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全书电子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1页
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全书电子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2页
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全书电子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3页
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全书电子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4页
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全书电子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网络舆情概述《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目录1.1网络舆情概述1.2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1.3

网络舆情的知识体系学习目标1厘清舆情、网络舆情等概念的含义2了解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3熟知并初步掌握网络舆情的知识谱系2020年7月7日12时12分,一辆牌号为“×G02086D”的××市2路公交汽车,在行驶至××区××水库大坝时突然转向加速,横穿对向车道后撞毁护栏,最终冲入该水库,造成车上共20人当场死亡,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15人受伤。随后,该事件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有关乘客抢夺方向盘、司机故意为之、政府调查速度过慢等猜测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参与使有关“××公交车坠湖”的网络舆情持续数天之久。2020年7月12日,××省××市公安局对公交车坠湖事件定性:系驾驶员×××生活不如意,对承租公房被拆除不满,为制造社会影响而针对不特定人群实施的一次危害公共安全的个人极端犯罪。之后,舆情开始反转,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道德、公共安全立法等议题的思考,还使公共安全大数据监测、公共安全类舆情管控等新闻传播话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思考:可以从哪些维度和特征来判断这是一次典型的公共安全类网络舆情?其参与者和构成要素有哪些?由本次舆情事件出发,从学理层面可对网络舆情知识体系进行哪些延伸性思考?课前导入1.1网络舆情概述1.1.1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有学者认为它最早可追溯至商代的甲骨文,也有学者认为其始于战国文字,意指车厢、车上可以载人的部分、轿子等。舆1网络舆情的界定最早现于五代南唐诗人李中的《献乔侍郎》一诗中,“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李中在此称赞贤臣乔侍郎能体察民情、为民请愿,其中的“舆情”即指民众的情绪、情感和意愿。学界业界普遍认为,“舆情”即“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舆情在虚拟网络空间和互联网社会中,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较多网民(只限于民众,不含官方)根据关乎个人兴趣、政治态度、切身利益的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变动情况、特别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共问题、社会管理者(包括政府管理者、虚拟社会管理者)及其社会价值、社会行为等而自发或经人有意识引导后产生的、表达的或未公开表达的情绪、态度、意见和信念的合集。网络舆情1网络舆情的界定2网络舆情的特征即时性多元共现性交互性裂变性持续性聚众性反复性2网络舆情的特征(1)多元共现性网络舆情的多元共现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呈现方面,网络舆情多采用视听结合的信息多元共现形式,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单一的视听形式已难以获得网民的青睐。2网络舆情的特征(2)即时性网络舆情一般都与当下的热门舆情事件紧密相关,经舆情爆点“引爆”后迅速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开来,引发网友热议。同时,网民可以根据舆情事件的发展情况随时补充信息,以“公民记者”的身份更新报道,使相关网络舆情呈现出鲜明的即时性特征。2网络舆情的特征(3)交互性交互性不仅体现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兴数字移动媒体的交叉互动,还体现在网民与网民、网民与政府、网民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多维度交流,他们之间的舆情言论、话语是相互渗透和不间断流通的。2网络舆情的特征(4)裂变性基于网络舆情的交互性特征,网络舆情信息的扩散面不断变大,舆情事件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单一的网络舆情会在极短时间内裂变为若干个新舆情,传播力成倍增大。2网络舆情的特征(5)聚众性从大范围来看,网络舆情包含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话语、意见、观点,“七嘴八舌”式的舆情传播模式使得多重主体时常“各自为伍”。但是从小范围来考察,在这些分散性意见背后,隐藏着若干个持有相同观点的“小型意见集团”,他们或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惺惺相惜”,或基于“沉默的螺旋”心理而聚众助力,与相斥的意见和观点抗衡。2网络舆情的特征(6)反复性由于互联网的可储存性和人脑的特殊记忆能力,即便某次网络舆情已经平复,但相关信息也会被保存下来,当类似的舆情导火索、舆情言论、舆情事件出现时,网络中与之前舆情相关的信息会被搜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网民也会无意识地激发自身的刻板印象,从而形成新一轮的网络舆情,如此反复。2网络舆情的特征(7)持续性传统媒体因信息承载空间的限制,对某一舆情事件、舆情言论的呈现往往具有短暂性,旧的舆情信息往往会被新的舆情信息覆盖。而在网络空间中,这种局限性逐渐被破解,旧的网络舆情信息会以虚拟形式被无限期存储,网民不仅可以随时获取旧的网络舆情信息,还能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补充信息、更新报道,从而延续旧舆情使其发展成为新的网络舆情。1.1.2网络舆情的类型按舆情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经济生活类、政府形象类、公共管理类、社会民生类、文化教育类、事故灾害类等国内网络舆情,以及国际关系类、国家安全类、领土主权类、经贸关系类等涉外网络舆情。按舆情的发生域划分按地域可分为境内和境外网络舆情两大类,按关涉的领域可分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军事领域、体育领域、娱乐领域等几大类舆情。按舆情事件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联动型、诱发性、典型性三类网络舆情。根据时间、空间、目的的差异,将其细化为信息不透明型、制度建设类、工具型、行政管理类舆情,及单一具体事件、某一议题连串事件、某一类型组别事件、舆情混合事件网络舆情等。按按涉及的关系划分可分为官民关系、贫富关系、企民关系、劳资关系、医患关系、师生关系、职场关系、政企关系、城乡关系八大类网络舆情。从舆情的影响划分可基于纵向的情感视角,将其分为正向网络舆情、中性网络舆情、负向网络舆情,基于横向的影响力指标,将其分为强效应网络舆情、时强时弱型网络舆情、弱效应网络舆情。1.2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1.2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体载体客体网络舆情的主体就是在虚拟网络空间和互联网社会中,根据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变动情况、特别是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共问题、社会管理者(包括政府管理者、虚拟社会管理者)及其社会价值、社会行为等而自发或经人有意识引导后产生、公开表达或私下交流情绪、态度、意见和信念的网民。本体网络舆情的客体即与网络舆情主体具有密切关系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和公共事件,特别是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共问题、社会管理者(包括政府管理者、虚拟社会管理者)及其社会价值、社会行为的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属于因变事项的范畴,它是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础。网络舆情的本体是指网民自发或经人有意识引导后产生的、表达的或未公开表达的情绪、态度、意见和信念,即网络民意的集合。网络舆情的载体是维持网络舆情正常运作、演化的中介和手段,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渠道、网络舆情活动的承载平台等。1.2.1网络舆情的主体这类网民既包含个别较权威的传播媒体,也包括少数话语号召力较强的意见领袖,但大部分主要是来自民间的“草根”网民,其中既有直接生产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和发表言论的相关利益型网民,也有基于默认、赞同态度而做出评论、分享、转发、下载行为的围观型网民,还有在网络空间中一对一私下交流、发表言论、交换意见的隐私型网民。此外,网络舆情还有一些特定主体,如记者、网络新闻编辑、事件目击者以及事件组织者等,他们的参与会直接诱发网络舆情。而介入主体的参与,则直接导致网络舆情的大范围传播和扩散。1.2.2网络舆情的客体网络舆情客体的大体框架和宏观指向,即网络舆情的客体主要包括经济民生、反腐倡廉、政策争议、司法案件、公共卫生、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媒体事件、社会道德、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灾难事故、社会道德、公序良俗、领导人形象、外交领土争端、国际关系等在内的相关事件、信息和话题。这些事件、信息及话题可以概括为六大问题:关乎公众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民生问题、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经济金融问题、公众易产生误读误解的政策法规类问题、关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公共问题、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公序良俗类问题、关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时事政治类问题。1.2.3网络舆情的载体从狭义来看,最常见的网络舆情载体有社交媒体、音视频平台、内容平台、网络社群等媒介及媒体。从广义来看,网络舆情的载体主要可分为时空载体、话语载体、技术载体3种类型。1.2.4网络舆情的本体网络民意是网络舆情的起源,即网络舆情的本体是网络舆情的起源,没有这个本体,就没有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区别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核心指标和关键要素,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对抗性2.并存性3.复杂性4.易变性1.3网络舆情的知识体系1.3.1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任何事物的发生和运作都有规律可循,网络舆情是一种受时间和空间共同影响的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其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发生、扩散、变动及衰减等基本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规律。1.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

