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运河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扶胥运河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扶胥运河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扶胥运河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扶胥运河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扶胥运河连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99022208 1综合说明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图 STYLEREF 2 s 2.3 SEQ 图 * ARABIC s 2 1 黄埔区周边局部测站分布图大盛站位于东江北干流汇入珠江干流的分汊口,黄埔(三)水位站位于南湾涌东部约4.5km,其中黄埔(三)站资料完整、系列长,资料已经过修订,因此,本次设计以黄埔(三)水位站作为设计潮位代表站。黄埔水位站从1946年7月设站观测,1949年4月停测,1949年12月恢复观测至今,有较长的观测资料。该站曾于1957年2月6日由黄埔港木码头迁至对岸洪圣

2、沙,1976年6月又迫迁至黄埔港木码头下游3.6km处,迁移过程中无同步观测资料,难以对迁移过程中的观测值进行修正,故将资料统一作为一个断面位置使用。由于项目范围缺乏实测水文资料,不能直接由径流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只能通过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暴雨资料采用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2003年版)成果,设计洪水计算方法采用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广东省水文总站,1991年)推荐的方法。径流设计年径流根据2003年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成果,查算得工程范围的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00mm,年径流变差系数Cv=0.35。对于本工程范围以隔墙路为界,隔墙路以东汇入南湾涌支涌,汇水面积0.85km2;隔

3、墙路以西汇入庙头涌支涌,汇水面积0.46km2。其多年平均径流量及各频率设计年径流量详见下表。表 STYLEREF 2 s 2.4 SEQ 表 * ARABIC s 2 1 本工程区域汇入南湾涌支涌设计年径流量(集雨面积0.85km2)项目均值频率P(%)5102050809095径流量(万m3)68 111 100 87 65 48 40 34 平均流量(m3/s)0.02 0.04 0.03 0.03 0.02 0.01 0.01 0.01 表 STYLEREF 2 s 2.4 SEQ 表 * ARABIC s 2 2 本工程区域汇入庙头涌支涌设计年径流量(集雨面积0.46km2)项目均值

4、频率P(%)5102050809095径流量(万m3)37 60 54 47 35 26 22 18 平均流量(m3/s)0.01 0.02 0.02 0.01 0.01 0.01 0.01 0.01 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雨量的年内分配一致,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4月9月,占年径流量的71.4%85.6%,10月翌年3月仅占全年的14.4%28.6%。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故小流域年径流量只能以当地雨量站的年降雨系列特征值来推算。设计年径流由地表径流和占径流总量10%的基流组成,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采用设计典型年的年降雨量年内分配;深层补给基本按全年12月平均分配。年内分配详见下表。表 S

5、TYLEREF 2 s 2.4 SEQ 表 * ARABIC s 2 3 径流年内分配表河流站名月平均流量(m3/s)年平均流量(m3/s)49月(m3/s)103月(m3/s)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西江马口站22062246308557961030214466142461234786145002373724497212109623121占全年%2.612.663.656.8612.1917.1216.8614.6110.195.924.422.910077.822.2北江三水站269290473112022333677360628401728722515283

6全年%1.521.632.666.3112.5820.7120.3115.999.734.072.91.5910085.614.4东江博罗站29.631.639.559.682.5131.289.688.876.946.134.531.0740.9529212占全年%44.265.338.0411.1317.7112.111.9910.386.224.664.1810071.428.6增江麒麟咀10.119.028.85.54.03.0122.399.323.0占全年%2.32.583.718.2715.5523.5114.0311.837.994.483.32.451

7、0081.218.8西江高要2050209426414929889114273154251275986104953367123856891108152966占全年%2.482.533.195.9610.7517.2618.6615.4310.415.994.442.8910078.521.5北江石角434601103419502646307418551485106969154741713192013621占全年%2.743.816.5512.3416.7419.4511.749.46.764.373.462.6410076.423.6潭江潢步头10.710.916.159116.2142.71

8、14.8129.8121.657.332.216.668.4684.1144占全年%1.311.211.98714.2516.9414.0915.9214.437.023.822.0310082.617.4潭江双桥1.681.231.653.715.558.433.152.291.373.5534.311占全年%3.742.483.688.0112.3618.2710.713.8411.927.034.943.0410075.124.9径流的年际变化根据年径流深等值线图成果,广州市多年平均年径流1091.2mm(78.81亿m3)。径流年际变化不均,最大、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可达45。径流年内分

9、配也不均匀,汛期(49月)径流量占年总量的8085%,最大径流量多出现在5、6月份。洪水暴雨洪水特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多雨地区,降雨丰沛,49月为雨季,前期46月多西南季风,水气充沛,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常出现强降雨,后期79月盛行东南季风,太平洋及南海的热气旋带来大量水气,形成强风暴雨,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多为旱季。受天气系统影响,本区暴雨有明显前后汛期之分。每年46月为前汛期,主要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平均可发生十次暴雨过程,降雨以锋面雨为主,虽然暴雨量级不大,但局地性较强,时程分配集中,年最大暴雨强度往往发生在该时期内;79月份为后汛期,主要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如热带气旋和强台风是该

