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形式逻辑(金岳霖)读书笔记附目录: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作用第一节形式逻辑的对象第二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与辩证逻辑第三节形式逻辑的作用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特征 第二节概念与语词 笫三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四节概念的种类 第五节概念间的关系 第六节定义 什么是定义 真实定义 语词定义 真实定义与语词定义的关系 定义的规则 第七节划分 什么是划分 划分的规则 二分法 划分与定义的关系 习题 第三章判断 第一节判断的特征 笫二节判断与语句 第三节判断的种类 第四节性质判断及其相互关系 性质判断的形式E、I、O之间的真假关系第五节A、E、I、O的主项与谓项周延问题 第六节关系判断及其相互关系 关
2、系判断的形式 关系的对称性 关系的传递性 关系判断的量项 笫七节假言判断 第八节选言判断 第九节联言判断 第十节负判断第十一节各种复合判断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节模态判断第十三节儿种特别的判断形式 习题第四章演绎推理第一节推理的特征第二节推理的种类与演绎推理的特征第三节性质判断的推理:(一)直接推理 换质法 换位法 换质位法附性法第四节性质判断的推理:(二)三段论三段论的定义与组成三段论的规则三段论的格与式三段论的还原省略三段论与复合三段论有关三段论的儿个问题第五节关系判断的推理第六节复合判断的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 二难推理 儿种常见的以假言判断、选言判断和联言判断为 前提的推理笫七节模态推
3、理习题第五章归纳法第一节归纳法的特征第二节观察、实验与一些整理感性材料的方法 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笫三节简单枚举法与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完全归纳法第四节类比法第五节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第六节概率与统计概率统计方法应用统计方法时常见的错误第七节假说假说的性质假说的发展 假说的作用第八节归纳与演绎的关系习题第六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第二节同一律 第三节矛盾律 第四节排中律习题第七章论证笫一节论证及其作用 第二节论证的组成 第三节论证的种类 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第四节论证的规则 关于论题的规则 关于论据
4、的规则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第五节反驳 笫六节儿种不正当的论证和反驳的手法 习题 附录逻辑史资料 第一节弓I言第二节古话腊奴隶社会时期的逻辑学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斯多阿派与伊壁鸠鲁派的逻辑学说第三节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时期的逻辑学说 第四节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逻辑学说 培根的归纳逻辑波尔罗亚尔逻辑康德的逻辑学说穆勒的归纳逻辑莱布尼兹到布尔的数理逻辑第五节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 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荀况的逻辑思想 汉以后逻辑思想的发展第一章第一节pl-7读书笔记1 形式逻辑的定义: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 学。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区
5、别和联系联系:在具体思维中,两者相互依存区别: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思维形式可以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思维内容。形式逻辑的3个基本规律:同一律:如果一个思想反映某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这个客观对象如果一个思想是真的, 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它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矛盾律:一个思想不能既反应某客观对象而乂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一个思想不能既是真的 又是假的。排中律:一个思想或者反映某客观对象或者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一个思想或者是真的,或 者是假的。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1)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形式而不研究思维内容。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形式的真假条件,只研究当具有一个思维形式的思想是真的时 候
6、,具有另一个思维形式的思想是真的或假的;它不研究某一个具体的思想究竟事实上 是真的或假的。思维形式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是以事物的确实性和一些最简单的关系为客观基础的。(2)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如:定义、划分、实验、假说等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都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不同阶级的世界观会决定 形式逻辑的研究方向,而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第一章2、3节p7-13读书笔记1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的区别研究对象不完全相同形式逻辑的某些研究对象(如归纳、类比与假说)是数理逻辑未充分研究的。数理逻辑的某些研究对象(如一个公理系统的完全性与无矛盾
7、性)是形式逻辑所不 研究的。对于某些相同的研究对象,它们的研究重点也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形式逻辑用日常语言来表现思维形式以及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所用的方法是比较 直观的。数理逻辑主要用数学符号来构造逻辑系统,大量运用了形式化的数学方法。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及互补性数理逻辑是数学研究中的主要工具,形式逻辑是一般思维中的主要工具。但是两者 又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区别形式逻辑主要对思维形式本身进行研究,而辩证逻辑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 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中各种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只是真假值的关系,而不表现认识发展的顺 序与认识深化的程度,其中的思维形式是平列的。