2.网络舆情的发生

3.网络舆情的扩散4.网络舆情的变动5.网络舆情的衰减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网络舆情监测实质是一种信息追踪活动,它依靠软件开发公司、主流媒体、高校和研究机构、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监测机构,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形式,有效发挥信息采集和清理、舆情分析引擎、外部接口等功能,对决策者、领导者的组织决策起到支持和辅佐作用。网络舆情搜集的首要议题是掌握需要搜集的内容,当前涉官涉警话题、关涉国家安全的话题、有关政策制度的话题、民生问题、涉外话题、娱乐新闻、公共卫生话题、关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话题等都需要重点关注。网络舆情研判的实质则是在遵循及时准确、定位全局、制动迅速、预测趋势等要求的基础上,所完成的舆情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归类分析、指向性分析、矫正分析等活动。1.3.2网络舆情监测、搜集与研判网络舆情监测、搜集与研判网络舆情编报是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分析研判并按照一定逻辑规则进行编制的报告。网络舆情处置则是一种旨在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和治理舆情的危机处理方法。网络舆情回应我们接触较多,指的是官方机构或政府通过网络平台对于特定的网络舆情进行基于事实的官方回复。1.3.3网络舆情编报、处置与回应网络舆情编报、处置与回应了解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即是指政府等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为化解网络舆情危机,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的引导、疏导、管理、控制等一系列活动。除此外,我们在本节还要厘清网络舆情管理的核心要素、网络舆情管理效果评估、网络舆情管理的政策等问题。网络舆情管理体系1.3.4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的发生、扩散、变动和衰减已不局限于既定模式和传统框架,监测、搜集、研判、处置等工作在多数情况下也与实时热门事件、时代前沿技术紧密相联,尤其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网络技术、政务新媒体等特殊媒介,以及社会治理等重要的时代课题联系在一起,理清网络舆情面临的最新的、关涉性的技术、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网络舆情前沿议题1.3.5网络舆情前沿议题谢谢第2章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目录2.2网络舆情的发生2.3网络舆情的扩散2.4网络舆情的变动2.5网络舆情的衰减2.1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学习目标1了解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2

了解网络舆情扩散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方式3求掌握网络舆情扩散的规律性、网络舆情衰减的基本动力2020年5月,××省××市××县因“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引发社会的持续关注。2004年,该县高三学生陈某某被人顶替上了大学,16年后,陈某某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才发现自己当年是被别人冒名顶替了,此事在网上被曝光。2020年5月23日,××理工大学接到被顶替者陈某某的电话举报,随后成立了调查小组,开始初步核查。2020年5月26日,学校派人到该县,走访调查了顶替者和被顶替者双方。顶替者陈某某给××理工大学调查人员写了一份“说明”,并签名按了手印。这份说明只说明了其相关的入学材料均由亲戚(舅妈)一手办理,至于舅妈有没有“找关系”并未说明,只是笼统地说是找中介代办的。2020年6月9日,××理工大学对陈某某的学历启动了注销程序,学信网显示,注销时间为2020年6月9日。2020年6月15日,“16年前农家女被顶替上大学”事件持续发酵,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课前导入随着媒体的介入,顶替者的形象也清晰起来:顶替者原名陈某平,后改名陈某某,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冠县某街道办事处审计所工作。记者了解到,其舅舅张某曾任××乡党委书记,后调任审计局工作。另外,顶替者父亲从商业局离职后,经营一家商贸公司,还和他人合伙经营市政工程公司。2020年6月22日,陈某某在确定自己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后,提出重新入学,××理工大学以“无此先例”拒绝,引起网友激烈的讨论。2020年6月22日23:32,@××理工大学发微博表示“近日,陈某某女士通过媒体表达了重新到高校就读的意愿。我校对此高度重视,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了解诉求。我们将积极协调,努力帮助其实现愿望。”2020年6月29日,山东省发布关于“××市××县、××区两起冒名顶替上大学问题调查处理及相关情况的通报”。通报称:“目前,相关问题已经查清,并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人员做出处理。“思考:该起网络舆情事件是否遵循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该网络舆情事件是怎么发酵、扩散,又是怎样逐渐回落的呢?课前导入2.1网络舆情发展的生命周期2.1网络舆情发展的生命周期网络舆情的发生网络舆情的扩散网络舆情的变动网络舆情的衰减发生发展结束2.2网络舆情的发生2.2网络舆情的发生舆情发生方式与载体动因作用要素成熟发展的网络平台善于表达的网民群体累积的需求与社会情绪网民行为网络媒体政府作用力社会事项发生方式:突发事件、网络爆料、新闻报道、自媒体从业者发布、公众人物行为等载体:社交媒体、音视频平台、内容平台、网络社群等2.2.1网络舆情发生的作用要素

01成熟发展的网络平台02善于表达的庞大网民群体03累积的需求与社会情绪01成熟发展的网络平台网络为公民提供了便捷易得的信息,为公众搭建了意见自由表达的平台,它既是虚拟空间,又是十分重要的舆情“硬空间”,众声喧哗、自由发声的网民促使网络成为“世态百像”的浓缩点和多元思想的集散地,意见气候的晴雨表,社会变动的敏感地带。提供物质条件承载社会互动交换意见的平台01成熟发展的网络平台活跃的网络平台囊括了即时通信类、社交类、网络新闻类、短视频类等App及网页,诸如微博、微信、抖音、论坛、头条号等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发生地。民众借由网络弥补了现实空间的表达障碍,扩充了表达渠道,表达情绪和意见,网络对话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表达空间成为舆情的“大本营”。02善于表达的庞大网民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8月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善于表达的庞大网民群体是网络舆情发生的动因之一。02善于表达的庞大网民群体畅通的表达渠道激发了网民的主动性,网民由此借助爆料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基础庞大和善于表达、积极表达的网民是网络舆情发生的动因之一。03累积的需求与社会情绪社会情绪社会情绪是网民对社会存在所产生的认知或反应。社会情绪有强烈、平和、简单、多元等区分。由于社会情绪源自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且因对象、事件、行为等因素易唤起网民的心里共鸣,因此更易产生共同社会情绪,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动力因素。

