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精读_第1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2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3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4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OGO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WUBWUNN-INNULDQQTY乡土中国精读作者:费孝通目录第1-3篇乡土与语言NQI导语No2乡土和其上的人No3乡土社会的地方性24乡土社会语言第4-6篇乡土格局道徳家族No5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N6伸缩自如的自我主义No7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N8两种格局的社会影响No9家大成族NoIO家族之力第7-8篇男女礼治NOlI男女有别(上)Nl2男女有别(下)Nq13礼治和法治Nl4礼治秩序第9-11篇乡土政治Nol5礼治之衰Nl6法治之始N17两种权力结构No 18无为政治之因Nol9长老统治(上)Nq20长老统治(下)第12-14篇 血缘名实需要

2、Nq21血缘No22地缘No23时势权力No24名实的分离No25从欲望到需要NfiI导语乡土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代名词,它意指中国铺陈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 在传统中国,农村尽管是社会的基层,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支柱,它 维系着小到一个宗族大到整个国家的秩序与结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的,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的语境中,是非常准确的。大部分中国人从出 生便接触到土地,伴随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种一年四季的劳作,人 的一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人向土地播撒他的勤劳,土地则在适当的季 节向人回馈它的赐予。人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而密切的。传统中国的生长土壤环境,主要集中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这 里的土壤既不十

3、分贫瘠,也不特别肥沃,它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土地 的产出就主要决定于人的劳作:多劳多得,不劳无获。这种生长环境培 养了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坚韧品格。不愿求人,也不全靠上天的赏赐,而 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所以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很少是认为人的 一切劳作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消极宿命论,也很少有全然期待上天神明 赏赐的弥赛亚式盼望。传统中国人始终将眼睛望向土地,用自己的双手 卖力耕耘,并充满信心地期待土地不会辜负人的努力与付出。在这种“付出一收获”的循环中,风雨雷电、水旱之灾是常有的事,人也因此 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上天的反复无常。这种经历孕育了早期中国哲学精 神中的“辩证法”:在“常”中发现“无常”,

4、又在无常中发现“常”;在“有”中发现“无”,又在“无”中发现“有”。所以尽管 中国人饱经人世的无常变幻,却仍不完全萎靡自暴自弃;因为他们相 信,一时的挫折是世间常有的事情,只要人鼓起自己的意志,人生必能 迎来转机。这种坚韧的品格使得中国能历经数千年的波澜起伏而仍得以 保存,无论何种逆境仍可直面人生的惨淡,向死而生。Ns2乡土和其上的人今口导读臧克家有一首诗,三代,共21个字: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土地,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对于土地的理解越深,便 会对其上的社会、文化以及人的理解越透。今天,我们将走近乡土社 会,看上面的人,听人所说的话。在乡土中国,土地的

5、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乡土人甚至认为,土地也是 一位神明,它掌管着尘世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就像一位母亲, 我们从它怀里出生,临终时乂回归到她的怀里。土地既是衣食生活的来 源,同时也是情感的精神寄托。与“土”联系在一起的是“乡”,这既 是指一个空间概念,也指一个共同生活的社群。“乡”是落实在某一块“土”之上的,也意味着一群共同长大生活的人,这群人是我们自小便 熟悉的。在现代社会里,“乡土”似乎成了 “落伍”、“老土”、“愚昧”的近 义词,但这只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知识来源和构成的不同,城里人 接触到的知识多数来自书本文字以及时髦的物质文明,而生活在乡土的 农村人的知识则是围绕着他们生长的土

6、地。他们熟悉四季节气的更替、 气候的差异、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习性,更多的是通过对身边这块土地 的熟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这种认知是一种古老原始的传统,远在书本 文字之前。在这种传统中,人与自然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乡土中的 人不是通过文字中的抽象概念,而是以他的经验感知到自然世界的变 化,并在这种变化中反思人类自身。在这种感知中,人与自然形成一种 互动:自然启发了人,人也体悟(即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了自然的 奥秘。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生命有着更为直接贴切的感知,他们 看见、听见、触摸、咀嚼来自大自然的不同生命,并最终理解人的生命 本身,他会更自觉地将自己纳入自然变化中的一部分,理解生老病死

7、的 循环是自然奥秘的一部分。Nq3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得乡土社会的人在空间上是相对固定的。他们不太迁 徙,而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样一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过着大体类似的 生活。迁徙大都是在严重的水旱灾或战乱时期等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 从小生长的土地会被默认为死后的埋葬之地,“生于斯,长于斯,死于 斯”是乡土人的生命循环。乡土是他们的摇篮,也是他们的居所,同时 是他们的最终归宿。乡土人在同一片土地上一代代地生长,就像一颗种 子逐渐成长为大树,树大后要分枝:一片土地上的人数达到一定饱和, 便有一批人卷起家当离开,到另一个地方重复种子长成大树的过程。所 以,相对而言,乡土社会的总体结构是比较