8、辩证思维考虑到各种思维形式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把各种思维形 式相互隶属起来,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有机体系。但是,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形式逻辑的作用形式逻辑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必然是内容真实而形式乂正确的思维,而形式逻辑就是 关于正确思维形式的科学。形式逻辑能从已知推出未知。形式逻辑的规律是普遍有效的,从应用范围来说是没有局限性的;但它脱离实践, 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又是有局限性的。形式逻辑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提高我们说话与作文的明确性、 准确性和条理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形式逻辑在政
9、治论战中,也可以起一定的作用。第二章第一节概念的特征P14-19事物的属性定义: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事物与属性是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属性也都是有事物的属性。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形成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就分别地形成不同的类。 组成某类的哪些个别事物,叫做某类的分子。某类事物的特有属性,就是某类事物都具有而别的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某类事物的偶有属性,就是某类中的某些事物所具有但不是某类中所有事物都具有 的那些属性。本质属性:某类事物的有决定性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某类事物的派生的特有属性。概念A 定义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特征抽象性和
10、普遍性与感觉、知觉及印象的区别感觉.知觉及印象其特点是直观性与个别性,它们都是反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在 这些具体的形象中,事物的特有属性与偶然属性是混然不分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它只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而不反映事物的偶有属性。概念的分类真实概念: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概念。(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与真实概念 相应的事物)虚假概念:没有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概念。(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着与虚 假概念相应的事物)概念与判断、推理及论证的关系都是思维的形态b一方面,概念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基础,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另一方面,概念 又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结晶,概念又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的终结。第
11、二章 2-3 节 p20-27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1语词是表示事物或表达概念的一些声音或笔划。语词与概念的关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不用的语词可以表示同一的事物,表达同一的概念,而且同一的语词也可以表示不 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概念。语词的分类实词:表达概念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与量词等。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如介词、联词、语气词等。表达概念的虚词如联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形式逻辑中重要的语词联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形式逻辑要求概念的明确与准确,同时也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地与准确地应用语词。笫三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2、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任何概念都有内涵)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具体事物所组成的类。(虚假概念是没 有外延的)概念的内涵与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分别概念的内涵是属于思想方面的认识内容,它要以事物的特有属性为依据,并且日益 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而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属于事物方面的认识对象。概念的内涵不一定正确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不同概念的内涵可以分别反映同一类事物不同方面的特有属性。概念明确的涵义是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明确,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反映了哪些特有属性与表示了 哪些事物,这两者都是明确的。概念的准确就是指概念恰如其分地、不多不少地表示了我们所要表示的事物。概
