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管理制度_第1页
工艺管理制度_第2页
工艺管理制度_第3页
工艺管理制度_第4页
工艺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艺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加强工艺管理制度,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特制定 本制度。2、企业工艺管理的任务是: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生产的工艺管 理;开展科学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检测、定额等基础工作; 提高全过程的工艺管理水平。3、本制度实行专业管理和全体员工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并明确职责。对违 背本制度致使生产遭受损失者,应追究责任。二、工艺管理体制和职责1、设立技术质管部和化验室。分别负责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车间设专职工艺技术人员,班组设兼职质量检查员。形成全厂性的工艺和质量管理体 系。2、技术管理部负责全厂工艺技术管理工作。其职责是:(1)组织制定本

2、企业工艺管理制度。协同化验室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设计 配料方案。(2)审定主机的台时产量,消耗定额和主要工艺技术参数。(3)协同车间解决生产工艺中出现的主要技术问题。指导车间的主要技术 工作。(4)组织工艺系统的全面技术标准。(5)组织推广技术、试制新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量、质量,降低原辅材料的消耗,搞好生产试验和科学研究工作(6)组织编制技术措施计划和技术改造规划,提出工艺设计方案。(7)组织审查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8)负责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工艺技术工作。(9)负责技术情报、技术协作,做好工艺技术资料的收集积累和保管工作。(10)参与制定企业的环保、节能、降耗,负责提出工艺措施。(11)协

3、同有关部门开展职工业余教育,劳动竞赛和技术考核工作。3、化验室负责产品工艺过程质量管理,生产控制和检验工作。其职责是:(1)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主要质量指标,原、辅材料的技术条 件和质量事故管理办法等,并监督执行。(2)严格执行产品标准,有权制止任何违章行为,确保出厂产品全部合格。(3)负责设计并贯彻配料方案。(4)建立健全严格的检验制度,研究采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和质量控制方法。(5)配合技术质管部搞好新产品、 新技术、新工艺等实验研究工作,提供有 关实验数据。4、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及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在车间主任领导下和技术质 管部、化验室的业务指导下进行。其任务是:(1)严格执行生

4、产工艺并提出技术措施,做好原始记录和技术台帐。(2)负责主机的单项测定,参加有关工艺技术活动。(3)审查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上报有关部门。(4)负责提出车间的产量、质量、消耗定额和环保的有关指标。(5)负责车间的技术教育,组织技术交流和技术考核工作。(6)组织质量小组竞赛活动,即时考核,定期公布(7)研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组织攻关。三、炼焦工艺管理一、各处温度指标、燃烧室立火道任何一点的温度在交换后 20秒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450C,当推焦炉数较少时,降低燃烧室温度应保持 边火道不低于1100C,当大幅度延长结焦时间时,边火道温 度应保持在950c以上。、机焦侧标准温度由调火班根据实测焦

5、饼中心温度提出,报请车间主任批准执行。、机焦侧炉头温度与其平均温度差应不大于 :S0 Co4、焦饼中心温度应在 950c1050c (捣鼓焦饼中心温度只 测上部一点)。5、炭化室顶部空间温度应在 800C +50 C。6、蓄热室顶部温度不超过1320C,不低于900 Co、小烟道温度应不超过450C,不低于250C。、分烟道温度不超过350 C o9、回炉煤气预热后温度保持45C,冬季煤气温度可适当提高,一般不图于50 C。10、相邻两火道温差不超过士 20 Co二、各处压力指标集气管压力要保证炭化室底部压力在结焦末期不得小于5Pa。看火孔压力要保持在OPar 5Pa。蓄热室任何部位的吸力不低

6、于 5Pa,蓄热室顶部吸力应不低 于 30Pa。 每个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相比, 上升气流时,不应 超过2Pa,下降气流时不宜超过士 3Pa。边部蓄热室上升气流时 允许相差+4Pa,下降气流允许相差+5Pa回炉煤气总管压力不得小于5OOPa 在所有操作条件下,(正常操作、改变结焦时间、停止加热、 停止推焦等),结焦末期炭化室底部压力应大于蓄热室顶部上升气 流的压力,即炭化室区域任何一点的压力都要高于相邻加热系统 的压力。三、温度系数的计算 直行温度均匀系数K均,说明全炉的均匀程度。k均式中:除外。A(M A 1 ) ( M A 2 )2 MM:焦炉燃烧室测温火道数。边炉、缓冲炉、修理炉1