10、时期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降雨范围广,总量大,暴雨时程分配较为均匀,但短历时暴雨强度不一定很高。10月至翌年3月属少雨季节,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是全年降水总量的20左右,但也不排除出现暴雨和大暴雨的可能性。本区洪水由降水产生,洪水大小与暴雨强度及其时间分布密切相关。由于本流域集雨面积较小,河道短,坡降大,因而洪水具有涨落较快、洪水过程历时短、峰高量小的特点。洪涝灾害黄埔区位于珠江口出海水道和东江、前后航道江的交汇处,北部大山、深丘,山高坡陡,暴雨集中,水急流短,中、北部易受山洪灾害;南部西区易受江河洪水和台风、暴潮袭击。根据广东自然灾害史料及县志记载,自1644(清顺治元年)至1899年和1

11、900至1949年的不完全统计,分别发生洪灾64次和25次,平均4年、2年发生1次;其中严重的分别为3次和2次。建国后共发生洪水10次,受涝较严重年份有1959、1964、1966、1968、1989、1993等年。近年来,地区灾害频发。2005年,中大、黄埔、大石、老鸦岗等潮水位站在6月25日出现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潮水位。暴雨洪水导致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使得部分沿岸受淹较为严重,给当地的工农业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黄埔区也是受灾地区。2008年6月2日傍晚到3日早晨,广州市区遭受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袭击,全市54处遭水浸,几乎整个广州交通瘫痪了几个小时,以天河区岗顶、广州

12、本田黄埔厂区水浸较为严重。施工期洪水本工程与内部河涌相关的施工安排在枯水期(10月翌年3月)进行,由于本区及邻近区域无枯水期实测流量资料,故本工程施工期设计洪水流量计算由设计暴雨推求。根据前文表2.43,计算得东江范围内枯水期最大24小时平均降雨量与全年最大24小时平均降雨量的比值为0.286,工程范围内按此比例采用同倍比法将全年各历时暴雨均值转换成枯水期各历时暴雨均值,根据相应暴雨统计参数,采用综合单位线法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地理参数同上,取Cs=3.5Cv,施工期设计洪水计算结果见下表。表 STYLEREF 2 s 2.5 SEQ 表 * ARABIC s 2 1 本工程枯水期设计洪水成果表

13、项目t(小时)162472Ht(mm)17.1628.640.0454.34Cvt0.410.550.540.52点面折算系数t1111KpP=5%1.7962.12.072.03P=10%1.5481.721.7091.684P=20%1.2871.3421.3391.332Hp(mm)P=5%30.82 60.06 82.88 110.31 P=10%26.56 49.19 68.43 91.51 P=20%22.08 38.38 53.61 72.38 南湾涌右支Q(m/s)P=5%3.75庙头涌左支Q(m/s)P=5%2.95P=10%3.18P=10%2.00P=20%2.58P=2

14、0%1.64补水调水工程(1)景观水位的合理性 根据已实施的广州市黄埔区南湾涌综合整治工初步设计报告南湾涌右支涌设计景观水位为0.8m,该水位基本满足两岸亲水需求。结合河底高程,河涌换水水位可降至-0.5m。 本次复核浮标厂站近30 年的实测潮位资料得知: 0.8m以上潮位平均每天出现0.95次,75%保障率的历时是2.46小时。可见,一般一天至两天外江潮位可达到0.8m以上,可开闸引水至南湾涌。按照涨潮流速0.1m/s 估算,南湾涌主涌水体2.46小时基本可上溯至右支涌上游端。-0.5m以下潮位平均每天出现1.28次,75%保障率的历时是2.45小时。可见,每天外江潮位基本可降低至-0.5m

15、以下,可开闸排水。按照落潮流速0.1m/s估算,右支涌上游端水体2.46小时内可退至南湾涌主涌。 因此,从潮动力角度考虑,设计景观水位为0.8m,河涌换水水位可降至-0.5m,是基本合理的。 (2)引、排水路径比选 推荐采用“南湾涌水闸及南湾涌东闸,两闸同时引水、同时排水的方案”。该方案引水路径短且宽,引水、排水速度较快,水体置换较彻底;虽然南湾涌下游为双向流,但因该河段接近外江,换水路径短且宽,水体置换较彻底,双向流水质也有保障。(3)水闸调度 根据引、排水路径,引水时,南湾涌两出口水闸同引水、同排水。 引水:利用涨潮过程,当外江潮位高于南湾涌闸内水位时,同时打开南湾涌两出口水闸,引水至景观

