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产业研究:周期轮回-温故知新_第1页
生猪养殖产业研究:周期轮回-温故知新_第2页
生猪养殖产业研究:周期轮回-温故知新_第3页
生猪养殖产业研究:周期轮回-温故知新_第4页
生猪养殖产业研究:周期轮回-温故知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猪养殖产业研究:周期轮回_温故知新周期轮回,温故知新复盘猪周期的意义在于从扰动中厘清核心线索以及背后的关键逻辑。2002 年至今,我国共有 5 轮猪周期,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的产能波动与 1 年后的价格波动情况较 为吻合。每一轮猪周期都存在着病疫、政策等扰动因素,难以影响供给的因素往往难以 逆转周期,在顺周期的方向能够起到助推作用;而 2006 年猪蓝耳病疫情以及 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亦是在供给偏紧之际,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从而发生了周期反转。而厘清供给端规律,需要把握养殖主体的行为逻辑,即在生猪养殖获得超额利润与亏损 时,养殖主体往往会在同期较为一致地补栏与退出,即使价格进入了亏

2、损区间,大量养殖主体会存在熬过周期底部迎来价格回暖的心态,故而很难迅速地缩减补栏母猪,往往只会淘汰低效母猪产能,这一惯性使得周期总存在一段磨底时期。长期来看,我国生猪产业步入高度规模化尚需时日,参考美国经验来看,即使我国生猪产业在未来步入规模化深水期后,其猪价水平与利润情况或将依然延续较为显著的周期波动。一、复盘:供给是最核心的线索2002 年后,我国经历了 5 轮猪周期,复盘各轮周期来看,供给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 的产能波动与 1 年后的价格反向波动情况较为吻合。每一轮猪周期都存在着疫病、政策 等扰动因素,难以影响供给的因素往往难以逆转周期,在顺周期的方向能够起到助推作 用;2006 年猪蓝

3、耳病疫情以及 2018 年非洲猪瘟疫情对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亦是在 供给偏紧之际,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从而发生了周期反转。第 1 轮:2002-2006 年,生猪价格上涨 27 个月,涨幅+71%,下跌 20 个月,跌幅-40%, 最高单月平均猪价达到 10.0 元/千克。本轮猪周期中,之前连续 5 年的单边下跌造成了 供给长期低速增长,供需矛盾日趋突出。2003 年非典疫情导致的需求下降以及流通受 阻进一步削弱供给,疫情趋缓消费复苏后供需错配。在猪价下行阶段,2005 年四川出 现人畜共患猪链球菌,这一事件加速了猪价下跌;第 2 轮:2006-2010 年,生猪价格上涨 21 个月,涨幅+

4、192%,下跌 25 个月,跌幅-44%, 最高单月平均猪价达到 17.4 元/千克。在供需关系之外,蓝耳病等外部因素成为了猪价 反转的重要驱动因素;第 3 轮:2010-2014 年,生猪价格上涨 17 个月,涨幅+103%,下跌 31 个月,跌幅-47%, 最高单月平均猪价达到 19.7 元/千克。供给下滑是猪价上涨主因,基建投资拉动需求也 是重要的上涨推动力;第 4 轮:2014 年-2018 年的猪周期中,生猪价格上涨 25 个月,涨幅+99%,下跌 24 个 月,跌幅-51%,最高单月平均猪价达到 21.0 元/千克。本轮猪周期中,上轮猪周期亏损 时间较长,供给大幅收缩是上涨主因,政

5、策端环保规定鼓励规模养殖,对清退规模较小 的养殖户起到了一定作用;第 5 轮:2018 年至今的猪周期中,生猪价格上涨与高位震荡时间加总达 33 个月,涨幅 +271%,最高单月平均猪价达到 37.9 元/千克。非洲猪瘟疫情造成产能大规模出清,猪 价在 20 元/千克以上高位持续了 21 个月,是一轮极高景气度的超级周期。回顾 2002 年前的猪价历史来看,1985 年猪价管控放开后,1985-1997 年猪价基本处于 单边上涨状态,1997-2002 年受宏观经济影响,猪价持续下滑。2002 年基本达到了供 需动态均衡点,此后周期波动开始显著。1985 年生猪价格放开后,直至 1997 年基

