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川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青海省湟川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青海省湟川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青海省湟川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青海省湟川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海省模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在春秋战国之际,有大批奴隶主贵

2、族因没落被抛进了平民阶层,成了士人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左传云:三代帝王后裔,“于今为庶,栾、谷B、胥等大贵族“降在皂隶”,国语也有“天所崇之子孙,或在吠亩”的记载。这一社会变动()A.导致士人阶层演变为新兴地主B.全面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C.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D.客观上促进了上层文化下移民间.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出处记述论贵栗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出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二十由,陛下过意征臣,臣卖出白亩,以供车马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大地主

3、势力日益强大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5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

4、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嬴政即位三十二年,秦始皇东巡到达碣石(今秦皇岛一代),命令李斯刻字“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庶心咸服.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即徭役),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对上述文献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秦的统一顺应形势,得到六国君民的一致拥护。B秦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封国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中消失了C秦统一后进行了大规模交通建设,有利于境内各地区各民族

5、的交往D当时人民没有徭役负担,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i,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嵇康家诚:“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

6、,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极剧减少10赤壁之战前,鲁肃劝孙权不可投降曹操时说“向察众人之意,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B九品中正制已经在全国广泛推行在基层已出现了品评人物的制度C地方豪强通过各种方式挑选人才11“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

7、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C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12“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

8、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13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14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

9、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a儒冢思想主 言是仁义,舍生 取义I以七孝治 国,讲的是入 世。这一思想成 为五千年中华 文明的主旨。道冢思想主 旨是自然和渭, 道去自然,以无 为治国,讲的是 出世。它影响了 中国古代的混 唐文化并成为 主完。d佛家,唯心 主义,强调自身 修养讲的是超 世。自借入中国 后改置了儒家 文

10、化井为中国 人广泛检受。G经过T年 的融合,在耒 代V、缺俄 己矍三位一体 了:以道行、偏 礼、能注为灵魂 翳响善每一位 华夏孑林,dB.C.D.(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水碾硝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硝,严令

11、“凡水有灌溉者,碾硝不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硝三所”,保证 TOC o 1-5 h z 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硝的推广持否定态度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硝业以获得巨额利润C.水碾硝业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D.水碾硝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宋代理学家在编纂儒家经典“五经”时,着眼于文献性,而编纂“四书”则偏重于思想性。同“五经”相比,“四书”文本更为简洁。这()A.体现经学编纂者的不同价值取向B.表明传统思想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说明“四书”影响力高于“五经”D.便于对儒经的阅读和作义理发挥.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

12、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A.晋商的迅速崛起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C.重农抑商的破产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

13、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以下不符合粱启超意思的是()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1793年,(英国调派使臣到中国,提出互市、租地等要求一一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但到了1901年, TOC o

14、1-5 h z 清政府公布议和诏书上谕,居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C.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想以此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D.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逼迫与威胁。.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

15、,认识更准确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对外对内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军约1万人,援军M、过6000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紧、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太平天国战场上

16、,除被打垮的江南大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10万之巨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

17、发后政府的心态二、非选择题(本题分值共50分,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0分)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前代国柞(Zha,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唐会要封建杂录上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

18、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2分)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2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1分)27(12分)海洋安全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在琅哪台石刻中写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

19、海,北过大夏。公元前214年,秦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朝在岭南驻守50万兵力,与土著杂居。材料二秦朝疆域图泗水玳美南靛泰就疆域回/布丹材料三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1868年,丁日昌在海洋水师章程中指出:自从中国海疆受到挑衅,中国水师无御敌能力,水师的船不及西方的轮船,沿海的炮台也无所用,沿海兵制散而无统。洋人游弋海上,由一路伺隙进攻。中国必须处处设防,不能互为援应,所以不能取胜,应该变通旧制.丁日昌建议清政府:购置兵轮;创立三

20、洋海军,分区设防;在沿海改筑西式炮台;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要发展民用工业.1907年,时任练兵处提调的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复兴计划,他提出海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国家主权.之后,他在筹海军刍议中指出:当今各国激烈竞争的关键是海军。以前我国只有海防而没有海战,而当今“寰球既达”,我国不能“长驱远海”,就不能控制近洋。(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秦朝保障海疆安全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4分)(8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梳理晚清时期海洋安全意识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原因。(16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居延是中国汉

21、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居延汉简甲乙编(二四一B)(注:燧:最基层的哨所.公乘:爵位。直:值。)材料二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清代八旗制度在努

22、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顺治上二旗与卜五旗的分治。上二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卜五期驻防各地。康熙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雍止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5分)(6分)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5(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