8、稳定的,而且偏于固定。但 中国的乡土社会不是一家占据一大块地方,或者独居在某个山林,而是 群居在一起,这也是乡土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小农经营的特点 意味着农耕地点不会离居住地太远,方便照料农地;其次,兴修水利等 工程不是某个家庭所能承担的,而需要集体的合作完成;第三,为了安 全,集体便于保卫;最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们依照齿序 (指年龄长幼)分别继承祖上的家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为一个庞大的 有血缘关系的村落。因为空间上的相对固定,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在这个社会 中,小孩子是在别人眼中看着长大的,而成年人在小孩的眼中也是自小 熟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很少有陌生人的“熟人”

9、社会。在这个熟人社 会中,维系秩序的是一套习惯规矩,而不是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约或法 律。乡土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交往所及都是熟人, 在熟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口常交往中的相互信任。令外国人称道的正是 传统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这种相互信任,这种信任不需要订立契约,也不 依靠法律的规定,而是这个FI常交际圈中的基本规矩。因为从小熟悉这 个熟人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按照这套规矩办事。“不守规矩”的人是很难在这个乡土社会中立足的。土地和乡人构成乡土中国的两大要素,分别成为了影响乡土人的地理环 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人,既保留了来白土地的淳 朴习性,也建立了来自熟

10、人圈的淳朴人际关系。在这两种环境的影响 下,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靠潜移默化而在一个人身上形成的,而不是现 代公民社会陌生人之间靠订立法律条约及暴力制裁来维系。“按规矩办 事”正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在一定地域上的人事物相互协调的结 果,也只有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理解。这种规矩不易养 成,因此也不易除去。N4乡土社会语言乡土社会中的人很多文化水平不高,其至有很多是文盲,但这并不意味 着乡土社会是一个完全愚昧落后的世界。乡土社会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和 运行逻辑。生长在城市里的人,知识的来源主要以文字为媒介,是高度 知识性的;乡土社会中的人的知识來源主要是通过亲身的感知,通过各 种感官来认知自

11、然中的事事物物。乡土人也许没有学过数学,但不意味 着他不懂计算;也许没有接受过儒家的伦常教育(通常指伦理道徳), 但不意味着他不遵守日常的伦理。如果要硬性区分的话,都市人的知识 来源主要是文字书本,而乡土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躬行实践。在人类社 会的早期,因为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交流都借助于身边的事物,所谓 的“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个结来记录生活中的事情。这种交流完 全依靠双方都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建立在双方的默契之上。笔者认 为,这种交流的语言可称为“日常语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 的语言,它们不一定是文字的形式。乡土社会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日常语言”,而不是“书本语言”。日 常语言意

12、味着对话的环境和内容(人事物)在对话双方是熟悉的,对话 也是在熟人之间展开。理解乡土社会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空间 性与时间性。先说空间性,乡土社会不同于都市,在大都市里生活的人 每天都要面对许多陌生面孔。在同这些不同的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人们需要使用名片、记事簿等文字记录来帮助识别和记忆,以区分不同 的人事物。而乡土社会因为是一个熟人社会,每天面对的都是向来熟悉 的人,不需要一个记事簿来区分不同的人事物,因为在这个熟悉的环境 中,每一个人事物在他的记忆中都有一个熟悉的特定位置。乡土社会是 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它的空间距离基本是在日常活动所及的范围,不 像城市的空间那样庞大,需要使用文

13、字信件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愿。 在乡土社会中,需要表达的问题基本可以面对面地当场说清楚,文字是 不需要的。特定的区域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这既可以是一种口音上的差 别(方言),也可以是一种言谈习惯的差别(行话),这种特定的空间 性构成乡土社会语言各不相同的特点。其次要理解乡土社会语言的时间性。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同时也 是一种记忆。它既可以是一种个人记忆,也可以是一种集体或族群的记 忆。“记”是在当前而面向将来,“忆”则是在当前而回想过去。我们 “记”住某事,是为了希望将来有一天能重新“忆”起它。记忆并不是 一个本能的事情,而是在生活中磨练选择的结果。它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为了照亮过去、现在

14、以至将来的生活。我们的记忆大多是为了当前 需要或预测的未来需要,记忆正是为了生活。都市生活中的人的记忆是 横向的,他的记忆链条是为了串起当下在同一个庞大生活空间中的人事 物,是为了调动这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的种种因素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 要。乡土社会中人的记忆却恰好相反,他的记忆链条是纵向的,它串起 的是在这同一块土地上祖祖辈辈的经验的集合,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乡 土社会中人的记忆是通过口头语言来传递的,朝代的兴亡更迭他们不感 兴趣,传递的多是白己祖先父辈们在这块土地上所经历的值得传承的故 事。正是在这样一代代的口述传授中,每个家庭形成了相对独立而意义 特殊的历史传统,也是每个家庭的核心精神。每个乡

15、土社会的人,都可 以通过重述的方式来传承或重建自己家族的历史记忆,并最终汇入到一 个悠久绵长的大历史传统之中。思考与讨论:读完今天的内容后,想必你对于乡土社会和其中的语言已经有了一个大 体的认知,那么,请试着回答下面的儿个问题:在阅读本书前后,乡土社会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试作描述。在你看来,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的主要差别在哪里请举例分析。你老家的语言是怎样的是否有书中所提到的特点,不妨和大家分享。Nq5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今口导读礼记大学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你是否也认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顺序呢看完