6、本以 单边上涨为主,12 年上涨 209%。1997-2002 年的生猪价格出现了连续 5 年的单边下 跌,下滑 23%,一方面来源于供需的失衡,1995 与 1996 年生猪养殖出现了连续 2 年的亏损,1996 年生猪出栏量大幅下滑,价格在 1997 年回升后供给供给端生猪出栏量持续增长,长期压制猪价,另一方面来自于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社会总需求下滑,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下滑,居民消费不振。在此期间,我国生猪产量除了 1996 年下滑较多之外, 基本处于增长状态。1985-2002 年我国人均生猪产量增长 115%,年化增速达到 5%, 而 2002 年-2018 年增长 15%,年化增速为

7、1%,2002 年基本达到了供需动态均衡点, 此后生猪价格周期波动开始显著。2002 年-2006 年: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非典疫情进一步扰乱供需本轮猪周期中,连续 5 年的单边下跌造成了供给长期低速增长,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2003 年非典疫情导致的需求下降以及流通受阻进一步削弱供给,疫情趋缓消费复苏后 供需错配。在猪价下行阶段,2005 年四川出现人畜共患猪链球菌,这一事件加速了猪 价下跌。连续 5 年的单边下跌造成了供给长期低速增长,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非典疫情扰动供需 关系,疫情趋缓后价格上涨。1997-2002 年,我国生猪价格维持下跌趋势,长期的猪价 走弱使得养殖主体的能繁母猪补栏意愿

8、较弱,1999-2003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速均 在 4%以下。供给长期不振,加之下半年消费需求旺盛,猪价已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 有所反弹。2003 年春季,我国广东、北京等地发生非典疫情,国家应对疫情关闭了生猪 购销市场,采取了限制生猪流动等措施,相互设障、隔离,造成市场分割,流通受阻, 货流量显著减少,造成了农户卖猪较为困难,餐饮业不振造成需求下滑,猪价随之下行, 随着非典疫情的缓解,餐饮旅游业复苏,生猪需求回升,但是供给已然收缩,供需错配 进一步突出。非典趋缓后,猪价从 2003 年 6 月开始反弹,在 16 个月之内上涨 60%, 2004 年 9 月达到 10 元/千克的高

9、点。猪价下行阶段,人畜共患猪链球菌加速猪价下跌。猪价暴涨使得散养户纷纷扩张养殖规 模,由于生猪的繁殖周期,2004 年猪价高点时期的补栏滞后出栏,2005 年生猪出栏量 YoY 达到 5%,大量生猪出栏,猪价随之快速下跌,自 2004 年 9 月高点后下跌 40%。 随着 2005 年生猪价格快速下跌,大量养殖户退出养殖。2005 年 6 月四川出现人畜共患 猪链球菌,对需求造成一定打击,加速猪价下跌。2006 年-2010 年:蓝耳病加速猪价上涨,下跌阶段猪流感与食品 安全事件压制需求本轮猪周期中,在供给偏弱之际,蓝耳病等外部因素成为了猪价反转的重要驱动因素。供给已然偏弱,蓝耳病疫情大幅影响

10、产能。2006 年由于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养殖 户承受不住长期亏损永久退出,导致大量母猪被淘汰,2007 年全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 下降 6%,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 7%。在产能出清的同时,猪蓝耳病疫情触发了猪价的底 部反转。2006 年夏季,猪蓝耳病在全国爆发,自 2006 年 6 月至 2008 年 2 月,21 个 月间猪价上涨 192%,月度最高价格达到 17.4 元/千克。猪价下行阶段,甲型 H1N1(猪流感)疫情爆发,2010 年瘦肉精与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 事件对需求有所影响。2007 年的高猪价推动行业大规模补栏,2008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 同比增长 12%,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8

11、%,供给端大幅增长,猪价开始由高点回落。在 猪价下降阶段,2009 年甲型 H1N1(猪流感)疫情爆发,2010 年瘦肉精与注水猪肉等 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公众号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端的衰退进一步压制了猪肉价格。自 2008 年 2 月至 2010 年 4 月,27 个月间生猪价格下降 43%,2010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 下滑 3%。2010 年-2014 年:供给下滑之际,基建投资推升需求供给下滑是猪价上涨主因,基建投资拉动需求也是重要的上涨推动力,本轮周期的下跌 阶段相对较长。供给下滑是猪价上涨主因,基建投资拉动需求有所助推上涨。这轮猪周期中上行周期历 时 17 个月,上涨 103%,下行周

