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國書法發展史先秦書法殷商甲骨文甲骨文發現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大盂鼎銘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毛公鼎銘文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西周散氏盤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東周石鼓文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秦代書法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雲夢睡虎秦簡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岀土,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漢代書法馬王堆帛書秦代末期和西漢初期的墨書手跡.西狹頌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埔閣頌漢代隸書摩崖。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埔閣頌.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
2、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東漢碑刻.鮮于璜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禮器碑漢代隸書。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曹全碑漢代隸書。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十月刻.華山碑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四月刻.史晨碑東漢隸書。碑體兩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後碑.乙瑛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吏碑.石門頌漢代大型隸書摩崖石刻。全稱為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衡方碑漢代隸書。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魏晉書法鐘繇字元常,三國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陸機字士衡,西晉吳郡(今蘇州)人。陸遜之孫,陸抗之子.王羲之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生.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個
3、兒子.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王洵字元琳,小字法護。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官至尚書令.南北朝書法豐碑豐碑的書體除了北魏寇謙之嵩高靈廟碑所含的隸法較多.爨寶子碑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寶子碑晚53年.張猛龍碑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造像記最早在龍門石窟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品四品).始平公造像記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墓誌銘墓誌銘是埋入壙內,大抵而言碑石較小,字體精緻.張黑女墓誌銘又名張玄墓誌。原石不復存在.元羽墓誌立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剛岀土的.摩崖書摩崖書就是那類超沒公德心的刻在峻嶺崖壁.瘗鶴銘
4、南北朝摩崖刻石。瘗鶴銘的原刻,在江蘇鎮江焦山崖石上.石門銘北魏摩崖碑,王遠書。在陝西褒城縣.鄭文公碑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泰山金剛經在山東泰安,南北朝時刻于泰山一小瀑佈下的大塊平整山石上.唐代書法歐陽詢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褚遂良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右仆射河南公.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是魏徵的外甥陸柬之江蘇吳縣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李邕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張旭字伯高,吳郡人,世稱張長史,生卒年月不詳.顏真卿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
5、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太師.釋懷素是唐代的草書家,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鐘紹京鐘紹京,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字可大.孫過庭孫過庭,精於書法,尤以正、行、草書擅長.李世民我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李白字太白,號清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東).五代書法楊凝式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李煜字重光,徐州(今屬江蘇省)人.徐鉉五代宋初文學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彥修梁乾化時人。他的草書寫得很有特色.宋代書法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後定居江蘇鎮
6、江.蔡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趙佶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聰穎.元代書法趙孟頫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倪瓚初名烶,字元鎮,又字玄瑛,號雲林、雲林子、雲林散人.張雨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澤之,一名天雨,字伯雨.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晚號梅沙彌.康裏夔夔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耶律楚材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明代書法宋克字仲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號南宮生.宋璲明代書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屬浙江)人.宋廣字昌裔,河南南陽人。官沔陽同知.沈度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
7、)人.沈粲字民望,號簡庵。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王寵字履仁,後字履吉,號雅宜子、雅宜山人.張瑞圖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清代書法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嵩漁等,河南孟津人.傅山原名鼎臣,初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八大山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後裔,江西南昌人.揚州八怪清代中期的書家“揚州八怪”金農、鄭燮、李鱓等人趙之謙晚
