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读总则编1课件_第1页
民法典解读总则编1课件_第2页
民法典解读总则编1课件_第3页
民法典解读总则编1课件_第4页
民法典解读总则编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民法典解读总则编1课件民法典解读总则编1课件目 录 民法典的调整范围1民事权利能力2自然人出生和死亡3民事权利能力人4目 录 民法典的调整范围1民事权利能力2自然人出生和死亡3第章壹民法典的调整范围第章壹民法典的调整范围一、民法典的调整范围法律的调整范围就是法律所规范的社会关系类型。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参与者、 民事权利的享有者、 民事义务的履行者和民事责任的承担者。民事主体的具体类型, 包括自然人、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类。自然人、 法人、 非法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 并非所有社会关系都由民法调整。民法仅调整他们

2、之间的民事关系, 即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 非法人组织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一、民法典的调整范围例如, 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 会与自然人或法人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这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不属于民法调整范围。行政机关从事民事活动, 如因购买商品而与公司签订买卖合同, 民法要求其必须以机关法人的身份进行, 此时机关法人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这种买卖合同关系则由民法调整。例如, 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 会与自然人或法人形成二、民法典的规定与其他民事单行法律的关系民法典 第 11 条规定,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出

3、台后,将作为一般法,各民商事单行法作为特别法,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特别法的规定将优先适用。 二、民法典的规定与其他民事单行法律的关系对于民法典的规范适用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民法典总则编与物权编、 合同编、 人格权编、 婚姻家庭编、 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之间的关系,总则编也是一般性规定,其他各编中对相同问题有特殊规定的,应当先适用其他各编的规定。 比如,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民法典 第 153 条规定,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 154 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

4、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对于民法典的规范适用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而 民法典 第497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 (1) 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条规定的无效情形;(2)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 加重对方责任、 限制对方主要权利; (3)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由于总则编第 153 条、 第 154 条属于一般规定,第497 条属于特别规定. 对于格式合同条款的效力问题,则应当优先适用第 497 条的规定。而 民法典 第497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其次,物权编、 合同编、 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 继

5、承编、 侵权责任编与其他民事单行法律的关系,相对于其他民事单行法律而言,民法典的各分编则属于一般性规定, 在民事单行法律有特别规定时, 需要优先适用民事单行法律。 比如, 民法典 第 188 条规定,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3 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其次,物权编、 合同编、 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 继承编、 最后, 民法典物权编、 合同编、 人格权编、 婚姻家庭编、 继承编、 侵权责任编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要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来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 比如, 民法典 合同编第 464 条第 2 款规定, 婚姻、 收养、 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 适用有关该身

6、份关系的法律规定; 没有规定的, 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 人格权编第 1001 条规定, 对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利的保护, 适用本法第一编、 第五编和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 没有规定的, 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人格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最后, 民法典物权编、 合同编、 人格权编、 婚姻家庭编、 第章贰民事权利能力第章贰民事权利能力一、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法律规定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也即确认了自然人的民事主体地位, 这是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既包括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

7、的资格, 也包括自然人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从含义上来说, 称为 民事权利义务能力 显得更为全面。 采用 民事权利能力, 突出了民法以保护民事权利为核心的立法精神。一、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不可剥夺的特征。 自然人生存期间, 其民事权利能力不因任何原因丧失、 消灭。 自然人受到刑事处罚、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 都不能导致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减损或者消灭。 法律包括公法都不得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进行限制或者剥夺。 自然人即使因被判处刑事处罚而在监狱服刑, 或者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 其民事权利能力这一法律资格也不受影响。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不可剥夺的特征。 自然人生存期间, 其民事权二、民事权利能力

8、与民事权利有什么不同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第一, 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法律资格, 是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 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能力, 并不等同于取得实际的民事权利。 第二,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规定的, 民事权利是自然人依据民事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所取得的。 二、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有什么不同第三, 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不可分离。 自然人一旦出生, 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死亡是自然人丧失民事权利能力的唯一法定事由, 并且民事权利能力不得以任何方式予以转让, 也不能抛弃或者继承。 根据民事权利的类型不同, 自然人与民事

9、权利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别。 对于财产方面的具体民事权利, 自然人可以选择享有、 转让或者放弃。 生命权、 健康权等人身权, 自然人一旦出生, 即依法律规定当然享有, 但不可以转让, 非依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 不得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第三, 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不可分离。 自然人一旦出生, 即三、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根据 民法典 第 13 条的规定,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终于死亡。 出生是自然人脱离母体并生存的法律事实。一般认为, 出生须具备两项要件: 一是胎儿与母体分离, 与母体分离之前为胎儿, 分离之后即成为法律上的人。 二是与母体分离之际保有生命。 胎儿与母体分离之际无生命的