16、水位0.8m。若一个涨潮历时未能引至景观水位,可利用后续涨潮继续引水。 排水:利用落潮过程,当外江潮位低于南湾涌闸内水位时,同时打开南湾涌两出口水闸,内涌排水至-0.5m。若一个落潮历时未能排至-0.5m,可利用后续落潮继续排水。(4)泵站引水调度考虑到外江0.8m以上潮位平均每天出现0.95次,通过水闸一般一天至两天可引水一次,其频次相对较低,且受外江水位波动情况影响较大,仅可满足正常情况下的日常引排,面对突发水污染等情况,其调度灵活性不足。为保证南湾涌引水调度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建议结合南湾涌水闸的重建,将南湾涌水闸改建为泵闸形式,其泵站主要功能为反向引水,引水规模按南湾涌干流引水流速0.1

17、m/s估算(与开闸引水涨潮流速相近,尽可能保障河势稳定),南湾涌主涌水体平均宽度为24.4m,引水水位为0.8m,设计河底高程-1.2m,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反向引水泵站规模为4.88m3/s,建议按5m3/s设计。根据广州黄埔站、浮标厂站潮汐要素统计,低潮位均值为-0.88m,泵站引水工况下,外江侧水位按-0.88m考虑,内河涌侧水位按0.8m考虑,可估算得引水扬程为2m。工程地质概述本工程勘察参照广州市黄埔区南湾涌综合整治工程中的成果。工程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低丘地貌单元,属河流分岔微地貌。工程新开挖河涌1191.5m,新建护岸、桥梁、码头及绿化景观。现状两岸主要分布有临时厂房、民居等。勘察

18、各勘探点孔口高程为珠基高程系,其坐标系属于广州坐标系。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构造本区域在大地构造上是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南缘,地处新华夏系隆起带的次一级断陷沉降区,高要惠来纬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恩平新丰断裂带的复合部位。区域上构造活动频繁,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形成了以北东、北西和东西向三种不同构造体系共同组成的棋盘式构造格局。距离工程区最近的断裂为广三断裂,在广州范围内被第四系覆盖,呈隐伏断裂。该断裂自中生代晚期以来至少经历了3次较强烈活动,并且第四纪仍有活动。地震记录显示,1997年9月23日26日,该断裂带内的隔坑断裂附近的三水麦村、奉恩村、隔坑村一带发生3次地震,

19、震级3.74.2级,震中烈度达度。区域性重磁异常不明显。区域地层岩性根据1:5万广州基岩地质图,本工程的地层有:新生界第四系(Q)、白垩系(K)、震旦系混合岩(Pz1)及燕山期侵入岩()。从区域地质角度,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第四系包括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其下缺失中更新统和下更新统。第四系由人工填土层(Q4ml)、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冲洪积层(Q3+4al+pl)和残积层(Qel)组成,覆盖于基岩之上。2)白垩系(K)上统三水组康乐段(K2s1):属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粗砂细砂碎屑碳酸盐建造,为棕红、紫红、暗紫色砂岩、含砾粗砂岩、砾岩,并一般在颗粒组成上表现为下

20、粗上细,泥质胶结为主,粉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下统白鹤洞组猴岗段(K1b1):浅紫红,暗紫红、紫棕色,局部灰白色岩屑长石石英砂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石英砂岩、粉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以砂质结构为主,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长洲至大沙东以北(广九铁路)一带。本次勘察揭露本套地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及含砾粗砂岩。2)侵入岩()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属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的萝岗岩体,呈近东西向展布的岩基,西邻为元岗岩体所侵入,北及东南缘侵入于下古生界变质岩,南界与白垩系地层呈断层接触,以细、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体岩石结构,岩相变化复杂,岩相以中粒斑状结构为主

21、,相变界线渐变过渡。钾长石3035%,斜长石30%左右,石英2025%,黑云母81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勘察区域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湾涌南湾社区段,河涌两岸沿线地面为农田、果园、菜地及村庄,穿越村级公路,地势低平,地面标高在-1.127.47m。沿线地貌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层岩性场地第四系土层主要为填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及冲积洪积地层,基岩为白垩系碎屑岩,各岩土层特性如下: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层:杂色,稍湿,主要以稍密中密路基土为主,表层为混凝土地面或沥青路面,局部以黏性土为主,含大量建筑垃圾、砖渣、生活垃圾等,呈松散稍密状态。主要为近10年填筑。大部分钻孔均有揭露,场地内

22、连续分布,该层厚度0.48.8m,平均厚度1.65m。黏性土素填土层:褐黄色、浅灰色等,稍湿,松散稍压实,主要由黏性土及砾石组成,砾石含量约为30%,岩芯呈散状,局部以细砂为主。局部含有少量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主要为近10年填筑。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淤泥质土(流塑,局部软塑):深灰灰黑色,天然含水率34.8%54.7%,流塑,局部软塑,主要由黏粒组成,夹少量粉细砂、中粗砂,局部夹淤泥薄层,偶见腐木及贝壳碎片,干强度及韧性较高,具腥臭味,有机质含量1.93.7%。大部分钻孔均有揭露,场地内连续分布,该层厚度0.54m,平均厚度1.99m。淤泥质粉细砂层:深灰色,饱