12、期历史 30 个月,下跌 47%。内生供需动力方面,在前 一个周期的影响下,2009 年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下跌,2010 年开始对猪肉供给产 生影响。2010 年 8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下滑至 4580 万头的低点,当月同比增速下滑至4.9%。产能去化加之多地政府政府开始收储储备冻肉,双击之下猪肉价格开始攀升, 2011 年 9 月达到接近 20 元/千克的价格高点。在价格回升的同时,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速也从 2011 年 5 月后开始持续回暖,产能恢复预示着价格的见顶。2011 年底后, 生猪价格开始持续下跌,31 个月下跌 47%。2013 年 5 月,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始冻 猪肉收

13、储工作,市场信心有所提振。但是随着 2014 年春节消费高峰过去,2014 年 4 月 达到接近 10 元的低位。比较本轮猪周期与后一轮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去化幅度相比,我们认为供给缩减是重要的 原因之一,而政府的基建投资推动需求亦是重要原因。能繁母猪去化角度来看,2010- 2011 年能繁母猪单季度最大去化幅度为-4%,而 2015 年去化幅度达到-15%;2011 年 猪价高点生猪出栏季度同比增速最低为-1%,而 2016 年触底达到-6%。无论是产能的去 化程度还是产量的供给缺失都较难解释猪价的大幅上涨。结合当时的宏观环境来看,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有所恶化,政府执行大量的基建

14、投资,从而拉动需求,住宿与餐饮业企业景气度于 2009-2011 年后持续上行,人均收入的提高推升了食品支出的 增长。而正因为本轮猪价上涨并非基于较为彻底的产能出清基础上,这使得本轮上涨时间短, 而之后震荡下跌磨底的时间相对长,本轮周期末尾 2014 年的产能出清是较为彻底的。2014 年-2018 年:产能大幅出清造成供需反转,环保政策为次要 因素本轮猪周期中,上轮猪周期亏损时间较长,供给大幅收缩是上涨主因,政策端环保规定 鼓励规模养殖,对清退规模较小的养殖户起到了一定作用。2013 年-2015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恶化是本轮猪周期伊始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 2013 年 8 月-2015

15、 年 3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速持续恶化,一度下滑至-15.7%。 2014 年 4 月后,随着前一轮猪周期的产能大幅出清,猪价开始震荡中上升,25 个月上 涨 99%。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自 2015 年下半年开始的同比增速持续改善,生猪出栏量 增速从 2016 年年中后开始持续回升,生猪价格随之见顶。随后在 24 个月中下跌 51%。政策端环保规定鼓励规模养殖,对清退规模较小的养殖户起到了一定作用。2014 年 4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中对畜禽养殖选址做出了要求,此后我国开始实施 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2015 年推出的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 的指导意见与 201

16、6 年推出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均提出要大 力发展规模养殖。经过 2014 年的养猪业低谷,更多规模较小的养猪户退出养猪业,加 上新环保中对养猪业的排放与养殖地点进行更严格的规定,更利于规模养殖的发展。2018 年至今:非瘟疫情下的超级周期2018 年至今的本轮猪周期尚未完全结束,非洲猪瘟疫情造成产能大规模出清,且非瘟 具备较难根除,至今仍然在大规模持续传播。本轮猪周期中,猪价在 20 元/千克以上高 位持续了 21 个月,是一轮景气度极高的超级周期。2018 年 8 月 3 日,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疫情由北向南快速扩散。非瘟 疫情爆发初始,养殖主体大量售

