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_第1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_第2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_第3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_第4页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前面我们讲过,帕森斯在20世纪30年代综合了欧洲社会学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也就是 综合了孔德,迪尔凯姆以及韦伯等人的社会学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 的第一次融合.到了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事实”的变迁,社会学理论主题的变换,社会问题的更新,迫切需 要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批判以至诠释社会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内实现了社会 学理论的又一次融合: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以及德国的人本主 义等经典流派,而且还批判了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德国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美国的新功能主义, 建

2、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详细介绍.吉登斯的生平:1938年出身于英国北部的埃德蒙顿,1956年进赫尔大学,1959年进伦敦经济学 院攻读硕士学位,1961年以当代英国的体育运动与社会为题,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到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1966年吉登斯去了温哥华 附近的西蒙弗雷泽大学任教,而后又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颇丰, 因为正值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美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促使他思考必须用新的理论来阐述社 会.1969年,应剑桥大学之邀,他返回英国任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出版了最有影响的代

3、表作:社会的构成,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作品问世,但影响 不大,如1971年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6年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9年社 会理论的中心问题等等;1984年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1985年民族-国家与 暴力,1990现代性后果,1991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 对性.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 却不能过高

4、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 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 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 与贬毁.”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 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 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 面的分析.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

5、 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 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 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 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 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 看来,社会生活

6、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 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 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 能动性.(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 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 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 产的前提

7、.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 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 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 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 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 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一系列

8、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 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 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历史无意识”.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 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 .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 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 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 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

9、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 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 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 总和,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 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 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

10、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 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 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二,社会转型理论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 1985年 民族一一国家和暴力.社会转型的背景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从物质 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迪尔凯姆

11、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韦伯则以 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 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社会转型的内容国家的含义: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 ”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 ”.(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 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他

12、认为,”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国家是社 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 .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国家的形态.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这三 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 生产的过程.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 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 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

13、 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 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 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 转型的中介.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 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 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

14、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 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 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 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一一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 度上的准备.三是民族国家.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 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吉登斯的这个 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

15、特征: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 造(民族一一国家与暴力163-228)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 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 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 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变化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 面:时空分离(separation o

16、f time and space).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 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 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 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不在场 首先,时间空虚化.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 的时间虚设.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 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

17、,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 年等等.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 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例 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 两种类型: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 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 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

18、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 (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 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一一灾难的发生.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 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 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紧张状态就表现为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 反射性.(reflexivity)制度的

19、反射性.现代性后果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 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吉登斯的看 法,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 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 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 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

20、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 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 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吉登斯认为,在全球所有风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风险,另外,吉登斯也 认为,风险还可以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市场中.因为现代 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以战胜对手,获取最大利润的活动,但是,由于 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投资市场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如贝克尔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 必然导致制度化风险的存在.第二,从人们对待

21、风险的态度来看有三种形式:首先,前现代社会存在风险的时候,宗教或者巫 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危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相对安全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巫术 在危险或者风险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其次,人们现在已经对许多风险逐渐了解和认同.再次, 从终极意义上讲,专家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没有任何一位是真正的,全能的专家,”专家和普通 民众一样也不断地面临着风险.”所以,风险的全球化,风险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说明 就能觉察到的问题.这种风险不仅超越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超越了世界上各个地区 之间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所有社会和经济差别.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指出对待全球化风险问题,人们通常有四种

22、策略,即”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 态度,持久的乐观主义态度,犬儒式的悲观主义态度以及激进卷入式的态度.”毫无疑问,吉登斯 赞同这个观点,即”尽管我们受到严重问题的困扰,我们仍然能够而且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他 们的影响或者战胜他们.”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生平(1929)生于德国威斯法伦州的一个小镇.194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经 济学,1954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两度来华在清华大学演讲.主要著作有 1962年公共领域结构转型,1963年认识与兴趣,1968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 学,1976年交往与社会进化,1981交往行为理论以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一,认识