13、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比规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比另一个概念b的内涵多,那么,a的外延就比b的外延少; 同时,如果d的内涵比b的内涵少,那么,a的外延就比b的外延多。概念的限制法和扩大法概念的限制法:通过逐渐增多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来逐渐减少概念的外延。概念的扩大法:通过逐渐减少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来逐渐增多概念的外延。从语言表达方面说,概念的限制法就是增加限制词的方法,概念的扩大法就是减少 限制词的方法,或者干脆另换一个恰当的语词。第二章 4-5 节 p27-41第四节概念的种类概念的分类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单独概念的外延是一个唯一无二的事物。(表达单独概念的词组中,包含有“这个”、 “那个”或“第一
14、个”等的词组,叫做墓状词)普遍概念的外延可以包含许多的事物。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就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舰队、工人阶级)非集合概念,就是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树木、军舰、工人)注意区分:集合概念(指一个具有单独概念的整体)、普遍概念(指同一类事物)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反映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概念。论域: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排中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任何一个事物,它必然是&或者非灸矛盾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任何一个事物,它不能同时既是a 乂是非灸相对概念与绝对概念相对概念:反映具有某种关系的事物的概念。(如兄弟、大、小)绝对概念:反映
15、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如金属、人民)第五节概念间的关系同异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同异关系,也就是表现在两个相应的类之间的同异关系。两类事物a、 b之间的同异关系,也就是a是或不是b这种关系。两个概念或类的五种同异关系全同关系(即重合关系、同一关系)如果所有a都是b,同时,所有b都是a,那么,a与b就有全同关系,或者说,a全 同于b,或者说,d与b是全同的。上属关系如果所有b都是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d与b就有上属关系,或者说,a 属于b。(或称作a是b的上位概念)下属关系如果所有a都是b,但是,有的b不是a,那么,&与b就有下属关系,或者说,&下 属于b。(或称作a是b的下位概念)交义
16、关系如果有a的是b,而且,有的d 乂不是b,而且,有的b 乂不是那么,a与b就 有交义关系,或者说,a交义于b,或者说,a与b是交义的。(或称作部分重合关系)全异关系如果所有a都不是b,同时,所有b都不是a,那么,a与b就有全异关系,或者说, a全异于b,或者说,&与b是全异的。(或称作排斥关系)全异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矛盾关系对于下属于C类的a与b两类说,如果a类与b类有全异关系,而且a类与b类之 和等于C类,那么,&与b就有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对于下属于C类的d与b两类说,如果a类与b类有全异关系,而且a类与b类之 和少于C类,那么,a与b就有反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或两个类d与b有矛盾关系或反
17、对关系,那么,a与b就必然有全异关 系;但是,、作a与b有全异关系时,a与b不必就有矛盾关系,也不必就有反对关系。第二章第六节定义 p41-58开篇提岀两种逻辑方法:定义与划分1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 逻辑方法。定义的组成被定义项:其内涵被揭示的概念。定义项:用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概念。定义联项:表示被定义项与定义项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概念。如:人就是能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其中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依次为“人、能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定义的作用总结与巩固对某事物的认识检查概念是否明确对事物的认识与概念更加明确传达概念总的来说,就
18、是明确概念。真实定义真实定义: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定义。(或称事物定义)属加种差的定义:定义项是山属与种差组成的定义。因果定义和发生定义都属于属 加种差的定义。形式逻辑要求,在一般情形下,我们做出一个真实定义时必须揭示事物的属加种差。 但是,形式逻辑并不要求,我们在说话与写作时,非把属加种差都说出或写出不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或说明语词的意义的定义。(或称名义定义、名词定义)语词定义分两种:一是说明的语词定义(对已确立的语词意义的说明,是一个对语 言意义的判断),二是规定的语词定义(语词的使用者对某个词语意义所给予的规定, 是语词使用者的主观决定)。真实定义与语词
19、定义的关系区别a语言表达方面,真实定义的被定义项,它表示了一类事物,也表达了一个概念; 而语词定义的被定义项只表示它自身而不表示别的事物,从而也不表达关于别的事物的 概念。真实定义的定义联项是“就是”,表示必然联系;语词定义的定义联项是“表示”, 是人为规定的关系。在独立于定义项的情形下,真是定义的被定义项是有意义的,语词定义的被定义 项却是没有意义的。真实定义都是关于事物的判断,总是真的或假的;语词定义,却不是一个关于事 物的判断,是没有真假问题的。说明的语词定义是一个关于语词的判断,而不是一个关 于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判断。联系一个真实定义必须假设或根据于一些有关的语词定义。同时,当我们得到
20、一个真实 定义后,我们乂可以由此作出一个新的语词定义。定义的被定义项却是没有意义的。定义的规则定义项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即避免循环定义:一是定义项直接包括了被定义项;二是定义项间接包括了被定义 项(容易犯的错误)。定义项,除非必要,不应包括负概念。定义项中不能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的,但不适用于语词定义,但却有是 否正确反映了某个语词已确立的意义的问题。常见:定义太宽、定义太窄第二章第七节划分p59-64划分的概念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儿个小类的逻辑方法,也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儿个种 的逻辑方法。划分和分解的区别划分体现了属与种的关系,而分
