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1019134_第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1019134_第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1019134_第3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1019134_第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101913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古诗三首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f),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歌朗读 山 行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tngmhnjnxishun/理解古诗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诗题及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课题解读 山行 :在山里走。 题目点明诗中描写的是在山中赶路时看到的景象。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深秋时节的山产生诗意:登上秋天的深山,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缭绕的深山之间,隐约可以看见有人家居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比诗意:不禁停下车

2、来,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主旨概括结构梳理 4.山 行 远: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枫林 霜叶 美丽喜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zh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苏洵(xn)、弟苏辙(zh),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等都是广为流传的名篇。诗歌朗读 赠 刘 景 文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liq

3、nggi jzng cnyusjnjchng snsh荷尽已无雨擎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举,向上托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雪斗霜的枝干。秋末赞颂傲霜凌寒的气概。理解古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您深秋收获季节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s)宗,号靖(jn)逸(y),南宋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诗歌朗读 夜 书 所 见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4、。xiotiosnsholc理解古诗夜书所见: 1.书:写; 2.所见:所看到的。 3.夜书所见:夜间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写下来。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漂泊在外的人孤独、思乡之情。蟋蟀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篱笆准确地表现了儿童翻动泥土寻找促织的可爱形象,更令他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生活。 夜书所见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篱笆、灯火等景物,抒发了他思念

5、家乡、追忆童年的感情。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三首诗都的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不同描写表达自己内心极为丰富的感情,这种表达方法称为借景抒情。拓展延伸 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1.配乐朗诵古诗三首。 2.选取一首古诗,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布置作业编后语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

6、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