网络科技助推舆情发展,互联网科技在改变信息通讯方式的同时,也为公民提供多元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在网络舆情发生演变的过程中,多种方式、多样载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关注。2.2.2网络舆情发生的方式与载体01突发事件网络报料新闻报道

自媒体从业者发布网络舆情发生方式公众人物行为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后,常常由于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媒介传播便捷开放和网民心理失衡等因素,潜伏着大量的舆情风险,这些风险在不同演化阶段有着复杂多变的表现、特征与规律。

做好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防控,亟待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舆情风险监测、预警,加强社会风险协同,提高防控技术,保障防控安全,构建风险防控机制等。5网络爆料、新闻报道南方周末报道的《刺死辱母者》澎湃新闻“寻找汤某某”的报道:《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新京报发表的评论:《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网络爆料作为热点舆情的信息源,反映出经济快速发展下所隐藏的某种矛盾大量网络舆情由新闻稿件诱发,网民各种认知、态度、判断等都因新闻而产生网络爆料新闻报道02社交媒体音视频平台内容平台

网络社群网络舆情发生载体社交媒体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信息传播是社交媒体的核心特征,社交媒体建构着个体的价值观、社会认知、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公共参与等。微博和微信是我国当下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也是社会两大主要信息源头,“两微”扮演着社会舆论场域的意见制造者和社会动员力。10音视频平台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6月,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的使用时间最长,占比为13.7%;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短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直播类应用的使用时长占比分列第二到六位,依次为12.8%、10.9%、8.8%、8.1%和7.3%,这也可反映出音视频平台作为值得关注的网络舆情发生载体的显著地位。内容平台内容平台也被称为资讯平台或资讯分发平台,资讯整合平台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澎湃新闻、头条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凤凰号等。内容平台中资讯传播以图文形式较多,多元的传播主体带来了海量碎片化的内容生产,UGC(用户生产内容)带来了良莠不齐的内容生产者和质量不一的内容。网络社群网络社群不仅是一个作为社会现实的实体概念,而且作为一种交往方式、结群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社群是产生网络舆情的基础。网络社群具有一定开放性、规范性、稳定性,成员有较强的集体意识;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有内部必须遵守的秩序;存在互动关系,也是网络舆情的易发地。2.3网络舆情的扩散2.3.1网络舆情扩散的动力与阻力内部动力:参与主体、事件信息、载体平台外部动力:现实环境、虚拟环境涉舆机构干预当事人阻滞扩散的动力扩散的阻力2.3.2网络舆情扩散的规律性极化性共振性交互性2.4网络舆情的变动2.4网络舆情的变动变动形态:由显性到隐性变动烈度:情绪不一、反差明显内因与外因指向与关系形态与烈度内因:事件变动、网民兴趣外因:政府行为、媒介议程指向事件、指向政府和指向其他变动关系:简单到复杂、对抗到和谐2.5网络舆情的衰减2.5.1网络舆情衰减的表现特征不再有新舆情出现特征媒体不再关注某个突发事件,而导致网络媒体没有新闻源,或网络媒体自身不再将稀缺的注意力资源聚焦于某个突发事件,或有更新、更热的突发事件替代了对某个“残存”事件的关注。舆情威力、能量和影响力弱化网络舆情虽然仍然缓慢增长或新的舆情仍然出现,但是舆情不再具有强大的能量和影响力,政府以及涉事人员不再感受到舆情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或不确定性。2.5.2网络舆情衰减的社会效应有利于社会情绪正常化为事件处置提供余地为当事人提供私人化空间231为政府行为调整或形象修复提供空间457%为舆情自我运动或新陈代谢提供可能5谢谢第三章

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目录3.1网络舆情监测概述3.2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技术3.3