23、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分)(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

24、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青海涅川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开学考试试卷测试试题评分参考、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CCDACA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CADDCDDA题号2122232425答案ACCAC.【答案】C【解析】描述中与嫡长子无关,因此A错;文中明确说明不是君主专制,因此B错;文中没有涉及等级,因此D错误。所以选C.【答案

25、】D【解析】这些贵族大都受过教育,他们沦落为平民阶层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下移,故选D项;“有大批奴隶主贵族因没落被抛进了平民阶层”是当是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的反映,这一变化本身并不会导致士人阶层演变为新兴地主,排除A项;“全面改变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夸大了这一变动的影响,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答案】C【解析】材料中四篇文章分别提到“卖田宅”“卖田”“买田宅”“买田”,可知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而土地买卖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其盛行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大地主的状况,无法看出其势力是否日益强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

26、买卖的信息,并未提及商品贸易,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且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并非十分发达,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日益丧失土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C【解析】“坞壁经济”可以“耕战兼备,相当于独立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割据,不利于大一统,故选C项;材料可知“坞堡”是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的选择,次经济形势是内部相对稳定,利于农耕经济发展,需注意此选项中是“农耕经济”而非“小农经济”,排除A项;大量农民依附其中会壮大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推动士族门阀政治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说北方农民依附于“坞堡”中,未提及南移趋向,排除D项。.【答案】D【解

27、析】题干中的刺史、行省长官、巡抚都是中央派出前往地方进行管理,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体现出中央和地方配合行政,有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故选D项;题干中的刺史、行省长官、巡抚前期是中央特派员,后期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因时而变的结果,非随意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唐代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割据的表现,故“杜绝”一词不妥,排除B项;监察并不是每一位官员都具备,排除C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分析,表现了A项。材料中BC项涉及的内容没有提及。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和

28、“天人感.【答案】C【解析】“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应”学说。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故C项正确;程朱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探求天人关系是为政治服务,而不是探求自然规律,故B项错误;此学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名义”,应指名分或身分,与儒家思想的礼、三纲五常等思想相关。西汉时期,董仲舒吸纳道家、法家等思想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新儒学倡导“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成为统治思想。材料

29、指出了曹操受儒家礼义等级思想的影响,遵守汉为正统的名分,未称帝代汉。故A正确。.【答案】C【解析】由材料“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可知嵇康认为人必须有志,但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把持政权,导致知识分子入仕无门,于是远离俗世,故选C项;理学彰显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归隐山林是被动之举,而非为了文学的创作,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庄园经济,排除D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赤壁之战前,与察举制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品评人才的制度,但不能反映它在全国推广,故B项错误

30、;材料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不能体现“地方豪强”、各种方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还付乡党,品其名位”,“乡”属于基层,“品其名位”是通过品评选拔人才的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B【解析】材料中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属于实物史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其中记载“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说明西晋末天下乱,琅邪王氏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至建业,可以与刘知几史通中“衣冠南渡文字史料相互印证,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两则材料均没有提到唐代金陵经济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中史通和琅邪

31、王氏墓志并没有详细记载多个家族的历史,故C项错误;实物史料已经验证了刘知几说法的正确性,并不是他片面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故D项错误。.【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一-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的,“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这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总是在不断完善的和进步的,翻车的发明也不可能使这一过程达到完善和终结,故B项错误;“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翻车使用的仍然是人力而非自动化,故C项错误;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如桔棒和辘物等重大调整和改善,故D项正确.【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未失去过正统

32、地位,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高 说明老低,故B项错误;题干中“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庄学说符合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故C项正确;魏晋时期门阀政治正是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抵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

33、项错误。.【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从汉代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延续2000多年,并不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故A项错误;道家思想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佛家为中国部分人接受但并没有广泛接受,故C项错误;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道教创立于东汉,儒学形成于春秋战国,三者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在宋代形成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唐朝开元年间以来,朝廷要求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于外”“守郡掌兵,为国宣力,从而加强对宗室诸王的控制,防止其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

34、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对中央集权不利,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成为中央控制宗室子弟的工具,故C项错误。.【答案】C【解析】唐代拆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硝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宋代拆除官水硝是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说明官府在引导和规范水碾硝业的发展,故选C项;唐代仅仅是拆除与民争利的水碾硝,而宋代也仅仅拆除了三所妨碍漕运的官水硙,说明拆除有明确的目的,不是对水碾硙的推广持否定态度,排除A项;据题意可知唐宋官府并没有垄断水碾硝业,排除B项;水碾硝业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总体上有利于社会发展,“冲击了社会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同五经相比,四书文本更为简