16、今天的内容, 再看这样的论调时,可能你的想法会不一样。相对于西方国家來说,中国人更关心自己私人空间里的事情,而对公共 事务表示淡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正是中国的传统 价值观之一。在一个生活区域中,一家人也总是只料理自己家门前的 事,根本不关心公共的生活。乡土社会中,“私”是比“公”更重要 的。乡土社会是一种同心圆关系,以己为中心向外扩散。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就像是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 纹。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 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它的中心点就是 自己。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

17、系结成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 罩住的人是相同的。网的结构是一样的,但网里的内容却大不一样,没 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好比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 了,但是妻子儿女又不一样。每个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不同的网络随着不同的中心而变动。这个“网络”就是所谓的“伦理”,“伦”表示次序,重在分别。传统社会讲究“五伦”,即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儒家倡导的“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等价值观,都是在这个伦理网络中扩散并建立的。Nfi6伸缩自如的自我主义乡土社会的伦理网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随地地变化,是可以伸缩

18、的。以自己为中心,在五伦基础上可以不断向外扩展,因为每个人都有 一个庞大的伦理网络,而网络之间因亲缘关系可以相互连接,使得一个 人的人际网络可以根据自己地位、声望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得无限宽广。 在某些情况下,因为某人的权势及影响,他的伦理网络可以包括全村, 其至形成一个小王国。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将亲疏 不同的人纳入到自己的“家庭”成员当中,从而使得这个圈子不断扩 大。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一个人的伦理网络也可以缩小到六亲不认、 孑然一身的地步。因此乡土社会中的人更容易体会“世态炎凉”。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但这 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

19、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 的,是“分子”之于“全体”。支撑“个人主义”的主要是两个原则: 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 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 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预设了一个“团 体”的存在,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 自我主义,是一切价值都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乡土社会之上的“家天下”,国是皇帝之家,“家”与“国”的界线从来就是难以分清的,都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 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中,可以具体着手 的只有“己”,于

20、是“克己”、“正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徳 性。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从个人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是私 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条条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传统乡 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徳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而儒家经典大 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归结到底也是以“修身”为本。九族与五服图以自己为中心,向上四代,以至高祖父母;向下四代,以至玄孙;旁系 四代,包括族兄弟及姊妹。上下左右四代加上自己,纵线为九族,横线 也是九族。其中的亲疏关系也以自己为中心点,以同心圆的模式向上下 左右扩散,越靠近自己关系越近,反之越疏,这在丧服的规制及服丧

21、时 期的长短方面体现出来。“五服”分别为:斩衰(CUi).齐衰、大功、 小功、總麻。在九族以内,丧服的轻重由内向外减轻,最靠近自己的一 代最重(斩衰),最远的一代最轻(纟思麻)。Nfl7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因为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个人很难依靠自己的力 量在团体之外生存,打猎、御敌都需要团体协作。在那种情境下,“团 体”是个人生活的前提。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在可安然居住的乡土社 会,每个人都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时,团体的重要性就开始下 降。它不再是每天所需,只有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才需要伙伴的协 助。于是,在乡土社会,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并且在不同 的场合,个人联

22、合的方式和程度也不相同。因此乡土社会釆取的是一种 “差序格局”,它运行的逻辑是视不同人在自己生活中的亲缘重要性而 定。与“差序格局”不同的是“团体格局”,这是西方社会的主要特点,与 中国大有区别。在“团体格局”中,道徳的基本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之上。“团体”并不是某种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拿出 某种东西来指出它是团体”。这是一个抽象名词,因为团体是由不同 的人组成的一个组织,基本单位仍然是现实的个人。团体是一束人和人 的关系,是一种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也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 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 在”只能用现实的人去表现、象征它。“团体”对于

23、其中的成员是一种“笼罩”的关系,它凌驾于所有个人之上,监管着所有的成员个人。它 类似于西方信仰中的“神”。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 关系中,它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也是个全能的保 护者。N28两种格局的社会影响对神的信仰衍生两个原则:一是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人都 绝对公平。在这种原则下,团体的代理人就必须忠实履行这两条原则, 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 格。在“团体格局”下的道徳体系中,诞生了 “权利”的观念。每个人 都享有同样平等的权利,人与人之间也得互相尊重对方的权利,团体还 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而团体代理人也不

24、得滥用手中的权利。这便 是西方宪法的核心精神。宪法观念是和西方的权利义务观念相配合的。 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原 则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它的权利。“差序格局”下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 结点都附着一种道徳。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哪种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样 的评判标准来。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道徳并不是一串抽象的、统一的道 徳准则,而是建立在具体的人伦关系上的差序道徳:针对跟自己关系不 同的人,釆用不同的行事方式和判断标准。而非“团体格局”中的人那 样,隶属于团体中的人有着无差别的道徳

