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1页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2页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3页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4页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甲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_。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标题都出现了地点,点明送别的地方。B两首诗都有离别时的景物描写,令人印象深刻。C两首诗语言都比较平实,简单易懂、明白如话。D两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真情感染读者。3任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情感内容等)对两首诗进行比较,然后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字数在150字左右。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日暖泥融

2、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4这首诗中韵脚有几个字()A4B5C6D75下列杜牧的作品是()A六国论B鸿门宴C阿房宫赋D烛之武退秦师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友人即将别离的惆怅之情。C尾联“寂寥”一词间接地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

3、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7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8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B“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C“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

4、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D“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9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宋代)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10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A永遇乐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11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

5、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12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13以下对这首诗说法错误的是()A赠别诗B边塞诗C有五个韵脚D押平声韵1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B第二句直接勉励魏大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怅惘,但

6、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D七八句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15以下对五六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此处的景物是实写,展现眼前山隘的险峻。B“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C“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D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甲】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

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6选出一项没有出现在甲乙两首诗中的艺术技巧()A化用典故B虚实相生C借景抒情D托物言志17对甲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B甲诗中的“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第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C乙诗一二两句既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又以“洛阳”“三湘”表明地点的转移

8、,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D乙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的感觉。18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唐)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 几度:多少年 共传:一起举杯。19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诗。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C“乍见翻疑梦”一句写出了诗

9、人与故友相见不易。“翻疑梦”把诗人欣喜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D尾联写两位友人举杯劝饮,由悲转喜,全无离别的伤感。21就作品中画线句,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临江仙【南宋】 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飞诏下青冥:谓下令回朝。不应:不顾。22出版社编分类词选,这首词放入以下类别中合适的一类是()A忆旧B致仕C赠别D怀乡2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记得”句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B“回头”句虚写重逢之景渲染悲

10、情。C“铁马”句情景交融,境界雄阔悲壮。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而下阕豪放磅礴。24画线部分思路曲折、词情慷慨,请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唐】刘长卿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注】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附现代文-段:至于中西之间,受民族文化影响而产生对色彩不同看法的例子就更多了。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

11、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曾有研究表明,对西方人来说,中国色彩中最难理解的是“青色”。“青”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丹青”代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然而青色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色彩,在缺乏直观视觉效果的古诗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它可能是绿色,例如“青简”是绿色的竹简;也可能是蓝色,例如“青天”可以是蓝色的天;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另外,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

12、之物,往往反映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较强的主观性,解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 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为了让外国读者在读中国古诗时打破认知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中国诗人运用色彩营造的诗境,不少翻译者会根据读者的审美心理,决定是否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改译。例如汉代古体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青青”,美国诗人Ezra Pound就将其译为“blue(蓝)”,因为和“green(绿)”

13、相比,“blue”所蕴含的忧郁和沮丧之意,能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思妇的寂寞哀怨。25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以下哪本诗集?()A乐府诗集B古诗精选C律诗选集D绝句精选26以下对本诗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C运用典故D以景结情27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现代文一第段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_(宋代)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14、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28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A江城子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29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30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廓之:编写稼轩词甲集的范开,辛弃疾的门人。其生

15、平事迹不详。“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31“春蚕食叶”喻指_。3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凉”字暗示廓之应试前的紧张心情。B“鹏北海,凤朝阳”描摹出廓之的满怀豪情。C词作多处用典,体现了辛词“掉书袋”的特点。D送别词作往往情感感伤,本词格调豪迈昂扬。33结合题材内容,分析该词具有豪放风格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陈章甫注 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16、。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注:陈章甫很有才,长期隐居嵩山。曾应制科及第,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后经上书力争,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但是仕途并不通达。3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B中间“陈侯”八句,描述人物,形象鲜明。C“长河”二句实写渡口风浪,又暗喻仕途险恶。D纵观全诗,笔调轻松,用语豁达,送别诗中别具一格。35诗人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下列选项中与之最接近的一项是()A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C黄鹤一去不复返