7、、A:机焦侧三班所测每个测温火道温度的昼夜平均值与全炉昼夜平均温度的平均差i20 c以上的火道数。 安定系数K安反映炉温在所分析的时间内的稳定情况。,2 N ( Ai A 2 )K安_2 N式中:N:在所分析的时间内,直行温度的测定次数。A1、A:机、焦侧平均温度与加热制度所规定的标准温度偏差超过士 7 c的次数。横排温度均匀系数 ,M Ak横 F式中:M:除去边部两个火道的测温火道数。A :对每个燃烧室而言,测温火道温度与标准线差超过i20 c以上的不合格数。对十排燃烧室而言,测温火道平均温度与标准线差值 有0 C上为 不合格。对全炉而言,测温火道全炉平均温度与标堆线差 DC以上为 不合格。

8、炉头温度均匀系数k炉头式中:A个数。M A MM为测温火道数:机焦侧测温火道温度与平均温度差超过邙0 c的推焦计划系数K,标志着班推焦计划表中计划结焦时间与规 定结焦时间相吻合的情况:MA 1k 1M式中:M:班计划推焦炉数Ai:计划结焦时间与规定结焦时间差在 5分钟以上的炉数 推焦执行系数用以评定班按推焦计划实际执行的情况:式中:N:班实际推焦炉数A2:实际推焦时间超过计划推焦时间邙分钟的炉数推焦总系数K,用以评价整个炼焦生产的管理水平K3 = Ki X K2 ,横排温度的均匀性用横排均匀系数 K横:K单排,K十排,K 全炉来考核,24 (3t 26号)立火道不合格的个数 k黄 24每个燃烧

9、室测温火道温度与标准线差超过 受0C以上的的火 道为不合格火道。/24 (十排(3号26号)立火道温度不合格个数)K十排24十排燃烧室横排平均温度与标准线差超过士10C为不合格 24 (全炉(3号26号)立火道温度不合格 个数)K全炉 24全炉燃烧室横排平均温度与标准线差超过 立C为不合格。式中:24不包括机侧1至2孔和焦侧27至28孔的立火道数。以上系数应大于 O.95。 焦饼中心温度计算(捣鼓焦一般只测上部一点)丁T机上 T机下 T机中T焦上 T焦下 T焦中T焦饼中心二6式中:6点温度分别代表所测机、焦侧各上、中、下三点共6处所测得焦饼中心温度。四、铁件与炉体1、炉柱曲度应不大于50mm超

10、过者必须采取措施,计算公式如下第一水平线到第二水平线的距离hH第一水平线到第三水平线的距离 2、横拉条直径小于原直径的三分之二时应进行更换。3、炉体伸长量每年不大于10mm,测量允许误差土 2mm。4、钢柱曲度正常应保持25mm以内,大于50mm表明炉柱超过弹性 极限而失效,对于失效的炉柱要及时进行处理,采用电焊矫直、 半根更换或整根更换等办法加以解决。5炉柱上部大弹簧最大负荷T(总)炉柱下部大弹簧组最大负T荷(总)横拉条大弹簧(T)上部6.510.5下部(弹簧组)小弹簧(T)1-4 线0.5,5-6 线0.75,7-8 线0.5纵拉条大弹簧组(T)20检查原因。炉体伸长量炉体伸长率上横铁部位

