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1.gif)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2.gif)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3.gif)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4.gif)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0738394b79f0a3e5b6e3b260643bba0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第 页【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第1题,转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争论沟通: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同学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同学汇报,CAI演示同学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伙伴说得有道理,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伙伴,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同学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评:老师鼓舞同学依据自己的
2、想法大胆进行分类,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同等的沟通氛围,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小伙伴们开动脑筋,不仅援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慧! 四、 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援助呢?明天上课时告知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评: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教学的终结,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开始。课末,老师让同学带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积极心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表达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评 1 从同学实际出发,制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同学进入学
3、校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老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同学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阅历,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同学有超市购物经受;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同学约占三分之二。 依据此项调查,老师从同学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转变教材例题中径直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同学感受分类整理的须要性,同时为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径直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
4、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留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援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有效调动同学依据已有阅历参加学习过程的热忱,让同学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同学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着重引导同学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同学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同学独立思索、主动探究与合作沟通。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同学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同学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
5、沟通的机会,突出了同学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展,获得胜利体验。 教学中老师安排同学五次独立思索、操作探究、合作沟通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同学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阅历,个体操作,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确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阅历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同学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伙伴共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老师给同学时间充分发表看法,让同学在相互争论中明理,沟通争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同学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同
6、学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加的欢乐,思维的爱好,胜利的欣喜。 学校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育和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开展)、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同学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
7、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老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同学:6个面。 老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次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拿着自己预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老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一眼全看到? 同学争论。(把六个面开展放在一个平面上。) 老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开展,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预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开展铺在课桌上。 老师:请再说一说什么
8、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同学口答。) 老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开展图折上)。老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同学四人一组边操作边争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老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开展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
9、台,指出黑板上开展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老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开展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老师:假如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同学:少一个面。列式:325 老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
10、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同学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班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控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同学经受探究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
11、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同学在数学活动中,培育同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技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争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究,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
12、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沟通: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沟通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13、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知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测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学校数学教案 篇5 本单元教学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是在同学认识了乘法和除法,掌控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本单元内容分成五段,前三段依次
14、是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第四段是整理全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两步计算。第五段是实践活动算24点,在游戏中娴熟地进行四那么计算。 教学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教材采纳了不同的编排: 7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安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是考虑了教学的连接。16的乘法口诀是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分开教学的,在这些内容的后面又安排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现在接着教学数的运算知识,采纳和前面相同的编排,有利于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只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用口诀算乘法和除法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先带出表内乘法,后带出表内除法。这是考虑到同学积累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阅历,充分利用这些教
