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在“大任务”驱动下“做中学”_第1页
数学教学:在“大任务”驱动下“做中学”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9 -数学教学:在“大任务”驱动下“做中学”王永宪摘要“做中学”能集聚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建构。在引导学生借助“大任务”进行“做中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设计方案、助推实施、引导交流评价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做中学”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做中学”思维,积累学生的“做中学”经验,提升学生的“做中学”品质。“做中学”活动是一种具身认知活动,它追求“学玩创一体”“做思学共生”的学习境界。“做中学”活动可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数学实践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数学教学;任务驱动;做中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理论性”

2、学习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要使小学数学学习从传统的“纸笔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形成学生的“做思共生”的学习样态1。引导学生“做中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做”,更要关注学生的“思”,还要关注“做”与“思”如何“共生”。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大任务”,驱动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这是一种“具身认知”的学习形态。在“大任务”驱动下开展“做中学”活动,是一种以“具象经验”为原型、以“思维”为支撑、以“表象”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表现、以“动作技能”为外显、以“心智技能”为内隐的一种学习活动。一、创设任务情境,调动学生“做中学”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大

3、任务”时,要根据数学学科内容的特质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多个角度出发,创设一个既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要完成任务、“做中学”的愿望的情境。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不仅能产生“动手做”的兴趣,更能唤醒、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自觉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主动的数学探究、实验。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课伊始,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美丽的圆形图案,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圆形的物体等。同时,笔者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小动物开着不同轮子的车(圆形的轮子、三角形的轮子、长方形的轮子、椭圆形的轮子等)比赛”的动画。置身于美美的情境之

4、中,学生被激发好奇心、被点燃求知欲,产生了动手做圆、探究圆的特征等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驱动性学习任务:动手做一个圆,探究圆有怎样的特征。在“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展积极的“动手做”活动,有学生借助圆形物体做圆,有学生借助圆规画圆、做圆,等等。在做成一个圆之后,有学生主动将纸上的圆反复地变换方向对折,进而认识了半径、直径、圆心等关于圆的各种概念。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做”活动,学生探究了圆的特征。经过“动手做”活动,学生深刻认识了車轮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动手做”,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萌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提问。如有学生提问,“车轮一定

5、要做成圆形吗?”“怎样让不是圆形的车轮能像圆形车轮那样正常行驶?”等等。任务性情境,将学生的“做中学”“做中思”推向了新的高度。任务性情境,是一种具有引导性质的情境,它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融入数学的“动手做”活动中2。在“做中学”中,学生不再是传统学习中的一个个“看客”,而是一个个“创客”,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性与理性交融、操作与思维共生。二、设计任务方案,激发学生“做中学”思维有时候,面对一个“大任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为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步骤,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在

6、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做中学”思维,催生学生的“做中学”想象。激发学生的“做中学”思维,要侧重于活化学生的思路,敞亮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反思等。激发学生的“做中学”思维,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能匹配其心智特质的活动。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猜想,即基于平行四边形可以推拉成长方形,进而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也可用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相乘来求得,即“底乘邻边”。对于这样的猜想,笔者让学生借助方格图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纠正。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再次猜想,并对学生的合理性、合情性猜想给予积极的肯定。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想,笔者还是借助方格纸来引

7、导学生验证。由此,一个推动学生“做中学”的“大任务”就呈现出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针对这样的“大任务”,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做中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做中学”思维。经过充分的思考、交流,学生对“做中学”方案达成了一致: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或者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梯形,或者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等等,并将所分图形重新拼接成长方形;比较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大任务”关照下的“做中学”方案,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动手实验。借助“做中学”,学生深刻感受、体验到

8、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设计“做中学”的方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有时候教师还要将“大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出“做中学”的方案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些设计方案的线索,或者对学生的方案设计给予指点,助推学生的“做中学”方案设计不断走向完善。三、助推任务实施,积累学生“做中学”经验方案的实施是“做中学”的核心环节。学生的“做中学”技能的形成、“做中学”习惯的形成、“做中学”经验的积累等,都依赖学生实际的“做中学”活动。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理解、应用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并真正实现学以致用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

9、生的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与演绎,要将逻辑的学习与非逻辑的学习相结合。6FE46E6C-E1D5-4398-905B-FCE0B1A504DA比如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历来对“分数的意义”认识比较模糊。比如对于“1个圆的”和“3个圆的”之间的关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是简单地让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发现结论。这样的一种发现,是一种基于直观的认知。相比较于“动手做”活动,直观的认知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受与体验。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做”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1个圆的”和“3个圆的”的关系。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大任务”:用1个圆表示1块饼

10、,操作表示块饼。这样的“大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动手做”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有学生将1块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有学生将3块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对于学生的“动手做”活动,教师要及时介入、主动跟进,引导学生思考、比较:“1块饼的”和“3块饼的”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动手做”的过程进行打量、审视,从而助推学生的数学认知走向深刻。经历了这样的“动手做”活动,学生能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获得学习感悟。如学生认为“米既是1千米的,也是8千米的”,还有学生认为“千米既是2千米的,也是4千米的”,等等。显然,

11、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从低阶跨至高阶,学生的思维从肤浅变得深刻。学生的“做中学”不仅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一定的技能储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新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比如画图的技能、剪纸的技能等。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储备知识和储备技能,为学生的“做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置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创设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并积极主动地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等等。四、交流评价任务,提升学生“做中学”品质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设计任务、分析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等进行交流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做

12、”得怎样,引导学生反思“思”得怎样,引导学生反思“学”得怎样,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于“做中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教师要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评价,提升学生“做中学”的品质,提升学生“做中学”的质量4。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铺地砖”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方砖”(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方片)去铺地(长方形)。在活动开始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数一数,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这一情境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做中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做中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铺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横着摆了多少块砖?一共摆了多少排(行)?一共摆了多少

13、块?为了深化学生的“做中学”,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笔者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大小不一的“地”(长方形),进而让学生在“做中学”思考:地砖不够铺怎么办?有没有方法可以计算铺好地一共需要多少块方砖?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什么?长方形的宽呢?长方形的面积呢?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评价自己的操作,从而让“做中学”不断得到优化。如有学生认为,我们只需要铺上一行和一列地砖,就能推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有学生认为,不需要实际铺地砖,只需通过长方形的长和宽测算出长方形地的面积,也就能测算出所需要的地砖数量;有学生认为,我们不应该通过铺地砖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而应该通过计算长方

14、形的面积来测算所需要的地砖数量,等等。学生正是在交流“做中学”的感受和体验,评价“做中学”的过程和结果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了“做中学”品质,提升了学习质量。交流、互动是“做中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互动,学生的“做中学”经验能被分享、共享。反思与评价也是“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应当贯穿于学生“做中学”的全过程。通过“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的“做”不再机械、盲目、肤浅,而是走向灵动、智慧与深刻,让学生自我纠偏、自我纠错,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做中学”活动。数学家欧拉认为,数学这门学科,不仅仅需要观察,更需要实验。“做中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摆脱了传统的“离身”学习。在学生展开“做中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素材,优化学生“做中学”内容,豐富学生“做中学”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做中学”活动。“做中学”能集聚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建构。“做中学”追求一种“学玩创一体”“做思学共生”的学习境界。通过“做中学”活动,教师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数学实践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