21、解体现的是具体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划分的规则划分的各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子项互不相容,就是说,各个子项之间都有全异关系。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即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划分标准进行。二分法把一个母项划分为两个子项,一个子项具有某种属性,而另一个子项恰好缺乏这个 属性,这样的划分就是二分法。划分与定义的关系划分是明确概念的外延,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但是两者乂是联系,都能相互提 供一定的条件。总的来说这一节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基本不用看例子就能弄懂相关的知识点了。第二章的习题请大家讨论指正P. 64Ol概念的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概念的作用: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22、)1.02明确和准确使用概念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法、概念的扩大法、定义、划分。明确和准确使用概念要注意的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明确,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反映了哪些特有属性与表示了哪些 事物,这两者都是明确的;概念恰如其分地、不多不少地表示了我们所要表示的事物。1.03语词与概念的关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不用的语词可以表示同一的事物,表达同一的概念,而且同一的语词也可以表示不 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概念。04概念的内涵与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分别:概念的内涵是属于思想方面的认识内容,它要以事物的特有属性为依据,并且日益 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特有
23、属性;而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属于事物方面的认识对象。Oo指出下列各概念的内涵和某些外延鸟内涵: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身披羽毛。某些外延:鸵鸟、企鹅、天鹅中国文学家内涵:在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创作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 且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人。某些外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钱钟书、沈从文、梁 实秋、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周作人、朱自清1.06第一个是内涵方面,第二个是外延方面1.07限制:学校一小学概括:学校一教育机构限制:剧本一台词概括:剧本一戏剧艺术1.08第一个正确,依次有上属关系。第二个错误,任意两个概念都是全异关系。1.09依次为:单独概念单
24、独概念绝对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 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单独概念普遍概念 正概念与负概念 单独概念1.10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同异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同异关系,也就是表现在两个相应的类之间的同异关系。两类事物3、b之间的同异 关系,也就是d是或不是b这种关系。关系依次为:下属关系交叉关系前两个是反对关系,分别与“动物”之间为下属关系后两个是上属关系,前两个是全异关系,第一个和第三个是全异关系1. 11两个概念的矛盾概念与反对概念依次为:非中国人美国人资产阶级工人阶级1.12论域: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矛盾(2)科学概念所对应的语词1. 13区别比语言表达方面,真实定义的被定义项,
25、它表示了一类事物,也表达了一个概念; 而语词定义的被定义项只表示它自身而不表示别的事物,从而也不表达关于别的事物的 概念。真实定义的定义联项是“就是J表示必然联系;语词定义的定义联项是“表示J 是人为规定的关系。b.在独立于定义项的情形下,真是定义的被定义项是有意:义的,语词定义的被定义 项却是没有意义的。真实定义都是关于事物的判断,总是真的或假的;语词定义,却不是一个关于事 物的判断,是没有真假问题的。说明的语词定义是一个关于语词的判断,而不是一个关 于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判断。真实定义: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或说明语词的意义的定义。1. 14 (1
26、)语词定义(2)真实定义(1)错误。定义项直接包括了被定义项(2)错误。定义项间接包括了被定义项(3)正确(4)错误。定义太宽(5)错误。包含非必要的负概念。(6)错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7)错误。定义太宽(1)不符合,循环定义(2)不符合,这是“划分”(1)错误。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即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2)错误。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划分标准进行。(3)错误。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划分标准进行。(4)错误。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即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18不是二分法改:生物分为自养型生物和异养型生物。1.19 (1)明确了 “战争”的该概念,用了定义、划分、概念的限制 法的方法。(2)明确
27、了 “集中统一”的该概念,划分的方法第三章判断第一节判断的特征p68-741定义: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也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态。对客观事物情况的判断,是来源于实践,乂返回去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判断的真假是有客观标准的。判断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感觉知觉。概念与判断概念是判断的因素,而判断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实虚与判断的真假不是同等的。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语词或词组,而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却是语句或一组语句。判断的形式也是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在思想上的放映。“所有S都是P”这个判断形式,就反映了 S类的全部分子都具有P属性,或者,S 类包含于P类。.判断的恰当性个判断是恰当
