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操作详细步骤_第1页
电除颤操作详细步骤_第2页
电除颤操作详细步骤_第3页
电除颤操作详细步骤_第4页
电除颤操作详细步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要点同步电转复适用于常规物理或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有脉搏 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等。非同步电除颤适用于无脉搏性室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目的利用高能量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使多种快速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 包括心脏电转复(cardioversion)/电除颤(defibrillation)。同步电转复是用于心电图有R波存在的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心电图上R波为同 步触发标志在R波降支或R波起始30 ms左右处(相当于心室绝对不应期)发放高能量电 脉冲作用于心脏,终止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同步电转复可避免电脉 冲落在

2、T波顶峰前20 30 ms附近的心室易损期,以免引起室颤。非同步电除颤是用于心电图R波不能分辨的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包 括心室扑动)等,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使心律失常转复为 窦性心律。二、适应证()同步电转复同步电转复适用于常规物理或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快速性 心律失常,包括有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以及折返所致的室上性心 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和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等o心房

3、扑动(房扑)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而采用同步电转复的成功率高(98%100%), 且所用电能较小,因而是同步电转复的最佳适应证。非同步电除颤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扑动与无脉搏室速为绝对适应证。三、禁忌证需紧急电复律者一般无禁忌证,择期电复律者有以下禁忌证: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房颤,未用影响房室传导的药物的情况下心室率已缓慢者。伴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近期内有动脉栓塞或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房内存在血栓接受抗凝治疗者。注意:以上所列禁忌证都是相对的,在临床上需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 是否

4、行电转复/电除颤。四、操作前准备器械准备除颤器根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除颤器分为单相波除颤器和双相波除颤器。单相波除颤 器释放单方向电流脉冲,双相波除颤器先后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电流脉冲,目前临床应用的 除颤器多为双相波除颤器。两种除颤器应用的除颤能量不同,单相波所需的除颤能量较高, 在除颤前应了解所应用的除颤器类型。在使用前应检查除颤器功能是否完好,电源有无故障,充电是否完全,各种导线有无接 触不良,同步性能是否正常。接通电源,连好地线。配备各种复苏设备简易呼吸器,吸引器,抢救用药,以及心电监护仪等。患者准备非同步电除颤对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等障碍的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患

5、者,需 紧急行电除颤/电转复,若条件允许可在准备及操作的同时向家属交代相关情况。同步电转复如病情允许或择期实施同步电转复者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复律的目的和利弊、可能 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择期电转复前应进行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检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酶 原时间和活动度、电解质、血气分析等。若患者存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应首先纠正,尤 其是纠正低钾血症及酸中毒,应维持血钾浓度在4.5 mmol/L以上。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应在复律前停服2448 h。 电转复前应禁食6-8 h,以免复律过程中发生恶心和呕吐引起窒息。电转复操作前 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连接血压和心

6、电监护(注意接地线); 患者应除去义齿;常规做心电图。麻醉 电转复前麻醉是为了患者安静,减少电击时患者的不适应;如果患者已处于 麻醉或意识丧失状态,则无需麻醉。房颤电转复前后需进行抗凝治疗。操作者准备熟悉患者病情,掌握电转复、电除颤适应证及禁忌证。掌握电转复、电除颤的操作相关知识,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熟悉除颤器上的控制面板的操作。电转复、电除颤时操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不能与患者、病床及与患者相连接的仪器 设备接触,以免触电。五、操作步骤同步电转复体位患者仰卧位于硬板床上,使患者身体不接触床上任何金属部分,充分暴露胸部,常规测 血压,做心电图以备对照。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并使复苏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7、设定同步状态连接好除颤器,连接电源(接好地线),将按钮放在“同步”位置。麻醉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10-40 mg (5 mg/min),或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10 mg (0.10.15 mg/kg),患者报数至其进入嗜睡状态,睫毛反射减弱,即可进行电转复。放置电极板将2个电极板分别涂导电糊或包以4 - 6层湿盐水纱布。体外电除颤/电转复时有4种 电极板放置部位:前侧位、前-左肩胛位、前-右肩胛位、前后位,4种放置位置用于治疗房 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同样有效,临床上常用前侧位。两电极板之间距离至少相距10 cm。将电 极板用力按紧于皮肤上,在放电结束之前不能松动,以保证有较低的阻抗,有利于除颤成功。