23、与兴趣1,为什么要研究认识与兴趣哈贝马斯认为,原来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 式.但是,18世纪以后,随着历史哲学的不断发展,理论才专门从事历史规律的概括,理论才逐渐 与实践相分离.现实本身又处于异化之中.这样,必须发挥理论的批判功能,反思功能,去批判,超越和反思现 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要在认识论层面上反省理论自身,也就是开展认识的批判.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对”认识的批判”一直构成了近代哲学的主题.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斯 宾诺莎以及康德,黑格尔等哲学都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反省,主题都在探讨”认识何以可能”问 题.但是,这些思想家的视角都是错误的,都忽视

24、了认识与兴趣的关系 2,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哈贝马斯认为,兴趣就是一种乐趣,表示着人具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指向性,是一种有明确指向 性或目的性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兴趣与经验过程直接联系,是一种非概念性的认识形式,它以”表象”把握目标并指引着人们 的行动.兴趣产生于任的实践活动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兴趣与人的特定生存环境密切联系,并且表达着根据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产生的评价与选 择.3,兴趣的类型在认识与兴趣这本书虫哈贝马斯首先对兴趣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兴趣主要包括两种类 型.原初的兴趣也叫基本的兴趣.这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发挥作用的兴趣,是人认识世界,参与 实践的,尚

25、未分化的原初兴趣.次级的兴趣:这是从基本的兴趣中分离出来的,指导人的认识活动的兴趣.哈贝马斯认为,次 级的兴趣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技术的认识兴趣.它在”事物或现象”领域当中发挥作用,它通过”劳动”这个媒介形成的,它 所关心的是用各种可操作化技术手段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在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认 识兴趣,它试图解决自然界的不可认识性以及不可理解性问题二是实践的认识兴趣.这是存在于”交往领域”中发挥作用的兴趣,借助于”语言”这个媒介形成 的,它所关心的是人际之间的理解,沟通,其作用是为人们的交往行为规定方向,试图把人们从 僵死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起到人际沟通以及建立共同兴趣的作用.三是解放的认

26、识兴趣.这是以自我解放为目的的兴趣,通过”支配”这个媒介形成的.其作用是 通过自我反思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能力,引导社会成员摆脱制度化的压制与控制,也就是 人类追求自由的兴趣,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二,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1,为什么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哈贝马斯认为,之所以会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在古代社会是界限明确,功能明确的,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自由 民组成了公共领域,个人拥有私人领域.当时,公共领域负责公共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他们在广场上集中讨论,而生产,经济活动主要 以家庭为单位,在私人领域里进行.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最初与经济活动是无关的.

27、可是到了近代以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共领域不断向私人领 域渗透.这就产生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2,结构转型类型广场型的公共领域.这是古希腊的社会结构.哈贝马斯指出:”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 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生活在广场进行,但不 固定;公共领域既建立在对谈之上,又建立在共同行动之上.”因此,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具有下 列特征:一是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的界限,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对话与交往,在话语沟通 中发挥舆论的作用;二是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以及体育和武力竞技等;而生产劳动 以及经济活动则

28、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三是公共领域最初是与经济活动无关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实质上就是这些方面发生的变 化.代表型公共领域.”这是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中间环节.它主要特 点如下:一是公私界限趋向模糊.哈贝马斯指出,封建领主所有权作为一切统治权的总和,集经济,政治 和文化统治劝于一身,公共领域以及私人领域都被封建专制所控制着,私人因其经济独立性的 丧失而失去了私人性,私人领域随之而被消解.二是具有形式性及象征性.哈贝马斯认为,代表型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缺乏实际内容的,因为它 是封建领主为了实行专制统治而以公共的名义制造出来的象征.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出