11、伸长量下横铁部位伸长量mm炉体伸长量设计炉长100 %6、生产时,炉体伸长率每年不应超过 0.035 %,当超过0.05 %应7 、炼焦耗热量KJ/Kg 煤(含水 7%): 2220231Q附:耗热量计算公式:焦炉煤气加热时:q=q f-29(w-7)V Q gq f KJ/KgG S试中:qf-实际湿煤耗热量,KJ/Kg,29 焦炉煤气加热时每增减1 %水分的耗热量,KJ/Kg,7 一- 标准煤水分W-实际湿煤水分Vo-标准状态卜煤气消耗量m/hg QDW- 干煤气低热值KJ/m 3Gs实际湿煤量Kg/h五、温度与压力测量:(一)测温操作:1、横排温度的测量: 交换5分钟开始测下降气流的火道

12、。一次交换测6排12排,由焦侧双号燃烧室开始,单号燃 烧室机侧返回测量。测量时,看火孔盖随测随打开,一次打开看火孔盖不允许 超过3个,测定后立即盖上。测量地点:灯头石专与斜道口交界中心处。测量后绘制横排曲线,要根据曲线情况进行凋节。(包括单 排、十排、全炉)按规定计算横排系数,上帐存档。2、炉头温度的测量交换后5分钟由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机侧返回,测量下降气流 炉头火道温度,两个交换测完全炉。按测温结果,分别计算出机焦侧边火道的平均温度 (不包括边炉燃烧室),并按规定计算出炉头均匀系数,上帐存档。3、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A、用铁管测量方法用长1300mm勺铁管测量。选结焦时间达2/3温度正常的炭化室

13、,提前1小时放入管子, 并测量焦线。将上升管盖打开在机侧除尘孔换上有孔炉盖。并将孔眼放在 炭化室中心线上,再将铁管插入并用石棉绳密封不使漏气, 盖上上升管.隔1小时后用红外测温仪测量铁管底部的温度,该温度为炉 顶空间温度。打开上升管盖,拨出铁管,将除尘孔用炉盖密封好后,将上将数据抄写上帐、入档,并分析进行调节炉温。B、用热电偶法测量 准备好1300mm勺热电偶,温度1OO衽毫伏计及玻璃温度计, 1300mm勺铁套管。同上A操作。关闭所测量炉号一侧的上升管的翻板,打开上升管盖,在机 侧换上中间有眼的炉盖,将外皮带铁套管的热电偶插入机焦 侧除尘孔,插入深度在炭化室顶与煤线之间,并位于炭化室 中心线

14、上,浇泥浆封严。 用毫伏计测量,至少测量三次,测量结果要加上冷端温度。测完后,记录上帐,拨出热电偶及套管,将有眼炉盖放回原 有位置,盖严原有的炉盖,(拨热电偶时也要打开上升管盖 或用高压氨水喷洒)操作完后立即关闭。4、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选结焦时间及温度正常的炭化室号,待装好煤时插管,打开上升管盖,从除尘孔测量炭化室煤线高度,换上特制带孔的 除尘孔盖。 准备长5000mm(捣鼓焦用2200mm长的直径60 mm的无缝 钢管(2根);一端为尖头,另一端 为开口,并焊好卡看火孔 圈的卡环。管内距离开口 3600mm 200mnft焊两卡钉,和管 子尖头作为三个(捣鼓焦只有一个)测温点,机焦侧各插一

15、根。选择温度正常,结焦时间正常的炉号。 插管前与推焦组长联系好,待装煤后测煤线,用特制的带眼 炉盖盖好装煤口插入焦饼管(注意:焦饼管要垂直插在炭化 室中心线上)管口用盖盖好,周围用石棉绳煤泥封严。插管 时注意导烟车滑线,先拉闸后插管,防止触电。推焦3.5小时前,用红外测温仪开始测温,每隔半小时测量 一次,测量七次。出炉前一小时测量炭化室两侧的燃烧室横排温度。推焦前半小时测温后,将焦饼管拨出后,(拨管时同样,先 拉闸后拨管,防止导烟车滑线触电),拨管后,测量焦线, 在拨管测焦线时,要打开上升管盖。完毕后要盖上上升管,并将炉盖进行密封。推焦时,要有专人观察焦饼成熟情况,并记录推焦电流。推焦完毕后,