23、和,松散,以石英质为主,含淤泥质,偶见贝壳及腐殖质,颗粒不均,呈次棱角状-亚圆状,级配良好。大部分钻孔均有揭露,场地内连续分布,该层厚度0.410.3m,平均厚度3.98m。淤泥质中粗砂:深灰色,饱和,松散,以石英质为主,含少量淤泥质或黏粒,含量不均,呈次棱角状-亚圆状,局部含粉细砂,级配良好。共计33个钻孔揭露,场地内局部分布,主要以透镜体形式存在于淤泥质粉细或淤泥质土中,该层厚度0.47.1m,平均厚度2.79m。第四系冲积-洪积砂层(Q3+4al+pl)粉质黏土-黏土层(可塑):青灰色、灰黄色,天然含水率19.941.9,可塑,由黏粒及粉粒组成,局部含砂粒,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厚度0.

24、87.2m,平均厚度3.17m。粉细砂层(松散稍密):青灰色、灰黄色,松散稍密、颗粒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粒径不均匀,级配良好,磨圆分选一般,含黏粒,黏粒含量不均,局部夹粉土。共计26个钻孔揭露,场地内局部分布,该层厚度0.44.8m,平均厚度1.92m。中粗砂层(中密密实):青灰色、灰黄色,中密密实、颗粒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粒径不均匀,级配良好,磨圆分选一般,含黏粒,黏粒含量不均。大部分钻孔均有揭露,场地内连续分布,该层厚度0.49.2m,平均厚度2.49m。第四系冲积-洪积-坡积土层(Q3+4al+pl)粉质黏土-黏土层(可塑):青灰色、灰黄色,天然含水率19.941.9,可塑,由黏粒及

25、粉粒组成,局部含砂粒,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厚度0.87.2m,平均厚度3.17m。砂质黏性土层(可塑):灰绿、灰黄、灰白、褐黄色等,稍湿,硬塑,局部硬可塑,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以粘粒为主,含较多细中砂和粗砾砂,遇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厚度0.815.80m,平均厚度8.30m。白垩系碎屑岩全风化带(K2s1)全风化含砾粗砂岩:褐红色,风化剧烈,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硬塑坚硬土柱状,该层厚度0.37.1m,平均厚度1.99m。白垩系碎屑岩强风化带(K2s1)强风化含砾粗砂岩:褐红色,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状,裂隙发育,锤击易碎,RQD小于10%,现场鉴定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

26、程度为破碎。该层厚度0.412m,平均厚度2.89m,根据现场鉴定及室内试验,综合判定该岩层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白垩系碎屑岩中风化带(K2s1)中风化含砾粗砂岩:褐红色,泥质、铁质胶结,含砾砂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较新鲜,多呈短柱状或柱状,近似RQD值1560%,裂隙面具褐色风化膜,锤击声较脆。该层厚度0.313.7m,平均厚度3.67m,层顶埋深15.838.5m(标高-31.25-8.22m),层底埋深16.740m(标高-32.75-9.12m),为软岩。根据现场鉴定及室内试验,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中生代燕山

27、期花岗岩全风化带()全风化花岗岩:灰绿色、褐黄、花斑色等,原岩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已风化成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强风化带()强风化花岗岩岩:灰绿色、灰黄、褐黄色等,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大部分已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岩芯多呈半岩半土状和碎块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为强-中风化岩块,岩质较硬,敲击声稍哑,根据现场鉴定及室内试验,综合判定该岩层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中风化带()中风化花岗岩:青灰、褐黄、花斑等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质较硬,裂隙很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碎块、块状和短柱状主,少量长柱状,RQD20%60%。较硬岩,较破碎

28、,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华南淮地台南部,次一级构造属东莞沉积盆地西侧,三水沉积盆地东侧,区内为两盆地过渡地带。图 STYLEREF 2 s 3.3 SEQ 图 * ARABIC s 2 1 地震动参数按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本建设工程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当场地类别为类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Fa为1.00,对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特征周期值为0.35s。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属珠江三角洲网状水系

29、,河涌水受珠江涨退潮影响。场地浅部地下水有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上层滞水多见于第四系人工填土、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等弱透水层中,孔隙潜水多赋存于淤泥质粉砂、中砂等透水层中,其水位和储量变化很大,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和附近河涌水的侧向补给为主,水量随季节气候变化,深部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强-中风化岩中的裂隙水,其水量主要受岩层裂隙的发育状况及填充情况控制。由于大部分钻孔为水上孔,勘察期间测得陆地孔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4.60m,标高2.870.60m。于ZK01-1钻孔内取一组地下水样,在河涌中取一组地表水样,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标准,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对砼结构无腐蚀性,