10、, 是死体。分离之际保有生命的, 即是 出生, 而不论其出生后生命延续的时间长短。三、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第章叁自然人出生和死亡第章叁自然人出生和死亡一、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出生和死亡均是法律事件, 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 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例如, 被继承人的死亡时间直接决定继承开始的时间, 影响遗产的范围、 继承人的范围等。一、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根据 民法典 第 15 条的规定, 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是判断自然人出生时间、 死亡时间的最基本依据。 出生证明, 即出生医学证明, 记载有新生儿的姓名、 性别、 出生时间、 父

11、母亲姓名等。 出生医学证明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部门统一印制, 以省、 自治区、 直辖市为单位统一编号。根据 民法典 第 15 条的规定, 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部门主管全国出生医学证明工作, 委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出生医学证明的具体事务管理工作。 出生医学证明必须由经批准开展助产技术服务并依法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签发, 并遵循严格的程序规范。出生证明是记载出生时间的原始凭证, 具有证明出生时间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因此法律将出生证明记载的时间作为确定自然人出生时间的最基本的依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部门主管全国出生医学证明工作, 委托各级卫死亡证明是指有

12、关单位出具的证明自然人死亡的文书。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公民死于医疗单位的, 由医疗单位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公民正常死亡但无法取得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的, 由社区、 村 ( 居) 委会或者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出具证明; 公民非正常死亡或者卫生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的, 由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死亡公民已经火化的, 由殡葬部门出具火化证明。 死亡证明是记载死亡时间的原始凭证, 具有证明死亡时间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因此法律将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作为确定自然人死亡时间的最基本的依据。死亡证明是指有关单位出具的证明自然人死亡的文书。 主要包括以没有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的, 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

13、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 户籍登记是国家公安机关按照国家户籍管理法律法规, 对公民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记载的制度。 关于出生登记, 我国 户口登记条例 第 7 条第 1 款规定: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 由户主、 亲属、 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第 2 款规定: 弃婴, 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在户主、 亲属等持婴儿的出生医学证明向公安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后, 公安机关依据出生医学证明记载的婴儿的姓名、 出生时间等信息, 进行户籍登记。 没有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的, 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公民个人收养的婴儿未办理出生登记的, 由收养人持

14、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登记证向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 儿童, 由该机构持婴儿、 儿童基本情况证明等, 向该机构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办理户籍登记应当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 户籍登记记载的出生时间因此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 民法典将户籍登记记载的出生时间, 作为确定自然人出生时间的重要依据, 没有出生证明的, 以户籍登记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公民个人收养的婴儿未办理出生登记的, 由收养人持民政部门出具关于死亡登记, 根据我国户籍管理制度, 自然人死亡后, 户主、亲属等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公安机关申报死亡登记, 注销户口。 我国 户

15、口登记条例 第 8 条规定, 公民死亡, 城市在葬前, 农村在一个月以内, 由户主、 亲属、 抚养人或者邻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死亡登记, 注销户口。办理户籍登记应当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 户籍登记记载的死亡时间因此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民法典将户籍登记记载的死亡时间, 作为确定自然人死亡时间的重要依据, 没有死亡证明的, 以户籍登记记载的死亡时间为准。关于死亡登记, 根据我国户籍管理制度, 自然人死亡后, 户主民法典规定的户籍登记以外的其他有效身份登记, 包括我国公民居住证、 港澳同胞回乡证、 台湾居民的有效旅行证件、外国人居留证等。(1)公民居住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大量人口离开户籍

16、地就业、 就读。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盖,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国务院于 2015 年颁布了 居住证暂行条例, 对居住证的申领条件、 登载内容作了规定。 民法典规定的户籍登记以外的其他有效身份登记, 包括我国公民居该条例第 2 条规定: 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 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 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 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 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领居住证。第 4 条规定: 居住证登载的内容包括: 姓名、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公民身份号码、 本人相片、 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 居住地住址、 证件的签发机关和签发日期。该条例第