28、的,这就不只要求这个判断符合客观事物的惜况,而且还要求这 个判断恰如其分地符合客观事物的情况。要做出恰当的判断,就应当全面地研究事物的情况,发展的看问题,分清主次。形式逻辑只研究判断的形式方面的特性:具有哪种形式的判断放映哪种类型的事 物情况;在什么样的事物情况下,这种判断是真的;在什么样的事物情况下,这种判断 又是假的。第三章第二节判断与语句p74-77判断与语句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判断的形成与存在,要依附于语句;判断的表达,也要借助于语句。区别判断是断定客观事物情况的思想。如果两个判断所断定的客观事物与事物情况是相 同的,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相同的;否则这两个判断是不同的。语句是一组表示事物情
29、况的声音或笔画。如果构成两个语句的声音或笔画是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语句就是相同的,否则这两个语句就是不同的。两者的表达方式同一的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语句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一个农民画家的画展已经开幕了。-一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画家只有一个,另一种是该画展是专为农民画家举办的,画家有许多。直陈语句直接地表达一个判断。在某种具体情况下,其他语句可以间接地表达一 个判断。如北京多么美丽啊!”在任何民族语言中,总有一些语词具有儿个不同的意义,也总有一些语句结构容许 儿个不同的解释。因此,我们要决定一个语句表达什么判断,就必须根据这个语句出现 的具体环境。第三章第三节 判断的种类p7
30、7-80、概念变项“所有S是P”这个判断形式中,“S”与“P”可以代表任何的概念,叫做概念变项。二、判断变项“如果P,那么q”这个判断形式中,“P”与“q”可以代表任何的判断,叫做判断 变项。三、判断的分类大致上分为两个大类:非模态判断、模态判断第三章第四节 性质判断及其相互关系P80-95一、简单判断就是不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二、性质判断就是断定某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其中表示某事物的那个概念,叫做主项。表示某性质的那个概念,叫做谓项。如:黃继光是勇敢的。“黄继光”是主项,“勇敢的”是谓项,“是”是联项。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其中“所有”是量项。(1)单称肯定判断断定一个个别事物
31、具有某性质的判断。(2)单称否定判断断定一个个别事物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之间具有矛盾关系。(3)全称肯定判断SAP或A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具有某性质。(4)全称否定判断SEP或E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不具有某性质。(5)特称肯定判断SlP或I断定在某类事物中有事物具有某个性质。如:有金属是液体。(6)特称否定判断SoP或O断定在某类事物中有事物不具有某个性质。三、A、E、I、0的Jl假关系SAP与SOP的真假关系其中一个真则另一个假,一个假另一个真,即矛盾关系。SAP与SlP的真假关系当SAP真时,SlP-定真;但是当SAP假时,SIP真假不定,即差等关系。SAP与SE
32、P的真假关系其中一个真,则另一个假,但是其中一个假,则另一个的真假不定,即反对关系。SlP与SOP的真假关系其中一个真,则另一个的真假不定;但是,其中一个假,则另一个一定真,即下反 对关系。SEP与SlP的真假关系矛盾关系SEP与SOP的真假关系差等关系。attachment二232784逻辑方阵假设了判断中的主项S所表示的事物是存在的。当S所表示的事物不存在 时,逻辑方阵就不能成立。第三章笫五节A、E、I、0的主项与谓项周延问题P95-99一、周延的定义一个判断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就是说,这个判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 的全部外延。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不周延的,就是说,这个判断没
33、有断定了主 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注意:山于在判断中对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的断定,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中主 项外延与谓项外延之间的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客观世界中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 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主项与谓项 的周延。周延问题是关于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问题。在一个判断中,我们断定了或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这是我们 对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认识内容;而 在客观世界中主项外延与谓项外 延之间的关系,却是我们的认识对象。我们说,一个判断断定(或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这是就判 断形式说的,而不是就一个个别的具体判断说的。二A、E、I、O的主项与谓项
34、周延问题全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特称判断的主项都是不周延的。否定判断的谓项都是周延的。肯定判断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LattaChment=233046.单称肯定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情形,同全称肯定判断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情形是 完全相同的。单称否定判断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情形,同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 延情形也是完全相同的。第三章笫六节关系判断及其相互关系P99-105一、关系判断的形式1定义关系判断,就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判断。2 二项关系、=项关系关系可以存在于两个事物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两个以上的事 物之间。例如,“山东 在河北与江苏之间”,这里“在之间”就是三个事物(山东,河北