8、清傑出的藝術家。篆隸書從鄧石如出.吳昌碩晚清藝術大家。篆書尤肆力於石鼓文,行草陶鑄碑帖.康有為中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人物。著有廣藝舟雙楫.一、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于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于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西元前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
9、,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主要作品介紹: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甲骨文發現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
10、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圖為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西周大盂鼎銘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佈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西周毛公鼎銘文是西
11、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498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佈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西周散氏盤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
12、散氏盤而己。東周石鼓文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裏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二、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併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13、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
14、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主要作品: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西元前208年),可稱得上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泰山刻石的書體是秦統一後的標準字體,小篆。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徵,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唐張懷瑾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雲夢睡虎秦簡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
15、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三、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漢代從西元前二零六年到西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嫺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
16、下的百餘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瑯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闢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並使篆書別開生面。康有為曾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主要作品介紹:馬王堆帛書秦代末期和西漢初期的墨書手跡。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左圖)和乙本(右圖)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所謂西漢無
17、隸書,西漢無分書等說法不攻自破。馬王堆帛書用筆沉著、遒健,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獨具特色,既不同於簡書,也不同於石刻,縱有行、橫無格,長度非常自由。有強烈的跳躍節奏感。總體反映了由篆至隸的隸變階段的文字特徵。西狹頌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寧四年(西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此石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楊守敬評論說:“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埔閣頌漢代隸書摩崖。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埔閣頌,與西狹頌為姊妹篇,建寧五年(西
18、元172年)二月刻,在陜西略陽縣白崖。此石字體多含篆書意味,筆畫圓潤,波磔不大明顯,但字形結體多取橫勢,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風格古樸中含沉鬱,所以清代萬經曾說字樣險怪,下筆粗鈍,而康有為評雲:“吾嘗愛埔閣頌,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後世無知之者。惟平原(顏真卿)章法結體,獨有遺意。”(廣藝舟雙楫本漢,可見此石對後代書壇的影響。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東漢碑刻。靈帝中平三年(西元186年)立,在今山東東平縣。字體嚴密方整而多變化,于樸厚中見勁媚。用筆以方筆為主,方勁沉著、力氣雄健。碑陰的題名,書法更是流暢自然,為書家所稱道。鮮于璜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延熹八年(西元16
19、5年)刻,此碑結字寬扁豐厚,整齊劃一,用筆瘦硬有力,骨肉雄渾,棱角之處方筆森挺,可謂斬釘截鐵,已開北魏切筆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氣勢渾穆剛勁,有茂密豐偉之感,近張遷碑,是漢隸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禮器碑漢代隸書。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故又名韓敕碑,永壽二年(西元156年)刻,在曲阜孔廟,此碑字體工整方縱,大小勻稱,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用筆瘦勁剛健,輕重富於變化,捺腳特別粗壯,尖挑出鋒十分清晰,是漢隸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極為精彩。書勢氣韻沉靜肅穆,典雅秀麗。翁方綱誇為漢隸中第一。此碑對以後唐代楷法的形成影響很大。曹全碑漢代隸書。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西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
20、陜西博物館碑林。在漢隸中此碑獨樹一幟,娟秀清麗,結體扁平勻稱,舒展超逸,風致翩翩,筆畫正行,長短兼備,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實為漢隸中的奇葩。華山碑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西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評此碑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劉熙載也說:“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磅薄鬱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藝概)史晨