25、要求和评判标准,这种道徳在“人人平等”的原则之下有一种严格性。而“差序格局”下的道徳却取 决于对象与自身之间关系上的亲疏远近,再加以区别对待。因此,可以 理解是,我们会认为贪污或偷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当自己的父亲或 另一关系密切的人贪污偷窃时,则会试图加以维护辩解,揭发这种不好 的行为反而会被认为是不道徳的。NM家大成族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下,同心圆的圆心是个人,内环是家庭,外环则 是氏族/宗族。氏族同家庭一样,也是建立在血缘的亲疏距离上的。氏族 是个大家庭,而父母妻子孩子构成的则是一个小家庭。大小家庭的区别 并不以人数的多寡来决定,而是以伦理关系的复杂性来决定的。祖孙及 夫妻四人并不能算是

26、小家庭,有十个孩子的家不能算是大家庭。在人类学概念上,“家庭”被界定为“一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关系包括父母双方,子女则指 该配偶所生的孩子。从人类学角度看,家庭作为一个最小的社群,它的 一个基本功能是生育儿女。而且就生育儿女这一功能而言,家庭只是暂 时的结合,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就可以离开父母去成立新的家庭,旧的 家庭关系便宣告终止。但显然家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群,它在基本功 能完成后并没有终止,而是继续存在。西方国家的家庭类似于一种团体 性的社群,这个社群的主要功能就是生儿育女。而在中国乡土社会,家 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从而使家庭承担了生儿育女之外

27、的额外功能(政治、经济等)。因为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是铁板一块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加以扩大或缩小,它可以是五世同堂,也可以 只有一家三口。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的核心是父系,它的扩大或缩小也是由父系而 定,娶进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算是“家”的核心,都算是“外 人”。从父系原则进行延伸,“家”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很广,“五世同 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于是,就构成了一 个“氏族”。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则成为部落”。氏族和部 落履行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也是如此。NfllO家族之力乡土社会中,个人隶属于家庭,家庭隶属于氏族。因此,家

28、庭的功能必 须发生变化,它虽然包含生育的功能,但又不止于生育功能。一方面,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 负;但另一方面,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就不能仅限于亲子 这样的小团体,而必须加以扩大。政治、经济、宗教这样的事务不是临 时性的而是长期的,因此决定了家族不是一个暂时性的存在,而必须绵 延不断下去,不因个人的死亡而告终。在这样的情况下,乡土社会的家 庭就成为了一个事业组织,事业的大小决定了这个家的结构的大小。如 果事业不大,夫妇二人足以解决,那么这个家就等于夫妻子女儿人;如 果事业过于庞大,就需要拉上叔伯兄弟来一起完成,那么便集合成了一 个大家庭。但

29、无论如何伸缩,贯穿其中的原则始终是父系的差异格局。乡土社会中,家庭主轴是在父子及婆媳之间,而不是夫妻之间。子服从 于父,妻服从婆,夫妻关系却被边缘化了。大家族为了实现它的政治、 经济、宗教功能,个人在其中的感情就被忽略了,大家族的“家法”限 制了个人情感的宣泄。在乡土社会,谈笑无碍的只在同性和同龄人之 间,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孩子与孩子,各自分别。除了工作和生 育事务上,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父亲与孩子之 间、丈夫与妻子之间,在公开场合各行其是,关系始终是冷淡的,但并 不意味着二者之间缺乏感情。夫妻间的感情在乡土社会结构下,始终控 制在非常私人的领地,夫妻相敬如宾,而不会像

30、西方社会中的夫妻般, 愿意在公开场合自由地表达对彼此的感情。这便是传统中国夫妻的一个 典型性格。思考与讨论:读完今天的内容后,想必你对于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和其对于家族、 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那么,请独立思考后和 大家探讨下面的儿个问题:差序格局是否仍然对现今的社会产生影响是怎样的影响微信中的朋友圈是否是自我主义的产物为什么现今的逼婚现象是否可以用书中的观点加以解释若能,请解释;若不 能,请自行考究。Nall男女有别(上)今口导读在看古代剧时,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忠臣哭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后,果真抹脖子了 幕后的那双手,究竟是谁今天,你

31、将找到答案。 在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单线发展的。这种感情限制在 少数不同的人之间。这些人并不一定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而更可能是 一种根据生活或事业需要发展起来的关系。而乡土社会是靠亲密的血缘 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人的相互行为的,感情是建立在血缘 和共同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在乡土社会,一个人的社会范围儿乎从出生 就已基本固定,血缘氏族决定了他的社会范围的伸缩。这种社会联系是 长成的,熟悉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生成的,也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 人才能真正理解这种天然的感情。在乡土社会,共同生活的人不能互相充分了解的原因往往是个人生理上 的差别。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孩子和孩子之