17、卖病猪,2018 年 8 月-2019 年 1 月期间,猪价由 14.1 元下滑至 12.0 元。随着非瘟对能繁母猪的大幅去化,以及猪瘟传播前期恐慌性大量售 卖生猪,市场上生猪供给极度短缺。2019 年 1 月后,猪价迅速攀升,12 个月上涨 215%, 在 2020 年 1 月达到 37.9 元/千克的月度生猪价格历史高点。2020 年新冠疫情对猪价波 动有所扰动,外出餐饮消费减少助推了 2020 年初的猪价下跌,5 月后新冠疫情影响逐 步减弱,消费水平逐步恢复叠加下半年季节性需求,猪价迅速回升。供需关系改善出现在 2020 年 6 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逐渐正增长。在 2020 年冬 季

18、猪价再次小幅抬升后,猪价于 2021 年 2 月后开始快速下跌,相比于 2020 年 12 月猪 价高点 35.7 元/千克,2021 年 6 月生猪均价跌至 14.9 元/千克,6 个月下跌 58%,尤其 是在 2021 年 3 月-2021 年 6 月,3 个月快速下跌 47%。二、规律:超额的利润与亏损是供给反转的起点我国生猪的经济学模型趋向于发散型蛛网,其波动于近几轮显著加强,尤其是下跌的幅 度逐轮周期加深。其核心原因在于近几轮猪周期中,猪肉消费量趋于稳定,而之前猪周 期的价格下跌能够被高增速的需求承接。由于当前需求并非主要变量,猪周期的分析应聚焦于供给侧,养殖主体的行为决定了供 给端

19、的产能情况,是周期波动的核心规律。超额的收益与亏损是养殖主体大量进入与退 出行业的根本原因,养殖主体行为存在一致性与惯性,影响了周期波动的幅度与时长。波动:经济学模型趋向于发散型蛛网从波动幅度上来看,我国生猪价格波动于近几轮显著加强,尤其是下跌的幅度逐轮周期 加深,其经济学模型趋向于发散型蛛网。其核心原因在于近几轮猪周期中,猪肉消费量 趋于稳定,而之前猪肉消费量整体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价格下跌能够被高增速的需求承 接。由于生猪存在繁殖周期,生猪养殖主体的成本投入与收益回报之间存在时间差,养殖主 体往往根据当期价格产生的价格预期去决定下一期产量,一致预期下的补栏与退出往往 导致了价格的大幅波动,经

20、济学中采用蛛网模型诠释这种价格与产量相互影响的周期波 动现象。生猪存在繁殖周期,从二元母猪怀孕到育肥猪出栏大约需要 10 个月的时间, 这导致养殖主体的成本投入与收益回报并不是同期发生的。养殖户往往根据当期价格情 况产生对后期价格的预期,从而决定产能的扩张节奏。仔猪价格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后市 生猪价格的重要关联项,在猪价高点,养殖主体往往会判断对后市有较为乐观的判断, 从而继续通过采购仔猪/种猪扩张产能,而在猪价低点,养殖主体往往会收缩产能,进行 母猪淘汰等,这使得仔猪价格往往与生猪价格在大趋势上是同步的。由于我国生猪养殖主体的格局十分分散,市场中的一致预期往往导致大量补栏或者大量退出,从而造成

21、价 格的大幅波动。如果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猪周期的蛛网模型呈现出发散特征,反之则呈现收敛特征。 随着我国猪肉需求弹性的减小,我国猪周期的蛛网模型具备更强的发散特征。在供给弹 性大于需求弹性的情况下,猪周期的蛛网模型呈现出发散特征,而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 弹性的情况下,猪周期的蛛网模型呈现出收敛特征。从猪价波动幅度来看,剔除 CPI 后, 猪价波动幅度依然趋于扩大,我国猪周期的蛛网模型呈现出更强的发散特征。从需求端 来看,我国国内猪肉消费量由 1975 年的 700 万吨水平,增长至近年来的 5500 万吨左 右水平,其 CAGR 水平 逐个阶段下滑,1975-1990 年为 8%,1990-2

22、000 为 6%,2000-2010 年为 3%,2010- 2018 年为 1%,忽略非瘟疫情造成的生猪消费量下滑,近 10 年来我国猪肉消费量是趋 于稳定的。而在供给端,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小农逐渐退出生猪养殖,追逐利润的散户与规模养猪主体开始主导市场。供给与需求端弹性背离变化,我国猪周期的蛛 网模型趋于发散。价格端具体来看,我国生猪价格波动于近几轮显著加强,尤其是下跌的幅度逐轮周期加 深,其核心原因在于近几轮猪周期中,猪肉消费量渐趋稳定,而之前猪肉消费量整体处 于高速增长阶段,价格下跌能够被高增速的需求承接。2006 年后的猪周期上涨阶段, 猪价涨幅几乎均超过了 100%。就下跌幅

