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课件_第1页
《民法》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课件_第2页
《民法》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课件_第3页
《民法》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课件_第4页
《民法》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民事法律行为 本章重点: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九章 民事法律行为 本章重点: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说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民事行为,属于表示行为的一种,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的表示行为。该概念是我国的独创,相当于大陆法系的法律行为。民法通则使用了此概念,民法典则放弃了该概念。 民通: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总、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包括:(1)有效的民事法

2、律行为;(2)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3)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等。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说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 是民事主体实施的民事活动; 2. 以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3. 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行为与多方(双方、共同、决议)行为 单方行为如遗嘱;双方行为如合同;共同行为如合伙协议;决议行为如章程。 二、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视有无对价) 前者如买卖、租赁、借贷;后者如赠与、借用。 三、诺成行为和实践(要物)行为 前者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后者尚需交付物品。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四、要式行为

3、和不要式行为(意思表示的形式要求) 前者如书面形式、批准、登记等;后者对法律行为的形式没有要求。 五、主行为和从行为(行为的依存关系) 前者如贷款;后者如担保。 六、独立的行为和辅助的行为(是否有独立的实质内容) 前者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后者为辅助他人的行为生效的行为,如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行为的追认,使效力待定的行为生效。民法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课件 七、负担(债权)行为和处分(物权、准物权)行为 (以内容为标准) 负担行为的首要义务是确立给付义务;处分行为是引起物权变动或债权转移、消灭。 德国、台湾立法。我国现行立法未予认可。 八、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以行为与原因的关系为标准) 有因行为是

4、财产给付的原因属于法律行为的组成部分;无因行为是原因与行为可以脱离,如票据行为属无因行为。 九、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效力发生时间) 大部分行为为生前行为;遗嘱是死因行为,立遗嘱人死亡后遗嘱生效。 七、负担(债权)行为和处分(物权、准物权)行为 民法典134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民法典134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行为成立与否属是事实判

5、断问题;行为生效与否,是价值判断问题。 民法典第136条: 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概述 二、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 (一)一般要件 1. 当事人; 2. 意思表示; 3. 标的。 (二)特别要件 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 二、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 民法典第135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民法典第135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第

6、四节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属于民事行为的核心要素。有三种观点 : 1. 目的意思;基础要素。 包括:(1)要素;(2)常素;(3)偶素。 2. 效果意思:效力意思,追求法律效果。 3. 表示行为:内心意思须为相对人所了解。第四节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 即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一)口头形式(口头语言) 明示、直接方式。用于即时清结的或小额交易。 (二)书面形式(书面语言) 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明示、直接。适用履行期长、标的额大的交易。 (三)推定形式(无语言、有行为

7、) 默示、间接方式。交易习惯、推断。 (四)沉默方式(无语言、无行为) 需法律有特别规定。如无权代理。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 三、意思表示与意思实现 意思实现:是指民事主体作出特定的行为以代替相应的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与意思实现 四、意思表示的生效 与民事行为的生效不同。通常仅产生形式上的约束力。 民法典第137条 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口头方式)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

8、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四、意思表示的生效 第138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指意思表示不是针对特定人作出的) 第139条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第140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新规定) 第141条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要约的撤回) 第138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9、 (一)意思表示的解释对象 1意思主义理论; 2表示主义理论; 3折衷主义理论。 我国采折衷主义,以表示主义为主、意思主义为辅。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二)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 1文义解释:通过文字词句的含义。 2体系解释:整体解释,普遍采用的方法。 3习惯解释:对词句理解有歧义时参照当事人交易习惯。 4目的解释:出现两种以上解释时,采用最符合双方目的的解释。 5诚信解释: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二)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 民法典第142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

10、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民法典第142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第五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一、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概述 生效是指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两类): 1.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5种 ): (1)真意保留; (2)戏谑表示; (3)虚伪表示; (4)错误; (5)误传(民通意见77条)。 第五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一、民事 2.意思表示不自由(3种): (1)欺诈; (2)胁迫;

