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概述心_第1页
藏象学说概述心_第2页
藏象学说概述心_第3页
藏象学说概述心_第4页
藏象学说概述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选)藏象学说概述心第一页,共七十四页。 藏 象第一节 概 说第二节 五 脏第三节 六 腑第四节 奇恒之腑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第二页,共七十四页。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第三页,共七十四页。 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藏象与藏象系统 脏腑的分类与区别第四页,共七十四页。概 述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脏象, 古作“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脏腑器

2、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 象 (医宗必读改 正内景脏腑图) 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第五页,共七十四页。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二、藏象的来源(形成)1.早期的解剖实践 藏象的形态学基础 第六页,共七十四页。欧希范五脏图第七页,共七十四页。存真图之脏腑图第八页,共七十四页。医林改错之解剖图第九页,共七十四页。 中医学用从外测内,以表知里,内外相袭的方法,以象定脏,确定“象”与“藏”的关系,建立了脏象的概念。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3、的学说。 第十页,共七十四页。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藏象的生理、病理学基础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藏象的诊断、治疗学基础第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第十二页,共七十四页。 中西医脏腑关系名称相同中医学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西医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西医解剖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中医学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中。中医学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功能学的概念。第十三页,共七十四页。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根据脏腑的形态不同,生理功能有别,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心、肺、脾、肝、肾腑:胆、胃、大肠、小肠、三

4、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第十四页,共七十四页。 “所谓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脏别论第十五页,共七十四页。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1.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王冰注释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认为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实而不能满”“以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可见,“满”、“实”二字在这里有特定含义:满,指精气等气态、液态物质充盈的状态;实,指水谷

5、及糟粕有形之物停聚的状态。第十六页,共七十四页。 五脏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主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藏而不泻,五脏贮藏精气,要保持充满而不能过度耗散。 “满而不能实”是指五脏内要充满精气,不能像六腑传化水谷那样虚实更替。五脏藏神第十七页,共七十四页。 六腑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主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泻而不藏,是指六腑受纳饮食物,精微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及时把糟粕排出体外。 “实而不能满”是指进食后六腑充满水谷,应及时传化,虚实更替。第十八页,共七十四页。五脏功能特点的临床意义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特点是“满而不能实”。五脏主藏精气,只有经常保持五脏精气盈满,身体才能强壮。

6、否则精气妄泄于外,就会出现五脏精亏,故五脏病以虚证多见,临证常用补益之法。六腑功能特点的临床意义 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六腑主传化物,输泻水谷及其糟粕,以及五脏代谢后的浊气,故应经常保持通畅状态。否则,传导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腑气壅滞,出现阳明腑实或蓄水证等,故六腑为病多见实证,临证宜通宜泻,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说法。 第十九页,共七十四页。 奇恒之腑形态上多为中空类似于六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为“奇恒之腑”。功能特点: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第二十页,共七十四页。五脏:贮藏精气(气血津液精),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

7、质基础,不得外泄,应时刻保持盈满贵在藏六腑:受纳水谷、吸收精华、排泄糟粕,不得久留,应时刻保持流通、有入有出时满时虚贵在通注:关于胆为奇恒之腑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四页。 脏腑的分类与区别名称功能形态特点是否藏神与经络相络属五脏化生贮藏精气 实质密闭器官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藏神 有六腑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有腔器官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不藏 (除胆)有奇恒之腑贮藏精气 中空有腔器官 同五脏(除胆) 不藏(除胆脑) 无(除胆)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四页。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1.五脏与六腑表里相合 2.五脏与形体官窍内外相关3.五脏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4.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相互

8、为用,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二)五脏与自然、社会环境的 协调统一性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四页。形体官窍的概念形体官窍与五脏密切相关而分别从属于五脏。1.形体 广义: 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机体组织,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 狭义: 指皮、肉、筋、骨、脉五种机体的组织结构,合称五体。2.官窍 (1) 官: 指具有特定功能而径现于外的机体器官,主要指目、舌、口、鼻、耳五者,合称五官; (2) 窍:指机体的孔窍,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合称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又合称九窍。 官必有窍,窍多成官,故官窍常并称。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四页。1、藏

9、象的基本涵义是:( ) A、内脏的解剖形象 B、内脏的生理现象 C、内脏的病理现象 D、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脏与腑的最根本区别是:( ) A、形态不同 B、是否空腔性脏器 C、贮藏化生精气和传化水谷 D、是否直接与水谷接触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四页。3、脏象学形成的基础有:( )A、古代解剖 B、现代解剖 C、长期对生理、病理的观察、总结D、长期对生理、病理实验研究总结 E、反复的医疗实践验证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四页。4、脏象学说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A、脏与腑,一阴一阳相为表里 B、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C、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志密切关系D、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内在环境

10、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E、体内外环境之间相对平衡协调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四页。第二节 五 脏 【目的要求】1了解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2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体、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3掌握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以佐证生理。4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四页。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 此外,心包络在经络学说中亦称为脏,合之为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 ,但又各有其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特殊的功能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四页。 心 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腔偏左,横膈之上,肺之下,外有心包络裹护,内