21、碑東漢隸書。碑體兩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後碑,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後碑全稱史晨饗孔廟碑。靈帝二年(西元169年)立,今在山東曲阜孔廟。書法工整,造型豐美多姿,波挑神采飛逸,章法疏密勻適,結構謹嚴而氣韻靈動,蘊藉跌宕,筆法筆意二者俱全。清代萬經在分隸偶存中評論說:“修飭緊密,矩度森嚴,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乙瑛碑)、韓敕(禮器碑)之右。”楊守敬平碑記也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乙瑛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吏碑,刻于永興元年(西元153年)六月,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此碑工整勻適,組織嚴密,筆法極有法度,粗細統一
22、,間架結構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麗,尤其燕尾的姿態非常優美,是漢隸趨於規範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綱稱其:“骨肉勻適,情交流暢。”何紹基以為:“橫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石門頌漢代大型隸書摩崖石刻。全稱為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元148年)刻。結體大小不一,筆法瘦勁恣肆,雄健舒暢,頗饒趣味,今人祝嘉論此石刻曾說:“石門巧多於拙,瘦處多,肥處少,且喜用長勢,多用圓筆。佈置巧妙,錯綜變化。”衡方碑漢代隸書。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寧元年(西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東汶上縣,清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汶水泛決,碑陷,後邑人重立,今在山東泰安岱廟。此碑字體方
23、拙樸實,以拙取勝,間架穩實厚重,如虎臥闋下。筆畫端正粗壯。筆筆如磐石,折角棱條分明,有嚴峻之態。章法行密字滿,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變。翁方綱說:“是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兩漢金石記)楊守敬平碑記也說:“此碑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清代著名書法家伊秉綬隸書即源於此。四、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
24、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著名代表書家及作品介紹鐘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因為做過太傅,世稱“鍾太傅”。他的書法,以曹喜、蔡邕、劉德升為師,博採眾長,兼善各體,尤精小楷。結構樸實嚴謹,筆勢自然,開創了由隸書到楷書的新
25、貌。和晉代王羲之並稱“鐘王”。他的書法歷代為人所重視。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宋代以來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薦季直表等都是晉唐人臨摹本。其主要作品有: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薦季直表:小楷,寫于黃初二年(二二一)。其佈局空靈,結體疏朗、寬博,體勢橫扁,尚有隸意。雖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陸機陸機,字士衡,西晉吳郡(今蘇州)人。陸遜之孫,陸抗之子。生於吳景帝永安四年(西元261年),卒于晉惠帝太安二年丁巳(西元302年),少負才名,與弟雲並稱“二陸”。累官太子洗馬、著作郎,成都王司馬穎表為平原內史。平復帖
26、局部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西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讚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
27、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其主要作品有:樂毅論:王羲之書,小揩字體。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讚。黃庭經: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于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蘭亭序:這篇文
28、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書。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
29、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岀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喪亂帖: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現藏日本帝室。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於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為“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字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他善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範的草書
30、體勢。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成一家,與父齊名,人稱“二王”。南朝宋,齊,梁,陳之間,人多崇尚他的字。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筆劃連續不斷,世稱“一筆書”。其主要作品有:洛神賦十三行:洛神賦(十三行)洛神賦是王獻之的小楷作品,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寫過不只一本。共計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今只傳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現
31、藏首都博物館。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岀其右”。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岀,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鴨頭丸帖王獻之行草書。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係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于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岀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
32、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中秋帖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王洵(350-401)字元琳,小字法護。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官至尚書令。他是“書聖”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個精於書法,幾代不衰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善書,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范世學,洵之草聖,亦有傳焉”。其草書伯遠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是因為它是十分難得的東晉名人書法真跡。其主要作品有:伯遠帖東晉王洵真跡。歷