35、与江苏)之 间的一种关系。存在于两个 或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叫做二项关系,存在于三个或三种事物之间的 关系,叫做三项关系。关系的成分在一个关系判断中,有三个不同的成分。一个是关系(即谓项),一个是关系项(即 主项),一个是量项。有的甲班同学批评所有乙班同学。这个关系判断,其中“批评”是关系,具有这个关系的“甲班同学”与“乙班同学” 是关系项。“屮班同学”在前面,叫做关系前项,“乙班同学”在后面,叫做关系后项。“有的”与“所有”是表明关系项的数量的,是量项。二、关系的对称性1关系的对称性问题就是研究当一个事物d与另一个事物b之间具有R关系时,是否b与a之间也具有 R关系,换言之,就是研究当aRb
36、真时,bRa是否也是真的。三种情况当aRb真时,bRa就一定是真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说:关系R是对称的。当aRb真时,bRa就一定是假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说,关系R是反对称的。当aRb真时,有时bRa是真的,有时b Rd 乂是假的。在这种悄形下,我们就说, 关系R是非对称的。三、关系的传递性1关系的传递性问题就是研究:当一个事物d与另一个事物b有R关系,并且b 乂与另一个事物C有R 关系时,是否a与C也有R关系。换言之,就是研究当aRb真而且bRC真时,aRc是*是 真的。三种情况当dRb真并且bRc真时,aRc就一定是真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说,关系R 是传递的。当dRb真而且bR
37、c真时,aRc就一定是假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说,关系R 是反传递的。当aRb真而且bRc真时,有时aRc是真的,但有时aRc 乂是假的。在这种情形 下,我们就说,关系R是非传递的。四、关系判断的量项在一个两项的关系判断中,有一个关系前项与一个关系后项。关系前项可以是单 称的(一个单独的概念),也可以是全称的(一个普遍概念前面加上“所有”),也可以 是特称的(一个普遍概念前面加上“有的”)。关系后项也可以是单称的或者全称的或 者特称的。关系判断的周延问题同性质判断一样,关系判断中的关系项,也有周延的问题。如果一个关系判断断定 了一个关系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个关系项就是周延的;否则是不周延的
38、。全称与单 称的关系项,都是周延的;特称的关系项,是不周延的。第三章第七节假言判断PIOo-114一、复合判断(非模态判断的一种)定义复合判断就是这样的判断,它包含了其他的判断,并且它的真假决定于它所包含的 判断的真假。分类复合判断主要有下面儿种:假言判断、选言判断、联言判断与负判断。假言判断假言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事物情况P存在,事物情况q就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 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一种复合判断,它是由两个判断组成的。用P, q分别地代表这两个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就是:如果P,那么q。 在“如果
39、”后面那个判断,叫做前件;在“那么”后面那个判断,叫做后件。当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它的前件与后件就有下面三种真假情况:前件 真,后件也真;前件假,后件真;前件假,后件假。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 假的,它的前件与后件的真假情况就是:前件真,但是后件假。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如果事物情况P不存在,事物情况q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P是q 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个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的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一种复合判断。它是由两个判断组成的。用P , q代表两个 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就是:只有P,才5 “只有”后面那个判断,叫做前件, “才
40、”后面那个判断,叫做后件。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它的前件与后件就有下面三种真假情形:前 件假,后件假;前件真,后件真;前件真,后件假。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它的前件与后件的真假情形就是:前件假,后件真。C.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个事物情况P是另一个事物情况q的充分必要条件,这就是说,P既是q的充分条 件,P又是q的必要条件;这也就是说,当P存在时,q就存在,同时,当P不存在时, q就不存在。充分必要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个事物情况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判 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是: 如果而且仅仅如果P,那么q。P当且仅当q。如果而且只有P,才(或就)Qo从前
41、件与后件的真假来考虑,如果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它的前件与 后件有下面两种真假情形:前件真,后件真;前件假,后件假。如果一个充分必要 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它的前件与后件,也有下面两种情形:前件真,后件假;前 件假,后件真。普遍的规律: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q就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q是P的必 要条件,那么,P就是q的充分条件。这也就是说:如果P,那么q。只有Cb才p。“如果2+2=4,那么,雪是白的”,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仅从前件与后件的真 假关系看,这个假言判断显然是真的。但是,在实际思维中,人们却认为它是无意义的 棋至是假的。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实际思维中的假言判断具
