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统整、形成合力、增强实效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的_第1页
有机统整、形成合力、增强实效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的_第2页
有机统整、形成合力、增强实效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的_第3页
有机统整、形成合力、增强实效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的_第4页
有机统整、形成合力、增强实效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机统整、形成合力、增强实效——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一、回顾反思,设立探究课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中,教育界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尤其是“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等观点的提出,对于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来说,具有一种前瞻性的指导作用。正是这样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使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倍感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也促使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反思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德育所涉及到的是人才培养中最本质的要素,这就是我们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首要位置的原因所在。对此我们有两个基本思考:其一,所谓“核心”应该是整体中的核心,离开了整体也就无核心可言了。学校德育是不能够离开办学思想另起炉灶的,它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人的素质是全面的,人的培养也应该是全面而综合的。其二,有实效才能有地位,没有实效就没有地位。确立德育的核心地位,政策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还在于基层学校的实施,即学校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确保德育的实效性。从当下学校德育实践来看,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的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也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但是德育途径还不够通畅,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德育方法、手段还不太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较远;德育操作体系缺乏科学性、整体性。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思考、探究和解决。为此,近年来我们主要探索、研究的课题是“以‘有机统整、形成合力、增强实效”为策略,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在构建学校德育实施体系的探索中,我们侧重研究的是德育途径的统整。德育途径是教育者从事德育工作、学生开展德育活动所凭借的平台,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及整个德育过程的载体。德育途径与德育内容存在着对应性,在许多情况下,同一德育内容需要多条德育途径来贯彻和实施,因此各条德育途径的协调配合是德育途径整体化的重要发生机制。统整德育操作体系,就是在深入研究和认识德育途径之间的联系以及德育内容与德育途径的联系的基础上,将各条德育途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实施框架,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育人效果。

二、制定规划,“统整”理念指导

1、为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以“统整”理念为指导,在建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方面注重“六个整合”,即:德育与办学思想的整合,与学校管理的整合,与课程建设的整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整合。坚持“六个结合”,即: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情感陶冶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基础保障相结合;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具体的德育操作实践中,同样坚持落实“统整”理念,逐步确立了“抓住开端、打好基础,知行合一、逐步内化,不断强化、形成自律”的发展性成长策略,形成了“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事及情、由物及理、由思及行”的渐进型活动模式,整合了“正面引导、传统接力、文化熏陶、学科渗透、榜样示范、个体辅导、实践体验、自我感悟”的立体化教育方法。2、我们制定并不断完善“德育十进”的实施规划:——进学校计划。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思想政治工作小组进行专题研究,中心组学习专题系列辅导,教工大会专题学习。——进课程建设。(1)梳理并强化学校拓展型课程中的德育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系列;重点开发和建设《大同文化》、《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有特色的拓展型课程。(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设民族精神、生命教育、温馨教室建设等专题系列讲座。(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温馨教室建设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进学科教学。(1)充分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挖掘、梳理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2)坚持“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五有”原则相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施途径、实施方式。——进教学研究。(1)将德育教育作为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教研组、备课组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对落实“教学中的德育”的研究,举行相关的教学研究课或展示活动。(3)举办相关内容的“教师论坛”,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交流与推广。——进主题教育。将“两纲教育”、“温馨教室建设”融入到我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大同文化、升华生命意识、培养责任情怀”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一个有侧重、有层次的主题活动系列:高一年级;“知大同文化、立大同精神”高二年级“学大同英才、明社会责任”;高三年级“强报国才智、展大同风采”。——进课外活动。(1)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2)重点建设和扶植“科学发展观读书会”、“心晴社”、“茶道社”、“书画社”、“绿色飞扬环保社”、“根与芽”等若干个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温馨教室建设中的载体作用。(3)充分利用校庆纪念日、艺术节、科技节、健身节、社团文化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4)定期举办以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温馨教室建设为主题的“学生论坛”。——进社会实践。(1)充分利用学校素质教育基地及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农村劳动、志愿者服务、参观巡访等活动,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2)精心组织好“走进殿堂,感受经典”的“文化之旅”以及“了解革命史,铸我民族魂”的“红色之旅”活动。