33、來為後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為“三希”之三。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五、民間書家大顯身手的南北朝書法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晉室東遷至滅亡,從西元三一七年至西元四二零年,是南朝。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
34、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主要書法家及作品:智永(南朝-隋唐)是王羲之的七代孫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他是嚴守家法的大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說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
35、寺,各送一本。他用廢的筆,埋起來象冢一樣。後人講“退筆成冢”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鐘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此為智永真草千字文,線條飽滿,筆意飛動,運筆,結體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評其書謂“智永得右軍之肉”,於此可得印證。其楷書千字文用筆遒勁,結構端莊,筆畫的起止提按痕跡十分清晰,富有虛實變化,與晉唐寫經非常接近,便
36、於初學。魏碑代表作豐碑:豐碑的書體除了北魏寇謙之嵩高靈廟碑所含的隸法較多,風格較古,以及東魏敬使君碑較圓柔,是特例獨行的壞孩子之外,其餘都是規矩的好學生,方峻而端整,鋒芒畢露,如暉福寺碑、高貞碑、張猛虎碑等。爨寶子碑: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雲南“二爨”(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寶子碑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傚漢制而樹碑立傳的。此碑刻于東晉大亨四年(405)。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樸若
37、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爨龍顏碑: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它的結體以方整為主,但轉折處已使用圓轉筆法,而不象爨寶子碑那樣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書的特徵。我們可以從爨龍顏碑筆畫的圓潤剛強,窺見其運筆實源於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但筆劃均極為厚重。爨龍顏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態奇逸,舒斂自如。康有為評說:“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張猛龍碑:此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是魏碑後期佳作之一。張猛龍碑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
38、鐵,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折處的方棱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但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此外,較之早期魏碑,我們不難看出魏碑由粗到細的演變過程。造像記:清代乾隆、嘉慶以後,一些金石考古家爭相訪求名山,尋碑索拓。如阮元、黃易等不辭勞苦,尋訪殘碑斷碣。黃易(小松)最早在龍門石窟拓碑四品,世稱(龍門品四品)。以後又有人拓10品、20品、多至1500品。現在所流傳的“龍門二十品”為北魏時朋書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書法的精華。龍門石窟在河南省洛陽南40里,伊水兩岸形成闕門的形狀,人們稱它為“伊闕”。(見“水經注”:“兩山相對
39、,望之若闕。”)它的兩岸為龍門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創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西元494年),從魏至宋代,鑿取岩壁建造佛像極為盛行。據統計,龍門石窟群現存洞窟1352個,佛翁750個,造像10萬餘尊,造像題記和碑蝎3600多塊,北魏時期造像題記約2000塊,其中最著名者四種,即所謂“龍門四品”。“龍門四品”即“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孫秋生”等造像銘。“龍門二十品”,又稱“龍門山佛像銘”,最著名的,共20種:孫秋生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始平公造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北海王元祥遙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北海王國大妃高為孫造像無年月長樂王夫人尉遲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一
40、弗造像北魏太和二十年解伯達造像北魏太和年間楊大眼造像無年月魏靈藏造像無年月鄭長酞造像北魏景明二年惠感造像北魏景明三年賀蘭汗造像北魏景明三年高樹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法生造像北魏景明四年太妃候造像北魏景明四年安定王元燮造像北魏正始四年慈香造像北魏神龜三年道匠造像無年月馬振拜造像北魏景明四年齊郡王元襪遙像北魏熙平二年始平公造像記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立於太和二十二年(498)。此碑與其他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筆畫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墓誌銘:在碑刻
41、中,造像記是樹立於地表供人觀膽,順便表示有這樣一件事,或留下名字,而墓誌銘則是埋入壙內,大抵而言碑石較小,字體精緻,又一直隱性埋名的躲在地底下,不易毀損,出土時還像新的一樣,彌足珍貴。墓誌書體多半蘊藉妍華,與上面介紹的碑刻、造像記不大一樣,僅有少數趨於方峻,如等一下會介紹的元羽墓誌、司馬景和妻孟氏墓誌銘等;比較婉轉的呢,則有張玄黑女墓誌,刁惠公墓誌銘等。張黑女墓誌銘又名張玄墓誌。原石不復存在,清道光年間何紹基於山東發現此碑裱本而聞世。因海內孤本,故極為珍貴。現藏上海博物館。張黑女墓誌銘書于北魏晉泰元年(五三一),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此碑運筆中側互用,逆筆中鋒,藏露皆備,有剛柔相濟的圓潤之趣。其
42、結體呈橫勢而寬綽,含有一定隸意。清何紹基評雲:“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神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元羽墓誌:立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剛岀土的,熱騰騰的哦元羽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體優美,刻工極精細,如果不是當代大師是做不岀來的。其筆畫方折峻厲,而亦參用圓筆,直畫收筆多做懸針形,蒼勁不足張猛龍碑(對,就是你所想到的那個)而凝鏈端整足以並駕,渾脫北朝粗獷之風。摩崖書:摩崖書就是那類超沒公德心的刻在峻嶺崖壁,破壞自然生態,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請見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四十八頁,赤壁那兩個字),以石門銘最早,再下來就分成了二支:一是山東掖縣、平度縣的寒同山、雲峰山等一大垞;二為山東