17、 2 条规定: 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 到其他从各地的地方性法规来看, 申请居住证需要提交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 居住证记载的关于个人身份的基本内容都是来源于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 因此, 居住证记载的居民出生日期与户籍登记、 身份证记载的出生日期是一致的。 为了便利群众从事民事活动, 满足实践需求, 民法典 第 15 条将居住证记载的出生时间也作为判断自然人出生时间的重要依据。从各地的地方性法规来看, 申请居住证需要提交居民身份证和居民(2)港澳同胞回乡证、 台湾居民的有效旅行证件、 外国人居留证等。 这些身份证件都是我国公安机关或者国家主管机关遵循法定程序签发的, 可以作为判断自然人

18、出生时间的重要依据。以外国人居留证件的办理及登记项目为例, 出境人境管理法第 30 条规定: .外国人所持签证注明人境后需要办理居留证件的, 应当自人境之日起三十日内, 向拟居留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人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外国人居留证件。申请办理外国人居留证件, 应当提交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 以及申请事由的相关材料, 并留存指纹等人体生物识别信息。公安机关出人境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审查决定, 根据居留事由签发相应类别和期限的外国人居留证件。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证件的有效期最短为九十日, 最长为五年; 非工作类居留证件的有效期最短为一百八十日,

19、最长为五年。(2)港澳同胞回乡证、 台湾居民的有效旅行证件、 外国人居留第 33 条规定: . 外国人居留证件的登记项目包括: 持有人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居留事由、居留期限, 签发日期、 地点, 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号码等。 外国人居留证件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 持证件人应当自登记事项发生变更之日起十日内向居留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人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变更。 外国人居留证件是我国公安机关出人境管理机构依照法定程序签发的, 其记载的外国人出生时间可以作为判断该外国人出生时间的重要依据。第 33 条规定: . 外国人居留证件的登记项目包括: 持有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以及户籍登记

20、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由于各种原因, 也有可能出现记载错误的情况。 如果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以及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的, 应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以及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二、胎儿利益的保护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胎儿尚未与母体分离, 不是独立的自然人, 不能依据民事权利能力的一般规定对其进行保护。 法律有必要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作出特别规定。 民法典 第 16 条明确规定: 涉及遗产继承、 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 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 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 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二、胎儿

21、利益的保护依据这一规定, 涉及遗产继承、 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 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采用 视为 一词主要是与民法典 第 13 条的规定相对应。 民法典 第 13 条规定: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胎儿尚未出生, 本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又有必要在一定情形下对胎儿的利益进行保护, 赋予胎儿民事权利能力, 因此采用 视为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表述。依据这一规定, 涉及遗产继承、 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 民法典将胎儿利益保护的范围规定为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 在这些情形

22、下, 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此处的 遗产继承 不仅包括法定继承, 也包括遗嘱继承、遗赠。 胎儿是法定继承人的, 按照法定继承取得相应的遗产份额; 有遗嘱的, 胎儿按照遗嘱继承取得遗嘱确定的份额。 胎儿不是法定继承人的, 被继承人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胎儿, 将来按遗赠办理, 胎儿取得遗产继承权。 接受赠与 指赠与人可以将财产赠与胎儿, 胎儿此时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享有接受赠与的权利。 民法典将胎儿利益保护的范围规定为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除了遗产继承和接受赠与, 实践中还有其他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情况, 因此 民法典 第 16 条用了一个 等 字, 没有将胎儿利益保护限定在继承

23、范围以内, 原则上也包括侵权等其他需要保护胎儿利益的情形。为了更周延地保护胎儿利益, 根据 民法典 第 16 条的规定, 胎儿自母亲怀孕之时起就应当被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 其民事权利能力则自始不存在。除了遗产继承和接受赠与, 实践中还有其他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情第章肆民事权利能力人第章肆民事权利能力人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典 第 18 条第 1 款规定: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这一规定, 成年人, 即年满 18 周岁的自然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并独立对民事法律行为的

24、法律后果负责。 例如, 成年人可以独立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行使合同约定的权利, 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但是, 这一规定的成年人指辨认识别能力正常的成年人, 对于辨认识别能力不足的成年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归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 民法典 第 18 条第 2 款的规定, 16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如果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表明其已经具备成年人的辨识能力, 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 因此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 民法典 第 18 条第 2 款的规定, 16 周岁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 民法典

25、第 19 条和第 22 条的规定, 下列两类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一是 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但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除外; 二是因智力障碍、 精神障碍以及其他疾病导致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追认, 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 智力、 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同意是指事前同意, 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要经法定代理人的事前同意; 追认指事后追认, 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事后追认, 才能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发生效力。 但是,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认识别能力, 法律应当允许其独立实施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意是指事前同意, 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要经可以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两类: 一类是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例如接受赠与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通常不会因这类行为遭受不利益, 可以独立实施。另一类是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