42、有丰富的意义上的联 系。而这个丰富的意义上的联系,我们上面对假言判断的分析并没有充分反映出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个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的判断。笫三章笫八节选言判断(2)选言判断定义: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在儿个事物情况之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选言支选言判断所包括的判断,叫做选言支。选言支至少是两个,但是,可以多到好儿个。 在“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这个选言判断中,就包括了 “你说错了 ”与“我听错 了”这两个选言支。选言支的关系分类一种情形是:各个选言支所表示的事物情况,可以有两个甚至全部都同时存在。这 样的选言支,叫做相容的选言支。另一种悄形是:在各个选言支所表示
43、的事物惜况中,只能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不 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情况同时存在。这样的选言支,叫做不相容的选言支。选言支的穷尽问题如果一个选言判断的所有选言支,分别地断定了事物所有的可能情况,那么,这个 选言判断的选言支就是穷尽的;反之,就是不穷尽的。选言判断的分类与真假包含相容的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就是相容的选言判断。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在选言支所断定的各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是 存在的,或者说,要求至少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相容的选言判断,在汉语中,常用下面的形式:P或q。P或者q。例如: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他发烧是山于肺炎或者山于肺结核。包含不相容的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就是不相容的
44、选言判断。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有一个也只有一个选言支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 存在的,或者说,要求有一个也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在汉语中,常用下面的形式:要么P,要么QO例如:要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么走资本主义道路。要么是唯物主义,要么是唯心主义。f选言支的省略两个选言支的主项,有时可以是相同的;两个选言支的谓项,有时也可以是相同的。 在这种情形下,为了表达简便,我们可以省掉一个主项或一个谓项。作者:CalniO发布日期:2009-4-24第三章第九节联言判断(3)联言判断定义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儿种事物情况都存在的判断。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夭好起来。就是一个联言判断
45、,它断定了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与“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这两 种事物情况都存在。联言支联言判断是一种复合判断。联言判断所包含的判断,叫做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括两个联言支,也可以包括好儿个联言支。联言判断的形式联言判断的形式是:P,也 Qo又P又q。P并且Qo不但P,而且q。既P又q。虽然P,但是QO联言判断的真假一个真的联言判断,要求各个联言支所断定的事物情况都存在,也就是说,要求各 个联言支都是真的。只要有一个联言支所断定的事物情况不存在,只要有一个联言支是 假的,联言判断就是假的。例如,“他既聪明,他乂很用功”这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就要求:“他聪明”与“他 很用功”这两个联言支都是真的。
46、如果“他聪明”与“他很用功”这两个联言支中有一 个假或两个都假时,“他既聪明,他乂很用功”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联言支的省略两个联言支的主项,有时可以是相同的;它们的谓项,有时也可以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表达简便,我们可以省掉一个主项或谓项。曹丕是个文学家,曹植也是个文学家”,其中两个联言支的谓项是相同的。这样 的联言判断,为了表达上的简便,常常省掉了一个联言支的谓项,而把它说成:“曹丕 与曹植都是文学家。”作者:CalniO发布日期:2009-4-24第十节负判断(判断的否定)复合判断的笫四种类型,也是最后一种(4)负判断定义一个判断P的负判断,就是这样一个判断,它否定判断P所 断定的
47、事物情况。也可 以说,一个判断P的负判断,就是否定判断P的那个判断。例如,“并非曹操父子都是大军事家”,就是“曹操父子都是大军事家”这个判断 的负判断,它否定曹操父子都是大军事家这个事物惜况,它也否定了 “曹操父子都是大 军事家”这个判断。形式在汉语中,一个判断P的负判断常使用下列语言形式:并非Po并不P。非Po不是PO不PoP是假的。一个判断与它的负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矛盾关系。例如,如果“曹操父子都是大军事家”这个判断是真的,那么,“并非曹操父子都 是大军事家”这个负判断就是假的。同时,如果“曹操父子都是大军事家”这个判断是 假的,那么,“并非曹操父子 都是大军事家”这个负判断就是真的。
48、C. 6种等值关系“并非这个S是P”等值于“这个S不是P” o例如,“并非张同志错了”等值于“张同志没有错”。“并非这个S不是P”等值于“这个S是P” o例如,“并非张同志没有错”等值于“张同志错了”。“并非所有S都是P”等值于“有的S不是P”。例如,“并非所有人都是活到一百岁的”等值于“有人不是活到一百岁的”“并非所有S都不是P”等值于“有的S是P” O例如,“并非所有胎生动物都不是在水中生活的”等值于“有的胎生动物是在水中生活的”。“并非有的S是P”等值于“所有S都不是P” O例如,“并非有人是长生不老的”等值于“所有人都不是长生不老的”。“并非有的S不是P”等值于“所有S都是P”。例如,
49、“并非有的金属不是有光泽的”等值于“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SAP的负判断,等值于SOP,而不是等值于SEP , SIP的负 判断,等值于SEP,而不是等值于SOP。作者:CaIniO发布日期:2009-4-28第三章第十一节各种复合判断之间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非常重要,如果说前面概念不实用的话,那么这里讲的复合判断的逻 辑关系就能实实在在的指导我们的生活了!这些原则可以避免我们少犯形式逻辑上的错 误!一、支判断复合判断中包含着一些判断;一个复合判断所包含的那些判断,叫做这个复合判断 的支判断。包含在复合判断中的支判断,本身可以是一个简单判断,也可以是一个复合判断。二、各种