网络舆情监测的代表性工具3.4网络舆情监测的实施步骤学习目标1理解网络舆情监测的定义2

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流程3了解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技术魏××事件的起源是在网络平台“知乎”上,魏××对于一则问题的回答,题目是“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在这篇问答中,魏××详细地描述了自己求医和被骗的全过程,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醒广大网友和病友不要再上当受骗,但魏××并没有提及医院的名字。该答案在知乎上收到了300多页、6万多条的回复,网友们都在回复中表达了对魏××的同情,希望魏××能早日找到合适正规的医院,早日康复。思考:此事件爆发出的舆情将某武警二院与百度搜索很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在此情况下,你如何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并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课前导入3.1网络舆情监测概述网络舆情监测是搜索引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通过对相关主题某相关数据的抓取分析,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原因、趋势等进行观察、梳理和判断,形成不同形式的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以满足掌握网络舆情和追踪新闻等的信息需求,对网络舆情进行动态式观察。3.1网络舆情监测概述3.1网络舆情监测概述网络舆情监测是一个完整的流程,通过信息的采集,获取采集后产生的效果,并不断调整引导策略,达到化解公共危机、稳定舆情的效果。早期的网络舆情监测主要是针对网页的简单交互设计的。3.2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技术3.2.1网络舆情的关键指标舆情传播者指标主要用来度量网络舆情发布者发布内容后,公众对内容的关注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舆情发布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舆情传播者指标通过点赞数、评论数计算。舆情传播媒介指标可以从媒介分类、媒介发布时间、媒介发布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舆情受众主要包括被网络舆情影响到的相关用户,这里包含舆情涉事主体。舆情涉事主体所发布的内容以及态度倾向常常能够影响网络舆情监测的流程,因此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舆情传播者指标舆情传播媒介指标舆情受众指标3.2.2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采集技术分布式蜘蛛技术3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同样具有网络舆情监测中的信息采集能力,如分布式蜘蛛技术能够实现对海量舆情数据的提取。垂直元搜索采集技术2从本质上来讲,元搜索是一种搜索引擎的集成。1网络爬虫技术网络爬虫技术主要利用网页中的超文本链接进行访问,然后搜集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中各种网络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发布的网页信息,其中包括网络新闻、微博、论坛帖子等,尤其是微博、网络论坛等交互式网络平台,是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在网络舆情监测中,首先需要使用网络信息采集工具自动搜索和采集主要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为网络舆情监测提取数据资源,网络舆情监测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搜索和采集的质量。3.2.3网络舆情监测的数据分析技术分布式蜘蛛技术3网络舆情意见挖掘和观点分析主要是通过挖掘规定领域文本并进行主题及观点的提取,最终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出文本的情感倾向。文本表示与主题发现2文本表示与主题发现是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技术,同时也是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1舆情分类网络舆情分类是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进行自动分类,主要运用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分类和文本聚类等技术。网络舆情分析建立在网络舆情监测的基础之上。网络舆情分析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等进行分析,并对网络舆情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为舆情的应对和引导提出意见或建议。3.2.4网络舆情监测的数据可视化技术舆情专题地图空间可视化3热点舆情事件的扩散特征为引爆点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和各类网络舆情相关数据可以提前分类制作出多样化服务于决策的专题图,演示不同类别的舆情处置预案能达到的效果。舆情动态演变空间可视化2基于地理信息系(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rm,GIS)平台,采用态势标绘和推演技术可以制定并直观地反映出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结果等。1舆情实时信息空间可视化网络舆情信息是社会活动在网络上的反映,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警的目的就是防止网络舆情的演变引起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数据可视化(DataVisualization)是研究数据和信息的视觉呈现的学科。它一方面解决如何将冰冷枯燥的数据和信息用有趣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另一方面进行视觉分析,帮助人们理解大量的、复杂的数据背后隐藏的故事。它是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理性逻辑思维与艺术设计领域的视觉传达思维相结合的一个学科。3.3网络舆情监测的代表性工具新闻舆情监测系统指的是借助大数据工具,通过抓取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微博上的热点新闻,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的舆情监测系统。目前新闻舆情监测系统的代表性工具包括“百度指数”和新华网的“舆情在线”。3.3.1新闻舆情监测系统百度指数根据百度指数的官方介绍,百度指数(BaiduIndex)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平台,是当前互联网乃至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统计分析平台之一,自发布之日起便成为众多企业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百度指数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基于单个词的趋势研究、需求图谱、舆情管家、人群画像,基于行业的整体趋势、地域分布、人群属性、搜索时间特征。3.3.1新闻舆情监测系统新华网的“舆情在线”新华网的“舆情在线”是国内最早从事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服务的机构之一,2003年以来,其一直在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舆情报告。“舆情在线”拥有业内领先的舆情监测统计技术及丰富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经验。“舆情在线”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全国乃至全球网络舆情监测业务、电视台舆情监测研判业务、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服务等。“舆情在线”包括网络监测和微博监测两大系统,PC端服务、手机服务、平板服务三大平台,舆情监测范围包括网络媒体、微博论坛、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此外,“舆情在线”还推出了7×24小时人工预警服务。3.3.1新闻舆情监测系统清博大数据新浪舆情通社交舆情监测系统主要是指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交媒体软件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目前以新浪舆情通为代表的工具主要对新浪舆情进行监测,而以清博大数据为代表的工具主要对微信舆情进行监测。3.3.2社交舆情监测系统新浪舆情通新浪舆情通是以中文互联网大数据及新浪微博的独家官方数据为基础,不间断地采集新闻、报刊、政务、外媒、微博、微信、博客、论坛、视频、网站、客户端等全网十一大信息来源数据,进行24小时舆情监测的系统。通过舆情总览,新浪舆情通能够显示24小时内监控方案监测到的全网新增信息量、敏感信息新增量、微博信息新增量和负面信息量,包括信息走势图、关键词云、媒体来源占比图、地域分析图、情感分布图、正面高频词汇、负面高频词汇等。3.3.2社交舆情监测系统清博大数据清博大数据是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拥有清博指数、清博舆情、清博助手等多个核心产品。清博大数据提供微信、微博、头条号等新媒体的排行榜,并提供广告交易、舆情报告、数据咨询等服务。清博大数据选择从新媒体数据的采集和分类、数据化呈现、数据化管理、数据化营销以及其他配套服务等几个纬度入手。3.3.2社交舆情监测系统与其他舆情监测系统相比,全网舆情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较广,其优势在于能够对互联网实行24小时的有效舆情监测,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识微商情监测系统,可以对突发舆情进行及时预警和监测,同时还能生成具有参考性的舆情报告。3.3.3全网舆情监测系统3.4网络舆情监测的实施步骤常见的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词设置方法有按照舆情类型设置、按照舆情监测范围设置。关键词的抽取首先要对文本内出现的候选关键词进行过滤,其次,将候选关键词按照出现次数排序。对于文本内出现次数相同的候选关键词,按照由浅到深的规则进行过滤,这是整个关键词提取工作的核心。最后,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得到各个词语的权重并进行排序,最终给出规定个数的关键词。3.4.1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词设置借助网络舆情监测工具,网络舆情监测的范围可以扩展至全网,从而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不同的网站其抽样方法也略有不同。以新闻网页为例,新闻网页的舆情监测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正文、相关新闻链接等。这是由于该类网页的舆情数据常常是有关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的报道,新闻的结构性比较强,抽样类别也较为容易确定。3.4.2网络舆情监测的覆盖范围及抽样对于论坛来说,对其进行舆情监测主要是摘取论坛的名称、论坛的时间标题、发帖人、帖文内容、点赞比等,这是由于论坛网页的组织结构性较强,主题页面和内容页面。3.4.2网络舆情监测的覆盖范围及抽样据可视化分析对负面舆情事件的意义在事前预测、事中感知以及事后反馈3个大环节上体现出来。事前预测强化了大数据对舆情的预测功能,在舆情没有发生前,提前建立监测方案,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事中感知实质上就是舆情正处于发生初期,基于大数据监测起到感知作用,有助于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掌握事态。事后反馈就是通过可视化数据,将规模庞大的抽象数据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视觉感知能力去观察和处理舆情信息,从而发现舆情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隐藏的内容,有助于帮助决策者精确掌控舆情动态,结合各维度信息,为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3.4.3网络舆情监测的可视化呈现3.4.3网络舆情监测的可视化呈现1.统计分析图表(1)柱状图(2)折线图3.4.3网络舆情监测的可视化呈现1.统计分析图表(3)饼图(4)漏斗图3.4.3网络舆情监测的可视化呈现2.关键词词云关键词词云主要用来展示在网络舆情监测中出现的高频率词汇。运用关键词词云能够迅速展现处于网络舆情监测风暴中的“风眼”和核心的词。3.4.3网络舆情监测的可视化呈现3.情感分析图情感分析图也是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呈现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情感分析图主要通过计算各类社交媒体中网民的情感倾向,绘制情感分析结果中消极、中立、积极的比率,通常采用饼状图或折线图的形式来呈现。谢谢第4章网络舆情搜集与研判《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目录4.1网络舆情搜集的内容与要求4.2网络舆情搜集的范围与方法4.3网络舆情研判的要求与程序4.4网络舆情研判的要点与方法4.5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机制与指标体系学习目标1理解网络舆情搜集与研判的内容和要求2