32、间并没有巨大的隔 阂,在实际生活中,男人、女人、孩子会分别找到各自的消遣和精神上 的伙伴,他们可以结成天然的联盟。但在男人和女人之间,却永远存在 一道屏障,这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乡土社会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友谊是容易引起非议的,友谊只能在同 性、同龄人之间发展。但友谊和爱情有别,友谊可以停留在某一程度上 的了解而止步不前,也不一定会走向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发展为亲情。爱 情却是永不停止的追求,它索取和付出的程度远远多于友谊。爱情并不 以实用为目的,它不是经济生产,也不是事业,而是一种生命意义的不 断创造更新,追求灵与肉的高度契合。爱情需要不断地克服阻碍,它永 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从现

33、实意义上说,爱情是不切实 际的,而且它使一种社会关系不能确定,也影响到社会事业的顺利进 行。Nfl 12男女有别(下)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大致固定下来的,这种 社会关系不是自我发展创造的结果,而是依靠血缘关系决定的。乡土社 会的稳定性就建立在血缘关系的确定性之上。男女之间的爱情却不依赖 于血缘的确定性,它是个人自我发展的,与靠血缘决定的模式存在冲 突。建立在血缘确定性之上的社会关系,使得乡土社会更倾向于内部结 构的稳定,因而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而男女之间的爱情却是一种感 情上的激荡,它倾向于不断摆脱所有的外在束缚而走向自由。于是,在 乡土社会,对男女之间的关系就有了 “

34、男女有别”这种安排方式,使得 男女之间不发生感情的激荡而影响到家族结构的内在稳定。“男女有别”的原则将男女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即便是在兄弟姊妹之 间),从而不能走向爱情式的高度融合。这种隔离不仅是有形的,即所 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各自的区别。男女双方只在行 为上实现分工合作,而很少走向心理上爱情式的高度契合。男女有别的 界限使得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感情倾向于往同性方面发展,兄弟间的结拜 情义、妇女间的私密唠嗑,都是这种“男女有别”的原则对异性间感情 抑制后的结果。缺乏在男女两性之间追求契合的努力,使得中国乡土社会带有一种非常 现世的色彩,在实用精神的指导下,它抑制了男女爱情中“乌托邦

35、”式 的浪漫空想倾向。爱情在乡土社会扮演了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它消融 在承担政治、经济等诸多事务的“家族”这架大机器的齿轮之中。这并 不意味着即便在夫妻间也缺少感情的实质交流,而是说,从白然的男女 感情的正常流露而言,本应是激荡奔放的爱情,在乡土结构中却被有效 地加以抑制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个性的张扬 就会被遏制。在乡土社会,男女间的鸿沟是很难逾越的。原因是为了乡 土结构的稳定性而提出的“男女有别”原则,规定了男女感情并逐渐内 化为男人女人的心理自觉,已经使他们自然地遵守。因此乡土社会是一 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一个安稳的社会。Nfi 13礼治和法治现代法律观念区分了 “

36、人治”和“法治”,前者指的是个人随意性的裁 断。后者则依法律而行。但二者的区分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因为绝对的 “人治”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他很快就会遭到全体人的反对而难以 持续。假设一个完全任意而行的暴君,他独断专行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意 见,那么他很快就会被身边的人推翻。“法治”也不能从字面意思上去 理解,因为法律本身是人制定的,而法律本身不可能自己断案,它仍需 要人来付诸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相辅而 行的,不可绝对分开,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指称这两个概念时,二者在“人”和“法”的分量上各有轻重,在维持秩序时所侧重的原则不同而 BO乡土社会依靠的是“礼治”。所谓“礼”,其实就

37、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 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一定的社会任 务,而它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中各个成员的不同生活需求。为了实现 这一目的,社会中的成员需要进行协作。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法 律和礼还是有所不同。区别就在于二者依靠的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它的实行依靠国家权力的推行,以及国家暴力机构 (监狱、警察、军队等)作为它最终有效的保障。法律的有效性最终依 靠的是国家强制力。而“礼”却并不是依靠国家权力机构来推行和维 持,它依靠的是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传统是社会生活经验所得, 它并不需要特定的契约条文,也不依赖暴力机构来最终执行。N214礼治秩序乡

38、土社会依靠的主要是经验,而不是现代社会中的契约法律。乡土社会 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很少发生大的变动,上一代人的 经验所得对于下一代的人的生活仍然有效。年轻人遇到生活上的疑惑时 只需向长辈请教,获得的经验教训仍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在 乡土社会中,“传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经验和习惯,在一代代人 的生活中不断重复并传递下去。重要的是“保存”这一传统,而不是不 断寻求创新。乡土社会中的“礼”也是从经验得来,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习惯性的仪 式。“礼”并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在群体中推行的,而是通过不断地教 化,在每个人心中培养起敬畏之情,从而形成自觉而自然的行为流露。“礼”的运作是主动

39、的,它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潜移默化式的。法律是 从外对人加以限制的,如果一个人犯了法,他受到的惩罚是特定权力机 构推行的结果。“礼”也不同于道徳,道徳的范围只在一个人的内心, 是精神层面的事情,而“礼”则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并内化为一套做人 行事的标准传统。“礼治”是一套传统,这套传统建立的前提是它能够应付当前生活中的 种种问题,如果它不再能满足生活中的需要,那么这套“礼”势必要予 以修正,茯至被新的东西替换。乡土社会中的“礼”是一个悠久而有效 的传统,它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证明了本身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因此能 够继续传承下来以维持社会的秩序。现代社会并不能依靠“礼治”而 行,因为现代社会并不建立在一

