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人文意蕴培植学生人文精神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38978bda96d37e1fc47ebc788d6dd46/a38978bda96d37e1fc47ebc788d6dd461.gif)
![挖掘文本人文意蕴培植学生人文精神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38978bda96d37e1fc47ebc788d6dd46/a38978bda96d37e1fc47ebc788d6dd462.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5 -挖掘文本人文意蕴,培植学生人文精神摘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资源,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剖析作品情感让学生生发悲天悯人的情怀,引导学生内省使其追求善良的人格,组织平等对话激发学生质疑的勇气,对比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大义。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挖掘文本的人文意蕴,实现语文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统一。关键词:人文意蕴;人文精神;高中语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会更好地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突出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提升品德修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精神是蕴藏在文本字里行
2、间的,所以要学会从文本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培养其人文精神。一、剖析情感,生发悲悯情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教师要利用讲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创设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其情感共鸣。教师要促使学生品味作品,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反思自己的人生,促使学生不断生发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学习祝福一文时,有的学生对祥林嫂的悲惨经历竟然发出了窃笑,这说明他们没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作品人物关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出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图,然后标注四叔、四婶、婆家人、“我”和祥林
3、嫂的关系,及每个角色为祥林嫂做了什么。通过关系图学生发现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们用病态的视角看待祥林嫂,甚至成为谋害她的帮凶。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解读,说说如今的女子拥有怎样的权利,而当时的祥林嫂又处于怎样的状态,想象自己如果处于她的生活境地,又要如何面对人生。如此解析,学生逐步对祥林嫂产生了同情之心。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祥林嫂是深受封建社会迫害的人”,由此也引发出学生更深入地阅读分析文本。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积极展开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的情操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学者黄荣华认为在高中阶段的生命体验中,师生之间伴随着思想碰撞,教师要
4、成为引领者,要促使学生发展、修正、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文化认同,达成人格生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逐步生发悲天悯人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二、内省体察,追求善良人性学者皮亚杰认为外部信息只有和固定的心理图式相通,才能被同化,才会有反应,否则就会视而不见。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也要避免直接灌输相关的知识,而要积极促使学生进行内省体察,尝试注意到自己的人性变化,思考怎样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同化,逐步形成善良的人性。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配乐诵读,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引导其学生对比分析,思考作者的生平和其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
5、和这首词作的创作之间的关系。在细细品味中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理状态,并对其产生同情的心理,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善良人性。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我演绎,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尝试揣摩作者当时的内心独白,并根据作者的内心活动将这首词改写成短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促使其和作者形成共鸣。有的学生提出:“在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秋高气爽的好风景,但是作者却身处人生的困境,所以她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写出了人生的悲凄。”在解析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其同理心也有所提升。内省体察是一种心理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充分体会其中的妙处,尝试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
6、原文字里行间展现出的人文内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分角色诵读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从而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思,体会人生哲理。三、平等對话,点燃质疑勇气对话教学要以平等为基础,以对话为原则展开。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构筑平等互动的对话课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和自己平等的独立个体,与他们合作互动、探究创新,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质疑,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这种质疑的勇气本身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学习雷雨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认为:“周朴园还留着当年的家具,这说明他对鲁侍萍还是有感情的,我觉得这样的人并不坏。”针对学生的质疑
7、,教师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让他们展开自主辩论,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说说有哪些词句体现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其中是否有矛盾之处。有学生很快就发现周朴园在得知鲁侍萍真正身份时就横眉冷对,还怀疑她别有企图,让人很难想象这和之前那个深情的周朴园是同一个人,教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矛盾情感的原因,学生认识到这和周朴园的身份有关,他是伪善的,当两人的关系损害到其利益时就会原形毕露。这类辨析在平等对话中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大胆质疑,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探究新意义和新思
8、想。四、对比阅读,认识民族大义入选教材的文本多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可以将作品中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气质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民族大义。也可以对比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而认识人性的复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对比阅读的方式体会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首先可以将文章中的烛之武和秦伯进行对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说说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思考其为何在强大的秦师面前丝毫都不畏惧,还敢于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烛之武和荆轲进行对比,思考同样是面对强秦,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学生认识到烛之武和荆轲都是勇敢和忠义的代表,他们在面对国家利益受损时都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向前,但是二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烛之武更具有智谋,采用据理力争的方式让秦伯自己认同其观点,进而退兵,而荆轲则更为勇猛,面对生死大义凛然处之。在对比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形象身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思考对自己有什么启迪。久而久之自然能培养学生崇尚正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