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2019年精选文档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2019年精选文档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2019年精选文档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2019年精选文档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2019年精选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确立是新近发生的, 它把原先分散的对象整合在一个范畴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正在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出新,并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国际社会正式确立下来的新形势,学术界首要的工作是用这个概念去整合原来分散的对象,以共同的对象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生产群体。文献标识码:A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safeguarding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是近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国际

2、公约的制定和履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遴选和保护、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公共宣传。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的调查、记录各国都分别在进行,在一些主要的国家至少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确立是新近发生的, 它把原先分散的对象整合在一个范畴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初始阶段,中国政府的反应是积极的,中国社会的反应是热烈的,中国学界的反应也没有太大的时差。今后, 如果我们能够在国际格局中开展调查研究和人才培养,积累世界范围内的个案成果,自觉地以自己的历史教训和丰富的资料为基础进行国际同行之间的理论对话,中国的同仁就能够在这个领域保持与国际同步,甚至很可能在一些重要问

3、题上走到学术的前沿。在最近几年里,中国学界积极呼应这项重大的文化工程,从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走向这个中心论题, 正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型塑成一个学术概念, 并围绕它对相关领域进行着知识的整合。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六个部分: 1) 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表达手段的语言;2) 民俗活动、仪式礼仪、节日庆典;3) 传统表演艺术;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 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经验;6) 与上述表达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瓶装的是旧酒。这些类别的民间文化在原有的学科分工里由民俗学( 包括民间文学) 、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戏剧学、音乐学等

4、艺术类学科分别进行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就。对于欧洲民俗学的早期发展历史,有一些著作系统地进行过详细的评介。周星最近邀集多国的学者对德国、北美、日本、韩国等比较重视民俗学的国家的当代学术状况进行了很精彩的介绍田。仅以中国的民俗研究来说,专门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学者,如顾颉刚、钟敬文、程蔷、贺学君的传说研究,袁珂、张振犁、李子贤、吕微、叶舒宪的神话 ( 史 ) 和活态神话研究,许钰、姜彬、刘魁立、刘守华、祁连休的故事研究,柯杨、赵宗福的花儿研究,张紫晨、傅谨、欧达伟和董晓萍的民间小戏研究,曲六乙、庹修明的傩戏研究,田联韬、田青的民间音乐研究,王树村的年画研究,华觉明、徐艺乙的民间工艺技

5、术研究,贾作光、资华筠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降边嘉措、仁钦道尔吉、朝戈金、巴莫曲布嫫的史诗研究,乌丙安、宋兆麟、马西沙、金泽、陶思炎、邢丽的民间信仰研究,等等。 这些专门领域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由文化部、文联等机构组织完成的民间文化普查和十套集成一起构成了今天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雄厚基础。但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正在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出新,并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 如果新瓶能够让旧酒再发酵,一种新事物就会出现。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国际社会正式确立下来的新形势, 笔者认为, 目前学术界首要的工作是用这个概念去整合原来分散的对象, 以共

6、同的对象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生产群体。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民间文学、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医疗、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相对独立的对象,国际民俗学界一直有人思考把它们整合起来的问题。 分别为美国和中国的民俗学一代宗师的多尔逊和钟敬文都曾经提出用“民间文化”(folk Culture) 来涵盖它们,笔者则尝试过用“生活世界”来作为它们的内在一致性的基础。 这些文献说 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代表整合相关对象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概念后来被联合国组织推出来,是有它的学理缘由的。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 年 10 月 17日通过保护非

7、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前的近20 年里,走过了在“民间创作”、“民间文化”、“民俗”、“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反复筛选一个最优概念的历程。 最后, 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胜出, 并很快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吸引着国际上多学科的学者加入到这个议题,也促成了众多跨学科的研究机构的诞生。文化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北京和苏州已经召开多次,每次都是盛况空前,会聚了全国各地的民俗学、艺术学各分支以及文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法学、哲学、 科技等的相关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中心在北京、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上海等地纷纷成立。 无论这些组织的宗旨有多少差异,也无论这

8、些会议的讨论在具体层次上有多少不同意见,它们在一个抽象的层面都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作出了贡献。 围绕着这个概念,共同的话题、共同的问题、公共的组织机构已经产出了众多的文集、杂志专栏乃至专业刊物,一个原本隔行而现在相互认同的知识群体正在产生。要论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的奠定及其知识群体的建构无疑是迄今最为重要的成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来源与定义的介绍见诸很多文献, 其中, 向云驹利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起草工作的芬兰民俗学大家航柯的资料,细数了从民间文学、民间创作、民间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次改进,认为内中贯串着以民间文

9、学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思想31 。哈弗斯登在长篇博士论文里以自己亲身参加2003 年 6 月的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起草专家委员会的经历,分析了欧美国家代表和亚洲国家代表之间为文件定稿所发生的争论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替代欧美更愿意使用的“民俗”看做亚洲文化观念的胜利。这就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关键概念在发生学上的学理脉络与国际政治的背景。至于定义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基本上接受教科文组织的正式文件的说法,有较多争论的主要是“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的翻译 (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 和“ Cultural Space ”

