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特级教师教案_第1页
说木叶特级教师教案_第2页
说木叶特级教师教案_第3页
说木叶特级教师教案_第4页
说木叶特级教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木叶特级教师教案【篇一:说木叶教案老师】说木叶导学案主备人 :王卫红 审核人:李佰辩苗换娣学习目标、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 意象的意蕴;比较“树叶与 “ 木叶 ”、 “落木 ”与 “落叶 ”的不同,把握“木 ”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 ”与 “树 ”的不同,从而把握“木 ”的艺术特征。、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方法:自

2、主学习、合作交流、举一反三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2、学会划分章结构。(重点)3、学会概括咬文嚼字的文学现象。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介绍及解题(一)知识链接、林庚(1910 年 2 月 22 日 2006 年 10 月 4 日),字静希。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 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 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 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 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

3、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 ” ,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释题:“说 ”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 ”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 ”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 ”即 “树叶 ”,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 ”的,有用“叶 ”的,就是用 “ 树叶 ”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 ”与 “木 ”、

4、 “树叶 ”与 “木叶 ”、 “木叶 ”与 “落叶 ”、 “木叶 ”与 “落木 ”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三、预习检测1 、识读字音征戍()橘颂()招徕()涔阳()陇首()得鱼忘筌()寒砧()桅杆()秋风袅袅()窸窣()迢远()灼灼其华()亭皋() 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袅袅: 洗练: 传诵: 传颂: 不落于言筌:四、自学指导1 、速读课文,用笔划出各段中心句。2.根据各段中心句划分文章结构。

5、3. 速读 1 3 段,划出每段咬文嚼字的文学现象。五、独立学习1 、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 )段 “木叶 ”为诗人所钟爱的现象第二部分:(4-5)段 “木 ”被人喜欢的原因。2、阅读1-3 段,思考: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木叶 ”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 ”“ 落叶 ”却无人过问。六、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独学中遇到的问题。(组内初探)、各组六号展示独学、合学中的经验分享或疑难问题。(全班共探)七、小结反思小结:说木叶是咬文嚼字的范例。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 ”、 “繁简 ”和 “字眼 ”

6、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 ”。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反思: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收获?八、堂清检测第三部分:(7 )段 总结 “木叶 ”与 “树叶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差别一字千里。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绵密锦绣灼热b 干燥 c 锤炼 d 萧瑟急躁白练肃杀砧木辨析漂缈拙壮纱绽 辩护 飘零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

7、当的一组是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 ”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 ”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 钟爱 b启发 钟爱c启发d启示奥秘 奥妙喜爱 奥秘 喜爱 奥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唯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和“树叶 ”有了这么大的差别。b 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c 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 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

8、短篇,绝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木” 与“ 树 ” 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b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d 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 。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

9、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a 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自有其超常的语言规范,或者说时时要超出语言规范b 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c 诗歌虽然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可以说自有超常的规范d 诗歌自有其超常的规范,它尽管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参考答案:2 c ( a 拙 茁; b 绽 锭; d 漂 缥) 3 b 4 d 5 bb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 意象的意蕴;比较“树叶与 “木叶 ”、 “落木 ”与 “落叶 ”的不同,把握“木 ”的艺术特征。(重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

10、目的。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难点)一、情境导入二、自学指导:1 、速读 4 5 段,用笔划出各段“木 ”的艺术特征。2、结合独学中第二题速读第四段。3 、结合独学中第三题速读第六段,将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颜色、触觉、意味划在书上。二、独立学习阅读 4-6 段,思考:1 、概括 “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明确:第一,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木 ”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2、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得出了“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的?明确:通过分析吴均和曹植诗中“高树 ”和 “高木 ”这两个意象。“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 ”有木叶形象;“高树 ”饱满, “高木 ”空阔,落

11、木千山;“木 ”在这里比“树 ”显得更加单纯。3、“树叶 ”与 “木叶 ”、 “落叶 ”与 “落木 ”的在颜色、触觉和意味上的区别有哪些?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补充: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独学中遇到的问题。(组内初探)、各组五号展示独学、合学中的经验分享或疑难问题。(全班共探)四、小结反思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反思: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收获?五、堂清检

12、测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和其中“梅 ”这个意象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色彩。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篇二:说木叶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能运用本课所学知

13、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 ”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

14、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 ”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 ”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 ”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二、感悟“木叶 ”和 “树叶 ”的区别,探究由“木叶 ”发展为 “落木 ”的原因,比较“木叶 ”“ 落叶 ”及 “黄叶 ”,进而把握“木叶 ”的艺术特征。问1 :从概念上讲,“木叶 ”就是什么?讨

15、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 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 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 ”到 “落木 ”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

16、登高的朗诵。)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 ”字。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 ”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 ”暗示了 “落叶 ”呢?明确:因为“木 ”具有 “木头 ”“ 木料 ”“ 木板 ”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 ”排斥到 “木 ”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考: “木叶 ”暗示的究竟是怎样

17、的“落叶 ”呢?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 “木叶 ”、 “落叶 ”、 “黄叶 ”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 “木叶 ”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 “落叶 ”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中的 “黄叶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赞12007-2-19 15:34 回复山稳水灵336 位粉丝2楼结论: “木叶 ”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

18、“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 ”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 ”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 ”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 木叶 ”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 木叶 ”

19、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 ”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思考 1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 ”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 ”“ 梅 ”“ 柳 ”“ 杜鹃 ”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 ”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

20、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讨论,结论:望月怀远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 ”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

21、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探究活动1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 ”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 ”意象。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月亮 ”的古诗。班级交流。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参读作品:2 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22、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 ”杀青 。 ”后人受屈原“木叶 ”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 ”呢 ?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研究方法:(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作比较赏读。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参读书目: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3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 ”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23、研究方法: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参读书目:【篇三:说木叶优秀教案】说 “木叶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比较 “木 ”与 “树 ”, “树叶 ”与 “木叶 ”、 “落木 ”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 ”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

24、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师:这样看来,“落木 ”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发现问题(1-3) “木叶 ”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分析问题(4-6)分析 “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三、合作探究,品味“木 ”的丰富意蕴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 ”与 “树 ”的不同,得出“木 ”的第一个特征。 TOC o 1-5 h z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 ”比 “树 ”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