40、个共同而悠久的传统之上,它的成员来 自不同的地域,各自携带着不同的地域传统。而且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 变迁的社会,其成员和环境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因此并不具备传统“礼 治”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现代法律的契约精神来重新加以 规范,并以权力机构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礼治”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伦理结构。它凭经验而行,并 以血缘的亲疏远近来确定每个人应当处的位置。“礼治”是依靠经验而 逐渐累积下来的传统,在这一传统之下,长辈的地位就势必被推重,因 为长辈有相对较长的生活经验,也更熟悉这套传统的运作方式,更明白 如何使传统在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但“礼治”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的“人治”。长辈并

41、不能在这套传统内独断专行,他仍然服从于这套传 统,而乡土社会中的人也正因长辈对于传统的熟悉和理解才推重他们的 地位。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传统很难保存,因为传统的有效力量只在相对固 定的情境中发挥作用。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化的,使得传统很难应付不断 冒出的新问题。所以,现代社会并不会推崇长辈的经验,而需要社会全 体成员的重新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这也就是现代所谓“法 治”精神的来源。“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类似于“人治”,但“礼治”并不等于“人治”。在自由度上,“礼治”比“人治”要弱,因为在“礼治”下每个人都要服从传统 的“礼”,而“人治”中的人也许比前者更为任意

42、。礼治是建立在传统 上的一整套社会秩序,仿佛是一张巨网,笼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但毕 竟只是传统乡土社会的特色。思考与讨论:读完今天的内容后,想必你对于礼治秩序及其指定的“男女有别”原则 己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请回答下面的儿个问题:你是否注意到乡土社会中的男女关系说说你自己的观察体会(注:关 于乡土社会的文字和影视可以作为观察的素材)。你认为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试作说明,可分点分 类。“礼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归纳。Nq 15礼治之衰今口导读在昨天的内容中,我们了解了礼治与法治的区別,那么在乡土社会中,礼治和法治是如何更替长老统治如何在无为政治之下发挥作用又有哪两 种权力结构今

43、天的阅读,将带你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乡土社会主要依靠的是“礼治”,但礼治并不是现代的依法治国,也不 是个人式的独断专行。礼治是每个人主动服从传统,这套传统潜移默化 地规范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守规矩”是乡土社会的潜在规 则,而这套规矩就是每个人从小在这个环境中接受的做人行事的基本原 则。每一个成年人,从常理上说,都应当熟悉这套规矩,并内化为生活 的习惯,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类、“不懂事”。礼俗在一个人心中形成习 惯后,就会主动遵守,维持礼俗的力量便是自己身内的良心。礼治在理想状态下是每个人有高度的自觉和自律,每个人都自行遵守规 矩,而不需要外在的强制力或监督。但这毕竟只是理想。社会中不可能

44、 每个人都那样自觉自律,从不自觉到自觉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教化阶段, 而且教化也不一定都保证有效。教化有时是失败的。但为了维持社会结 构的稳定,势必要继续推行教化的过程,不管是用法律的威慑力还是道 徳的劝诫,教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知法懂礼,从而保 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会相互妨碍。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规则,因为现代社会是瞬息万变 的。为了不断适应新情况,法律必须要不断地修改,因此法律会变得越 來越庞大而细化,一般人己经很难掌握其中的内容,于是出现了法律专 家:律师。律师这一职业就是为了给有需要的人提供法律方面的解答和 咨询,从而帮助他们因时因地地解决实际问题。这已经是现代社

45、会中不 可或缺的职业。但法律并不是乡土社会的支柱理念,律师在乡土社会是 被歧视的,因为他们会认为律师是一种依靠别人之间的摩擦来谋取利益 的人。乡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是比较固定的,它维持秩序的方式仍然是 传统的礼俗。礼俗儿乎总是一套固定的规则,并且在一代代人之间传 递,很少会发生实质性改变。礼治制度下,违反礼治的被认为是那些不 守规矩的人,而裁决考却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乡绅,裁决的标准也仍然是 传统的那些“规矩”。乡土社会的裁决方式不是现代法律制度下的“民 主”,而带有“威权”的性质,裁决者凭着自己的资历和声望对不守规 矩的人进行一番教训,双方时常就“和解” 了。Nfl 16法治之始现代法律是从西方引

46、进的,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有很大差别。法律观 念是将所有人置于同一标准之下,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而乡土社会的伦 理观念是承认一个“差序”,对不同关系的人予以不同的对待,因而没 有西方那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法治观念推行起来很不容易。乡土社会的 人仍害怕打官司,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麻烦事,因而主动与官方(衙门) 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与官方牵扯上关系。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是,乡 土社会的人不愿了解现代法律的观念,而宁愿过着自己无拘无束的自在 小口子,他们做人行事仍是遵守传统的伦理标准。这就使传统“礼治” 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 中,传统的“礼治”不能解决现实的新问题,而