了解网络舆情搜集与研判的流程与工作机制3掌握网络舆情搜集与研判的要点与方法2018年10月28日,××地一辆公交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坠入长江,当日,公交车坠江事故系私家车女司机逆行所致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多家媒体和部分网络“大V”未经查实即转载报道(谣言现多已被重新编辑或删除),部分网民因此对女司机进行声讨。2018年10月28日晚,某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事故系公交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正常行驶的私家车后坠江,舆论方向开始转变,不少网民为错怪女司机道歉。2018年10月29日,某视频发布了公交车坠江前正面撞击视频,引发多个媒体和网络“大V”的转载传播,加之其他一些媒体持续跟进救援打捞工作,引发更多网民关注,舆情出现“小高潮”。2018年11月2日,某官方网站媒体公开了公交车坠江原因和车内黑匣子视频,一些媒体和网络“大V”对此进行了转载。舆情量在2018年11月2日达到顶峰。之后,舆情量逐渐呈回落趋势。思考:怎么样从纷繁复杂的网络声音中搜集、研判网络舆情信息?网络舆情的搜集、研判有什么意义?课前导入4.1网络舆情搜集的内容与要求国内目前有不少专业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及网络舆情的相关软件,例如一些高校的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基地,以及大众熟知的以人民网舆情频道为代表的舆情研究机构等。相关的研究不仅涉及网络舆情搜集,还包含了分析、预警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网络舆情搜集与研判,有助于我们从动态的视角更好地掌握网络舆情,做好后续引导工作。4.1网络舆情搜集的内容与要求4.1.1网络舆情搜集的内容微信公众号、个人朋友圈、各类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微博、贴吧、新闻聚合平台……涉官涉警话题、关涉国家安全、关涉政策制度的话题、民生问题、涉外话题、娱乐新闻、公共卫生话题、关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话题4.1.2网络舆情搜集的要求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了解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4.2网络舆情搜集的范围与方法网络舆情搜集有一定的范围,目的是将网络舆情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搜集提取出来,以便于分析、决策,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搜集需要注意把握网络信息、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网络信息是网络舆论构成的基础和条件,但其本身还不能被当做网络舆论来对待。网络舆论不是“个论”,而是“众论”,是网上具有一定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的话题信息的集合。而网络舆情就是对各种网络舆论的客观状况的综合反映,其目的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议题内容、意见方向、发展趋势、传播路径、内在动力和利益诉求等。从社会公共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网终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对社情民意的直接反映。4.2.1网络舆情搜集的范围聚焦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2314建立网络目标信息的检索、收集、归类系统把握网络舆情的相对聚集性以及关注重点网络平台的舆情4.2.2网络舆情搜集的方法64.3网络舆情研判的要求与程序4.3.1网络舆情研判的要求制动迅速定位全局及时准确预测趋势4.3.2网络舆情研判的程序网络舆情研判在实践中包括一个大致稳定的流程,分别是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归类分析、指向分析以及矫正分析。4.4网络舆情研判的要点与方法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危机治理工作的关键,系统掌握网络舆情研判的要点,采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有利于提升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成效。4.4网络舆情研判的要点与方法分析研判机制需科学规范高效掌握网络舆情研判方法

网络舆情研判需多措并举4.4.1网络舆情研判的要点在科学、完善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下,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研判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提升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效能。从网络舆情研判的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目前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及规范,常用的一些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浏览法、关键词搜索法、案例库比对多文档精选法、模板因子法、网络实验法和案例库对比法等。也有研究者聚焦网络舆情的研判类型,例如程亮在总结规律和研判网络舆情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测性研判、提示性研判、动态性研判、反思性研判等不同的网络舆情研判类型。4.2.2网络舆情研判的方法与类型人工浏览法2314关键词搜索法多文档精选法模板因子法网络舆情研判的方法656网络实验法案例库比对法网络舆情的研判类型预测性研判提示性研判动态性研判反思性研判聚焦网络舆情的态势研判,我们可以在规律总结和研判舆情态势的基础上,提出包括预测性研判、提示性研判、动态性研判、反思性研判等的网络舆情研判基本方法。114.5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机制与指标体系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是根据定性与定量对网络舆情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既包括对舆情信息进行长期性、日常性的跟踪研判,也包括对突发性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阶段性的关注研判,前者的特点是稳定性、长期性、系统性,后者则具有机动性、专题性等特点。4.5.1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机制4.5.1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机制根据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分析,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可以看作由人员构成、信息内容、表达渠道而构成。人员构成信息内容表达渠道关于网络舆情研判的指标体系,不少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理论模型。例如兰月新根据网民反应、信息特性、事态扩散提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谈国新、方一利用I2space理论建构了网络舆情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王青、成颖、巢乃鹏等,通过对舆情主题进行E-R分析,从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4个维度设计了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等。综合看来,可以将网络舆情研判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传播扩散指标、网民关注指标、敏感信息指标、掌控难度指标4种。4.5.2网络舆情研判的方法与类型网络舆情研判的指标体系敏感信息指标传播扩散指标网民关注指标掌控难度指标123413网络舆情的传播会影响信息安全,传播扩散指标也既涵盖了境内媒体,又包括了境外媒体,并且同样的网络舆情事件在境内外可能有着不一样的传播关注度和敏感性,因此,可以说传播扩散指标是关系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空间分布和传播趋势进行评估,有助于对网络舆情演变动态的把握,挖掘出网络舆情波动的时间点,便于总结出相应的变化趋势和规律。1.传播扩散指标将网民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度设置为网络舆情研判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网民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动态,有助于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探究网民的意见倾向。因为网民活跃于各种网络平台中,所以这一指标也包括了网民在微博、微信、论坛、新闻资讯网站等所发出信息的活性,网民的关注度可以根据统计其转、赞、评、发帖、点击等的变化来得出。2.网民关注指标敏感信息指标对应着网络舆情信息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危害。敏感信息既包括涉官涉警的信息,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完整的信息,还包括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有学者总结出判断敏感信息的两点标准:各类势力在舆论场上的干预度——以意见领袖为代表;敌对媒体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和报道量。3.敏感信息指标掌控难度指标是对信息传播涉及的互联网媒体的掌握情况。事件如果仅由单一的媒体报道,则其掌控难度就较低,若在多个网络平台甚至境外平台进行报道传播,则可以说对这一事件的掌控难度就比较高。4.掌控难度指标谢谢第5章

网络舆情编报《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目录5.1网络舆情编报的定义和特点5.2网络舆情编报的流程与类型5.3

网络舆情编报的基本类型5.4网络舆情编报工作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网络舆情编报的特点2