(3)构建良好的社区互动平台和保障机制,营造时时、处处开展德育的氛围;依托市民学校,开展“牵手”工程和“一班一居委”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型社区、和谐社区的建设中。——进家庭教育。(1)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在家长中宣传“两纲教育”、“温馨教室建设”的工作。(2)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以及家委会、家长学校等渠道,加强沟通交流。(3)制定并实施学生家庭修身计划,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温馨教室建设延伸到家庭。——进校园环境。(1)加强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修身、和睦相处,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2)充分利用校史陈列室、大同院士墙、校园塑像、校园橱窗、教学楼走廊壁报、校园广播电视等设施开展专题教育。(3)在校园网上开设相关德育栏目;(4)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室工作机制,加强服务学生的力度。——进队伍建设。(1)发扬大同中学“以党风促教风,以党性铸师魂”的师德建设传统,将德育工作有机渗透在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训、师德考核、文明组室评比以及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2)将“育德育人”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利用学科专业知识开展德育的能力纳入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中。(3)党员队伍带头,开展“贯彻两纲,关注学法——党徽在课改实践中闪亮”活动,带动教职员工积极投入到“两纲”的学习和实践中。(4)重视榜样引导作用,树立在德育实践中的班主任典型、学科教师典型、后勤服务人员典型,加以表扬、表彰,充分利用教工大会、教师论坛等平台对其经验进行推广、辐射。

三、探索研究,重在实践过程

我们积极开展各类调研,分析学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各种信息和实施意见,在实施“德育十进”过程中探索、总结、反思、提炼,着力拓展学校德育的内容和途径,确保学校德育能够真正融入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1、拓展以课堂为主阵地的课程育人渠道,建设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①坚持德育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在课程建设上本着“传统道德现代化,现代道德民族化”的原则,围绕增强现代人意识与素质的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开发并不断完善德育的拓展性课程,“两千年前的哲言”、“心理学基础”、“邓小平理论基本常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络技术与道德”、“创新经营”、“保险与风险”、“社会热点追踪”、“中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已形成学校特色,使学校的育人目标在课程实施中得以贯彻和保证。在对已开发的各门德育课程反思总结的同时,对自编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提纲》等教材进行修订,在对原编的《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教学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编写了《网络文明》教材,已与上海市曹杨二中、交通大学教师所编的相关教材一起,作为上海市高中拓展型课程推荐教材。在推进“两纲”教育中,重点开发和建设《大同文化》、《文博》、《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有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民族精神专题教育。还不断拓宽德育载体,充分借助社区、校友等校外资源,邀请各行专家学者,开设“大家讲坛”、“院士论坛”,营造校园人文科学环境,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德育拓展型课程链建设”被立为上海市德育协会课题项目,已先行开发“大同文化”、“生命科学”、“心理辅导”、“艺术审美”等科目的德育拓展型课程链,并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②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两纲教育”,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明确地提出了“两纲教育”进课程建设、进学科教学、进教学研究,也作为教研组、备课组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老师们在实践研究生命教育进课堂的问题中,注重与“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相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施途径、实施方式,各教研组根据学校“升华生命意识,培养责任情怀”的“生命教育”重心以及各年段的分目标,并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各显性学科落实生命教育的知识点与教学策略表,并积极研讨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与方法。我们首先有意识地让生命科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体育与健身等教研组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累计有近30节各层面的公开、研究课重点研究生命教育主题,另有数十节课涉及生命教育内容;这些教学公开、研究课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示范引领及带头研讨的作用。2、开拓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的时空,营造德育大课程环境①在认真做好军训、学工、学农、学生党章学习小组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和校外教育基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德育渠道,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化、基地化、社区化、制度化建设。现已建设了八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教育”基地)、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高二年级“和世博同行”寻访基地、高三学工基地)、上海豫园商城(集团)有限公司(高二年级“与上海共翔”活动基地)、上海博物馆和上海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寻访基地)、上海市教卫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高一学军)、浦东育华教育集团实践基地(高二学农)、半淞园路街道“一班一居委”实践基地等。同时,秉持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生活化、活动型、体验式四原则,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为原则的操作体系,并通过每一学年的志愿者服务队交接、社团招募暨展示、三五表彰等制度以及《大同中学学生课外实践记录手册》的使用,切实做到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有载体,有计划、有保障、有考核、有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我们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会实践结合,勇于实践,善于探索,增长才干。在推进“两纲”教育中,引导学生踏上社会,走进社区,去实践、感悟、探究、思考、升华,培育自己良好的文明素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会了关心他人,培养了历史使命感。校党章学习小组除了定期的理论学习、参观讨论外,还组织学员在暑假中赴南京、井冈山、大别山、茅山、瑞金等地进行“红色之旅”考察。