47、现代“法治”观念又很 难在乡土社会中推行,使一些传统上认为“不规矩”的人有了可趁之 机,他们可以游走在“礼治”和“法治”之间,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 益。这又使得乡土社会对现代“法治”在心理上加以拒绝,因为他们会 认为,所谓“法治”其实是在包庇那些“不规矩”的人,因而是一套“恶法” O乡土社会不是依靠法律来运作的,因而也不需要律师,但乡土社会的“礼治”已经开始瓦解,它不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法 治”观念开始在此推行。“法治”观念要在乡土社会确立,首先,需要 在“礼治”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法治的正当性,取得乡土社会人民在心理 上的认同与接受。否则,新的观念尚未建立,旧的观念已经开始崩塌, 将更

48、加破坏乡土社会的原有结构。“法治”毕竟也是需要人来践行的, 那么践行的人也仍然要尊重乡土社会的固有传统,因此,“法治”和“礼治”的结合也许是一条较好的路经。N217两种权力结构传统上,权力的两极可以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掌握 了统治的权力,而被统治者则被权力所管辖。这是传统社会权力结构的 典型特点。传统社会,从原始社会以来,权力的获得都是从暴力取得, 所谓Power is Right” (即横暴权力),就是说掌握“权力”的人即“权利”的享有者。这套机制的逻辑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谁可以 在强力上征服别人,谁就可以让被征服者为自己服务。但“弱肉强 食”、“胜者为王”并不是一套自圆

49、融贯的逻辑,因为一个人并不能始 终保有强力,他手中的强力终有一天会衰退,于是他就会被另一个比他 更强大的人推翻,从而进入新的“弱肉强食”的循环。历史上,依靠革 命发家的王朝终会被新的革命推翻,使得历史仿佛是“一治一乱”这种 怪圈的循环。因为以力量征服别人,并不能使别人心服口服,只是暂时 被打败而已,心里仍有不甘心。为了压制这种不甘心以防打击报复,征 服者必须重新使用强力来震慑这种不满情绪,从而进入新的“统治一被 统治”的对抗,直到进入下一个循环。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与传统有别,不是“从上而下”式的统治模式,而 是公民之间的契约协作,每个人都是统治者,每个人也都是被统治者。 国家并不属于某一个人或

50、某些少数人,而是属于所有人,每个人都享有 平等的权利,也承担平等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其他人之上。公 民将自己的某些权利委托给少数人,让他们以“代理人”的身份管理这 个国家,代理人也就是其他人的“公仆”。当代理人侵犯到其他人的权 利或者代理人试图凌驾于别人之上时,人民有权要求将他撤换。在契约 精神的指导下,每个人都是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互不侵犯的。如果有 人不遵守契约(法律),就会有在契约精神指导下成立的权力机构来予 以制裁。Nfl 18无为政治之因传统社会和现代法治社会在权力上的最大不同是利益的主体。权力是跟 随着利益的,有利益之处势必要发生权力的分配与争夺,掌权者千方百 计地握紧手中的

51、权力一定是跟自身的利益有关的。传统社会的统治者是 最高权力的掌握者,也占据着利益的最大份额。他握紧手中的最大权 力,以保证自己可以永享最大利益。换句话说,他握紧权力是为了满足 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并可以为了这一己之私而尽可能地压榨其他人。传 统的掌权者靠暴力革命发家致富,但利益的分配仅仅只是身边的极少数 人,革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但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力属于所有公民, 谁也不可独享,也不可滥用。它的利益分配在原则上必须照顾到所有 人,权力的运作也必须是协商进行,而不是一个人的好恶。乡土社会的权力既不是依靠暴力,也不是现代契约式的。乡土社会因为 是小农经营,每家每户基本上自给自足,很少需要帮助,所以

52、在第一种 暴力压榨下,势必不能承担重负,到一定阶段便要发生新一轮的革命起 义。因此对此有一定自觉的皇帝,不会对农业经济进行过重的压榨,而 始终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天子与乡土社会之间又隔着无限远的距离, 中央权力不能总是有效地控制地方,因而乡土社会基本采取的是一种内 部自我调节的权力模式。但乡土社会也没有出现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分工 大生产,因而没有出现类似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它的核心仍然是 传统的“礼治”。而礼治在一般生活中也是相对松弛的,它近似于“无 为而治”。Nfl 19长老统治(上)乡土社会是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基层,权力在这里既不是纯粹地通过暴 力来维持,也不完全是现代民主的,因未经过全

53、体的民主协商合作。在 乡土社会中,既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社会 合作,它实行的是长老统治(PaternaliSn1)。长老,意味着在当地年龄 偏长又徳高望重的人。因为传统中国是建立在乡土社会之上的农业型社 会,所以在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老人自然扮演着最重要的 角色。在差序格局中,老人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这既是传统礼俗所规定的,也 是乡土社会的经验所造就的。乡土社会相对固定,面对的事务儿乎是代 代重复的,上一代的人的经验仍然可以指导下一代人的生活。年轻人在 遇到生活中的难题时,可以向老年人讨教,因为老人在处理这些类似的 问题上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因此在乡土社会中,老年