30、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本场地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1)填土、(2)淤泥软土、(3)残积土及风化基岩层:(1)填土:本场地填土主要由粘性土及砂组成,含少量碎石块,稍经压实,土质均匀性较差,未完成自重固结,性质不稳定,工后易发生不均沉降,属特殊性岩土,对场地的稳定性有影响。施工时可采用换填方式处理。(2)软弱土层:本场地内软弱土层主要有淤泥、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其具有承载力较低、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高压缩性、高灵敏度、触变性及流变性等不良特殊性能。当其受到震动等外力作用时,土层结构易受到破坏,抗剪强度和承载力随之大幅下降,从而引起地面震陷和对

31、桩基础产生负摩阻力等,根据设计需要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3)残积土及风化基岩层: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桩基施工时易产生坍塌,对本工程桩基施工有影响。风化岩受结构面发育程度的影响,风化不均匀,在垂直方向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往往交错出现,形成软硬夹层,使岩体的力学强度变化和差异较大,往往引起沉降不均对工程的影响。风化基岩由于矿物成份、裂隙发育程度及受地下水影响差异等,各岩石风化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匀风化,表现为局部微风化带层中夹有中风化岩层,造成岩石强度突变或岩质软硬相间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综合评价拟建场地较为稳定,适宜工程建设。本场地根据野外踏勘和钻探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

32、合分析,勘察场区附近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滑坡、泥石流、古河道、暗浜、古冲沟、古塘、决口口门、沙丘、地下坑穴、临时堵体等不良地质现象及作用分布,故勘察场地是稳定的,适宜本工程的建设实施。地震效应评价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 年发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36-2015)全线地震动参数划分如下:拟建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软土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在地震的作用下可产生震陷。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地基土中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软弱土,粉质粘土、粉砂、中砂为中软土,

33、全风化、强风化为中硬土,中风化岩为软岩。根据场区地层条件,场地覆盖层厚度(地面至中风化岩面)介于14.7-19.5m之间。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当地地质条件综合判定:拟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属类,特征周期0.35s。综上所述,本建设场地属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建筑的不利地段。工程任务和规模区域社会经济与相关规划情况区域社会经济概况黄埔区位于广州市东部,珠江沿岸。东至东江与东莞市麻涌镇相望,东北部与增城市新塘镇接壤,南部临珠江与番禺区相邻,西部与天河区珠吉街相连,北部大田山麓与萝岗区萝岗街毗邻,总面积为90.95km2。黄埔区地形起伏平缓,平原台地低丘分布明

34、显。全区地貌可分珠江和东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侵蚀台地、低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侵蚀台地和低丘陵,较高的丘陵有大田山,主峰高程239.6m(珠基,下同),为全区的最高点。珠江沿岸地区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低平,高程在0.72.5m 左右,是黄埔区城市中心区,分布着主要街道、商业区及主要行政单位。该地区河涌众多,水网密集。黄埔区下辖有黄埔街道,红山街道,鱼珠街道,大沙街道,文冲街道,穗东街道等16个街道及新龙镇。2019年末,黄埔区户籍人口户数为16.28万户,户籍总人口56.22万人。黄埔区被誉为广州市海上门户、重要工业基地、旅游胜地;珠江三角洲重化工业基地;广东省动力供应基地和精细化工基地;

35、华南地区海上运输枢纽;我国物流中心;新生汽车制造基地。2020年黄埔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62.6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4亿元,同比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2147.8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1511.67亿元,同比增长3.8%。全区GDP总量占广州市的14.6%,总量及增速分别位居全市各区第2和第3。黄埔区交通干线密集,有107国道、东二环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汕公路、广深公路、广园快速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深快速路等路网体系。黄埔区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其中既有人文景观,

36、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黄埔军校,省重点文物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海神庙,还有杨四将军庙,横沙书香街,南湾古民宅,深井文塔等古迹,又有如丹水坑风景区、龙头山森林公园、茅岗鹤林、珠江江心小岛、笔村荔枝林等自然风光。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次运河连通工程涉及区域内主要河涌包括南湾涌、南湾支涌、庙头涌、西滘涌、东滘涌及夏园湖。南湾涌及支涌(NWZ0+000.0NWZ2+112.4)南湾涌流域北起庄塔母,南至西滘涌和东滘涌,西以隔墙路为界,东以开发大道为界,流域总面积4.73km2。流域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丘,南部为冲积平原。南湾涌河段属于感潮区河涌,河涌景观用水由珠江潮水补充。1、南湾