23、度来看,2002 年至今的 6 轮猪周期下跌阶段中,下跌幅度分别为40%、-45%、-47%、-51%、-60%,下跌幅度逐轮加深。核心原因在于我国猪 肉消费量趋于稳定,弹性较小的需求使得价格下跌幅度往往较大。在早期,我国猪肉消 费量高速增长,价格下跌后会被快速增长的需求承接,这使得价格下跌的深度相对有限。反转:养殖收益刺激供给产能偏离均衡生猪价格周期的背后是养殖利润周期。超额的利润与亏损会刺激养殖主体大幅补栏与退 出行业。养殖主体行为存在一致性与惯性,对周期波动有所影响。养殖行业进出相对容易,养殖主体的行为往往存在一致性,大多在顺周期方向补栏与退出,且养殖主体较为 分散,无法形成协议产能避免

24、过剩与过低。同期补栏与退出的能繁母猪体量规模决定了 供给端商品猪出栏量量的波动程度。养殖主体的补栏与退出行为均存在惯性,由于猪的 繁殖与生长周期,盈利阶段补栏产能需要一定时滞变现为可售卖的仔猪或育肥猪等。即 使价格进入下行轨道,提前出栏或是捂栏抗价的操作空间有限,即同期增加产能集体出 栏导致价格下滑是较难避免的。而进入了亏损区间时,大量养殖主体会存在熬过底部迎 来价格回暖的心态,往往优先淘汰低效母猪产能而非彻底清栏,这使得周期总存在一段 磨底时期,持续亏损消耗则会较彻底地完成产能清退。养殖持续亏损产能出清的反转先行于猪价反弹。由于生猪存在繁殖周期,产能的去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传导到价格端体现

25、,这会导致猪价并非触底后立刻反弹。在亏损区间时,大量养殖主体会存在熬过底部迎来价格回暖的心态,往往优先淘汰低效母猪产能 而非彻底清栏,这使得周期总存在一段磨底时期,持续亏损消耗则会较彻底地完成产能 清退。在大部分情况下,自繁自养模式相对外购仔猪具备更低的成本,故而在周期波动 中可以获得相对更久的高收益,在周期低谷时也相对更不容易亏损。在近几轮猪周期底 部,自繁自养模式也会经历数月的亏损,从而完成产能的出清。汇总几个指标来看,排除 2018 年非瘟影响的异常项,每轮猪价高点前自繁自养模式亏 损时间加总均在 8 个月以上,最深亏损幅度与能繁母猪去化幅度受各轮周期中的外部因 子影响,并无明显的直接规

26、律。2004、2008、2011、2016、2019 年猪价高点前自繁自 养模式连续亏损时间加总分别为 16、14、8、8 与 4 个月,自繁自养模式单周最大头均 亏损分别为-47、-177、-98、-301 与-318 元/头, 2008、2011、2016、2019 年猪价高 点前能繁母猪较上轮最高点最大去化幅度分别为-6%、-8%、-20%与-49%,2011、2016、 2019 年猪价高点前能繁母猪连续环比下滑月数加总分别为 17、35 与 35 个月。从代表性上市公司的季度净利润亏损 情况看,在 2016 年猪价高点前,牧原股份于 2014Q1、2014Q2、2015Q1 出现了

27、3 个 单季度亏损,温氏股份于 2013Q2、2014Q1 出现了 2 个单季度亏损,雏鹰农牧于 2013Q2、 2014Q1、2014Q2 出现了 3 个单季度亏损;在 2019 年猪价景气周期前,牧原股份于 2018Q2、2019Q1 出现了 2 个单季度亏损,温氏股份于 2018Q2、2019Q1 出现了 2 个 单季度亏损。就底部的判断而言,猪粮比接近 5 基本可以确认为底部。较高的猪粮比往往意味着较高的利润水平,分析 2010 年以来盈亏平衡时点的猪粮比来 看,自繁自养模式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抬升幅度较小,而外购仔猪模式与自繁自养模式 在各自盈亏平衡点时的猪粮比离散度逐轮扩大,其核心原