54、人自然会扮演仲裁 纠纷的角色。一方面,老年人为整个乡土社会所尊重,这是传统伦理道 徳所教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老年人具备年轻人所不具备的处理事务的 经验,因而可以掂量出不同事务的轻重缓急,从而做出适当的裁决。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老并非由官方任命,不受官 方差遣,也不必为官方维护;也并非全体公民赋予的。长老的权力是教 化性(文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专 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使用的是个人性的权 威来裁决社会事务,他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长老统治也并非空穴 来风,它仍然乡

55、土社会成员默认遵行的。“敬老”是乡土社会“差序格 局”下的重要伦理。长幼有序的标准是齿序,也就是年龄的大小,年龄 的大小意味着经验的多寡,而经验的多寡意味着在乡土社会中拥有的话 语权。N20长老统治(下)年龄、经验成为“差序格局”下伦理道徳传统的由来,因为在代代重复 的经验中,老人积累的经验能够给后辈提供切实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总 会被事实证明是相对有效的,于是老人就在乡土社会树立起了一种权 威,而这种权威可以弥散到整个乡土社会。但这种权威又不是暴力强制 力,而仅仅是一种威权,它依靠的是人们对长者的敬重和长者自身的人 生经验。在变化很少的社会中,文化基本是稳定的,很少出现新的问题。乡土社 会正是

56、这样一个社会,因此生活依靠的是一套传统的办法,传统的力量 是颠扑不破的。老年人代表了这种传统,因此在乡土社会真正起作用的 是一种“长老统治”。这种统治不是政治性的,因为它既没有系统的政 治制度的建构,也不依靠暴力机构来维持,也不发生“从上至下”式的 权力剥削。乡土社会实行的是一种无为政治,长老并不像皇帝一般整天 居高临下。长老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为没有人把长老视 为权力的真正拥有者。但在重大事务上,长老又被请出来发挥他的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他 也不凭自己的权威为自己谋利,他对社会事务的裁决儿乎是义务性的。他并没有对社会中的晚辈造成实质性的压迫,所以基本不会出现暴力革 命式“从下至

57、上”的权力更迭。整个乡土社会对长老是敬重的,对长老 的裁决也基本也不会有大意见,因为长老行使的权力只是教化性的。 思考与讨论:读完今天的内容后,想必你对于乡土政治的变更和轮廓已经有了笼统的 感知。那么,请思考并讨论下面的儿个问题: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如何理解乡土社会的“无为而治”它与现代社会有何区别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你怎么看待“长老”这 种角色N21血缘今口导读“血浓于水”、“远亲不如近邻”这两句话是否有矛盾怎样的时势能造 英雄名实的分离是由什么引起的欲望和需要该如何平衡 书中自有好答案。 血缘关系是一种天生的关系。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因为这是出 生之

58、前就存在的事实。血缘关系从出生以来就已经决定且无法更改,所 以血缘关系是所有关系当中最稳定的关系。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的社会 是稳定的,因血缘关系中的人是相对固定的。变动很大的社会不易成为 血缘社会,因为其中的成员不断变更,很难结合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 体。我们说一个社会的“稳定”,一般是指它的结构。稳定不是静止,一个 社会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说,就整体而言,这个社会的结构没有发生 大的改变。乡土社会也并非静止的,而是说人物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基 本可以保持同步。人一代代地过去,社会在一点点地变化,二者是协调 的,因而也就不会发生大的变动。血缘社会是以人在新陈代谢上的作用 一一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

59、定。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是个人不能选择的,它不需要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去考量抉择,它是先天的。在乡土社会中,这种先天形成的关系是最重 要且影响最大的关系。乡土社会按血缘分配各每个人的身份,决定他在 社会上的地位,而这种分配是乡土社会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方式。Nfi22地缘与血缘有别的是另一种结合方式,即“地缘”。“地缘”是空间地域上 的结合。人不可能永远待在一个地方,出于种种原因,生长在乡土社会 的人有时候仍要离开故土,奔走他乡,于是就开始了一个“细胞分裂” 的过程。这些离开原来集体的人,在另一个地方生息繁衍,并不断扩大 人口土地,重新成长为一个大族。如果这个新长成的群体能始终保持和 原来的血缘的联

60、系,那么仍属于原来氏族的一个分支。这种情况下,“地缘”还没有独立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还只是“血缘的空间投 影”。但如果迁徙出去的一支未能长成为一个大系而依附在别的部落之中,血 缘与地缘开始分离,那么新的地缘结构就形成了。在新的地缘结构中, 依附在别的血缘氏族中的新迁徙的家庭往往很难融入,不被接纳为“自 己人”。除非他们在当地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或愿意入赘”成为别人的 女婿,但他们往往很难娶到当地女子为妻。当地的土地也很难为这些“外地人”所获得,因为土地很少私人买卖,各族的土地都要经过全族 人的公开商量。因此,这些新来的“外地人”只好往商业方面发展。 乡土社会不重商业,因为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