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朱熹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注】福巾:古代文人用一幅绢束发,称幅巾。槎:同“茬”,指农作物收割后留下来的根茎。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这里指竹杖。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组诗围绕“水”这一意象,先写行云成雨,再写水出山成川,最后写探索水的源头。B第一首诗写青山崔嵬,堆紫叠翠,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云成雨的原因。C第二首诗用对
2、比手法写水在山中的奔涌和一川江水的平静,表现了流水的变化多姿。D第三首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2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这组诗表面写水,其实深蕴哲理。三首诗分别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注】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底处:何处。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堆”字
3、,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4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
4、却望柴荆独自回。注杖藜:拐杖,诗人时为手扶杖藜的老者。柴荆:柴门。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记事的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歌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B诗歌首联的“惆怅”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具有总领全篇之效。C“人似玉”“相思”表明,远方有个如玉的女子正折梅寄托对诗人的思念。D尾联描写诗人的行为,“沉吟”体现满腹心思,“独自回”表现孤寂落寞。6请对诗歌的颔联进行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梦山中故人朱熹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注】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
5、年(1153),作者23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绸缪:缠绵。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用凄冷风雨反衬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B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C“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D全诗音韵和谐,表意深沉真挚,层层深入,结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8请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秀野种粟韵朱熹阿香一笑走丰隆,雨遍平畴万顷中。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快论功。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珍重诗翁且强健,
6、东阡南陌兴无穷。注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借用 “阿香” “丰隆” 等古代神话传说,表达出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D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10本诗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
7、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为“观书有感”,诗中却只字未提读书之事,含蓄蕴藉,富有启发意义。B首句将半亩方塘水比作一面镜子,表现了塘水的明净清澈和水面的平静美丽。C第二句紧承上句,写天空和云的影子映在塘水之中,犹如人在徘徊,形象生动。D本诗最后两句以水渠之清设问,自问自答,指出渠水清澈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12作为哲理诗,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阐释读书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1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8、这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直书感受,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B“雨一蓑”,形象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航行时诗人的形态,很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的襟怀。C次句写船儿顶风冒雨前进,天黑后什么也见不着了;诗人回到船舱睡觉,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D三、四句说诗人清晨卷起蓬窗,见到两岸景色和昨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2)有人认为,本诗寄寓了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鹅湖寺和陆子寿朱熹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
9、今。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首句直言对陆子寿人品风度的称赞,自然引出了下文诗人对他的牵挂之情。B颔联写诗人为排解思念,时而扶藜杖出谷,时而乘竹轿远行,却终是徒劳。C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D诗人强调论学若讨论到得意忘言的境界,精神就同古人贯通,没有区别了。15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品格,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喻西境朱熹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B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C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D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17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
11、,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
12、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19“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0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水口行舟注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注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途经水口,感时而作。21这首七言绝句的韵脚是:_、_、_。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如何”主要包蕴着诗人对能否安全渡江的深深忧虑。B昨夜
13、夜黑风狂雨骤浪急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形成了对比。C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D这首诗借助自然界景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23请就景、情、理三者结合的角度联系全诗作简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2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
14、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因为往日费了力气去推移,所以巨舰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25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26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_。27选出对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诗中的“轻”是“轻视,轻松放过”的
15、意思。B“池塘春草梦”化用东晋诗入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达了诗人朱熹对南国早春的歌咏。C这是一首劝学诗,诗歌形象生动地劝诫世人不要虚度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光阴。D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秋声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28请结合全诗分析“春草”“梧叶”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和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观书有感朱熹(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于谦(明)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
