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医养生_第1页
简论中医养生_第2页
简论中医养生_第3页
简论中医养生_第4页
简论中医养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论中医养生中医养生观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 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 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 的精华。天人相应、形神兼具的整体观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 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这是自古 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调整阴阳、补偏救

2、弊的平衡观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 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 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辩证观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 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 年益寿。中医养生法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 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 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 是中医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

3、最超前的思维。“治未病”的实质是“人人 享有健康”。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有效地提高 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养生文化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甚 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 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养生要注重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 衡、人体阴阳的平衡、人体脏腑的平衡、气血经络的平衡。而在这其中, 对于当今社会,人们尤其要注意人与社会的平衡。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是最为重要的。常观天下

4、之人,凡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 寿,言之间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起来,就是温 和、善良、宽宏、幽默。阴阳五行与养生祖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 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长夏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 “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 然的平衡。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 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 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

5、身,然后 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 位、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及神经的反射,无 处不在提醒着你的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预 防保健,强体健身,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延年 益寿。这即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独到之处。健康与养生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 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 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

6、候要预防疾病 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 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 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毒素 存在。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 一类是患者占 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

7、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 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 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 预防保健的目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 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 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 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 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 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 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

8、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 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由此可见,人们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体 内潜伏而未发病的状态下,很容易忽视,认为自己处在健康状态,谁知身 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把潜伏病灶祛除,才不至于身 体受损,而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后才开始补救,但“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若想体质犹如冰块般坚实,必须平时注重保养、保健,而在遇 到流行病灾时,就可轻松避过了,那么在平时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首先 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 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

9、下要用不同 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文化渊源道教养生除了黄帝内经之外,与老庄哲学有着理论渊源关系的道 教养生家,更是直接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顺应自然 的养生理论与方法。道教养生家大多认为人体只要能够仿效天地运动的形 式和时机来进行养生活动,就可以长生久视。元代著名道教理论家俞琰就 说过:“人受冲和之气,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初无二体。若能悟天地之妙, 此心冲虚湛寂,自然一气周流于上下,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 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同其长久。”作为上述理论 的具体实践,道教养生气功十分注重选择练功时机与天地自然同步。自然养生中国传统艺术中崇尚自

10、然的风格,虽然是庄子“以天合天” 艺术观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但其理论源头则应该追溯到老子的“道法自然” 这一哲理上。也就是说,艺术上的崇尚自然与养生领域中的顺应自然有着 相同的理论渊源,而理论渊源的相同,势必造成整体特征的相似。道德养生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 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 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 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养性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 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无须任何形式的中介物,便 直

11、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首先,在道家学说中,养 生被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 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 而何暇治天下乎”的责难。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 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老子就曾 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 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尽管 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 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 儒家那里

12、,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 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个人因素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之中,所以影响人们健康长 寿的因素除了先天遗传和自然环境之外,社会环境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黄帝内经早就注意到了社会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存在重大影响, 该书的素问疏五过论曰:“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 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 皮焦筋屈,痿蹩为挛。”这就强调了社会地位的变更势必影响人的情志活 动,从而形成致病之源。应当看到,中国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 古老科学,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

13、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 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明代张景岳则一方面承认 人的先天遗传与寿夭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却更为注重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他说:“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气功气功调摄正是这样一种改变人体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气功的 定义尽管五花八门,但总体上说,它不外乎是一种通过充分调动练功者的 主观能动性,以综合性地进行意识、呼吸、按摩和肢体运动等训练方式来 调整、加强人体功能的自我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增 强人体“元气”。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14、”。正强调了气功锻炼有助于培养人体真元之气的观点。我国古代养生家大多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清代养生家曹 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 身岩壑至九十余乃终”。他在所著的老老恒言一书中还大力提倡: “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更佳”,“阶前大缸贮水, 养金鱼数尾”,“拂举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十分重视在自然环境 中创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小气候”。养性立德从养生文化的特点来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是以另一种方式 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强调个体必须通过“养性立德”来主动增强适应社会 环境的能力,以便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至于如何“养性立德”,黄帝 内经提出应该力求做到“恬淡虚无”,具体要求是“美其食,任其服, 乐其俗,高不下相慕”。中国养生文化中这种主张通过“养性立德”来增 强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做法,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失之消极 被动,但从养生延年的观点来看,它无疑也是人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