17、,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D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长恨歌)36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声调激昂,感情深婉。方东树曾评其诗“缠绵情韵,自然深至”。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诗人情感进行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唐杜牧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37这首诗共有_句押韵()。A2B3C4D538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平和冲淡B沉郁顿挫C含蓄隽永D绚丽俊逸39全诗是怎样抒写作者情感的?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陈阴铿依然临江渚,长

18、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注】鼓声: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江汉:指今湖北省一带。城闉: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40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4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B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C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42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阅读

19、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送李将军赴定州(唐)郎士元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注送李将军赴定州:诗题一作“送彭将军”。这首诗有多个版本,此处取其一。双旌:唐代节度使出行时的仪仗。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山间缺口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天骄:汉时以此称匈奴。43从题材看,这首诗属于()。A送别诗B边塞诗C记行诗D咏史诗4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形象鲜明,气势雄壮。B颔联工笔细描,色彩绚丽。C颈联视听结合,意象寥廓。D全诗虚实相生,用字简洁。45“莫断阴山路”又有版本作“想到阴山北”,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

20、?请结合整首诗,从内容角度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46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A踏莎行B念奴娇C沁园春D渔家傲47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48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阅读下面作品,完

21、成下面小题。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唐)曹松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49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50根据你的理解,本诗最适用于下列哪一种情境()A给独自踏上异乡的朋友的宽慰之赠言。B给去奔赴美好前程的朋友的赠别寄语。C表达希望友人平安,快速到达的祝福。D与友人分别后传递对友人不舍的思念。51“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是本作品中的写景佳联,请从意象、虚实的角度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22、,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怀人之作, 抒情写景,感情真挚。B“无言谁会凭阑意”体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及孤独原因。C词中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一种浓郁的凄美与哀怨氛围。D下片中的“强乐”一词与上阕的“黯黯”一词遥相照应。5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历来被人们称颂的佳句,概括该句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被人们称颂的原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_候馆梅残【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54填入横线

23、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A满江红B破阵子C踏莎行D桂枝香5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三句写旅途所见。梅残、柳细、草薰、风暖,冬去春来的季节特征十分强烈。B“候馆”“征辔”两词,透示了词中的远行人其实是无暇无心去欣赏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景。C“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写出了思妇对远在天边的行人的绵密深长的眷恋和担忧。D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56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划线句。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唐】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24、。【注释】西汉贤相,受汉宣帝信任,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春秋时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有所思,古乐符篇名。57题目中的“柳柳州”即_。58下列对本诗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沉郁顿挫C含蓄隽永D悲壮慷慨59诗歌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2D3示例:从情感方面分析:在王诗中,作者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表明作者在遭到小人的议论,几次受到贬谪后,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而李诗中,则是更多地表现作者对朋友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作者

25、远望朋友所乘之舟,一直到它隐没于地平线以下还不舍离去,从中可以体会作者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又根据字数的不同而分为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本题中所选的两首诗都为四句,每句七字,属于七言绝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两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分析错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

26、现出来。这里不是白描手法。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及情感内容的分析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任选诗歌的一个角度来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赏析。以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为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此诗没有重点描写离情,而是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诗的后两句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

27、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情感上看则属于典型的送别诗,李白的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

28、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4B5C6C【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韵脚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韵脚”的概念。“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本诗为律诗,一般要求偶数句的尾字要押韵,本诗中除了“骄”“桥”“摇” “寥”押韵外,“消”也押韵,都押ao韵,共有5个字押韵。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作者是苏洵;B.