37、水闸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1 南湾水闸现状照片南湾涌水闸位于南湾村蟠龙大街南侧(南湾涌与横滘河、墩头涌交汇处),水闸属于挡潮闸,规模为小(1)型。水闸所在的堤防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堤防和穿堤建筑物工程级别为1级,水闸于2002年建设,闸门基础为混凝土结构,闸门共一孔,跨度为8米,采用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启闭闸门。2、南湾涌1)南湾水闸港前路段(NWZ0+000.0NWZ0+571.7)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2 南湾涌现状照片(南湾水闸港前路)本段河涌两岸碧道均已贯通,西岸为草皮护坡斜坡式

38、护岸,东岸为浆砌块石护砌,现状河口宽度约3250m。2)港前路墩厚桥段(NWZ0+571.7NWZ1+101.0)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3 南湾涌现状照片(港前路墩厚桥)本段河涌东岸碧道已贯通,西岸岸后为南湾旧改工程范围,现状为待拆迁房屋,河涌两岸均为埋石混凝土直立式挡墙。3)墩厚桥圆美桥段(NWZ1+101.0 NWZ1+696.4)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4 南湾涌现状照片(墩厚桥圆美桥)本段河涌东岸碧道已贯通,河岸采用浆砌石重力式挡墙护砌,质量较差,各别段挡墙缺失。4)圆美桥夏园湖段

39、(NWZ1+696.4 NWZ2+112.4)夏园湖现状护岸为埋石混凝土直立式挡墙,挡墙质量一般,墙前格宾沉水华漕内均为建筑垃圾。夏园湖淤积较为严重,落潮时湖底淤泥均裸露在外。3、南湾涌支涌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5 南湾涌支涌现状照片南湾支涌现状西侧为断头涌,东侧与南湾涌连通。现状引水调水依靠主涌出口水闸调度,水动力不足,调补水效果不佳。南湾支涌现状上游涌底高程较高,低水位期间容易出现露底的状况。现状护岸结构单一,生态效果差,自净能力不足,水质较差。南湾涌紧邻南湾古镇,岭南水乡特色明显。现存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登记文物保

40、护单位1处、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8处,1处历史建筑。西滘涌(XJZ0+000.0XJZ1+478.0)1)南湾涌庙头支涌段(XJZ0+000.0XJZ1+100.0)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6 西滘涌现状照片(南湾涌庙头支涌)本段河涌两岸碧道均未贯通,现状挡墙老旧,原挡墙为浆砌块石挡墙,部分岸段挡墙于2017年黄埔区西滘涌整治工程中改造,采用钢筋砼护面加固。2)庙头支涌珠江段(XJZ1+100.0 XJZ1+478.0)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7 西滘涌现状照片(庙头支涌珠江)本段河涌两侧均为

41、近期新建护岸,采用C30钢筋砼直立式挡墙,滩前采用抛石护坡。东滘涌(DJZ0+000.0 DJZ1+620.0)本次整治东滘涌范围为南湾涌开发大道段,河涌总长1620.0m,河涌两岸碧道均已贯通。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8 东滘涌北岸现状护岸北岸现状为钢筋砼直立式挡墙,外观较好;南岸为浆砌块石护坡,外观老旧。庙头支涌(MTZ0+000.0MTZ1+129.0)1)西滘涌港前路段(MTZ0+000.0MTZ0+846.0)庙头涌支涌起点位置处为近期新建清水河水闸,水闸属于挡潮闸,规模为小(1)型。水闸所在的堤防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闸门共一孔

42、,跨度为4米,为直升式钢闸门,采用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启闭闸门。现状庙头支涌口宽约48m,河涌东岸紧邻电厂东路,沿线为废弃管线,岸后绿化较为杂乱;西岸岸后现状为围墙及厂房。现状河涌两岸为砌石护坡,破损较为严重,两岸岸后均无碧道贯通。图 STYLEREF 2 s 4.2 SEQ 图 * ARABIC s 2 9 港前路现状箱涵河涌穿越港前路处为箱涵,箱涵净宽6m,箱涵顶板顶高程约为2.5m。2)港前路庙头涌段(MTZ0+846.0 MTZ1+129.0)本段河涌长283m,属于庙头社区,现状为开发中地块。现状庙头涌支涌口宽约16m,两侧为1000mm厚浆砌石贴坡加固挡墙,顶部设C25钢筋砼压顶,顶高

43、程2.55m。现状C25钢筋砼底板厚500mm,底板顶高程0.00m,底板下设杉木桩基础,桩间距0.5m,桩长6m。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是恢复历史水系,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的必然需求。早期城市开发建设填埋、覆盖了部分河涌,水系不同程度的受到侵占、水面萎缩。区域洪涝灾害频发,水安全、水环境治理难度大。穗东街道的庙头涌和南湾涌感潮河网区,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区,极具岭南田园水乡特色,居民素有傍河而居的习惯,在长久的生产活动中,部分河涌被改造、覆盖或填埋,形成断头涌。结合城市更新,对水安全问题突出且具有一定恢复条件的河涌进行恢复,是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雨洪安全的必然需求。同时,庙头涌