11、有孔窍相通。 心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第三十页,共七十四页。心生理功能 心 藏 神 心主血脉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四页。1. 心主血脉主:主持、管理;血:血液;脉:脉管,又称为“血府”。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四页。(1)心主血:心能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要体现在:行血和生血两个方面。 (2)心主脉: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运行,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营养物质输送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脉搏:人迎、寸口、趺阳;虚里。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四页。脉搏与心脏相通的脉管随心脏的有规

12、律的跳动产生的有规律的搏动,称为脉搏。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四页。虚里心脏的搏动位置, 位于左乳下三寸 图中7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四页。 “生血”(奉心化赤) 主血 行血(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脉 主脉 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注意:这里说的生血并不是心能化生血液,只是津液流经心脏后化赤为血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四页。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气充沛 (动力) 血液充盈 (物质) 脉管通利(通道)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四页。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面色、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生理表现 面色红润光泽;舌体红活荣润;脉节律均匀,和缓有力;胸部舒适,感觉正常。第三十八页,共七十四页。 心主血脉功能正

13、常与否的表现(面色、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病理表现 心气不足:面色、舌色淡白无华;心慌心悸;脉虚无力等。心血瘀阻: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舌青紫有瘀斑, 胸部憋闷刺痛,脉搏节律不齐等。心血亏虚: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第三十九页,共七十四页。病理表现 气血不足:面色、舌色淡白无华;脉细弱无力;胸部不适,心慌心悸等。第四十页,共七十四页。 血液瘀滞: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青紫有瘀斑,脉结代,胸部憋闷刺痛等。第四十一页,共七十四页。患冠心病已5年余,常因受寒或情绪激动而引发;发时,每含硝酸甘油即在数分钟内缓解。此次患者因受寒而发,已三日。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心前区疼痛明显

14、,反射到左肩,形寒肢冷,脉沉迟,苔白腻。辨证:气滞血瘀兼痰浊阻于经脉,心阳不振,引起心痛。诊断:胸痹第四十二页,共七十四页。治法:温经散寒,通阳活血。处方: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全栝楼12g 薤白6g 半夏6g 川芎8g蒲黄(包)15g 姜黄6g服药5剂胸痛即获缓解,但自觉胸中有冷气。此胸阳不振也,仍守原方,加高良姜3g第四十三页,共七十四页。2.心藏神(心主神明、心主神志)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第四十四页,共七十四页。(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认为精神、情志活动

15、属于心。心字的创立与构造第四十五页,共七十四页。 思的创立与构造囟(大脑)楷书田心心思说文解字:“从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绝”第四十六页,共七十四页。1、整体观念,五脏藏神 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接受、担任之意。心可以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依据第四十七页,共七十四页。心藏神和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类经疾病)。 第四十八页,共七十四

16、页。2、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神志活动亦由心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3、中医学对人体的独特认识(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依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第四十九页,共七十四页。心藏神的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生理表现: 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反应灵敏。第五十页,共七十四页。病理表现:心血虚,血不养神: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第五十一页,共七十四页。痰迷心窍:神昏,痴呆,举止失常;痰火扰心:躁狂。第五十二页,共七十四页。 3.心主血脉与心藏神关系心主血脉为心藏神提供了物质基础。心藏神则能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和血的正常循行。两种功能是互相影响的。第

17、五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第五十四页,共七十四页。 生理特性主通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与夏气相应第五十五页,共七十四页。1.主通明通,通畅。明,清明。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主要体现在 1)心阳充足,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 2)心阳不足,血行不畅,精神萎顿、神志恍惚。第五十六页,共七十四页。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的作用。不仅维持了心脏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具有温养作用。第五十七页,共七十四页。3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心阳虚衰的心脏疾患,

18、在夏季缓解;心火亢盛的心脏疾患,在夏季加重。第五十八页,共七十四页。生理联系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在窍为舌 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第五十九页,共七十四页。 1.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乐愉悦,对人体是良性刺激。喜乐过度,可使心神受伤,而神志涣散,不能集中。心主神明,五志过极皆能损伤心神。第六十页,共七十四页。 2.在液为汗 汗液,使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心主血,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汗由津液所化,故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说。 心气虚损:自汗; 心阳暴脱:大汗淋漓; 汗出过多:损伤心气、心阳。 渗入血管,组成或补充 血 津液 水分渗出脉外 补充第

19、六十一页,共七十四页。 3.在窍为舌心功能的正常与否可以从舌的变化中体现。结构上: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功能上: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以 保持其功能正常 第六十二页,共七十四页。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以表述语言、司味觉心生理功能正常: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血不足:舌淡瘦薄 心阳不足:舌淡胖嫩 心火上炎:舌红生疮 心血瘀阻:舌暗,有瘀斑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失语。第六十三页,共七十四页。心气虚则舌淡白第六十四页,共七十四页。心阴虚则舌红绛第六十五页,共七十四页。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第六十六页,共七十四页。 4.在体合脉 心脏的搏动,推动者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维持

20、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心主血脉。第六十七页,共七十四页。 5.其华在面 华,荣华,光彩。 是指心功能的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气血不足:面色无华心脉瘀阻:面色青紫心火亢盛:面色红赤第六十八页,共七十四页。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是指裹护在心脏外面的包膜。 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之为脏。 在生理上,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在病理上,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心神病变,且多属热证、实证。 如:外感热病中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等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称为“热入心包”。第六十九页,共七十四页。谢谢!第七十页,共七十四页。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