29、现了新的情况.一是宗教改革使宗教领域发生了分化,宗教信仰成了私人行为,私人领域在宗教内部产生了 . 但是教会仍然作为教徒共同活动场所而保存下来所以,宗教里还有公共领域.二是公共财政和封建君主的私人财产的分离.同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产生.三是资产阶级开始加入到市民社会中来,并成为领导阶级,同公共权力机关发生矛盾.为此,公 共权力依靠科层制,开始控制私人领域,市民社会,从而导致人的行动异化.三,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 一个”规范基础”,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

30、要有三大弱点:第一,它未能认真对待现代哲 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并拒绝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中,拘泥于文化与 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这个复杂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因而,这种批判对社会经验研究 的贡献微乎其微.第二,它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先验的力量,不 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第三,它未能认真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因而不能客观评价晚期资本主 义社会采取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的不 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的状况,如交往的物质利

31、益泛化,沟通和理解产生障碍等等. 二是交往的风险性增强.诚如贝克所言,现代社会已经处于”文明的火山口上”.吉登斯也不无 中肯地指出,现代性或者说现代社会导致了风险性的增加,”如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以及 风险环境的扩张”等.三是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生产,科学以及政治等主题化,分化的专业领域正逐渐形成以 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专门化世界,进而吞噬着人们的交往行为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世界共有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三种类型,它们分 别成为认识的三种兴趣各自关注的对象.其中,社会世界又包括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种:制 度世界是指那些制度化,组织化以及

32、科层制化的世界,即现代国家机关和社会市场体系;而生 活世界则是指能够开展言语沟通,追求话语共识的”尚未主题化”的”原初世界”,它包括进行话 语共识的公共领域以及维持私人利益的私人领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间出现的矛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因此,只有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 转型,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所以,留给哈贝马斯的任务只有 一个,那就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构建一个理想的交往行为模式,建立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动的类型.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目的性行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

33、世界的活动.然而,受 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行动不但不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反而成为压制人的手段,所以不具备合 理性.二是规范性行为.这是以行为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目标的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人们的主观世界 和社会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三是戏剧性行为.与培根的剧场假相相类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一个个体都要在观众 或对象面前表演自己,背诵着早已准备好的”台词”让观众去领会他的”潜台词”,因此这也不是 一种合理性的行为.但是社会却需要这种行为,因为它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前面的三 种行为或者压制人的主体性,或者使人变为一种社会化符号而异化为某种工具,因而都是不合 理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交往行为

34、.四是交往行动.交往行为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他们各自行动的工具,以便使他们能 够在如何有效地协调自身的行为上达成一致.它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综合与扬 弃,所以就必然是合理性的行为.交往行为的功能.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交往行为概念有四个功能:一是理解的功能,有助于把 握知识;二是合作的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社会的目标;三是社会化功能,即 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四是社会转型功能,因 为前三种功能的总目的就是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应有功能,实现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也正因为如此,哈贝马斯

35、始终坚持认为现代仍然是 一项”未竟事业.交往行为理论评价.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难题.第一,它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 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中产阶级普遍增多,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列宁所描述的那个到处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 那么,如何把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就成了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哈贝马斯以自己独特的 视角,既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又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象当做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 和社会变迁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他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实当成

36、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过 程.第二,它为整合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原则.自近 代笛卡儿以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一直受到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社会学 作为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也不例外.一方面,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社会学要寻求”社会 事实”的客观性,然而,一切的”社会事实”又是主体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 具有主观价值性.这样,如何统一主客观问题,实现主观和客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就 成了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哈贝马斯以”兴趣”作为逻辑起点,以那种”原 初的,未分化的,尚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作为解决主客

37、二元对立的归宿,应该说有自己 独到的价值.第三,它为解决西方社会结构转型问题,避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开出自己的一剂”药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西方一大批社会思想家们展开了各自的 思考.吉登斯从”结构二重性”出发,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贝尔坚持认为以美国为代 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他乐观地称之为”后工业社会”;利奥塔,罗 蒂等人则认为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而哈贝马斯认为,要避免当代资本 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只有发挥交往理性作用,重新”回到生活世界”, 以实现社会的进化.当然,哈贝马斯的交往

