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篇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篇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篇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篇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 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 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隋的统一(请你认真阅读

2、教材2-4页“隋的统一”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年,建立隋朝,年号,定都。 2、年,隋灭掉南方的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思考: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贯穿南北的动脉(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开凿目的: 2、填图:本图比较模糊,请你用彩笔在图上填上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和;从北向南的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3、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的纽带,也成为沟通和的枢纽。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和发展。 二、课堂研讨 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

3、答问题: 问题: (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三、拓展延伸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而且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一下,看你能 不能找出来。从这两个王朝的兴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篇二: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4、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是谁

5、?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

6、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

7、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

8、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三、课堂 指导学生完成课件出示的图表。 篇三: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

9、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

10、一 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11、。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

12、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

13、,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

14、: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15、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

16、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四、课堂小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

17、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篇四: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 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 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 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8、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 一、重点:唐朝与吐

19、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20、(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 )( 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

21、相恤,暴掠不作”。 篇五: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

22、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

23、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

24、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篇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