29、作者是司马迁;C.作者是杜牧;D.作者是左丘明。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间接地抒发”错误,尾联“寂寥”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惜别之情,照应了题目。故选C。7C8A9同意。蓟中作一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结合“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等表述,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抓住朋友飞马越天山的镜头,体现出边塞特有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类型及特点的能力。岑参醉里送装子赴镇西是送别诗,不属于边塞诗范畴,故“边塞

30、回响”不合适。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错。“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意为“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这两句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从中无法得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的结论。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所谓“尚质主理”,即高适多关注边塞的弊病与问题所在,并做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所谓“尚巧主景”,即岑参着重对边塞自然风光的奇异之景作出描绘,并从中体

31、现作者豪迈乐观的思想感情。蓟中作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

32、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却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符合“尚质主理”的特色。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意为“醉倒了没有办法告别,等到醒来后才来送你离开。看着你骑着马疾驰而去,似乎走上了天山的云端”。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却舍弃了送别时一些通常之景与通常之情的描写,只摄取自己久久地望着朋友飞马翻越天山的镜头加以

33、勾勒,既描绘出一个飞马上云端的奇特景象,也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构思新颖,语言通俗,诗味醇厚。符合“尚巧主景”的特色。10D11B12“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文体常识的能力。词牌与词的格式相关,决定着这首词的格式,如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押韵等。考生可以回顾

34、学过的词,根据这些词的句数、字数进行排除。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句是“千古江山”,显然与这首词的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A。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是“大江东去”,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B。如沁园春雪,第一句是“北国风光”,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C。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从句数到每句字数都一致,所以这首词的词牌是“渔家傲”。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题干来看,首先要理

35、解小序的意思,然后进行选择。如“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意思是在金陵赏心亭送别王胜之,交代写作缘由。如“金陵赏心亭”是共游赏景的地点,“王胜之”是人物。如“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交代王胜之因为官职调动将要离开金陵。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错,诗歌序文部分交代送别地点、缘由,友人是因为官职调动而离开金陵,无法看出送别的感伤,而且词中虽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但更多的是对王胜之品德高洁的称赞以及对王胜之的宽慰。没有显示感情基调。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如“渺渺斜风吹细雨”描述送别时的环境,如“斜风”“细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苏轼送别友人王

36、胜之,惜别之情令人感动。如“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意思是“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描写金陵父老挽留王胜之的场面,借助百姓的“留”来突出王胜之品德之高洁,词人的用心可谓良苦,令人感动。如“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意思是“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说其离去时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在此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想象,说他竟惊鸿一瞥就要离开金陵,不是他愿意离去,而是为他驾车的青鸾和护航的红鸾看到了金陵的白鹭洲

37、,神奇的鸾鸟不愿与白鹭为侣,所以振动翅膀,载他翩然而去。以“红鸾”和“骖乘”“白鹭”来夸赞王胜之志向之远大,可谓知音之人,令人感动。如“翩然欲下还飞去”意思是“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以翩然飞去来形容王胜之“视事一日”,化解友人的尴尬,宽慰友人,既是为王胜之的匆匆离去开脱,也是在恭维他的度越恒流。这些都应该是让王胜之感动的地方。13C14B15D【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的能力。C.诗歌中的韵脚依次为“戎”“雄”“中”“功”,只有四个。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B.“第二句直接勉励魏大杀敌建功,保卫边疆”错误,第二句的“魏绛复从戎”,是把春

38、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诗人变“和戎”为“从戎”,活用典故,用魏绛建立功勋来间接勉励魏大建功立业,保卫边疆。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关键诗句的能力。D.“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错误,五六两句用“横”与“接”字点明魏大所守之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暗示魏大责任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的勉励之情。故选D。16D17D18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39、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甲诗中“劳歌”源于晋书,化用典故。B.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为虚写;“日落”“满天风雨”为实写。C.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满天风雨”借景抒情;乙诗“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借景抒情。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错误,“梅花发”不属于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是隆冬时分的典型物候。故选D。18本

40、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是探究鉴赏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从诗句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甲诗第四句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乙诗结尾句运用比喻,把“离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动,“空随” 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结尾句直接点出“离

41、恨”,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出自己和友人的离愁别绪。19五言律诗或近体诗20D21情景交融。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隐约浮起片片烟云。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孤寂的心情,抒发了作者与老友久别重逢后又将再次别离的不舍和伤痛。【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诗歌从体裁分,一般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一般包括律诗和绝句;以年代为限,古体诗一般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一般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从形式特点来看,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而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从年代来看,司空曙是唐代诗人;从诗歌