38、行为理论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论的局限.他试图整合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可 是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抛弃或绕开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只能重新回到二元 论,或者以一个新的二元论来取代原来的二元论.二是视角基础的局限.他以兴趣作为其认识的基础,然而人的兴趣从何而来如果对哈贝马斯 的”兴趣”作一个本体论式的追问就不难发现,无论他论证得多么”完善”,他所谓的”兴趣”其实 仍然不过是笛卡儿式的”天赋观念”而已.三是理论落脚点的局限.与其说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充满”兴趣”,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交往行为理论”以实现”社会进化

39、”,不如说他对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更感”兴趣”.但是,他 所谓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乌托邦”.四,什么是现代性哈贝马斯认为,现代这个概念是指新出现的情况或变化.它源远流长,不断拓展,是个动态过程.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现代性是一种精神指向,标志着人类对进步与幸福的追求与向往;它标志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强调”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强调理论对实 践的指导作用;是一种行为准则,强调人应当按照理性原则和价值目标去行动;是一种动态概念,其内涵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因此,它必然具有辨证性与否定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现代性这个概念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使用了,一直到今天,人们都把

40、今 天”称为”现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性永远没有终结,始终处于现代之中.评价:与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不同;与美国社会学家贝尔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理论的理解也不相同;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 以及后工业社会这些概念也不同.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布迪厄(Piere Blaiduo,19302002)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1949年考上了巴黎高等 师范学校。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研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以及结构主义的著作,因此,马克思实 践概念以及马克思努力从抽象的“解释世界”中走向“改造世界”的思想对于布迪厄影响很 大,使得布迪厄转向关注社会现实、开展社会学研究。同时,法国结构主义社会学分析传统

41、使得他能够从社会总体关系中去解释世界。1960年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工作,1968年起任欧洲社会学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1980年的实 践的逻辑、1992年的实践与反思一、社会关系是社会学主题布迪厄认为,社会学应当从研究各种社会关系中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他认为,各种纷 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之所以能够结合在一起关键就在于社会关系贯穿于其中。这种 社会关系不仅仅只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个人意志”的客观关系。所以,社会现实的实质就是社会关系。布迪厄认为,这种 社会关系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这种社会关系反映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现象、社

42、会因素只有放到社会关 系中进行解释才具有真实性。所以,现实性是社会关系的首要特征。按照他的理解,初民社 会中存在的、不以赢利性为基础的礼物的流动与礼物的交换只有放到这个社会亲属关系、社 会结构中才能够被理解,否则这种礼物的流动无疑是“疯人现实主义”。第二,这种关系指的是“社会的”关系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个人之间 的关系、个体之间的交往及互动仅仅是一种“自然关系”,尽管个人之间的关系带有社会的 烙印,具有社会的性质。然而,作为社会学所要研究的社会关系应当是通过对个人之间的交 往揭示出蕴涵于其中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它就具有社会性特征。这一点正如马克 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

43、是单个个体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这种关系不是个体之间的主观联系,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是离开人的主观性而独立 存在的、具有客观性的关系,因此,它必然具有客观性特征。因为,社会关系是对客观现实 的概括与抽象,它来源于现实,所以必然具有客观现实性特征。总之,在布迪厄看来,社会 学所研究的社会关系具有客观性、社会性以及现实性特征,是这三个特性的统一。二、“场域”与“惯习”是社会关系的核心由于布迪厄把社会学的任务界定为社会关系,因此,为了研究这种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他 提出了“场域”和“惯习”这两个概念,以此来分析社会关系理论。第一,布迪厄认为,“场域”(field)可

44、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 络,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布迪厄的这个定义是由“场域V位置以及构型等三个概 念形成的。在布迪厄看来,在当代社会,人们面对的不是那种未分化的社会生活空间,形态 各异的生活空间、艺术空间、科学空间等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和资源,也就是形成了自 己的“场域”。但是,布迪厄认为,社会学所关注的“场域”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网络。因 为“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社会场所和社会领域,虽然“场域”中也有行动者、 规则、资源和要素,但是从本质上讲,这些要素或关系都是社会网络,因为只有通过社会网 络才能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并发挥整体性作用。布