16、当的一项是()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C“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指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无一点收获,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走马观花。读书应该要细细品味。D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30观书一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偶题朱熹门外青山翠紫
17、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注】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w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底处:何处。3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首句一个“堆”字用得精妙,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上草木繁茂,绿紫相间,交代了诗人面对的自然环境之美。B“幅巾”是古代文士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C“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32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蕴
18、含着深刻的哲理。结合全诗,简要说说诗人在诗中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诗歌能够让你感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宋朱熹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注】史记李斯列传:秦丞相李斯遭人诬陷论斩,临刑谓其子:“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下文陆机的“华亭清唳”与此意同。鸱夷子即范蠡。33“倚伏互相酬”这一句中“倚伏”是指_,蕴含了朱熹这位理学大师的哲理思考。
19、34从抒情方式看,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抒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3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诗中“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B于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尾联运用衬托手法,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
20、雅不俗的人生志趣。C朱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借助具体的客观事物“江边春水”滚滚滔滔,“蒙冲巨舰”如羽毛般浮起,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D朱诗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从而突出春水的重要,进而揭示读书的意义。36于诗认为读书的作用有哪些?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雨二首朱熹其一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其二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3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开篇借助于“寒雨”“
21、荒庭”写诗人夜听寒雨、难以成眠、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B其一中“万里”与“遥知”相对应,既写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苦,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C其二本身虽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有着强烈的自比意识,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D两首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时空上由此及彼,而且存在思维上的前后连贯性。38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南歌子次张定国韵朱熹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注】张定国:张孝祥,字定国
22、,南宋爱国词人。危弦:指急促的弦声。39赏析“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的表达效果。40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观书有感(其二)水口行舟朱熹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41下面对两首诗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展示了两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平日舟大水浅,众人费力推船却徒劳无功;而今无需人力,船却自在前行。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B第二首诗写舟行见闻,突出心情变化。从“夜如何”的担心害怕,到“试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
23、旧”的欣喜欢快,情感变化富有层次。C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首用“艨艟巨舰”和羽毛作对比,表现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叶和“满江风浪”作对比,表现夜航的艰险。D两首诗都写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细心观察和体悟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42宋诗重在说理,请结合诗作分别谈谈两首诗给你的人生启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劝学诗(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
24、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4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44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有感(二首)宋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在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45下列对这首诗的
25、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首句运用比喻,把池塘比喻为一面镜子,写出了池塘清澈明净的特点。B第一首诗中诗人用“徘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云影倒映在水面上的动态景象。C第二首诗写“蒙冲巨舰”因春水萌生变得如羽毛般轻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江水力量之大。D两首诗歌语言庄重典雅,内蕴丰富,融景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的启迪。46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感悟?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47这首诗的体裁是_。48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抒情方式。49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26、说一说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0简述这首诗的象征手法。51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小题。水口行舟(其一)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注】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52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C“试
27、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53朱熹的诗往往富有理趣,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与其观书有感(其一)所蕴含的理趣分别是什么。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曲棹歌(其二)朱熹宋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注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
28、桥飞断。5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C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55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再和朱熹久矣投装返旧墟,不将心事赋闲居。荷锄带月朝治秽,植杖临风夕挽蔬。三径犹寻陶令宅,万签聊借邺侯书。木
29、瓜【注】更得琼琚报,吟咏从今乐有余。【注】木瓜:出自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56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闲居”的表现。57尾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固随处弄潺湲。【注】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底处:何处。擘开:冲开。断梗枯槎:残枝枯叶。筇(qi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潺湲:指流水。