16、关好炉门,并用红外线测温仪从焦侧开始测量 炉墙温度。 每个炉墙测上、中、下三点,三个除尘孔,两侧炉墙共18点推焦前通知机、焦侧出炉工,不要将尾焦扔入炭化室,以免影响温度测量。将全部测量项目详细记录,计算上帐,作出 正确结论。5、冷却温度的测量选择9个加热正常的燃烧室的测温火道,分别在机焦侧代表 火道进行下降气流测量,测点同直行温度。测量前准备好5台合格的高温计。机、焦同时测量进行,四个交换测完。在测温过程中,该炉的加热制度应严格保持不变,推焦情况 保持正常,正常检修时间测量。交换后20秒测量第一次,1分钟测量第二次,以后每隔一分 钟测一次直到下次交换为至,9个燃烧室的冷却温度必须在四个 交换内

17、测完。 看火孔应盖严,只许在测温时打开,测完后马上盖好。高温计误差太大,不得使用,刮大风时不得测量。计算9个燃烧室每分钟的平均温度,某一分钟的平均温度与 交换后的20秒的平均温度下降点,然后,按测直行温度顺 序与速度(每分钟能测若干个燃烧室数)将全炉划分几段。根据各个区段测温时间确定其换向后 20秒的校正值。6、小烟道温度的测量事先准备好500 c水银温度计,温度计应以石棉绳绕紧,以免掉入废气盘内。把温度计插入下降气流的废气盘的测温孔中,插入相同的深 度200220mm在下降气流交换前15分钟后开始读数,注 意不要把温度计拨出过高。读出温度后,盖好原丝堵,随即将本次测完的温度计插放 相邻的上升

18、气流测温孔中,等下一次交换测量。小烟道下火应禁止测量。 两个交换测完机、焦侧的小烟道温度,测完后计算平均值, 上帐入档。发现高低温炉号及时处理。7、蓄热室顶部温度的测量测量上升气流蓄热室,在交换后立即开始。测量地点应是蓄热室中最高温度处,测完后立即将盖盖上。测量的温度如有超过1320c的应立即处理。计算平均温度(边蓄热室除外),上帐入档。8、炭化室炉墙温度的测量与三班推焦装煤车联系好推焦后关闭两侧炉门,出炉工不能 将尾焦扔入炭化室内,从焦侧除尘孔开始向机侧进行,测量 时上升管盖打开,不测的除尘孔盖应盖上。用红外测温仪由除尘孔测两墙温度,每侧炉墙按其高度测量 上、中、下三点。三个除尘孔,二面炉墙

19、共测 18点温度。上部测温点:炭化室往下34层位置。F部测温点:从炭化室底部算起第二层位置中部测温点:上部、下部两测温点之间的适当位置。测出的温度应计算上、中、下的平均温度差及平均温度,上 帐入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9、使用高温计应注意事项:不许碰撞,要轻重轻放。使用前,要检查电池是否够用,高温计是否完好能用,0位置是否正确及有无跳针现象,目镜和物镜是否清洁,测温后 应将高温计放回指定地方。测温时,转动不能过猛,以免损坏灯丝。测量完后,指针应拧回0点,并切断电源。测量1400c以上的温度时,应使用高温计刻度,并使用红光。测温时,首先把电源放大,然后对准测温点旋转到没有光差 为止,测完一孔温度后

20、,应将活动电阻向高稍稍动一下,再 测第二孔温度,以免发生视觉错误,读数视线与刻度应垂直, 以免发生读数误差。发现双光、跳针等故障时,应及时交有关部门检修。(二)测压操作1、一般规定: 测吸力和燃烧室压力时,要与交换机工联系好,保持加热制 度不变,测量前斜型压力计要放平 选择横排温度、直行温度、空气过滤过剩系数好,吸力稳定的蓄热室作标准号,在具备上述条件情况下,一般选在 一座炉子的中间蓄热室。 选择标准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进行测量。测量前要用U型压力计表,对斜型微压计进行校正。测压时,交换设备必须处于正常状态,大风、煤气低压、停 电、吸力调节器运转不正常情况下不进行测量。插管必须严密,标准管与相