43、泰安縣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經石峪、南徂徠山,郡縣近郊之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徂徠山佛號、鄒縣四山摩崖刻經較為有名,皆是徑尺大字觸目驚心,心驚膽顫的那一種。瘞鶴銘:南北朝摩崖刻石。刻石的時代和書寫者的姓名,向來沒有定說。瘞鶴銘的原刻,在江蘇鎮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長江中。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上的定慧寺。銘文筆勢開擴,點畫飛動,前人評價很高。北宋黃庭堅愛臨此銘,他的詩有“大字無過瘞鶴銘”之句。石門銘:北魏摩崖碑,王遠書。在陜西褒城縣。此銘書法飛動疏宕,岀自石門頌,西狹頌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近人康有為以臨此銘而擅書名。他曾有“石門銘為飛逸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的說法。鄭
44、文公碑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西元511年)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書法多用圓筆,變化巧妙;結體寬博,氣魄雄偉。清代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岀,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泰山金剛經:即經石峪,在山東泰安。南北朝時刻于泰山一小瀑佈下的大塊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約千年,後經發現,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岀來。何人所作,至今尚無定論。字徑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現存一千零六十七個字,前人評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康有為評為“榜書第一”。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隸意,故有人稱為
45、“隸楷書”。六、書學鼎盛的唐代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後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岀超越兩漢的空前興盛氣象。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後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
46、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著名碑刻:龍藏寺碑亦稱正定府龍興寺碑,立於隋開皇六年(西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龍興寺。楷書,碑陽30行,行50字,碑陰題名五列,左側題名三列。龍藏寺碑書法寬博和諧,其用筆細勁輕鬆,具有流動感和輕重變化,結體以方正為主,略呈扁形,左右開張,點畫精麗而有法可循,給人以清爽勻稱的感覺。此碑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對唐代書法,特別是唐初諸大家的影響甚大。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西元557-641)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
47、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裏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于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其主要作品有: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碑立於唐貞觀五年(西元631年),楷書3
48、5行,行書33字。原石久佚。此碑書法筆力強健,結構緊密。早九成宮一年而書,故風格極相似,但謹嚴有餘舒展不足。元趙孟俯評論雲:“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邕禪師塔銘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綱對此碑書法評價極高,認為此碑勝於九成宮醴泉銘。讚譽雖嫌過頭,但可以說明此碑的書法確有其獨到的地方。九成宮醴泉銘: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西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此碑用筆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
49、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十月立。楷書36行,行77字,碑額陽文篆書“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虞恭公溫公碑”十六字。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誠然,歐陽詢所書虞恭公碑已達到了藝術的化境,細觀次碑書法已脫離了“歐體”在九成宮,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嚴謹的特徵,而更趨於自然流暢。此時歐陽詢作楷書已能隨心所欲,運筆自如。張翰思鱸帖:亦稱季鷹帖,歐陽詢書。行楷書,無款。紙本,縱25.2釐米,橫
50、33釐米。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于取勢,綽有餘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稱皇甫君碑。唐于志寧撰文,歐陽詢書。此碑現在陜西西安,無書寫年月。
51、楷書28行,行59字。碑額篆書“隋柱國宏議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謂此碑立於隋朝,當為歐陽詢早年所書。此碑在明代已斷為兩截。皇甫誕碑用筆緊密內斂,剛勁不撓。點畫重在提筆刻入,此為唐初未脫魏碑及隋碑的瘦勁書風所特有的筆法特點。楊士奇雲:“詢書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論者謂虞(世南)得晉之飄遺,歐(陽詢)得晉之嚴整。觀皇甫誕碑其振發動蕩,豈非逸哉?非所謂不逾矩者乎?”翁方綱說:是碑由隸成楷,因險絕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筆最見神采,未遽藏鋒,是學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此碑用筆研潤,雖為歐陽詢早年作品,但已具備了“歐體”嚴整、險絕的基本特點。明王世貞雲:“率更書皇甫府君碑,比之諸貼尤為險勁。是伊家蘭
52、臺(歐陽通)發源。”楊賓在大瓢偶筆中說:“信本碑版方嚴莫過於邕禪師,秀勁莫過於醴泉銘,險峭莫過於皇甫誕碑,而險絕尤為難,此皇甫碑所以貴也。”夢奠帖歐陽洵以楷書名,其實他的行書也很出色,其中以夢奠帖為最佳。夢奠帖全稱仲尼夢奠帖,七十八字,無款,但流傳有序。郭天錫在跋中曰:“此本勁險刻歷,森森然如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折深得二王風氣,世之歐行第一書也。”虞世南(西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虞世南幼年學書于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欲,志性剛烈,議論正直,深