熟悉网络舆情编报的流程3掌握网络舆情编报的基本要求4了解舆情编报评价的原则及实施步骤2020年,高校成为舆情高发地带。社会安全环境仍趋复杂,高校舆情工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相关数据,从舆情类型来看,2020年学生安全、校园管理话题走热,相关事件占比最高,均为18%,如学生坠楼、研究生校内身亡、试点“男女混住”引争议等。学术不端类舆情占比为15%,抄袭、剽窃问题最受瞩目,学术不端商业化趋势引发担忧。违纪违法类舆情占比为10%,其中涉及高校教师贪污腐败、学生违法犯罪等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从趋势来看,高校舆情事件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案例库统计,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较2018年,增幅达到133%。思考:基于2020年高校舆情基本态势与大数据画像,判断2021年高校舆情发展新动向及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课前导入5.1网络舆情编报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编报的服务对象较广网络舆情编报的信息来源较广网络舆情编报的时效性较灵活网络舆情编报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分析研判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编制的报告。5.1网络舆情编报的定义与特点5.2网络舆情编报的流程与类型5.2.1网络舆情编报的流程网络舆情编报的第一步是根据报送部门的要求以及报送类型确定选题对象。明确编报撰写前的舆情信息搜集方式,确定编报工作大纲。网络舆情编报的行文内容应分为事件简述、传播态势、网民意见、媒体观点、趋势研判、应对点评、对策建议等板块。网络舆情编报成果要及时上报相关决策部门,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确定编报主题及类型明确编报工作方式撰写编报内容编报的报送与反馈根据网络舆情编报的时间周期划分根据网络舆情编报的内容侧重点划分根据网络舆情地域要素划分网络舆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月报、季度报以及网络舆情年报等。思想反应类、对策建议类和专题分析类等。全国类网络舆情报告和地方类网络舆情报告。5.2.2网络舆情编报的类型5.3网络舆情编报的基本要求新闻性及时效性敏感性及矛盾性重要性及关注度新闻事件、公众话题和热点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网络舆情编报的选题,关键还要看其代表和体现的网络舆情是否具有价值,是否符合网络舆情编报的选题标准,即事实本身是否具有足以成为网络舆情编报选题的特殊要素。5.3.1选题要求客观性及全面性预测性及趋势性兼顾深度与时效性形式简洁、观点鲜明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编报对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如动态类网络舆情编报内容讲究时效,总结类网络舆情编报内容要求进行深度分析,把握态势。5.3.2内容要求客观真实精练全面通俗易懂网络舆情编报服务于实际工作,讲求的是真实与效率,因此语言必须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客观真实,行文中要避免“掉书袋”,避免出现过多、过深的专业术语。5.3.3语言要求快速新鲜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的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舆情编报越来越讲究时效性,这不仅是高效意识的体现,更是媒体发展趋势的紧迫需求。5.3.4时效性要求舆情关注点传播态势分析舆情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编报各部分的写作技巧,本小节内容结合实际案例“丁某爆红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并提供网络舆情编报参考范文。5.3.5案例分析研判建议2020年11月11日,抖音账号“微笑收藏家·波哥”发布了一条××的短视频,这条短视频不足10秒钟,却因为××原生态的肤色和纯真的笑容意外走红,网友直呼“野性与纯真并存”。2020年11月12日,微博“大V”将这条视频转发至微博,××的“火”从抖音蔓延至全网。××拒绝选秀节目邀约,并于2020年11月18日签约国企,而后为家乡代言,拍摄微纪录片《××的世界》,宣传当地旅游文化。1舆情概述2020年11月25日,有网友发布微博“我真的地理盲,我以为××在西藏,要么在云南,或者在新疆。结果在四川?”登上热搜,引起网友对××身份的讨论,随后各大旅游官微发起“抢人大战”,××热度持续上涨。2020年11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主播海霞祝福××,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连发3条推特给×ד打call”,××得到官方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引导。2020年11月30日,××所在国企负责人回应:不接受过度消费,××应该得到保护和培养。××话题引起了全网的持续关注,通过阅读量过亿的热门话题可发现,网友的关注焦点集中于××本人,以及由××身份延伸出来的地域如四川、西藏等地。丁×的“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火”之后,当地政府及时抓住时机推出组合宣传策略,为疫情以来低沉的旅游业注入了活力,也为当地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增添了神来之笔。1舆情概述(1)事件演化过程分析人民众云平台监测显示,自2020年11月12日至2020年11月30日,“××”一词屡次引发多轮舆情波峰。2传播态势分析丁x关键词舆情趋势图(人民众云平台数据)(1)事件演化过程分析第一次舆情波峰是在2020年11月12日××短视频发出之后,网友广泛讨论康巴汉子的长相、家乡代言等内容,微博话题“#藏族的康巴汉子有多帅#”等多个话题的累计阅读量均破亿。第二次舆情波峰是在2020年11月25日,××的家乡理塘县上线旅游宣传片《××的世界》,导致热度不断攀升。第三次舆情波峰是在2020年11月28日,“#全国都在邀请××#”话题持续走高,各地媒体与文旅部门官微对××进行的“抢人大战”使得舆情热度达到顶峰。2传播态势分析(2)传播渠道分析

传播渠道分布(清博大数据中心)××最先“火”于抖音,被微博“大V”关注转发后,“火”遍微博乃至全网。××事件的信息传播渠道首先以微博为主,无论是当地政府的政务微博还是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在这次事件中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话题制造能力和互动传播能力。2传播态势分析(2)传播渠道分析其次是论坛和App,占比分别为2.16%、2%,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App为主,微博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信息,而App则是以整合式、深度式呈现××爆红的来龙去脉以及深挖背后的扶贫工作;再次是视频,占比为0.61%,抖音、西瓜等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的相关视频如“××的世界”“××眼里的星辰大海”“××采访”等,使其热度进一步攀升。另外,这些视频平台的主推也使得丁×事件的热度持续上升。2传播态势分析(3)传播情感分析

传播情感分布(长江云大数据)××事件中的中性及非敏感言论占到98.02%,全网舆论以正面情感为主,整体舆论积极向上。敏感言论占到1.98%,在此事件中,有极少部分网友对丁真的“持续霸屏”,政府一味地倾斜引导感到厌倦,并且误读政府宣传策略,认为政府在引导“不劳无获”的风气。2传播态势分析(1)媒体态度:主流媒体反应迅速,积极引导顶流长流