21、对管在测同部位压力时,插入深 度应一致,且小于30mm交换时,斜型压力表应关闭,测完后测压孔应盖严。按规定做好记录和计算,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调节处理。2、蓄热室顶部吸力的测量首先检查标准蓄热室是否正常,同时检查与标准蓄热室有 关的燃烧系统是否严密,不漏、不堵、格子砖阻力正常, 炉体状态良好,燃烧正常,测量前准备好测量工具,倾斜 型微压机一台,胶管长 50m交管长度视炉组长度而定)和 3m各一根,调整确定标准蓄热室吸力,机、焦侧开度一致, 测量吸力最好是在检修时间进行。调整两个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符合要求。斜压计放到现场后,调好水平,再将斜压计液面调到“0”处,短胶管一头套在斜压计 +”端

22、,另一头套在标准蓄热室的测压管上,长胶管一端套在斜压计的“-”端,另一头 套在准备测定的蓄热室的测压管上,接口处必须严密不漏 气。交换后五分钟开始测量,测定标准蓄热室的吸力与其他蓄热 室的吸力差,先测上升气流,再测下降气流。测完后,根据情况进行调节,使每个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 蓄热室吸力差在上升气流时不超过 i2Pa,在下降气流时,不 超过曲Pa。在压力调节后将蓄热室顶部测压管阀门关死, 准确记录加热 制度,将实际测、调情况上帐入档。3、蓄热室阻力的测量 准备好标准斜型压力计一台,50 mm长的胶皮管二根,60mm 长的小弯管测压铁管两管。交换后五分钟开始从炉端的蓄热室逐个测量,将斜压计正端

23、接蓄热室顶测压孔、负端与小烟道测压孔相连,读压差,上 帐入档。 测完后与上次测量结果比较(结焦时间、加热制度近似情况 下),做出畜热室阻力情况分析。4、看火孔压力的测量 准备好斜型压力表一台,1200mmi勺测压管一根,50m长的胶皮管一根(胶管一端与斜压计表“+”端相联,另一端与测压管相连,然后将测压管插入看火孔内,其深度为 500mm 测压的斜压计,应固定在焦炉中部,不许移动,胶皮管不要 放在炉盖上,以免烧坏。交换后5分钟开始,分别测火道上升气流的压力或测全炉标 准火道上升气流压力,两个交换测完一侧,四个交换测量全 炉。看火孔压力规定在0Pa5Pa,测量过程读数、记录,整理上 帐入档。5、

24、炭化室底部压力测量被测炭化室在炉组中间吸气管正下方。装煤后由炉门侧压孔插入1.2m的测压管一根(测压管端部用 少许石棉绳堵好),插入300mnr 500mmi头距炉墙15mnr 20mm距炭化室底部300mm用手把住铁管露出部分。在出炉前2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量一次。测压前要用铁钎子通透测压管(冒出黄烟为止)。 测量时,有专人在集气管压力房读集气管压力值,炉门处测 压人员,同时记录集气管压力值和斜型压力计当时的显示 值。通过调节集气管翻板,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保持在5Pa。记录在此时的集气管压力,此压力即为该结焦时间下应保持 的最低集气管压力,每次读三遍,求其平均值。一般情况下,在推焦前半小时

25、炭化室底部压力进行最后一次 测量并记录集气管压力,把全部记录整理、计算、上帐入档。注意测完后拔出铁管,堵上炉门测压孔。测压前要检查斜型微压机,用铁丝清扫测压管,及时通知上升管工,不得随意打开上升管盖。6、横管压力的测量:准备好U型压力表一台,50m长胶管一根。测量时先把加减考克关死,卸下阀头后,再拆开加减考克。换向后5分钟开始测上升管气流,测量时用棉丝缠在胶皮管 上塞在横管上的测管上,打开测压管上的小考克,待 U型压 力计显示的压力稳定时读数,测量后关闭小考克。测量时,加热系统煤气压力,流量要稳定,注意严密不漏气。测量完后上帐、入档。7、燃烧系统压力分布(五点压力)的测量准备好4m长的胶管三根