8、所有人员(包括操作者)都不得接触患者、病床及与患者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 电。放电按“放电”按钮电击进行电转复,当观察到除颤器放电后再放开按钮。电转复后立即听诊心脏并记录心电图,如未转复,可增加转复能量,间隔2-3 min 再次进行电击。如果转复为窦性心律,应立即测量血压、听心率、记录心电图与术前对照,并连续进 行心电图、血压、呼吸和意识的监测,一般需持续24 h,直至病情稳定。操作完毕关闭电源,复原按钮,清理电极板,按规定位置准确摆放。(二)非同步电除颤患者体位与同步电转复相同,连接除颤器上的心电监护仪。在准备除颤器的同时,给予持续的胸外按压。打开除颤器电源开关,通常仪器默认为“非同步”状态

9、。将两个电极板涂上导电糊或包上4 6层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垫。电极位置与电转复相同,将电极板用力按紧于皮肤上。按下“充电”按钮,充电能量为360 J (单相波型),或120 - 200 J (双相波型)。充电完毕,检查术者及其他人员确定与患者身体无接触。按放电”按钮,当观察到除颤器放电后再放开按钮。除颤后立即开始心脏按压,进行5个周期的按压通气循环(每30次胸外按压给予2 次人工呼吸)后根据心电显示判断是否进行下一次除颤。(三)特殊情况下的除颤有心脏植入装置的患者,目前指南推荐:应避免将电极板放在植入装置上方,电极板的放置应同植入装置相距至少8 cm ;采用前-后位和前-侧位电复律/除颤均可以;

10、此外指南中强调,不能因放置电极板位 置而延误除颤时间,紧急情况下应选用最便捷的放置位置。六、并发症及其处理(一)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早搏)电除颤、电转复后期前收缩发生率高,与原发病及电刺激有关。大多数期前收缩在电击 后数分钟内消失,可不需特殊处理。室速、室颤室速、室颤的出现可因同步装置不良,放电能量不足、心肌本身病变、低血钾、酸中毒、 洋地黄过量等引起。可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或普鲁卡因胺等,并积极纠正酸中毒, 立即再行电除颤。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这与直流电刺激迷走神经、复律前应用抗心 律失常药物、本身已存在的窦房结功能不良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有关。多在短时间内

11、消失,如 持续时间长或症状严重者,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51 mg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每分钟 12卬,必要时行临时心脏起搏。(二)低血压多见于高能量电击后,可能与心肌损害有关。若血压轻度下降,全身状态良好,大多可 在数小时内自行恢复,不需特殊处理,但应严密观察。若血压持续下降,严重影响重要脏器 血流灌注时可静脉注射升压药物多巴胺。(三)栓塞可发生在电转复后2周以内,多见于复律后2448h。多发生于慢性房颤电复律成功 后,心房恢复有节律的收缩可使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引起动脉栓塞。因此,房颤复律前后 应行抗凝治疗,以避免栓塞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生,应积极采取抗凝或溶栓治疗。(四)急性肺水肿可能与电

12、复律后左房、左室的功能不良有关。老年人心功能储备差更易诱发。个别患者 可能与肺栓塞有关。发生肺水肿后应立即予以相应处理,即给予利尿、扩血管等。(五)心肌损伤多因使用过大电击能量或反复多次电击所致。心电图表现为ST-T改变,肌钙蛋白(Tnl) 及血清酶(CK-MB)轻度升高,大多在数小时或数天(57天)后恢复正常。轻者密切观 察,严重者予以相应处置,给予营养心肌药物等对症处理。(六)呼吸抑制见于使用麻醉剂患者。电复律后可有12 min的呼吸抑制,应及时给予面罩加压吸氧 及人工呼吸,并备用气管插管。(七)皮肤灼伤皮肤灼伤(图1-13-12)较常见。主要原因为电复律操作时电极板按压不紧,导电糊涂 得

13、不均匀或太少有关。多数表现为有局部红斑或轻度肿胀,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七、操作记录的书写电转复/电除颤的操作记录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是否为电转匐电除颤的适应证、有 无禁忌证,操作前患者的症状、生命体征及主要查体结果,麻醉应用的药物、麻醉结果,转 复/除颤时间、次数、能量、方式、转复除颤后生命体征,患者症状有无改善,转复1除颤部 位皮肤情况、心电图结果等。范文今晨9:30分患者突发心慌不适,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查体:BP 85/55 mmHg, 血氧饱和度97%,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84次/分,律齐,心音 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给予心电监护,将吸