×ד爆火”以后,以“四川观察”为代表的本地主流媒体迅速反应,多次与××进行采访沟通,积极引导××对舆情热议点进行回应,在主流媒体的引导下,××纯真、质朴的形象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持,为他成为理塘县旅游形象大使合理铺垫。四川甘孜政府也趁热打铁,仅花了几天时间就迅速推出××视角的甘孜宣传片,将甘孜美景瞬间推送到了全国人民眼前。@四川发布、@四川文旅、@甘孜文旅等政务官博在微博平台开启联动传播,积极回应微博相关热门话题,主动发起互动话题如“#其实××在四川#”吸引网民参与讨论,使事件热度持续保持高位。3舆情关注点(1)媒体态度:主流媒体反应迅速,积极引导顶流长流××的走红虽然充满了“意外”“巧合”等因素,但四川甘孜文旅、四川本地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的持续关注和后续的一系列操作也不容置疑地起到了推动和引导作用。在这场“抢人混战”中,主流媒体一改以往严肃、刻板的形象,果断地抓住宣传契机,使用幽默化的网络语言,引流效应显著。不仅借势营销宣传了本地的旅游景点,而且在媒介融合手段上进一步提升,全国旅游官微联合营销,让一个偶然的爆红事件变为展现祖国大好河山、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新生力量。3舆情关注点(2)网民观点:总体积极向善××的走红,网络舆论总体积极向上,但也有部分质疑的“声音”。大多数网民认为,××的走红带动了家乡理塘县的旅游经济,为中国其他贫困地区提供脱贫思路:当地政府应该找准脱贫契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借势将当地美景、美食、美人等特色传播出去,以获得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在网络上“爆红”之后,四川省各级政府部门、官方媒体便开始积极布局,使用一套组合策略成功地让××突破传统“网红”标签,服务于本地文化旅游宣传。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坚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四川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做法值得借鉴,不仅让×ד走”了出去,也让甘孜理塘“走”了出去,在保护了××的同时,也让其成为扶贫攻坚重要的一环。3舆情关注点(2)网民观点:总体积极向善××的“走红”不仅代表“草根网红”的一时崛起,而且透过××这个窗口能让更多的网友看到国家在边疆地区做出的扶贫努力。但是受众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报道后,难免产生视觉疲劳,在舆论浪潮中出现一些声音,质疑××的“走红”是否是炒作过度,甚至激发了一些社会不平等、男女性别对立性态度表达。在××获得大量女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之后,部分男性对××的“走红”产生了非议,关于×ד走红”的负面舆论也随之兴起。12月8日@塔莎阿姨、@CatchUp性别平等姐妹等拥有众多粉丝博主陆续爆料,在网络群、论坛中出现部分男性对××的质疑,他们认为丁真没有能力、学历和背景,仅凭长得好看就“爆火”,产生了不满甚至略带嫉妒的心理“高知寒窗苦读泡汤”“文盲放牛娃”这类包括对××颜值、学历、经历的抨击嘲讽言论,而这些言论的发布者多为男性并且认为自己的颜值及知识储备比××强,涉及××的此类负面言论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引发热议。3舆情关注点××热度持续近一个月,话题不断迭代,引发围观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赋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垂直信息传播模式,信息的扁平化网络传播使得“素人”也能拥有成为“网红”的权利和机会。但是由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大部分的“网红”往往都是昙花一现然后归于沉寂。而××的“爆红”却具有持续性,这离不开政府和媒体的持续关注及引导。然而,却有少部分人误解了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引导策略,认为主流意识形态过度关注××个人,认为“可以不劳而获”“皮囊第一”“自己不努力命运也能引领自己走向成功”等极端情绪有所表现,舆情部门需要予以关注和引导。借势营销还需把握好度,协调好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既要照顾到个体也要重点突出整体,以××为引子,重点宣传当地尤其是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人情、美食特产以及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系数等,既唤起游客对“诗和远方”的渴望,也要为游客解决“后顾之忧”。4研判建议虽然政府和媒体的组合宣传策略为当地带来了热度和流量,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最终能留住游客、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仍旧是景区的服务品质。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除了寻找自带流量的形象大使之外,还应在创造精心服务上下功夫,只有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才能让流量之势不息,经济发展持续向上。4研判建议5.4网络舆情编报工作评价5.4.1网络舆情编报评价的内容030102编报内容编报时速编报语言5.4.2网络舆情编报评价的实施步骤明确主体责任成立评价小组研究评估内容制定评价方案汇总评价意见反馈评价结果分类归档收藏谢谢第6章