35、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这样做的原因是“四书”便于对儒经的阅读和作义理发挥,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巩固政权的价值取向相同,排除A项;宋代理学思想占正统地位,传统思想正统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排除C项.【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之中的“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故A项错误;西汉沿袭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之中的的户部主管财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结合所学,宋代中央实行二

36、府三司制,故D项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采用排除法,BC与明初的阶段特征不符,D与材料不符。题意是说初实行特别重农抑商政策,间接促进了长途贩运发展,而地处西北的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崛起.【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部分问题指向之“不”字。综合整个材料,梁启超认为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是时势使然,李鸿章所处地位不得不为之,非其之过,故选A其他各选项都能从材料中找得到印证.既非李鸿章之过,当然责任在腐败无能导致战争失败的清政府,B符合梁意;“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可以印证C;“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印证D。.【答案】C【解

37、析】本题以18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两个时期清政府不同的对外政策的变化切入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解答本题应注意从统治者的利益角度分析。18世纪90年代清朝官员认为自己“天朝上国”,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20世纪初清王朝在人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下,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中,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向列强示好,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以此获得帝国主义支持,C项正确队项“完全丧失”说法错误;B项“清政府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的“主要原因”要求不符。.【答案】C【解析】地主阶级抵抗

38、派林则徐认为西方军事技术先进,符合清朝“器不良”“技不熟”,故选C项;林是地主阶级、陈旭麓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排除A项;作为亲历者受到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不一定认识更准确,排除B项;任何历史认识不可能不带有主观性,排除D项。.【答案】A【解析】面对英法联军,清政府所调军队“仅以千计”或“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而面对农民起义则“兵数以万计”“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可知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的军事力量投入远远小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力量投入,这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故选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开展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其对内外的军事投入无关,排除B项;表格第二列所体现的只是清政府对内镇

39、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投入,未体现中外势力的联合,排除C项;芝紧、大连湾、大沽、天津、北京都是北方城市,D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D项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二、材料阅读【答案】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3分)(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任1点1分);形成中央对地方的

40、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任1点1分)(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2分)机构:宣慰司和宣政院。(2分)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1分)【解析】略【答案】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宣示东海、南海以及北方的统治范围,并在东海立界碑,在沿海地区设郡,派军队驻守,加强对海疆的管辖。(2分)意义:实现国家对沿海地区的统一管理,初步奠定了我国海疆的地理范围.(2分)郡、驻军,实现了国家对沿海地区的统一管理。2)梳理历程:晚清对于海洋安全观念由以守为攻到加强海防到捍卫海权的演变过程。2分)原因:示例 1 :【解析】鸦片战争后, 列强以“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大门 ,

41、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海防的重要,魏源主张海防要以守为主的思想,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 列强再一次从海洋侵华,中国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的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并接受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轮船北洋、南洋等三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的建设。 ( 2分)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失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随着清政府与西方往来增多,国家主权观念传播。20世纪初 , 清末新政过程中筹划重建海, 进一步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的领土主权,提出捍卫海权的思想。( 2分

42、)(1) 第一小问措施,秦始皇于公元前 219年东巡 , 在琅琊台石刻中写道: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 , 南尽北户 . 东有东海 , 北过大夏” , 说明秦朝统治者在统一六国之后, 明确宣示了国家统治区域,包括东海、南海;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朝在岭南驻守50万兵力,与土著杂居,反映秦朝统治者在沿海设郡、驻军,加强了对海疆的管辖. 第二小问历史意义, 秦朝在琅琊石刻中明确宣示国家统治范围 , 初步奠定了我国海疆的地理范围 ; 在沿海地区设(2)第一小问演变历程,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

43、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晚晴的海洋观念是以守为攻;1868年,丁日昌在海洋水师章程中指出:自从中国海疆受到挑衅,中国水师无御敌能力,丁日昌建议清政府:购置兵轮;创立三洋海军,分区设防;在沿海改筑西式炮台;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要发展民用工业,反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海疆受到的挑战,丁日昌提出要加强海防;1907年,时任练兵处提调的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复兴计划,他提出海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国家主权.这反映了甲午战后,中国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使中国人更深刻认识到捍卫海权的重要性。所以晚晴海洋安全意识经历了以守为攻到加强海防再到捍卫海权的演变过程。第二小问原因,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海洋安全观念是以守为攻,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步人士提出要重视海防,但由于清政府并无近代海军,所以魏源提出以守为主,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再次战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兴办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建设.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向西方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