30、58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59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60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有
31、哪些不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朱熹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注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这里代指溥公。6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重阳之日,诗人重游频现梦中的故地,与久别的好友重逢,已是鬓发斑白了。B颔联写梁间又添新燕,溪山如迎故人,亲切如旧的景物,让诗人内心充满重逢的喜悦。C颈联写诗人与老友重逢后漫谈人生哲理,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D此诗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说理,情理交融,体现了宋诗重视
32、理趣的特点。62诗人和溥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友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水口行舟朱熹其一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其二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鹈鴂两山相对鸣。【注释】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大兴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党”并削职,与门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本诗即此间感时之作。水口,地名。鹈鴂:即杜鹃,春末夏初而鸣,声如“不如归去”。6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B这两首诗,全都属于“七绝”。C绝句对联语的对仗不作要求。D绝句可以四句,也可以六句。64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33、项是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65下列对其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写出了两岸山峦色彩的青翠。B“无声”一词隐约透漏出作者的心绪。C“一棹”意为单桨行船,喻处境危险。D结尾“鹈鴂相对鸣”一语,耐人回味。6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其一时空穿梭回旋,曲尽其致。B其二全由眼见写起,表现胸臆。C两首诗都受到所
34、见景物感发。D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67钱锺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以情韵擅长,宋诗以思理见胜。”按照这个标准,朱熹这两首诗哪一首可算“唐诗”,哪一首可归于“宋诗”?试选择其中一首,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6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6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观书有感二首朱嘉其一其二半亩方塘一
35、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7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
36、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71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7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月朱 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有评论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7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此诗含蓄蕴藉,委婉道出自己“惆怅”,表达出惆怅之情
37、却并未明说惆怅之因。B诗中三四句描写梅花,言雪之大梅之白,暗示梅花生存环境恶劣,以此反衬梅花的坚贞与洁白。C落日、寒鸦,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也表现出诗人徘徊时间之长和惆怅之深。D折物相赠是亲朋之间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诗人传达的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更有对朋友的安慰。E诗人托物传情,寄诗表意。说自己独自归,实际是在说朋友独居天涯,将彼情作己情。74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九曲棹歌(其二)(宋)朱熹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注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
38、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7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C“虹桥一断无消息”作者游览九曲溪,抬头见彩桥,从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E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而“锁翠烟”则用了拈连
39、的艺术手法。76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阅读下列这首诗歌,完成小题水口行舟 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注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77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主要运用了_的表达技巧,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78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请简要阐述。7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观书有感二首朱熹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
40、行。注:鉴:镜子。 渠;代词,它,指方塘。 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
41、力气。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参考答案:1B2第一首:凡事当寻求根底,努力探寻真理。或不但要欣赏美,更要探索美。第二首: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或美有多种形态,不要以固定眼光衡量。第三首:探求真理永无止境,随缘领略,美好即得。或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不可偏执一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云成雨的原因”错误。第一首诗是在探究成云的原因,而不是在探究成雨的原因;且“忽而忽而”文中无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首的三、四两句说到我只是看到飘来的云彩变成
42、了飞雨,却不知这云彩又是来自哪一座山峰。这里面说到我不局限于欣赏云彩变成飞雨的美景,更想探究成云的原因,即探索美。所以第一首诗启示我们不但要欣赏美,更要探索美;或凡事当寻求根底,努力探寻真理。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或美有多种形态,不要以固定眼光衡量。第三首是写到脚步随着流水去寻觅溪
43、水的源头,走到源头处却又怅然若失。此时才领悟到真正的源头是寻不到的,我不如倚杖随处领略潺潺溪水,倒是别有情趣。这里写到自己领悟到真正的源头是寻找不到的,自己不如随处领略潺潺的溪水,也能感受到别样的情趣。这首诗启示我们探求真理永无止境,随缘领略,美好即得;或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不可偏执一端。3B4其一: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寻求根底。犹如人们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就应该去了解云何以形成。其二: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犹如水在出山之前,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勇猛向前,终于擘开苍崖巨峡,取得斗争胜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一路前行。【解析
44、】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无据。这首诗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
45、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5C6内容上,写诗人
46、寻梅之经历,前时曾大雪压梅,无法寻到梅花;昨夜雪停,梅花已于月下绽放。手法、情感上,诗人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章法、结构上,诗人于此联宕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远方有个如玉的女子正折梅寄托对诗人的思念”分析错误,结合“遥怜”可知,应是诗人折梅送给似玉的远人。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之炼句的能力。“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
47、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手法、情感上,此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即使是“雪压”,梅花依旧盛放,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明月”有高洁脱俗之意,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章法、结构上,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此联“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遥寄相思做铺垫。7A8(1)
