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辞补注》对《文选》骚卷六臣注的接受_第1页
论《楚辞补注》对《文选》骚卷六臣注的接受_第2页
论《楚辞补注》对《文选》骚卷六臣注的接受_第3页
论《楚辞补注》对《文选》骚卷六臣注的接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楚辞补注?对?文选?骚卷六臣注的承受论?楚辞补注?对?文逊骚卷六臣注的承受东汉的王逸所作的?楚辞章句?是今传楚辞的最早注本,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在?楚辞章句?的根底上进展补注的注本,是如今研究楚辞的通行注本。?文逊是梁朝太子萧统所编的一部影响极其深远的诗文总集,唐代文选学大为兴盛,唐高宗时期的李善注和唐玄宗时期的五臣注,对后世影响颇为深广。?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章句提要?云:逸注虽不堪详赅,而去古未远,多先儒之训诂,故李善注文选,全用其文。?六臣注文逊骚卷中的李善注,大多直接引用的是王逸?楚辞章句?的注释,使得狭义的李善注在文选的骚卷中并没有表达出来,因此研究?楚辞补注?对?文逊六臣注的

2、承受,其实就是研究洪兴祖对王逸注和五臣注的承受和补充。?文逊中共收入骚类作品两卷,共十三篇。现从?文逊的骚卷中考察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对王逸注和五臣注的承受和补充。一、洪兴祖补注本注释详细内容对王逸注和五臣注的承受李善注的注释原那么是旧注是者,因此留之,并于篇首题其姓名。其有乖谬,臣乃具释。所以?文逊骚类作品的李善注从广义上讲就是王逸注,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以王逸?楚辞章句?作为底本进展补注的,因此李善注也是补注本的底本,因为在补曰之前已有李善注或王逸注,所以补注本、在注释的详细内容上没有对王逸注做过多地承受,但是在注释方法上,洪兴祖在很大程度上承受了王逸注,王逸注在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考据丰

3、富,引经据典,这一注释方法对洪兴祖的补注本有很大影响,但补注本对王逸注也做了很大打破,王逸注中虽然考据丰富,但是一般不言书名,补注本中所引资料大多标注出处,如?汉书?、?尔雅?、?山海经?、?艺文志?、?天文志?、?淮南子?等大量古代典籍。补注本在注释的详细内容上对五臣注做了很大程度的承受,对于王逸注中已有的局部不再引述,大多引用王逸注或李善注中没有提及的内容,但并不是全盘承受,而是有所删减,如?东皇太一?篇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五臣曰:以蕙草蒸肉,以兰藉饮食,以桂置酒中,以椒置浆中,皆取芬芳也在补注本中删减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为蕙、兰、椒、桂皆取芬芳。原因是在前面的王逸注中已有

4、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浆,以椒置浆中也的详细解释。由此可见,补注本对五臣注的承受并不是直接搬用,而是有所去取,有所保存。对王逸注和五臣注增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对字音的注释,在王逸注和五臣注中很少有对字音的注释,补注本增添了对字音的注释。如穆将愉兮上皇,补曰:愉,音俞。盍将把兮琼芳,补曰:盍,音合。华采衣兮假设英,补曰:华,户花切。二是对字形的注释,对通假字,异体字等的标注。如疏缓节兮安歌,补曰:疏与疎同。美要眇兮宜修,补曰:眇与妙同。恐自遗灾些,灾与災同,等。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在注释体例上与?文逊的比拟洪兴祖的补注本成书时间大约是宣和五年1123年,?文逊最早的六臣合注本秀州本

5、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元祐九年1094,仅从时间上并不能判断洪兴祖的补注本承受的是否是六臣合注本。根据郭宝军先生考证洪兴祖所据?文逊五臣注当为平昌孟氏本,李善注当为国子监本。由于资料有限,今存的李善注本也是从?六臣注文逊中辑佚而出,所以在注释体例上的比拟,本文采用的文选本是涵芬楼宋刊?六臣注文逊。?六臣注文逊的注释体例根本上是两句一注,偶然还有四句一注的,如,?云中君?篇中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假设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逸曰:华采,五色也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的注释体为一句一注,如浴兰汤兮沐芳,兰,香草也。补曰:?本草?白芷一名芳草。华采衣兮假设英。华采,五色采也。假设,杜假设也。言己补曰:

6、华,户花切,荀卿?云赋?云在这一注释中除了补曰后面是洪兴祖的补注,在补曰前面兰,香草也在王逸注和六臣注中都没有出现,这一注释应是洪兴祖对王逸注进展的增补,总体来讲在注释体例上补注本形成了整齐划一的一句一注的注释体例,这种注释体例不仅使全书构造统一,同时在注字释词方面更为明晰详尽,便于阅读。?六臣注文逊中先列章名,然后直接标出作者,如离骚经,九歌,九章,卜居,渔父等。但是每一章的详细篇名的位置那么是有所变化,不是统一的,如在?文选.骚上?的九歌四篇中,?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每一篇的篇名都在作品的前面,但是文选骚下的九歌两篇,?少司命?和?山鬼?的标题都是在作品的后面标出

7、,九章的?涉江?篇也是把篇名放在作品之后,除了这三篇作品,其他所有篇的篇名都是放在作品前面的。?东皇太一?下面五臣注对这一编排体例做出理解释每篇之目,皆楚之神明,所以列于篇后者,亦由毛诗题章之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本,那么将章名统一列在前,并撰写小序,每一章中的详细篇目的题目统一改为列于作品之后,如九歌章中,九歌及小序列于作品之前,其中的详细篇名,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少司命?、?山鬼?等,那么统一列在每一篇的作品之后,并对每一篇的篇名进展注释,引经据典,考据丰富。三、洪兴祖?楚辞补注?中的小序在对王逸注和五臣注的承受文选中共包括离骚经、九歌、九章、卜居、渔父、九辩、招魂、招隐士,共

8、八篇小序。在?六臣注文逊中九歌四首,善注逸曰?序?曰: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乐鼓舞,因为作九歌之曲,托之以讽谏也。洪兴祖?楚辞补注?: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言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议焉。这与王逸注相比拟,不仅介绍了创作地点是在楚南,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是在楚南的湘水和沅水之间,不仅交代了作者是屈原,而且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屈原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遭放逐,含怀忧。

9、写作目的不仅仅是托之以讽谏,而且还有上言事神之歌,即不仅仅是表达一己之遭遇,更为重要的是成为祭祀之曲。考察?楚辞补注?中的其他几篇小序,都是采用的是王逸的句式,者之所作也。如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等。关于小序在内容上既有对王逸注的承受也有对五臣注的承受,总体来讲补注本是把他们的注释综合在一起进展了更为全面的注释,并对二者没有提及的地方进展增补。补注本序文的最大特点是在写作背景之上,增补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并在序的结尾对作品艺术特色及流传影响做出简单的评价。如?九章?篇的小序中在王逸注和五臣注的屈原放逐江南的写作背景的根底上增补了思君念国,忧心罔极的心理

10、状态,序的结尾增补了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的评价性语句。?卜居?篇补注本在乃往太卜之家卜己居何所宜行之前增补了心迷意惑,不知所为的心理状态,结尾增补了故曰?卜居?也带有评价判断性质的语言。?渔父?篇补注本在渔父避俗时遇屈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的根底上增补了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的状态描写,序的结尾增补了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词以相传焉对作品的流传情况作一简单概括。在补注中的小序中还穿插着王逸注和五臣注,如补注在因为作九歌之曲下面引王逸注?九辩?云: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五臣云:九者阳数之极,自谓否极,取为歌名矣。虽然不能确定这局部内容是不是洪兴祖所进展的增补,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出他对王逸注和五臣注的承受。四、结论?楚辞补注?自诞生以来便成为了历代治骚者研读的范本,补注本在王逸注的根底上采取补曰的训诂形式,既保存了前人注释成果,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注释风格,注释体例的最大特点是一句一注,注释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