44、支涌与南湾涌支涌通过新开河涌连通,是落实最新水系规划,完善东西向排涝通道的必然举措。2、是保障水系水质,提升河涌景观价值,改善该片区水环境的必然要求。水系既为城市提供了生活与发展的水源,也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稳定、保证城市安全、消纳城市污染和提供生活及休闲场所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部关于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13393号)指出,河湖水系连通是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通过1020年的努力,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运河连通工程恢复庙头、南湾水系自然连通,是保障水系水质,提升河涌景观价值,

45、改善该片区水环境的必然要求。工程任务本工程任务是结合运河连通工程,对河涌进行全面整治,打通断头河涌,保障河涌排涝需求,提高水体流动性,提升河涌水质,改善河涌水环境,打造符合城市黄埔区的高品质滨水空间,实现休闲亲水功能,体现水城共生的城市理念。设计标准根据已批准实施的广州市黄埔区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扶胥运河连通工程是一项集防洪排涝、绿化、景观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和广州市有关规定,工程保护对象重要性一般,据此确定本次连通工程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设

46、计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工程规模及内容内源整治工程内源整治工程包括西滘涌、东滘涌、南湾涌(含夏园湖及南湾支涌)及庙头支涌,整治河涌总长6.52km,具体工程规模详见下表:表 STYLEREF 2 s 4.6 SEQ 表 * ARABIC s 2 1 内源整治工程规模统计表序号河涌名称范围整治长度(m)备注1西滘涌珠江南湾涌14782东滘涌南湾涌开发大道16203南湾涌西滘涌夏园湖2293含夏园湖、南湾支涌4庙头支涌清水河闸港前路箱涵1129本次清淤断面按照满足护岸结构稳定的设计断面进行清淤,同时兼顾生态、水景等因素综合确定。护岸工程护岸工程包括西滘涌、东滘涌、南湾涌及庙

47、头支涌,新建护岸总长6.74km,具体工程规模详见下表:表 STYLEREF 2 s 4.6 SEQ 表 * ARABIC s 2 2 护岸工程规模统计表序号河涌名称范围岸段新建护岸长度(m)备注1西滘涌南湾涌电厂东路两岸23102东滘涌南湾涌开发大道南岸16203南湾涌港前路圆美桥西岸10204庙头支涌西滘涌港前路两岸1793景观工程本次扶胥运河滨水空间的设计,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特色文化背景,依托南海神庙和扶胥古运河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探寻扶胥港海上商贸文明的印记。运河记忆景观带恢复古运河路线,活态再现岭南海丝繁荣商贸河岸景观风貌,打造“一河四带“的海丝记忆风貌带。以滨河两岸空间和水

48、上航线为纽带,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结合城市更新,同时保留,传承,发扬海丝水乡文明,助力形成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文旅片区,让城市留下记忆。水闸改造工程为保证南湾涌引水调度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建议结合南湾涌水闸的重建,将南湾涌水闸改建为泵闸,其泵站主要功能为反向引水,泵站设计流量5m3/s,水闸净宽8m。码头工程夏园湖及东滘涌各新建码头1座,码头采用浮码头结构形式,主要由引桥和镀锌钢结构框架浮桥组成。引桥由单跨6.02.0m活动钢引桥、2.53.0m搁桥承台组成,镀锌钢结构框架浮桥平面尺寸为32.04.0m。搁桥承台桩基采用400400mmC30钢筋砼预制方桩,浮码头定位桩采用500钢管桩。桥

49、梁工程本项目桥梁工程主要内容为沿线中小桥设计,包含拆除庙头2号水闸后新建桥梁1座。桥梁设置详见下表。表 STYLEREF 2 s 4.6 SEQ 表 * ARABIC s 2 3 新建桥梁规模表序号桥名河名孔数及孔径交角桥梁全长结构类型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孔-m)()(m)桥台基础1风度街道、庙头涌1129018小箱梁重力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工程布置及建筑物工程建设相关依据设计依据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局,2008);3、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报批稿)(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2年);4、

50、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13年);5、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10年);6、黄埔区水系规划(20192035)(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21年9月);7、黄埔区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20年12月);8、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隔墙路库区周边的土地控制图及相关控制要求的函穗埔安办函202048号;9、其他有关文件。主要规范、规程1、防洪标准(GB50201-2014);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51、GB/T50805-2012);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5、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T618-2021);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7、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744-2016);8、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9、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 379-2007);1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51247-2018);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

52、计算规定(SL328-2005);1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2020年版);16、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T171-2020);1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18、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GB55014-2021);19、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标准(GB/T50459-2017);20、其它有关规程、规范、标准、规定或地区性规定。工程任务本工程任务是通过新开河涌,打通庙头、南湾水系,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对河涌进行全面整治,提升河涌水质,改善河涌水环境,打造符合城市黄埔区的高品质滨水空间,实现休闲亲水功能,体现水城