45、迪厄认为,“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联结而成,这些不同社会要素在复杂的社会关系 中都占有特定的位置,也就是说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 用。因此,如果说“场域”是一张社会之网,那么位置就可以看作这个网上的纽结。布迪厄 认为,位置是客观的,它是人们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行动者依据不同的位置能 够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本。布迪厄认为,构型是“场域”具有能动性的表现。因为它可以重新塑造各种进入其中(即场 域)的关系和力量。在布迪厄看来,由于“场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因此它就有不同的表 现形式和类型,如政治场域、文化场域、哲学场域等等,这样,“场域”并构成了关系系统, 制约着

46、人们的心理、行为,从而制约着“构型”。第二,布迪厄认为,所谓“惯习”(habitus)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 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于身体之中。”(30)按照他的理解,“惯习”这个概念在他的理 论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是指通过我们在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而形成的长期的、可转换 的性情系统。按照布迪厄的理解,惯习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行为方式。这样看来,布迪厄认为,“惯习”也就是行动者与生活世界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先天因素 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第二天性”。因此,“惯习”具有能动性、生成性和建构性 特征。一方面,“惯习”具有能动性。“惯习”可以将社会环境不断演化的影响铭刻

47、在身体中,可以 互换位置,从一个场所转换到另一个场所。另一方面,“惯习”具有生成性特征。它塑造和 组织着实践,生产着历史,同时,“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后天获得的生成性 系统,所以,它也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同时,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 才能产生各种合符逻辑、合符理性的日常行为。总之,“惯习”是历史性与生成性的相互统第三,布迪厄揭示了 “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场域”与“惯习”之间的 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场域”塑造着“惯习”,使“惯习”遵循着“场域”的规则进 行行动,“惯习”也就成了 “场域”中固有的属性;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 设成

48、一个满足主体需要、具有建构性、能动性的意义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 值、值得行动者去奋斗的世界。总之,“惯习”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在一定的历 史条件下的人们按照某种准则进行的经济社会行动。三、资本的三种类型从社会行动的“场域”与“惯习”出发,布迪厄得出“社会资本”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 社会资本理论。第一,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来源于马克思又不同于马克思。一方面,与马克思相似, 布迪厄将资本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工具,承认劳动在各种资本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 用。坚持“资本体现了一种积累形成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的、身体化的形式积累 下来,而资本也同时体现出一种生产性

49、,总是意味着一种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以等量 或扩大的方式来生产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布迪厄的社会资本也不同于马克思的资本概 念。马克思的资本侧重于有形的、物质资本,强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个特性。布迪厄认为, 资本不一定总是以有形的资产形式存在着,它有时还可以以无形的、非物质形态的形式存在 着。他说,“除非人们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而不只是思考被经济理论所承认的那一种形式, 不然,是不可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的。”马克思强调经济资本,而布迪厄主要强调 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认为资本是一种“权利的形式,可以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资本 界定了他们生活的可能性及机遇”。第二,布迪厄把资本划分

50、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三种资本类型。在早期的思想 中,布迪厄曾经把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每一种资本下面还可以 再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资本类型。后来,他又提出了源于个人素质和声望的符号资本,认为 符号资本是对上述三种资本的认同。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是指那种可以计算的、能够产生新的价值、可以兑换成货币的资本。 可是,布迪厄提出经济资本并不是要求人们去把自己“置身于自私自利的算计的冰水之中”, 而是认为,这种经济资本仅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就是一定“场域、一定“惯习” 下的产物。在布迪厄看来,经济资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前者如机器、厂房、设 备等等,而后者如存在于个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等等。于是,布迪厄着重探讨了文化资本。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 文化物品”,它包括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如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而存储于 个人身上的文化知识、技能和修养,也包括以文化商品为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