15、学资源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育学习技能。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也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同时安排在试一试里教学。这样,同学不仅能学会口算乘、除法,而且体验到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四道算式非常的能算两道,初步感受了乘、除法间的联系。 1 让同学编乘法口诀,援助记忆口诀。 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时,多次组织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过程,部分5和6的乘法口诀,在教材的引导下已经让同学编出。本单元给同学留出了更大的主动学习的空间。 1 7、8、9的乘法口诀全部让同学自己编。 7、8、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线索是: 在现实情境中提出详细的问题,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编乘法口诀作铺垫;把详细问
16、题抽象成相同数相加的数学问题,并用乘法计算;依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技能,进展思维,三道例题的编写是有改变的。 第62页例题教学7的乘法口诀,像26的口诀那样,详尽地开展了上述活动,使新旧知识的教学很好地连接起来。摆1只小船用7个三角形,依次算出摆2只、3只7只同样的小船各用三角形的个数,把得数填在教材提供的表格里。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分别是1个7、2个77个7相加的和,也是17、2777的积,找到这些教学内容,依据七道乘法算式就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道例题的编写有两个特点: 一是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以及乘法算式的积都让同学计算和填写,二是在编口诀前先写出1个7、2个77个7
17、相加这些数学问题,还写出了相应的乘法算式,这些都是为了同学能顺当地编出口诀。 第71页例题和75页例题分别教学8、9的乘法口诀,教材里没有写出1个几、2个几8个几、9个几相加等数学问题和相应的乘法算式,要求看着填好的表格体会里面隐含的这些数学问题,径直编出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同学仍旧经受编口诀的全过程,而数学思索的积极性受到激励,思维的连贯性得到熬炼,培育了初步的推理技能。另外,要求编出口诀以后,先在小组里沟通,再填写在教材上。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通过沟通相互评价编出的口诀是不是正确,把正确的口诀写出来;二是充盈编口诀的学习活动,有利于记忆口诀。 2 援助同学记忆口诀。 7、8、9的乘法口诀
18、句数比较多,得数比较大,部分口诀记忆有难度,甚至个别口诀还会相互干扰。因此,援助同学记忆口诀是教学任务,教材采纳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利用题组沟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如第63页1、2题,第71页1、2题,引导从熟识的口诀推出没有记住的口诀。假如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忘了,可以通过比5个7多7或比7个7少7推出。 二是利用几个9相加的和比几十少几的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76页第1题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如6个9比60少6,由此可知六九五十四。 三是常常要求背口诀,像滚雪球那样,把新教学的口诀积累在已有的口诀上。如练习六、七、九里分别有背出17、18、19口诀的练习题,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教学的口诀,也记忆
19、了新教学的口诀。 四是指导同学把学习的全部乘法口诀填入预设的表格里,整理出乘法口诀表。还要观测口诀表,说说自己的发觉。如纵看或横看表里口诀的排列规律;区分哪些口诀能算两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哪些口诀只能算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查找得数相同的口诀发觉和沟通规律,有利于记忆口诀。 五是适量设计开放的计算题,如7=,在方框里依次填1、2、7,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在=16 的两个方框里分别填2和8或4和4,在36=的方框里分别填4和9或6和6,都在复习得数相同的口诀。 2 引导同学主动地用口诀计算。 同学在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形成了用口诀算乘、除法的阅历。本单元教学7、8、9的乘法口诀,要运用已有的阅历,
20、主动进行计算,从而获得新的计算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1 主动计算表内乘法。 在16的乘法口诀里,没有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而是在教学口诀的例题后面,通过想一想实时让同学用口诀计算乘法,体会口诀的应用,感受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本单元仍旧不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之后,还是用想一想的形式,让同学实时应用学到的口诀进行计算。教学8的乘法口诀之后,没有安排那样的想一想,设计了第72页第3题,一个同学说一句8的口诀,另一个同学说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这道题不仅让同学知道8的乘法口诀可以用来算8的乘法,还知道可以算两道与8有关的乘法,这是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技能的一次提升。
21、教学9的乘法口诀之后,要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进一步提升计算水平。 2 主动计算表内除法。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编排了例题,用做28朵花这个题材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分别计算287和284。在同学求商的时候,提示了应当想的乘法口诀,重温用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知道这两道除法是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不编排例题教学,通过第72、73页第7、8、9题引导同学计算。第7题补充乘法算式,写出括号里的乘数,说说怎样想的,为口诀求商作了思路铺垫。第8题依据已有的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用口诀可以求商,也为第75页试一试依据一句9的
22、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作预备。第9题依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进一步掌控用口诀求商的思路。这三道题按部就班,表达了教材对同学的引导。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口诀算乘法结合起来教学。第75页试一试是第一次同时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有基础的。由于在前面已经有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或两道除法的阅历,还有依据乘法算式得到相应除法算式商的体验。第76页第2题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四道算式,能让同学进一步掌控用口诀计算的方法。另外,第78页第5题利用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设计了四组除法题,同组两题的被除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恰巧换位。意图是援助同学正确记住
23、9的乘法口诀,正确地选用口诀求商。 3 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 结合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口算,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娴熟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也为以后教学乘、除法笔算作些预备。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 乘法竖式的结构和加、减法的竖式比较相近。第64页例题示范了两个乘数以及积在竖式里的位置,由于积是一位数,同学接受乘法竖式的难度不大。试一试写57的竖式,积是两位数,要写在正确的位置上。茄子卡通提出积的个位应写在哪里这一问题,可先让同学思索、争论,再在老师指导下在竖式上写出积。想想做做里有关乘法竖式的练习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第1题把积写到竖式上去,进一
24、步明确积的个位应当和乘数对齐,无论积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都要遵守这个规章;第二个层次是第2题独立写出完整的乘法竖式,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即先写出算式25=,然后写出竖式,最末把得数写到算式上;第三个层次是在第2题里把乘法竖式和加、减法竖式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显得很非常,同学较难接受。例题教学62的竖式,要分两段讲解和示范。第一段讲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以及竖式上表示除法的符号,要强调被除数写在竖式的里面,除数写在左面,商写在上面,商要和被除数对齐。第二段讲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到竖式上,并用被除数减这个积。这一段是教学难点,可以联系图画里平
25、均分的过程援助理解: 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是不是把6人都分完了呢?需要检查一下。检查的方法是把每组3人,2组分掉6人的6写到被除数的下面,被除数减这个数得0,表示都分完了。试一试写427的竖式,首先解决商的位置,明确商应当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其次是把竖式写完整,再次经受被除数减除数与商的乘积的计算过程,巩固对除法竖式的认识。 4 教学乘除混合两步计算。 在整理乘法口诀,较好地掌控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第81页例题教学乘除两步混合运算,使同学掌控运算顺次,更好地用口诀求积、求商。同学有加减两步计算的阅历,从左往右依次进行乘除混合运算一般不会有问题。尽管这样,教学时还应当突出运算顺次,让同学坚
26、固掌控。由于后面的教材不再教学这一运算顺次了。在练习九里安排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也是为了加强对运算顺次的认识。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是教学重点,也是简单发生计算错误的地方。为此,教材里有这些设计: 一是例题和试一试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在这一步计算的下面,防止遗忘。看着这个数进行第二步计算,能有效地减削计算错误,并体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含义。二是想想做做第1、2题都设计了题组,先分步计算,再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不写在算式的下面,尽量记在头脑中。万一忘了,可以在分步计算里看出来。这样,径直写出第3题两步混合运算的最末结果就有了思路和基础。 5 在游戏中练习口算。 实践活动算24点是口算游戏,任意拿出4张扑克牌,依据这些牌上的数进行四那么计算,要求最末得数为24。这项游戏寓口算于活动中,同学会感爱好并愿意参加,从而自觉地练习计算。各次拿出的牌上的数一般不会完全相同,把各次的4个数组织成最末得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企合作技术研发合同细则
- 《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 《战略讲义》课件
- 二手房买卖合同定金法律效力分析
- 全新国际合作研发合同中英文范本
- 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建设投资合同
- 实习导师指导合同书
- 车辆租赁委托合同
- 《成本计算分批法》课件
- 设计师聘用合同合同
- 2024年演出经纪人考试必背1000题一套
- (正式版)JBT 1050-2024 单级双吸离心泵
-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招商代理及商业运营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数学六年级解方程练习600题及答案
- IP地址介绍和子网划分
- 2023-2024学年北京重点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开学数学试卷(含解析)
- 红楼梦薛宝钗
-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识别与分析
-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