28、因在于猪周期高点时的仔猪生 猪价格比逐轮抬升。2010 年至今的三轮猪周期中,自繁自养盈亏平衡点时的猪粮比抬 升幅度较小,由 5.5 左右抬升至 6.5 左右;而外购仔猪盈亏平衡点时的猪粮比波动较大, 在 2016 年猪周期时接近 9,在本轮猪周期超过 10。其核心原因在于仔猪与生猪在猪周期 高点时的价格比例不断拉大,周期高点的高利润使得养殖主体在高点具备极强的补产能 动力。盈利阶段补栏产能需要一定时滞变现为可售卖的仔猪或育肥猪等,同期增加产能集体出 栏导致价格下滑是较难避免的。故而产能的持续恢复可以比较好地提示猪周期的高点将 至,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同比增速改善基本可以确认一轮繁殖周期后的猪价走

29、低。由于猪 的繁殖与生长周期,盈利阶段补栏产能需要一定时滞变现为可售卖的仔猪或育肥猪等。 即使价格进入下行轨道,提前出栏或是捂栏抗价的操作空间有限,即同期增加产能集体 出栏导致价格下滑是较难避免的。能繁母猪出栏量的大幅恢复基本可以对应约 1 年后的 猪价走低。由于统计口径与样本含量的扰动,在实际应用当中,能繁母猪存栏量边际上 的变化对于 1 年后的猪价走低具备更强的对应关系,根据 2010 年以来的数据,能繁母 猪存栏量同比增速的改善基本能够对应 1 年后猪价的下滑,而同比增速的恶化也能基本 对应 1 年的猪价上涨。三、趋势:难以避免的周期性波动周期性将长期存在且难以避免。首先,复盘美国生猪产

30、业规模化进入深水期前后的周期 情况,价格与利润的波动依然存在,周期的时长有所延长。其次,我国生猪产业仍处于规模化早期,尽管本轮周期的高景气阶段中大量规模企业大量扩充产能,制定了较高的出栏计划,按照当时规划产能合计计算,我国生猪产业能在 3 年内实现较高的规模化水平。但是产能释放后猪价于 2021Q2 迅速下滑,由于大部分规模养殖企业的成本高于散养户,其扩张节奏随之放缓。规模化非一朝一夕,将在周期波动的优胜劣汰中缓行而至。美国:当规模化步入深水区,周期向何处去?1970 年代后至 2000 年,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期。在 1977 年2000 年,美国养殖场数量由 64.7 万

31、个下降至 8.6 万个,场均出栏规模由 133 头增长至 1167 头,年化复合增速为 9.9%。2000 年后,美国生猪养殖行业步入了规模化深水期, 场均出栏规模由 1167 头增长至 1864 头,年化复合增速为 3.9%。在规模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美国生猪养殖效率也迅速提升。虽然美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 在 1980 年达到 1000 万头的顶峰后开始收缩,但是美国生猪的出栏量并未因此而减少。 1970年-2020年中,美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下滑了30%,但是生猪的出栏量增加了37%, 其核心原因在于生猪养殖效率的大幅提升,MSY 水平由 12 左右提升至 20 以上。从周期时长维度来看,美国生

32、猪养殖行业在规模化进入深水期之后,猪周期的时间有所 拉长。在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快速规模化时期,即 1981-1998 年,美国经历了 4 轮猪周 期,平均每轮猪周期时间为 4.5 年,而在此后的规模化深水期,美国至今一共经历了 3 轮猪周期,平均每轮猪周期时间为 6 年。从价格波动幅度来看,美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进程并未影响猪价的波动幅度。在美国 生猪养殖规模化快速扩张期间,猪价在 1981-1998 年的四轮周期波动中,区间最大涨跌 幅为 48%、59%、95%与 100%,而在生猪养殖规模化深水期期间,至今共三轮完整周 期中,区间最大涨跌幅分别为 81%、62%与 131%。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并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