10、的中文用词( “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 与对象所指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中国首先是作为保护工程被接受的, 各个方面的人士和机构很快做出反应,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帜开展考察活动。 最近几年比较有新意的研究大多是从如何促进保护工作的理论思考出发的。可以说, 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者在这个工程到来之前为它做了大量的学术铺垫,当它作为文化实践展开之后,还是这批学人在为它进行理论指导。保护工作在推动中遭遇到形形色色的误解和困难,学者们则尝试从一般性的理论上进行回应,通过对于外来文化与固有传统、认同文化与消费文化、民族属性与人类共享等范畴的讨论来化解误解和阻力。 其中, 在代表作的推荐和遴选

11、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困扰是与民间信仰相关的门类,学者们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通过把它们界定为民族文化之根来进行辩护。有的学者把保护工作中的缺失归纳为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也从正面概括保护工作的若干原则,如生命原则、创新原则、整体原则、人本原则、教育原则。 关于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实际上是教科文组织对于各类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学者们大多是借助原有论述“民俗” ( 民间文学) 的理论来界定的,如活态性、民间性、生活性、 生态性的概括。其中, 关于本真性或真实性(au-thenticity)的论辩得到多方面展开。这个由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作过经典论述的

12、范畴在20世纪 6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民俗学界思考学科的对象问题的一个尺度。多尔逊关于“民俗”与“伪民俗” (fakelore) 的区分在学界影响深远。德国和日本学界围绕“民俗 ( 学 ) 主义” (folklorism) 的争论是本真性问题的另一个研究路径,近年也被引入到对我们的社会现象的分析之中,其中又更多地被用于对于民俗的旅游展示的批评。对于大众传播、旅游开发中的二手民俗、再造的传统,研究民间文化的学者应该秉持什么态度,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怎样使用本真性的尺度,这在当前仍然是复杂的社会现实带给学院学者的难题。我们的很多民俗在当代有过一个中断的时期,其中一些是近年“复兴”起来的。 我们在鉴定非

13、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学界首先要对本真性的涵义和使用尺度形成一定的共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述是学界关注的一个要点,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述是学界关注的一个要点,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述是学界关注的一个要点,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论述是学界关注的一个要点,其中讨论最充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多元主义是教科文组织推动弱势( 群体 ) 文化保护的理论基础,它在2001 年 10 月发布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继而在2005 年 10 月通过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把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 确认为人类的普遍

14、价值。 在这两个重要文件出台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一系列专家会议,并在世界文化报告2000中对“文化多样性”进行了主题论证。中国博物馆杂志2005 年第 3 期关于民族生态博物馆的一组文章由多国学者撰写,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个议题是自博阿斯以来人类学、民族学的基本观念,国内的同行也大多在这个思想的光谱内。费孝通提出的人类在文化上“美美与共”的理想是国内同行的多元文化和平共处意识的精粹化。在国际文化交流的领域,这一观念被广为使用。 近年也出现了一些呼吁重视文化多样性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也对在全球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保持自己的特色的困难给予了重视。当然, 非物质

15、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不同的层次发挥着复杂的功能。 认同功能也是学界比较有共识的观点。当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代表作之后不久,在国际学界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刊物Current Anthropology 在 2002年第1 期上就发表了讨论的专文,文中分析了代表作对于认同的建构功能。国内学者在“认同功能因此, 最基本的保护制度还是法律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旧现因此, 最基本的保护制度还是法律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旧现论”上也多有发挥,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之根、作为民族凝聚力之源、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的论述, 也都可以看做 这一基本立论的展开或发挥。 文化认同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国家层 次,而且涉及文化

16、如何在地方性社区、 国家与国际社会三角关系 中发挥作用。正面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资源”,在各种具体的论述中常常用作“人文资源”、“民俗资源”。人文资源的概念虽然包括很广,“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 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叫人文资源”,但最受到重视的是“现存的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活动”。国内在最近一些年也开展了以“人文资源”为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和摸家底性质的考察,形成了以西部人文通讯为代表的阶段性成果。“资源”论与“遗留物”论、“四旧”论、“落后文化”论相比是一种积极看待非物质文化的观点,包含着主动让非物质文化在现实社会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的

17、诉求。“资 源开发”是由此衍生的一个概念。 较多的研究所涉及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资源开发主要是民俗旅游。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比较多地从肯定的方面看待民俗资源的开发, 而从事民俗研究的学者更 多地对民俗旅游的弊病保持警惕的态度。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牵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国际力量、国家、社区和个人纠结着政治利益、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象,却是法律上的新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一种知识产权,但又与通行的著作权很不相同,它们纠结着集体( 群体 ) 与个人的复杂关系。那么,“权利”怎样界定,又采取怎样的法律形式加以保护,就成为立法上要先解决的问题。土著的文化权利,这种特殊的群体权利在欧洲法律体系中的生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国内近年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解释的适用性争论上。一种观点是,根据现有法规和国际法、国际公约,民间文艺作品的鉴别、传播、命名、继承人权利、版权都有了确切的法律规定,我们并不是非立新法不可。另一种观点是要通过建立“集体权利模式”来作为民间文学艺术立新法的基础, 而它的批评者直截了当地否定以集体性为依据的民间文艺的集体产权论,主张赋予传承人以作者地位,把这类作品当做普通作品对待,以普通的著作权法来保护。但是,这类批评往往不理解民间文艺作品在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立论的前提就有问题,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行的。这恰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