42、的形式来看,诗歌共八句,四联,每句五个字,且每联尾字押韵,所以应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由悲转喜,全无离别的伤感”错误,“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意思是“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传杯痛饮”,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是总写伤别,用一“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离杯惜共传”,在惨淡的灯光下,两位友人举杯劝饮,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来看,考生需要找出诗歌中的景,把握景的特点,然后体会诗中的情感,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意思是“孤灯暗淡照着窗

43、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所写的景是“灯”“雨”“竹”“烟”:“灯”是“孤灯”,突出其“孤”,“雨”是“寒雨”,突出其“寒”,“竹”是“深竹”,突出其“密”,“烟”是“暗浮”,突出其隐约,由此可见,这景是凄凉之景;从情来看,诗中写二人久别之后再逢,而再逢之后明朝又将再别,所以孤灯、寒雨、浮烟、湿竹这些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伤别的气氛,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由此可知,这两句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22C23C24一般人即使安心守边疆也仍然希望归家,霜塞晚也是常人眼中的悲景,画线句却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边塞生活,有横槊赋诗之兴,只恐被朝廷召回,勾画出友人在其心中雄姿英发的形象,委婉曲折地

44、表达了希望友人在边塞建功报国的情意,这样写熨帖动人,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的能力。这首词写南宋时光州是接近全国的边防重镇,作者送别朋友去赴任。词之上片由此番遽别,忆及上次分别后六年阔别的情景,自然地将眼前的伤离意绪反跌出来。下片运用想象手法,拟写友人边地的生活情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鼓励他边塞建功立业的情意。所以可归为“赠别”一类。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A.“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错误。“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

45、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可见,并没有“以昔日乐景衬相思”,而是直接抒发了辛酸沉痛之情。B.“虚写重逢之景”错误。“回头双鬓已星星”写了现在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所以并不是“虚写”,而是“实写”。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错误。上阕回忆了六年前在武陵相聚时种种快乐的情事,现在两鬓都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还要给老朋友倾倒,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可见并非“幽峭冷艳”,而是朋友之间的温情。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路和赏析思想情感的能力

46、。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处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此词写惜别之情

47、,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25C26D27示例一:Blue更适合。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因为蓝色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从而突出象征着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蓝色这种深沉抑郁的色调与岭上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显出贬谪之

48、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也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本诗五言八句,颔联与颈联对仗严格,尾字押韵,符合律师的特征。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的手法的能力。D.“以景结情”错误。“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没有写景的成分。此句故作反语,实际上抒发的是忠而被谤、报国无门的怨愤。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

49、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颜色所隐喻的情感特征来回答。示例一:blue更适合。这首诗写于作者谪守南巴将要赴任时,眼中所见是年年岁岁梅枝不变的寒意,落日下沉、孤舟漂泊的萧索,此去万里,此生无望,静寂的湘水茫茫无际,几声猿鸣更添悲凉。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由“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可知,蓝色在西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中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落日孤舟”与“青山

50、万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与青山万古不变的阔大构成对比;而“blue(蓝)”就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同时,蓝色调深沉抑郁,与诗中的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给人以阴沉黯淡之感,更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从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来看,并非一味消沉,而是随着所见景致的开阔表现出心境的开阔,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天地宽广,湘水平静,洞庭草色一望无际,“已料”“唯应”都表达出诗人试图借自然山水脱离俗世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

51、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28D29B30“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 “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文体常识的能力。词牌与词的格式相关,决定着这首词的格式,如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押韵等。考生可以回顾学过的词,根据这些词的句数、字数进行排除。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二句是“不思

52、量,自难忘”,显然与这首词的第二句“从公一吊兴亡处”不一致,排除A。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是“大江东去”,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B。如沁园春雪,第一句是“北国风光”,与这首词第一句“千古龙蟠并虎踞”不一致,排除C。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从句数到每句字数都一致,所以这首词的词牌是“渔家傲”。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作用的能力。由题干来看,首先要理解小序的意思,然后进行选择。如“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意思是在金陵赏心亭