11、 (3)乘人之危。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序良俗。 三、特别生效条件 法律规定的必须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 2.意思表示不自由(3种): 民法典第143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143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第六节 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法律行为 注意:本节内容为本章重点。 一、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绝对无效) (一)概念: 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因严重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因而自始、绝对、确定、当然、永久不按照行为人设立、变更

12、、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第六节 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法律行为 注意:本节内容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三 类 6 种) 1. 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144条)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145条) 2. 意思表示不真实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146条)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三 类 6 种) 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

13、为,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153条第1款;注意对“但书” 的理解) (2)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153条第2款) (3)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154条)民法第九章-民事法律行为课件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

14、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相对特定第三人无效的民事行为(新增内容

15、) 授权第三人规范,如追认权、撤销权。非经特定第三人主张不得成为裁判者的裁判规范。 被授权第三人被授予的若是请求确认交易相对无效的权利,与被主张合同绝对无效不同: 1. 仅对第三人无效; 2. 主张后对该第三人自始无效; 3. 该合同仅损害了特定第三人的利益。 相对特定第三人无效的民事行为(新增内容) (一)概念 :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并生效,但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二)种类: 1. 重大误解(错误);标的、质量、数量、价格等。 民法典147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概念 :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16、2. 显失公平(含乘人之危);双方利益明显失衡。民法典151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 显失公平(含乘人之危);双方利益明显失衡。 3.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并造成损害。 见民法典148-150条。 3.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并造成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149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

17、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150条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148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 (三)撤销权的行使 1.主体:受损害方。 2.除斥期间:重大误解的,从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3个月内行使;被欺诈的,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 1年内行使;被胁迫的,从胁迫行为终止日起1年内行使。行为超过5年的,撤销权消灭。 3.方式:须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 (三)撤销权的行使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 1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

18、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撤销权的除斥期间: 1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 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概念:民事法律行为已成立,是否生效尚不确定,须取决于特定当事人态度的行为。 (该行为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或生效或不生效)(二)种类: 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多方民事行为;2. 无权处

19、分行为; 3. 无权代理行为;、 4. 无权代表行为。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 (三)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确定 1. 特定当事人的追认 特定当事人:(1)法定代理人;(2)有处分权人;(3)本人;(4)法人或其他组织。 追认期限

20、:行为施行后1个月(法定代理人、本人)。 法律后果:追认,行为生效;不追认,行为不生效。 2.相对人的催告权、撤销权 相对人有催告权:要求特定当事人追认,施行后1个月内。 撤销权:特定人未追认前,相对人有权撤销(属形成权)。 (三)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确定 五、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 (一)返还财产 原因:取得财产的法律根据丧失。 方法: 1.原物在,要求返还原物;原物不在,折价补偿; 2.只有一方取得财产的,单方返还;双方都取得了财产的,双方返还。 五、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 (二)赔偿损失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损失时,由有过错的一方赔偿无过错的

21、一方。(单方过错) 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 (与有过失、过失相抵) (二)赔偿损失 (三)其他法律后果 追缴: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的,追缴双方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追缴财产范围:包括已经取得或约定取得的财产。 (三)其他法律后果 155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156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155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 157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

22、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57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第七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一、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一)概念: 民事行为效力的开始或终止取决于将来不确定事实的发生或不发生的民事行为。 所附条件的要求: 1. 条件必须是将来的事实; 2. 条件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 3. 条件必须合法; 4. 条件必须是当事人设定的条件。(非法律规定条件)第七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一、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二)条件的分类: 1. 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 (1)延缓条件(生效条件):特定条件成就时,民事行为发生效力。 (2)解除条件:业已生效的民事行为于特定条件成就时法律效力丧失。 (二)条件的分类: 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一)概念:以一定期限的到来作为效力开始或终止原因的民事行为。 (二)期限的类型 1.延缓期限与解除期限。 2.确定期限与不确定期限。 (三)法律对期限的限制 不允许附加不能期限。 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2. 积极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