加消费(同时意味

11、着增加投入),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详细的投入产出计算,而不能由别人代他决定。详细来说,增产可能对“社会有益,但对一个佃农来说,却可能“不值。过去实不乏这种佃农扩大投入,分租之后,所得反而下降的议论,这使农民不能不“停在一适当的点上,而不能“盲目行动。自20世纪以来,人们多从“社会发动的角度,和以外在的需要来对待农业和农村问题,这可能很有道理,以致农民“不会种地,乃成为当日“农村工作的一个几乎无可争辩的前提,但它却也可能扭曲了历史事实的真相。柳柯:?近代北方地主经营方式三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刘克祥:?试论近代北方地区的分益雇役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柴树

12、藩等:?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第四章,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戎笙:?明清租佃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清史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汤惠荪,见?中国地租问题讨论集?,第68页。上述对佃农经济指控的另一个“不合理之处,在于那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佃农之中,也存在于一般农产之间,它们并不是佃农所独有的“缺点。例如河南一些地方,一切耕牛种籽,悉仰给于田主,否那么佃户无力置办;但就当地一般业主而言,“虽有田至三五顷,亦或穷乏,不能办给牛种,辄至抛荒。在山东景州,“富厚之族,置地多连阡陌。每时雨后,庄头赁作人,竞力先种,收视贫户加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租佃制度也许并不是最经济有效的一种制度,

13、但种种伙种制度,或“准庄园制度,维持困难,或只能局部维持。所以分成制逐渐为定额制取代,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可以说自有其道理在焉,也说明了前者确实难以为继。把抗租斗争的开展归之于定额租的增加,由此看来,也可能恰是“倒因为果了。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第1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9页。万历?景州志?卷1,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四、农民文化的存在和农民斗争的历史作用问题农民起义,其历史作用及有关的一些问题,曾经引起国内史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长期争论。农民起义的作用终究如何?在推动历史的动力中,是“阶级斗争的作用大,还是“

14、消费斗争所起的作用更大?是“消费关系重要,还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变革更为重要?农民和农民的斗争都有哪些作用,是否可以把中国过去和如今的弊病都归咎于所谓“小农或“小农经济?最后,在中国是否“只有地主的文化,没有农民的文化?在有了上述研究之后,这些问题也许都能给出新的解答。无疑,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而不是没有“农民的文化的。农民的“抗租欠租行为,以及他们的“抗欠有理论,即是典型的农民文化之一。据研究,关于佃农抗租斗争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如“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而在浙江湖州等地,据说“小民强悍,甚至数十人为朋,私为约,无得输主户租,至迟从宋代直到明代,仍然是“聚党相约,毋得输租巨室,可见早就出现

15、了农民的抗欠行为,并作为一种传统延续下来。在农民的各种斗争中,这类群众性的日常行为特别值得重视,它与那种轰轰烈烈的暴力抗争或“农民大起义显然有着重大区别。不过,还应看到,这种“农民文化恐怕仍不外一种讲究“人情味的“中国人的文化,而不是什么另外的东西。像?补农书?所说与雇工、佃户要“相与好,它谴责的那些“刻北、“苛刻的做法,也确为中国人情社会所不容;还有文化传统中诸如“推己及人、“不为已甚、“忠恕而已矣的说教,以及对“为富不仁的言论谴责,都可以算是一个证明,这也许就是国外学者所说的“道义经济或“道德经济吧。不过,按照某种观点,“平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仍然是有区别的,是包含着不同利益的代表物的;这里

16、似乎也可看出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衔接和互相包容,何况她属于一个能尽量养活更多人口的文明呢!在农民历史作用的研究中,“农民大起义曾受到最大的重视,尽管也有人不以为然,指出:刘广京:?世界观和农民起义:毛泽东以后的历史学回忆?(杨品泉摘译),?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3期。戎笙:?明清租佃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参见?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不过,更早指出这一现象的,可能还是费孝通(1939),葛迪斯说(1957):过去,主佃双方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费说,村里年纪大的人认为付租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没有正当理由的拖欠就好似盗窃。另一方面,假如农民有充足

17、的理由,譬如饥饿或疾病,地主一般会感到在道义上不得不允许他们免交或减收地租,“共产党指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江村经济?,第334页;费孝通的原文,见第132133页。汤普森(EPThsn):?共有的习惯?(中译本)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屡次的农民战争没有表现出积极的社会革命成果,不是被镇压下去,就是以新王朝取代旧王朝而告终,因此“并不是任何阶级斗争都能推动历史前进的。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在那些农民大起义中,很少几个是“代表农民的,它们也很少提出针对原有制度特别是租佃制度的口号,在这几方面,它还不如小规模的农民斗争的意义为大;在这中间作用最为重大的,可能恰恰是农民日常“静悄悄

18、的行为,从个人的抗欠行为,直到各种有组织的结社和结合行动。中国农民正是通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隐秘行为,和软性的对抗,在外表规定无所更改的情况下,“无形之中实现了制度的修改。中国农民的上述行为可能又是独树一帜的,因其在世界历史中非常罕见,甚至很难把它归类于人类行为研究的哪一类中。特别是,它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实现制度修改),而无待于什么“农民大起义的发生,和不必与之有何关联(如此看来中国农民似乎又不是那么“激进或“极端的)。这些都是很值得重视的。可惜的是,农民的这些行为一直遭到无视,比照于史学界对“农民起义和“阶级斗争的重视,这似乎成了一种挖苦。而且,也有人指出,正是农民的抗租行为,“已指向封建剥削

19、关系的要害。就此而论,农民的“阶级斗争显然要比“消费斗争来的作用更大尽管“历史上两者作用孰大这种提法本身亦不无问题(因此,我们对许多提法如“阶级斗争等等都加上了引号)特别是通过这些“斗争,当事双方已经开场修改制度。也有人干脆认为:“中国封建地主的又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就是,不断进展制度变革,逐步将其调整、完善,不过在我看来,这却不是什么地主的单方面“功绩所能做到的,对于今天关心制度变迁及其因素的学者来说,这可能正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点。不过,是应把它称为“阶级斗争呢,还是某种“情让(或所谓“道义经济或“道德经济)的结果?抑或是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一种日常性调试(这恐怕就不是什么“超经济强迫了)?或是让我们换一种角度,把它代之为“冲突与“协调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