53、得唐太宗器重。他的書法,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虞世南傳世的書跡有: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原碑立於唐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汝南公主墓誌:此帖無款,傳為虞世南書,亦有人認為是舊摹本。紙本,行書18行,共222字。此帖書法溫潤圓秀,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書:“瀟散虛和,姿態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
54、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寫到“戩”字時,虛其“戈”令世南補之,然後拿給魏徵看。魏徵說,聖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可見虞世南書法造詣之深了。汝南公主墓誌前幾行確實與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相一致,具備了含蓄深沉,外柔內剛,凜然不可犯的風度。可惜後半部則流於荒率,疑為偽作,不無道理。此帖現藏上海博物館。褚遂良(西元596-658或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學王羲之、虞世南。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
55、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凹姹*,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其主要代表有:倪寬讚:倪寬讚墨跡,傳為褚遂良書(亦有人認為是歐陽詢書),真偽尚無定論。然此書頗得褚書三昧。楷書50行,共340字。宋趙孟堅評論此帖說:“容夷婉暢是河南晚年書。”明楊士奇評雲:“評者認為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而詹景鳳則謂:“燥而不潤,覓貶天趣。”此帖原跡現在台灣。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凡二石,均在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18行,行42字。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
56、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瑾評此書云:“美女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幹。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能將轉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陰符經:大字墨跡,傳為褚遂良書。紙本,楷書96行,共461字。傳為褚遂良所書的陰符經尚有小楷和行書兩種刻本流傳於世,字跡皆很小,難窺廬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題:“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書”。很有可能是唐代學褚書的偽作。即便如此,大字陰符經也不失為書法精品。
57、此帖不但具備了褚體楷書的特點,還與“唐人寫經”極其相似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史,寫得自然古樸。元楊無咎雲:“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褚中令楷書見之,或評之雲,筆力雄瞻,氣勢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為楷書,萬文韶刻。現所選為前石拓本。雁塔聖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嫺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薛稷(西元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是魏徵的外甥,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世稱薛少保。他書法學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說:
58、“買褚得薛,不失其節”,足見他“銳精臨倣”。廣川書跋說他“其師承血脈,則于褚為近。至於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成一家”。這就是宋徽宗瘦金書之所由出。有信行禪師碑傳世。其主要作品:信行禪師碑:唐李貞撰文,薛稷書,唐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八月立。原石久佚,僅有清何紹基舊藏剪裱本,現存1800余字。此碑書法瘦勁妍媚,下開宋徽宗“瘦金書”之先河。清吳荷屋雲:“用筆之妙,雖青瑣瑤臺合意之作亦不過是過。”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然是褚書的面目,然于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不失為唐楷佳品。陸柬之(西元1045-1105)江蘇吳縣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書
59、法早年學其舅,後學“二王”。後人稱其“晚擅出藍之譽”。他的書法遺跡傳世者甚少。絳帖有陸字廿五字,又有行書陸機文賦一卷。其書法,趙孟俯以為“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我們看陸書文賦墨跡,亦如陸機文賦論文所稱“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有逸氣,逸筆,直追“二王”。其主要作品:文賦:行書,前李東陽篆“二陸文翰”,沈度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流傳有緒。趙孟俯跋雲:“右唐陸柬之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人之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稀耳。”此卷書法多自蘭亭
60、中來,超逸神俊。有跋雲:“其戈波之法,雖得虞秘書而變化不拘,自成一體,殆有逼永和遺跡者矣。”李邕(西元678-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的字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又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葉有道碑、岳麓寺碑、雲麾將軍碑為其代表作。他的筆力遒勁舒放,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蘇東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俯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閒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主要作品:麓山寺碑:亦稱岳麓寺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肉类供货合同样本
- 2025借款合同和贷款合同
- 2025无偿赠与合同范文
- 江苏省昆山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会工作参考计划
- mod法培训心得模板
- bog回收协议模板
- 电子设备合同归档操作手册
-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规章
- 2024年华师大新版第二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企业融资策略指南
- 2024年管理学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地理信息系统试卷及答案
- 干部考察延伸谈话范围
- 2023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 (新)公共常识知识考试复习题库800题(含答案)
- 叉车维修检验原始记录
- Invoice商业发票模板
- 施工过程三检记录表
- 商务信函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的中期报告
- 业务下单流程标准规范
- “家园”协力小班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