26、,600mmfe的测压管三根,斜型压力 表三台,弯管三根。 测量前先检查标准号的严密情况,以及燃烧情况,若不正常 及时处理。与标准号有关的炭化室必须处于结焦中期。测量地点为相邻两标准蓄热室顶部,废气盘测压处和相对应 的燃烧室看火孔处。测量时,在烟道走廊用两台斜型微压计分别测上升气流蓄热 室顶部和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在炉顶使用一台斜型微压计 测量所测蓄热室相连的燃烧室、测温火道看火孔。交换5分钟后在统一口令下,同时读出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 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和相应的上升气流着火孔压力,每隔一 分钟测一次,读一次,共读三次。然后测蓄热室顶部和小烟道测压孔的压力差,以及异向气流 间看火孔的压差。换向

27、后,依上述方法测量另一气流,两个交换测完。测量完后,换算出各点压力,绘制燃烧系统压力分布曲线, 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记录上帐、入档。8、斜型压力表的使用事项先检查精度是否够用,水平仪、考克是否灵活,胶皮管是否 严密,然后对好水平、零点,接好胶皮管。读数时,应以液体凹面为准,眼睛与液面刻度直线应成一条 直线。不读数或压力超过表的范围时,应立即关闭考克。六、其他指标1、空气过剩系数口值在立火道取样应保持在1.21.3。K。20.5COCO 2 CO式中:K:根据煤气成份而定,一般焦炉煤气取 0.43O 2 CO , CO:废气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百分 体积含量。2、结焦时间应稳定,若改变时

28、,延长和缩短结焦时间一般允许范围结焦时间(h)每昼夜允许延长(h)每昼夜允许缩短(h)304327 3032242721 (%21.021.020.5水份(尺。(为 W0.20.31.0游离酸钙含量(HSO) (%)0.030.050.20铁(Fe)含量(为0.07/(As)含量(。 0.00005重金属(以Pb计)含量(%0.005水不溶物含量(。% 0.01注:硫酸镂作农业时可不检验铁、碑、重金属和水不溶物含1等指标27、干燥器入口风温120-140 C、低压蒸汽不低于0.4MPa、电机(引送风机)轴承温度不高于65 C,电机温升不超过45 C (包括室内温度不超过 75 C)30 、硫镂

29、净重50 0.5kg,包要缝的牢固严密31 、硫酸浓度:90%U上,比重:1.800以上32 、卸车后车内剩酸不超过 50mm33 、浓酸和稀酸不能相混合五、蒸氨工艺操作指标:厅P指标名称指标单位备注1蒸氨塔顶氨气温度95-100C2蒸氨塔底温度95-110C3分缩器出口温度70-80C4蒸氨塔底压力0.05Mpa5蒸氨废水PH值8-106蒸氨塔废水全氨含量350mg/L7进蒸氨塔蒸汽压力0.3-0.4Mpa8冷却器出口氨水温度40-50C9蒸氨塔塔顶压力65C11电机外壳温度60C12蒸氨塔底液位60-80%13碱液储槽温度30-50c六、二级脱硫工艺操作指标:温度控制指标:1、脱硫塔前煤气

30、温度:25-30 C2、入脱硫塔溶液温度:30-35 C3、入熔硫釜硫浆液温度:35 C4、出清液冷却器后清液温度:100C5、熔硫釜中部温度:140-145 C6、熔硫釜顶清液温度:100 C压力控制指标:1、脱硫塔阻力:1.5KPa2、入工段压缩空气压力:0.4-0.55MPa3、熔硫釜釜内压力:0.3-0.45MPa流量控制指标:,、一一、,一 一31、脱硫溶减量:Q=700-1000m/h2、煤气流量:35000-45000Nr3/h 液位控制指标:1、溶液循环梢液位:三2500mm2、事故梢液位:4000-5000mm3、再生塔顶部液位:4000-6000mm脱硫溶液组成:1、PHg: 8.0-9.02、总碱度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