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完整版PPT_第1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完整版PPT_第2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完整版PPT_第3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完整版PPT_第4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完整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制度的变化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政治制度的范围中央集权发展的概况寻找历史的痕迹找出汉至元的措施中哪些是有利于中央集权,哪些不利的?朝代 不利 有利 汉 唐 宋 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爵汉初郡国并行设置节度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组建禁军行政上:文官执政、通判监督财政上:赋税大部上报中央行省制度(中书省、行中书省)朝代 不利 有利 汉 唐 宋 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爵汉初郡国并行设置节度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组建禁军行政上:文官执政、通判监督财政上:赋税大部上报中央行省制度(中书省、行中书省)朝代 不利 有利 汉 唐 宋 元推恩令

2、、左官律、附益法、削爵汉初郡国并行设置节度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组建禁军行政上:文官执政、通判监督财政上:赋税大部上报中央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发展的特征一、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削爵:公元前112年,汉武以诸侯王所献黄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掉王侯爵位达106人。至此

3、,王侯不再过问封国政事,“封土不治民”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在地方则沿袭了郡县制。“汉承秦制”刘邦剪灭异姓王立同姓王:汉初封七异姓王,后立九同姓王。“封国的存在是中央的离心力”“七国之乱”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九个同姓王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39个,仅齐一国就占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强。节度使就是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在当时节度使势力被称为藩镇或方镇。天宝初年,唐朝设置了九

4、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这十镇的兵力加上其他边地的小量驻军,共有49万人,而当时唐朝全国的总兵力约为57万人,也就是说,当时中央和内地所控制的兵力只有8万人,仅及边镇兵力的六分之一。“内轻外重”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的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 阶段调整、演变情况趋势西汉隋唐北宋元朝重用亲信参与军国大事完善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朝君主专制

5、加强的措施:中外朝制度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外朝中朝(内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武帝为什么要把执掌朝政的实权, 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主要因为:(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和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隋唐三省六部制决策审议执行假如你是唐朝的高级官员公元某年某日,一要员上报民情,黄河决堤,造成农田摧毁,人员流

6、离失所,生灵与水深火热之中,望圣上体恤民情,早日圣裁!要解决此事,要经过哪些职能部门,工作流程如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工部皇帝(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二府)中书门下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财政行政军事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皇帝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枢密院中书省宣政院一省 二院元代的“一省二院”制归纳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一种是多人共同行使宰相职权,相互牵制.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时间标准特点局限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孝廉门第才能由下而上中正授官以考试定优劣去留以官举士权操于上世家大族把持 政权的工具八股取士

7、 禁锢思想这三大选官制度在前期都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备,发挥了加强统治的作用,人为我用,但到后期都背离了人才选拔的初衷。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反映了什么史实。察举制发展到后来已经不能满足选拔人才的要求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反映了什么史实。九品中正制到了后期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人高官。科举制的影响最大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贵族到平民西周:世卿世禄制秦:皇帝任免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