50、复合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 P或q”,等值于“如果非P,那么q” o“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等值于“如果不是你说错了,那么就是我听错了”。“如果p,那么q”等值于“并非(P而非q)” o“如果金属遇热,那么金属就会膨胀”等值于“金属遇热而不膨胀是没有的”。“并非(P或q)”等值于“非P并且非q” o“并非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等值于“你没有说错,并且我也没有听错”。“并非(P并且q)”等值于“非P或非q” o“并非价廉而物美”等值于“价不廉或者物不美”。否定一个选言判断,结果得到一个联言判断;否定一个联言判断,结果得到一个选言 判断。这些规律应特别记住,一般人常常犯这方面的逻辑错误。(5)
51、“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p而且(或但是)非q”。“并非如果张同志发烧,那么张同志就患肺炎”等值于“张同志发烧,但是张同志 却不患肺炎”。第三章第十二节模态判断一、定义模态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例如:水可能结冰。帝国主义必然灭亡。都是模态判断。前一个模态判断,断定了水结冰这个事物情况的可能性。后一个模 态判断,断定了帝国主义灭亡这个事物情况的必然性。二分类必然判断和可能判断断定了事物情况的必然性的模态判断,叫做必然判断。断定了事物情况的可能性的模态判断,叫做可能判断。客观判断和主观判断客观的模态判断,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模态判断。主观的模态判断, 是反映
52、人们认识的不同确实程度的模态判断。三模态判断的形式四种形式对于“必然p”与“可能p”这两个模态判断。我们还可以加入否定的概念。这样, 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四种模态判断:必然肯定模态判断:必然P。必然否定模态判断:必然非P。可能肯定模态判断:可能P。可能否定模态判断:可能非P。“必然P, “必然非P, “可能P”与“可能非P,这四种模态判断之间的关系,同 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相互关系矛盾关系“必然P”等值于“可能非P” .例如:“帝国主义是必然要侵略的”等于“帝国主义是不可能不侵略的”。“可能P”等值于“不必然非P”。例如:“他可能成功”,等值于“他不必然不成功”。差等关系“
53、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可能非P”和“必然非P”之间是差等 关系。反对关系“必然P”和“必然非P”之间是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可能P”和“可能非P”之间是下反对关系。四条规律如果“必然P”是真的,那么,p”就是真的。例如:“共产主义社会是必然要实现的”这个判断是真的,因此,“共产主义社会 是要实现的”这个判断也是真的。如果“p”是真的,那么,“可能p”就是真的。例如,“共产主义社会是要实现的”这个判断是真的,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可 能实现的”这个判断也是真的。如果“必然非p”是真的,那么a非p”就是真的。例如,“人必然不能活到一千岁”这个判断是真的,因此,“人不能活到一千岁”
54、这个判断也是真的。如果“非p”是真的,那么,“可能非p”就是真的。例如,“人不会活到一千 岁”是真的,因此,“人可能不会活到一千岁”也是真的。第三章笫十三节儿种特别的判断形式一、判断的基本形式包括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在非模态判断的简单判断中,有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在非模态的复合判断中,有 假言判断,选言判断,联言判断与负判断。二、特别的判断形式1“多数S是(或不是)P”少数S是(或不是)P”“多数S是P”可以推出“有S是P并且有S不是P” ,但是,这二者并不是等值的。 因为由后者却推不出前者。例如,111 “多数同学是进步很快的”可以推出“有的同学是进步很快的并且有的同 学不是进步很快的”
55、O但是,这两个判断不是等值的,111后一个判断不能推出前一个判 断。“S般地是(或不是)P”,“S个别地是(或不是)P”“S般地是P”只断定:在一般的情况下S是P。却并不断定:在所有情况下S都 是P。因此,“S 般地是厂不等值于“所有S都是P” ,而且,由“S般地是厂的 真,也不能推出“所有S都是P”是真的。S就是P”“S就是P”,在某些场合,同“S是P”的意:义一样,只不过加重“是”的语气而 已。但是,在许多场合,“S就是P”却是等于“所有S都是P,并且所有P都是S”。“S基本上是(或不是)P”“S基本上是(或不是)P”是断定:就它的本质或基本属性或主要属性说,是 (或不是)P”。因而这种判
56、断是就S的本质或基本属性或主要属性说的,而不是就S的 数量说的。因此,这种判断,就不能用量化S的办法来表示。不能用“所有S都是P”形 式或“有S是P”形式来表示。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既可以说“S基本上是P”,也可以说“S 般地是P” O例如,我们可以说,“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爱国的”;我们也可以说,“旧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地是爱国的”。但是,这两个判断仍然是不同的。前者是就旧中国 的知识分子的本质或基本属性或主要属性方面说的,后者是就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数量方 面说的。只有S才是P”,“只有S是P”这两种语句的意义,在汉语中不是十分确定的。有人把它们看作是相同的,也有人 把它看作是有区别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误的。这两个语句都断定了: “非S都不是P” O例如,“只 有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是(或才是)长寿的”是确定无误地断定了: “不经常锻炼身体的 人都不是长寿的”。“除X以外,S都是P”“除X以外,S都是P”等值于“x是S,并且,X不是P,并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记录
- 提高光学镜头中成像色彩还原
-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挫折
- 仪表耗材购销合同标准文本
- 农场门面出租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买卖居间合同标准文本
- 买断经销权合同标准文本
- 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历史
- 农村良种出售合同标准文本
- 债务结算合同标准文本
- 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4届高考英语三模试卷含解析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
- 《金融建模基础》课件第7章-运用 Python 分析债券
- 2025年日历日程表含农历可打印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 与发包人、监理及设计人的配合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怀柔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 腹腔压力监测演示文稿
- 《匆匆》朱自清ppt课件-小学语文六年级
- 高中生读后续写现状调查报告1 论文
- 汽油机振动棒安全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