14、氧面罩、电动吸引器及抢救药品就位 后,静脉推注地西泮3 mg, 5 min后患者仍意识清醒,再次追加地西泮1 mg后,患者进入 睡眠状态。9:50给予单相波150 J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放电后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 率64次/分,转复成功,查体血压116/82 mmHg,血氧饱和度99%,记录12导心电图为窦 性心律,后患者诉心慌症状缓解,继续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脏传导系统心脏传导系统由具有心电冲动形成和传导功能的特殊心肌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后壁的交界处,长 10-20

15、mm,宽23 mm。主要由P (起搏)细胞与T (移行)细胞组成。冲动在P细胞形 成后,通过T细胞传导至窦房结以外的心房组织。结间束连接窦房结与房室结,分成前、中与后三束。房室结位于房间隔的右后下部、冠 状窦开口前、三尖瓣附着部的上方,长7 mm,宽4 mm。其上部为移行细胞区,与心房肌 接续;中部为致密部,肌纤维交织排列;下部纤维呈纵向行走,延续至希氏束。希氏束为索状结构,长15 mm,起自房室结前下缘,穿越中央纤维体后,行走于室间隔 嵴上,然后分成左、右束支。左束支稍后分为前、后分支,分别进入两组乳头肌。由于左束 支最先抵达室间隔左室面,遂使该区域成为心脏最早的激动部位。右束支沿室间隔右侧

16、面行 进,至前乳头肌根部再分成许多细小分支。左、右束支的终末部呈树枝状分布,组成浦肯野 纤维网,潜行于心内膜下。冲动在窦房结形成后,随即由结间束和普通心房肌传导,抵达房室结及左心房。冲动在 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抵达希氏束后传导再度加速。束支与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极 快,使全部心室肌几乎同时被激动。最后,冲动抵达心外膜,完成一次心动周期。除颤器1.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医疗 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1)背景 AED仪器从发展至今已近20年。它对心律失常识别

17、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电除颤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越来越轻巧,功能也越来越高,操作更 简单,特别是内置广播式的操作步骤指南,使任何人都可循声实施电除颤。已有研究表明, 无论受训的医护人员、非专业人员,还是外行目击者均能有效的使用AED设备对心脏骤停 者进行复律。(2)工作原理 AED主要是包括一个“心律识别器系统”和一个“除颤建议系统具有自动 识别、分析心电节律、自动充放电及自检功能。新一代的AED多使用低能耗、低损伤和高 复律的双相波电流(120200 J),远低于单相波的200 - 360 J,其除颤效率(98%)显著增 高,且与常规除颤器相比,AED可提高存活率1.8倍。

18、(3)适应证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识别准确率95%以上,累积成功率100% 心室 颤动/心室扑动:检测室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100%,累积除颤成功率97%以上;AED仅 适于大于8岁的儿童(体重25 kg)。操作 AED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时取下并打开AED装置,将所附2个黏性电极片 分别贴于患者右锁骨下及心尖部,打开开关(ON)后按声音和屏幕文字提示完成几步简单 操作,根据自动心电分析系统提示,确认为恶性心律失常后,并根据提示大家离开患者身体, 按下电击(Shock)键,此系统立即进入节律分析阶段,以决定是否再次除颤,心电节律将自动 记录以供参考。对F-AED,其心律失常的识别及放电均可自动进

19、行,操作更趋简单。不同厂 家AED所设置的能量不一样,一般成人常规用双相波能量,以120 J为常用:少儿可选用 50 - 100 J,即按 2 J/kg 计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一种能终止致命 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多功能、多程控参数的电子装置,通过置于心内膜的电极感知室速或室颤, 然后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或除颤终止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现今,ICD已具备除颤、复律、 抗心动过速起搏等多项功能。目前,认为ICD是治疗致命性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最有效的 方法。大量临床试验证明,ICD可有效降低猝死高危患者的病死率,与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比较明显降低总死亡率。2012年ACCF/AHA/HRS心律植入装置治疗指南推荐ICD的I类适应证:非可逆性原 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室速所致的心脏骤停(A级);伴有器质性心脏 病的自发的持续性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B级);原因不明的晕厥,电生理检 查时能诱发出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的持续性室速或室颤(B级)心肌梗死所致LVEF芸35%, 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心功能II或III级(A级)NYHA心功能II或III级,LVEF芸35% 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B级)心肌梗死所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