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的“性善论”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

2、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孟子的“性善论”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3、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学习目标】1.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治理天下”间的关系。2.学习本文的论辩特色,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

4、仁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运:运转,转动 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忽然。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交:结交,“内”同 “纳”。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乡党:同乡。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

5、子的哭声才这样。【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由是观之,无恻

6、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代词,这、此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

7、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之:取独 四体:四肢 是:代词,这 贼:伤害 凡:凡是 若:就像 始:刚刚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使安定。【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不足以侍奉父母。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

8、,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好辩”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立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推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由是观之论证,举例,(说明不忍人之心的内涵,为人应有四端,否则非人。普通人有四端,国君也有。)凡有四端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结论绵密紧凑,逻辑严谨孟子“好辩”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相继出

9、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圣王不作(出现),诸侯放恣,处士(隐居不仕的人)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好辩”道既通(通晓孔道),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沉魄浮魂不可招,遗

10、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王安石孟子孟子“好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解民之苦)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章句)“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孟子滕文公)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观点:不合理。理由:1.见孺子将入于井而又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2.论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

11、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看对象。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上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观点:不合理。理由:3.人伦在差序,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

12、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所以人性是复杂的。观点:有合理性。理由:1.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这是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思考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2.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3.我们还可以思考孟子言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讲给谁听的?观点:有合理性。理由: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

13、,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4.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总结:1.从对象、目的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孟子论断的合理性和伟大性。2.鲍鹏山的寂寞圣哲里提过:他(黑格尔)也承认无法从事实上证立性善或性恶,所以他认为,说人性善或说人性恶都对,但他下面的话很有意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