网络舆情处置《网络舆情概论(微课版)》目录6.1网络舆情处置概述6.2

网络舆情处置的技巧6.3网络舆情处置的效果评估

学习目标1了解网络舆情处置的定义及主体2

掌握网络舆情处置的技巧3了解网络舆情处置的效果内容4了解舆情舆情处置的实施步骤2021年1月7日,××公司发布卸妆巾宣传广告引发争议。广告里,一年轻女子被一男子尾随跟踪,随后该女子急中生智,用该公司卸妆巾卸妆,卸妆后成功脱险。该广告发布后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讨论,被指故事情节涉嫌侮辱女性、暗示受害人有罪,并直指该公司拿恶俗当有趣。面对公众质疑,该公司先后发布4次回应,使得舆情剧烈发酵,引发强烈的次生舆情。在第一次处置回应中,该公司在微博评论回复:“视频为广告创意,仅为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简短的回应并没有平息网友的怒火。课前导入随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公司于2021年1月8日晚,正式在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我们立即成立整改小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严格问责,同时完善内容制作和审核机制,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尽管如此,多数网友依然表示“不买账”,舆情达到首次波峰。该公司的第二次道歉虽没起到积极效果,但不良影响或许会随着时间被淡化。然而,2021年1月10日深夜,该公司官微发布“歉意表白”,致歉信仅开头为道歉内容,后文大篇幅回顾企业的创办历程,包括公司创立初衷、专利技术、质量把控、原料选材等。课前导入对此,网友总结其致歉信为:开头“我错了”,后文“我真棒”。该公司把道歉信写成表扬信的做法引起网友的强烈不满,使得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回温,“凡尔赛致歉方式”助推二次舆情波峰于次日形成。2021年1月12日,该公司的母公司在回应中强调“董事长亲自看过致歉信全文”,引起一片哗然,使舆情热度再次回升。××公司广告“翻车”事件发酵之初,争议并未因官方“视频只是广告创意,仅为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的首度回应而平息,反倒引发公众对于全棉公司“甩锅”“避重就轻”的新一轮指责。课前导入《××报》对此评论:如果说××公司宣扬受害者原罪论的产品广告是价值观层面出了问题,那么在致歉信里夹带广告私货,试图将热点流量用于宣传的“小心机”,不仅让其道歉毫无诚意可言,更给人消费舆论的即视感。思考:为何××公司针对此次广告风波采取的舆情处置措施未能疏解争议,反而导致企业形象严重受损?课前导入6.1网络舆情处置概述网络舆情处置是指相关部门利用技术手段和业务知识在监测网络舆情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事件引发的争议、危机等采取相应的引导和治理措施。网络舆情处置不但关乎网络舆论环境,而且关乎社会稳定。网络舆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民众对所关心的公共事务、群体利益的意见和情绪的呈现,网络舆情处置不但针对网络事件,而且与线下社会事件具有千丝万缕的勾连。网络舆情随着线下社会事件的处置而随时动态地发生变化,若线下社会事件处置不当,则会对网络舆情产生恶劣影响,甚至会引发次生舆情,损害涉事主体的信誉形象,若线下社会事件处置得当,则会对网络舆情产生消解和驱散作用。因此,网络舆情处置需要将线上处置和线下处置紧密结合起来。6.1.1网络舆情处置的定义媒体部门涉事责任部门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线下实体事件紧密关联,需要政府、涉事责任主体、媒体等多个部门协同处置。尤其在重大突发舆情事件中,牵涉部门较多,工作时需要采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基调”的做法,多个部门协同处理网络舆情,以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网络舆情尽快得到平息6.1.2网络舆情处置的主体6.2网络舆情处置的技巧在传播学理论中,说服效果讲究“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者的意图。在网络舆情处置中,可将两种说服宣传技巧迁移至其中。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公众情绪容易被激怒、被煽动。若涉事责任主体针对网络舆情事件只采取程序化的处置回应措施,则公众大多不为此买单,网络舆情处置效果甚微。反之,若回应饱含客观理性和人文关怀,回应态度诚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体现出相关部门严肃对待的决心和为民服务的暖心,公众情绪将会得到安抚,网络舆情处置效果甚好。6.2.1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尽管网络舆情体现的是民众对网络事件或线下实体事件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但归根结底是对现实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的反映。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在问题得到解决后或者相关主体得到问责后,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就会出现转折点,网民的关注热度逐渐呈下降趋势,网络舆情逐渐回落,进入消解期,最后恢复常态。反之,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置时,则会进一步引发网络讨论,甚至引发次生舆情,出现多次舆情波峰。因此,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必须坚持舆情处置与问题解决相统一的原则,将网络舆情处置、舆论引导和线下实体问题的解决相统一。6.2.2舆情处置与问题解决相统一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处置需具有法治思维,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解决问题。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成为协调复杂舆论场中多元主体利益的准绳,用法律保护民众的自由发言权,同时也用法律制裁别有用心的违法行为。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依法处置实体舆情,依法解决社会问题;其次是依法处置网络舆情,打击网络谣言及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平衡民众利益诉求与网络表达规范。用法治思维依法处置网络舆情是法治时代的必然选择。6.2.3法治思维框架下的依法处置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际交往、信息传播、舆情发展规律等都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中,应该强化互联网思维,认清网络舆情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遵循主动性原则,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引导舆情。当网络中出现负面网络舆情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原则,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关涉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还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借助各方力量协调处置,一方面利用新闻发布会等媒体形式向外界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回应信息,以澄清事实、击碎谣言,另一方面还需调动主流媒体推出相关跟进报道,引导网络舆情正向发展。只有积极主动地处置网络舆情,才能避免陷入被动局面,只有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挽回自身形象6.2.4互联网思维框架下的主动处置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中正确处置网络舆情,除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还应调动媒体、公众等多方力量统一战线,汇聚合力,以达到舆情引导的最佳效果。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优势,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权威的信息,满足民众对相关舆情信息的知情权,客观、理性地引导舆论,抢占网上主流舆论话语权。其次,重视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传播,在网络舆情处置中,媒介起到了连接政府和民众的桥梁作用,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因此,责任主体需要重视媒介的作用,构建多种媒介联动引导舆论机制,为民众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最后,充分尊重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积极调动网民参与舆情处置,充分支持论坛、微博等网络空间中理性的声音,使舆论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另外,鼓励民众行使舆论监督权,认真倾听和接纳民众对地方政府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利益问题,消除人民的不满情绪。6.2.5统一战线框架下的多方参与6.3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在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自我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处理与把控。学者王宇提出,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指标应包括信息公开时间及程度、信息发布质量及媒体运用情况、形象修复效果、公众满意度等多种因素。6.3.1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的核心内容6.3.1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的核心内容信息公开时间及程度信息公开质量及媒体运用情况形象修复效果公众满意度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在第一时间及时公开相关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谣言的传播,是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发展和走向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评估机制来说,可以用网络舆情响应时间、持续时间等时间参数来进行评价。信息公开程度作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效果评估的一个指标应得到规范化执行,其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处置成败。在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快速传播和多元解读的当下,一句“雷人之语”会为网络舆情推波助澜,所产生的负面网络舆情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小组的舆情研判人员和信息发布及宣传人员,应具有作为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评论员的相关素养和能力,对信息的质量具有系统性的考虑和把关意识,能够有效地防控次生舆情的发生,做好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新闻报道和权威信息发布。1.信息公开程度信息公开质量指标应是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效果评估的重中之重。在舆情酝酿或舆情爆发的初期是否能够快速做出有力的反应和具有引导效果的持续回应,是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不容回避的重点指标。信息公开质量的高低对民众的信任和舆情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媒体是舆情引导的重要力量,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社会舆情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大众媒介通过持续的议题设置和信息公开,引导受众变换对相关事件的关注点,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因此,在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体系中,应该重视信息公开质量与媒体协助等考量指标。2.信息公开质量及媒体运用情况形象修复效果是指网络舆情涉事部门认真面对舆情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并同步采取纠正行为的策略。网络舆情的平息要逐步渐进,在这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网络舆情应对经验,做好事后的形象修复工作,提高应对网络舆情风险的防控能力和效果。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事业单位,对其而言,良好的形象和信誉都至关重要,舆论形象更是其无形的资产。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能否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形象,是危机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涉事责任主体对网络舆情不能“热回应、冷处理”,寄希望于事态缓和后的热度自然下降,这不利于与公众建立信任链接。只有事后妥善地修复形象,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甚至在危机中寻找生机,重新塑造良好的形象。事后形象修复、实际问题解决的效果是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也是网络舆情应对效能评估体系的重要一环。3.形象修复效果提高公众满意度是网络舆情应对的目标之一,公众满意度的高低也是衡量网络舆情处置能力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倘若采取网络舆情处置措施之后,公众对处置结果不满意,则会进一步引发次生舆情,造成责任主体自身形象的进一步损害。因此,公众满意度指标是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测的对象。在处置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时公开信息,疏导公众情绪。除此之外,还应在网络舆情事件过后,通过后期回访,了解公众对责任主体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的满意度,加强责任主体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责任主体的网络舆情处置能力。4.公众满意度设立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考核制度,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各部门尽快掌握效能评价体系运作的核心能力,还能形成应对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长期机制。在实施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工作时,首先成立舆情处置效果评估小组,要明确评估责任主体,制订可执行的评估方案;然后进一步明确评估内容;再确定评估方式;最后对其进行经验总结,为日后的网络舆情处置提供可借鉴的意见。6.3.2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的实施步骤6.3.2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的实施步骤成立评估小组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内容确定评估方式总结经验材料评估小组的建立是网络舆情效果评估工作体系的组织保障,由具有调动、协调各部门能力的领导作为网络舆情评估工作小组组长,各相关部门的项目负责人作为网络舆情评估工作小组副组长,组长和副组长在网络舆情评估工作小组中要明确牵头责任主体与配合单位职责。网络舆情处置效果评估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相关责任主体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体现。评估小组制订相应的评估方案,科学、合理地评估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效果,并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积累经验,不断更新应急预案。1.成立评估小组,制订评估方案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经历发生、扩散、变动和衰减等阶段(见第2章),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网络舆情处置对策。因此,可根据网络舆情发展不同时期的处置效果进行评估。例如,在网络舆情发生或网络舆情扩散的初期,评估责任主体是否快速做出有力的反应和具有议题引导效果的持续回应;在网络舆情扩散期,评估责任主体是否利用第三方力量(如公关公司、高校舆情研究中心、社会化协会组织等)和媒体共同采取网络舆情消减措施,并评估措施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在网络舆情变动期,评估责任主体是否采取了恰当的措施使议题指向、网民态度等朝着良好的方向转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