48、虚实结合。颈联诗人虚写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的欢乐梦境,尾联实写自己身处异乡、凄雨不绝的凄凉现实。(2)对比。以梦境之乐与现实之悲作对比。(3)表达了思念友人而不得相见的悲苦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反衬”错误,应该是用凄冷风雨正衬了诗人的忧愁。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颈联诗人虚写在梦中与友人“把袖追欢”“举杯相属”的美好景象,极言对敌人的思念之切。尾联则实写自己此时“天涯客”的身份,表现自己凄凉苦楚、漂泊辗转的的现实处境。尾联表现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虚实结合,诗人以梦境之乐与现实之悲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诗人现实中思念友人
49、而不得相见的感伤凄凉之情。9C10“翻”“弄”赋予自然以人格化,写出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郁郁”“垂垂”运用叠词,凸显果实的繁茂与丰硕,摹写逼真,音律和谐;诗人借助虚写,想象秋收之时的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错,“今看许子快论功”与“旧喜樊迟知学圃”照应,表达的意思是为儒家弟子的改变而欣慰,他们而今也开始重视农业愿意看神农之学,以手种粟而后食为乐事,善意提醒朋友也应该以农事为乐。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炼句)的能力。“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意思是说深爱着秋季里富有
50、勃勃生机茂盛蓊郁的田埂,其间的庄稼在晚风中摇曳翻滚,雨后的春日里预想不久后的秋收季节定是籽粒成熟,稻穗低垂的样子,令人欣喜惬意。诗句对仗工整,“遥怜”与“预想”强调两句为想象虚写秋收之貌;“郁郁”对应“垂垂”突出丰收之景;“翻秋陇”对应“弄晚风”,把大自然写活了,赋予它们人的行为动作,一“翻”一“弄”极富生活情趣,生动形象亲切可感,富有诗情画意,让人身临其境,写出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富有生机和活力,感染力强。“郁郁”“垂垂”均为叠音词,形容词性,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和秋季的硕果,诗人借助想象虚写秋收之时的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实虚结合
51、,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深厚。11D12主要运用比喻。以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保持清澈为喻,阐释了知识需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道理。启示:要不断积累,不断地学习进取,使自己永葆活力;也启示我们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水渠之清设问”错误,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并非“水渠”。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因为“方塘”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葆清澈。“清”得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
52、”的细致情态。诗人运用比喻,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更新、发展新知识。从而启示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取,才能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也启示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13(1)D(2)人生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终能到达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理解错误。三
53、、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表现的是诗人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而不是失望。同时,“青山绿树多”又与首句冒雨赏春的迷恋遥相呼应。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人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遏呼
54、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从而表达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由此可见,诗人寄寓的人生哲理应当由“青山绿树”经历风雨依旧永恒而来,即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我们还可以从“船”“诗人”的做法中寻绎出哲理:面对风雨,诗人不仅没有畏惧,反而披着蓑衣立在船头赏雨,而船也逆流而上,并未停歇,这就启示我们: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终能到达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14B15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谦逊大度的胸怀(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尊重),待人真诚的品格。【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
55、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写诗人时而乘竹轿远行”错,“又枉篮舆度远岑”意思是你却屈尊乘竹轿远道前来翻山越岭。坐竹轿来的是陆子寿。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和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写朱熹对陆子寿道德与义理的称赞,它们是自己素所钦服的,此时别离三年,更是常常挂念在心。以陆子寿的“德义”可见诗人谦逊大度的胸怀;言己之“关心”表现待人真诚的品格,待朋友情谊真切。这是诗人的为人品格。颈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意思是,旧学问相互商量更加精密,新知识经过切磋培养愈益深沉。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体现了求
56、知求真的学术精神;对鹅湖之会上学术之争的看法,学问上相互“商量”,体现了诗人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尊重。这是诗人的学术精神。16B17(1)这两句评价语是说诗歌抒情与说理并不妨碍,除去阻碍真知的错误思想就会领悟到饱含至理的理趣。(2)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为美妙的诗材;如同彩云一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剪裁。尾联,诗人即景生情,信手拈来都是佳句,诗人非常享受创作过程中遇兴遣词的乐趣。(3)尾联启示读者,生活中不必局限拘泥于眼前的境况,转变关注点,懂得任运随缘,就会换一份心境,多一分收获。【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分析错误。“稚杉绕麓
57、干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环绕山脚的幼杉,就像无数锦旗漫卷;映照天空的野水,宛如一面明镜散开。诗人在此又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杉树和涧水比作锦旗和明镜,所以,是用前句之密形下句之疏。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炼句的能力。首先分析评价语的意思。“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诗情”指诗歌抒情,“道”指诗歌说理;“理障”指阻碍真知的错误思想,“理趣”指饱含至理的理趣。这两句是说诗歌中抒情和说理二者并不妨碍,排除阻碍或者换一种角度就能领会到理趣。然后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体会诗情。“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意思是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佳句,如同彩云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的剪
58、裁?朱熹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诗材;这些“佳句”更是无需剪裁,自然天成。接着分析尾联中传递出的“道”和“理趣”。结合诗歌标题和前面几联可知,本诗是朱熹途经新喻县,看见此处风景秀丽,顿感心旷神怡,即兴创作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描摹山野景象,令人如入画境;后四句抒发愉悦心情,更让人感悟深刻。诗人表面写景色之美,却又不受眼前境况的束缚,貌似不经意间的诗句,能包含至理的“理趣”。18C19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20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
59、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意思是梅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
60、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21 蓑 何 多22A23这首诗在艺术上景、情、理三者浑然交融,尽管“舟雨一蓑”“满江风浪”,但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我们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韵脚是韵文(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