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有人

2、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1.文体知

3、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知识链接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2.作品介绍论语

4、(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 不愠(yn) 三省(xn) 传不习乎(chun) 逾矩(y j) 罔(wn) 殆(di) 箪(dn) 曲肱(n) 笃志(d)(2)通假字 不亦说(yu)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y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检查预习(3)古今异义词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自远方来。 朋 今义:朋友。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 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古义:粗劣。例:饭疏食。 疏 今义:疏通、疏散。 (3)古今异义词(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知道,

5、领悟) 七十而从心所欲(介词,随) 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5)词类活用(6)文言虚词 人不堪其忧(这样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6)文言虚词其(7)文言句式 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6、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代自己) 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7)文言句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朗读指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

7、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

8、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2.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

9、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内容探究 1.

10、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内容探究 1.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孔子自述了他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孔子的

11、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2.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2.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 3.如何

12、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3.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孔品味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

13、、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品味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

14、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第七章突出了“兴 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1.思

15、想深刻,富有哲理。 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写法探究 1.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鉴赏评价 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鉴赏评价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无遗力”,一是“要躬行”。这一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的经验总结。 只有从年少时就开始努力学习,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才能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本领。拓展延伸冬夜读书示子聿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