53、送别王胜之,交代写作缘由。如“金陵赏心亭”是共游赏景的地点,“王胜之”是人物。如“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交代王胜之因为官职调动将要离开金陵。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错误,诗歌序文部分交代送别地点、缘由,友人是因为官职调动而离开金陵,无法看出送别的感伤,而且词中虽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但更多的是对王胜之品德高洁的称赞以及对王胜之的宽慰。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如“渺渺斜风吹细雨”描述送别时的环境,如“斜风”“细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苏轼送别友人王胜之,惜别之情令人感动。如“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意思是“难

54、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描写金陵父老挽留王胜之的场面,借助百姓的“留”来突出王胜之品德之高洁,词人的用心可谓良苦,令人感动。如“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意思是“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说其离去时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在此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想象,说他竟惊鸿一瞥就要离开金陵,不是他愿意离去,而是为他驾车的青鸾和护航的红鸾看到了金陵的白鹭洲,神奇的鸾鸟不愿与白鹭为侣,所以振动翅膀,载他翩然而去。以“红

55、鸾”和“骖乘”“白鹭”来夸赞王胜之志向之远大,可谓知音之人,令人感动。如“翩然欲下还飞去”意思是“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以翩然飞去来形容王胜之“视事一日”,化解友人的尴尬,宽慰友人,既是为王胜之的匆匆离去开脱,也是在恭维他的度越恒流。这些都应该是让王胜之感动的地方。31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32A33该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宏达、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雄浑、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春蚕食叶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

56、也可以说是考生们)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故其比喻的是“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暗示廓之应试前的紧张心情”过度解读,这句话是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并非映射人的心情。故选A。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是诗歌的意象,“鹏北海,凤朝阳”,选用鲲鹏展翅,丹凤朝阳的意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朝阳光芒万丈,寓意前程光明,整个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又携书剑”则刻画出人物的豪放不羁的形象,携书带剑,文武双全,让人想象其上京

57、赶考时儒雅刚健、神采飞扬的模样,心境开阔。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4A35B36描写送行路上的田园风光,表达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肯定与羡慕之情;刻画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对友人不同流合污,品行高洁的赞美之情;与友人依依惜别与无力援助的无奈惆怅之情;设想返乡后故交很多,对友人的安慰之意。【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能力。A.“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错误,开头四句用轻快

58、的笔调,鲜丽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初夏风光图,一派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不禁也勾起诗人的一阵思乡之情。诗人借此 “奇景”表示对于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旷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故而此处并非“乐景哀情”,也未奠定感情基调。故选A。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诗歌中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是用了闲云野鹤、孤云独去闲等寓意。A.此处写自然之云,不具有象征意义。B.此处借云自然而然自山中冒出,来表达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与诗句用意相似。C.此处实写眼前白云飘飞之景,不具有象征意义。D.此处借青云写宫殿之高,不隐含人品性的寓意。故选B。

59、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写诗人送友人离去时,所见风光怡然,勾起人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之情。中间八句塑造陈章甫形象,刻画出一位自负清高、不同流俗的高士形象。“陈侯”四句,先写陈章甫与众不同,他襟怀坦荡,胸藏万卷,有着豪爽出奇的相貌,犟直的性格和非凡的抱负。“虬须虎眉仍大颡”,不仅抓住了陈章甫的外貌特征,而且也能显示其性格特点,刻画得传神之至。“腹中”二句写陈章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抱有经邦济世的大志,积极出山入仕,不肯混同凡庸之辈碌碌终生,老死山林。“东门”四句写陈章甫不以功名为累,不以罢官为意,轻视世事,脱略形

60、迹,却能看重友情,欢饮至醉。“有时空望孤云高”,写他脱尽尘俗,寄托孤云的清高志尚,也反映出他在做官时不肯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重的高尚品节。此处对友人形象的刻画,即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孤高品性的赞美、仰慕之情。“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写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思和无力援助的深沉感慨。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陈章甫本是志在山林的高洁之士,如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