53、共生的城市理念。工程规模工程等别和标准1、工程级别根据已批准实施的广州市黄埔区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扶胥运河连通工程是一项集防洪排涝、绿化、景观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和广州市有关规定,工程保护对象重要性一般,综合考虑水系特点、已建成同地区河道等级、防汛需要等因素,确定本次连通工程西滘涌、东滘涌堤防工程级别为1级,内河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围堰等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2、防洪标准根据广东省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和广州江河综合规划,具有防洪排涝功能的河涌,其堤岸防洪标准应按照所

54、在区域的排涝标准确定。规划建城区的河涌堤防防洪标准外河采用200年一遇,内河采用20年一遇。3、排涝标准依据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和广州市防洪防涝系统建设标准指引(暂行)以及黄埔区水系规划,黄埔区排水防涝标准如下:主城区:黄埔区新龙镇以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排涝标准为20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并采用5010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校核,老城区通过低影响开发、管网改造、优化管理调度等综合措施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外围城区:知识城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排涝标准为20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并采用50

55、10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校核。金坑河片区通过低影响开发、管网改造、优化管理调度等综合措施有效应对30年一遇暴雨。乡村和农田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发展乡村产业、传承与活化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重要发展地区,在上述排涝标准的基础上,经论证,可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排涝标准。表 STYLEREF 2 s 5.3 SEQ 表 * ARABIC s 2 1 黄埔区各城市功能区涉及排涝标准功能区设计排涝标准新建区域或成片改造区域老城区主城区(新龙镇以南地区)黄埔临港商务区的乌涌片、南岗片区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并采用10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校核20年一遇2

56、4小时暴雨不成灾,结合LID、管网改造、调蓄、管理等综合措施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其他片区20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并采用5010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校核外围城区(知识城片区)平岗河片凤凰河片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并采用10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校核金坑河片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结合LID、管网改造、调蓄、管理等综合措施有效应对30年一遇暴雨乡村和农田(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生产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重点发展区在上述排涝标准的基础上,经论证,可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排涝标准本次运河连通工程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并采用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校核。工程合理

57、使用年限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54-2014),河涌主要功能为排涝,相应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堤防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其他级别的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中的合理使用年限为30年。地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区内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因此本次设计的地震烈度为度。工程总布置(1)以相关水利规划为依据,在满足水利规划和地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尽量减少拆迁和征地,减少对地方的不利影响。(2)河道岸线平面布置应因地制宜,自然平顺,有弯有直,满足河势要求,确保

58、河流通畅。(3)岸线连接平顺,外观自然美观。结合河道沿岸的周边环境、河道的景观生态效果等,充分发挥河道在防洪、排涝、改善周边环境、利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功能。(4)河涌设计综合考虑其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等因素,使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投资,确保效益;(5)方便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内源整治工程设计思路随着居民环境意识提高,为适应新形势下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需求,市区河道清淤淤泥的最终处置不能再采取传统晾晒外运及占地需求大的方式,而应遵循淤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的处理原则。图 STYLEREF 2 s 5.5 SEQ 图 * ARABIC s 2 1 内源整治工程内容

59、本次内源整治设计兼顾消除现状底泥污染,以避免底泥对河道的二次污染,统筹考虑景观生态等因素进行河道底泥生态疏浚清淤工程,清淤整体思路如下:1、根据现有清淤方式、河道现状以及施工场地,分段考虑清清淤工艺,减少清淤过程对河道的影响;2、区域底泥采用集中处置的方案,对淤泥进行脱水处置。3、底泥脱水处理后,对底泥去向进行处置。工程范围及规模内源整治工程包括西滘涌、东滘涌、南湾涌(含夏园湖及南湾支涌)及庙头支涌,整治河涌总长6.52km,具体工程规模详见下表:表 STYLEREF 2 s 5.5 SEQ 表 * ARABIC s 2 1 内源整治工程规模统计表序号河涌名称范围整治长度(m)备注1西滘涌珠江

60、南湾涌14782东滘涌南湾涌开发大道16203南湾涌西滘涌夏园湖2293含夏园湖、南湾支涌4庙头支涌清水河闸港前路箱涵1129本次清淤断面按照满足护岸结构稳定的设计断面进行清淤,同时兼顾生态、水景等因素综合确定。内源整治设计河涌清淤本工程为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挖除被污染的底泥,清除水体中的内污染源,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因此既要考虑清淤工程实施中技术上的可行性及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满足环保的需要。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河道清淤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干式清淤、半干式清淤和湿式清淤。(1)干式清淤法对于没有防洪、排涝、航运功能的流量较小的河道,排干清淤指可通过在河道施工段构筑临时围堰,将河道水排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