学生们在考察实践中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和献身革命的崇高境界,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得到了升华,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校党章学习小组2007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黄浦青年“十佳理论社团”、上海市中学生优秀社团,上海市大中学生理论学习先进集体,每年总有5-7名党章学习小组成员在学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校党章学习小组成立28年来,已培养发展了150位学生党员。学校以各团支部为单位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同学们走进社会,参加帮困、助残、环保、科普等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全校共有70支志愿者服务队,10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街道、社区、养老院、博爱园等场所,坚持每周开展服务,即使在假期,也坚持开展服务。高一、高二年级有19个团支部与半淞园路街道各居委进行了结对居委的社区活动,许多团支部都落实了“青春辉映夕阳红”阳光助老活动和学校退休教工送温暖活动。校团委、学生会、高一、高二年级各班还和和大同初级中学的17个中队结队,34位团员辅导员走进初中班级帮组指导,在团队活动、校外实践等项目中做好“大手牵小手”工作。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关爱,在志愿服务中快乐成长,在服务社会中培养责任情怀。②以奥运会、世博会、节庆日、建校纪念日和各种纪念日等为平台,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赋有民族特色或呈现时代特征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如:结合建党纪念日开展以“理想•信念•追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为主题开展的民族团结系列教育。在当前开展的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大同文化、升华生命意识、培养责任情怀”为总目标的系列教育活动中,各种主题活动更加精彩,如:“建校纪念周”、“感恩——为长辈做件实事”“传承大同文化、弘扬大同精神、学做时代公民——树大同学子新形象”、“明报国责任,树成材理想——十八岁成人教育活动”、“雷锋精神民族魂”、“走进殿堂,感受经典”、“了解抗战史,铸我民族魂——红色之旅活动”、“品奥运、迎世博,我与祖国共奋进”、“和世博同行,与上海共翔”等,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分别多次予以报道,有的已成为特色项目。③学生社团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德育的最好载体之一。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特色活动学校都给予固定化:每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分别举行庆祝教师节、社团招募、健身节、艺术节暨元旦迎新活动等;第二学期则开展以校庆纪念周、科技节为主的各类活动。学校将每周二下午第四节定为社团活动课,并注重常态管理,健全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团组有章程,活动有计划,过程有调控,努力形成社团成员全覆盖、社团类别广领域、社团活动有特色的局面。学校本着“学校搭舞台,学生唱主角”理念充分地将参与权交给了广大学生,同学们可以自主组织各类社团,各社团自行确定活动内容,制定章程,自行招募社员和聘请指导老师,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申请活动所需的资金。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加以学生会社团部很好的统筹管理,使得学校社团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目前有社团40来个,每个同学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如邓小平理论社、科学发展观读书会、绿色飞扬(环保)社、“根与芽”社、心晴社、书画社、动漫社、戏剧社、茶道社、古典音乐社、学生电视台等都是具有特色、颇受学生青睐的社团。在每个学期的社团展示节中,同学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们还多次组织社团进社区,首创了“弘扬大同文化共建和谐社区——大同中学学生社团进社区文化巡礼”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同学的课外生活添上一抹鲜活靓丽的色彩,满足同学们表现自己和与人交流的愿望,为同学们带去快乐,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3、建全家委会、家长学校机制,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随着学生情况的不断变化,我们在家校沟通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委员和家长学校的各项功能,增强学校与家庭之间常态性联系和沟通,共同探讨学生品德人格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以及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平台,每学期进行1-2次家长学校活动。举办家长学校活动时,由德育室老师或心理老师或年级组长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策略及方法的指导。这些讲座有效地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家庭生活指导,并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教育子女和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每学年,都安排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们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此外,学校坚持班主任家访制度,寒暑假均要求班主任进行家访,暑假新接班的班主任家访基本达到100%,寒假有针对性的家访达到30%以上;每学期定期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册》、“家校互动网络”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每学期出1-2期的“金钥匙”小报,与家长们交流子女教育的问题以及策略、方法等。4、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①坚持完善德育管理体制。在管理机制上,每一位校长或书记均分管一个年级的德育和具体事务;每个年级组有党支部和核心小组。学校长期坚持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办公形式,便于年级组、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措施,有利于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为确保德育核心地位,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组织保证。②不断健全德育的各项评价制度。我们尤其注重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个体的评价又要有群体的评价,既要有学校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善学生每周班机行为规范评比、每年有“三五”优秀志愿者个人与集体、“五四”先进个人与集体、“一二九”优秀团员与团支部等系列表彰、“大同之星”评选、品德测评、社会实践及课外活动记录评价等机制,作为教育效果的检验措施,对各项德育活动起到了保障作用。③以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全员育人氛围,探索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教师参与的育人群体机制的建设。坚持完善学校分层学习的制度,即通过中心组学习、全校教职工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利用“师德论坛”、“班主任论坛”等形式,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同时通过各个层面的期中检查反馈制度、岗位考核等制度,不断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以“班主任和学生共同成长、德育管理者和班主任共同成长”为目标,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每学期2次班主任专项培训的机制,探索适合本校教师团体心理培训的方法与途径,建立“青年班主任沙龙”,发挥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带动大家开展研究活动。我们还创建“班主任成长档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