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_第1页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_第2页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_第3页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_第4页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而前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本课时拓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等要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将利用前一课时所证明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探索一一发现一一猜想一一证明等腰三角形

2、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一发现一猜想一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4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

3、结论.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及时巩固;第六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活动内

4、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并对这

5、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厶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法1:TAB二AC,AZABC=ZACB(等边对等角).VZ1=2ZABC,Z2=1ZABC,AZ1=Z2.在CEB中,ZACB=ZABC,BC=CB,Z1=Z2.BDC竺CEB(ASA).BD二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2:证明:TAB二AC,ZABC=ZACB.又VZ3=Z4.在厶ABC和厶ACE中,Z3=Z4,AB=AC,ZA=ZA.ABD竺ACE(ASA).BD二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证明过程中

6、,学生思路一般还较为清楚,但毕竟严格证明表述经验尚显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注意请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借助课件展示部分证明过程;可能部分学生还有一些困难,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活动内容: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ZABD=|ZABC,ZACE=|Z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如果AD=2AC,AE=2AB,那么BD=CE吗?如果AD=3AC,AE=|结论?活

7、动目的:提高学生变式能力、问题拓广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动注意事项与效果: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比较少,可能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研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把底角二等份的线段相等如果是三等份、四等份结果如何呢?从而引出“议一议”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全部解决上述问题,时间不够,可以在引导学生提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将其余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延伸到课外;当然,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普通学生仅仅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要求部分学优生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要求这部分学优生思考“还可以提出哪些类似问题,你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在

8、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下面是学生的课堂表现:生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ZABD=3ZABC,那么BD=CE.这和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相等类似证明如下TAB二AC,AZABC=ZACB(等边对等角).又*ZABD=1ZABC,ZACE=1ZACB,AZABD=ZACE.在CEB中,TZABD=ZACE,BC=CB,ZACB=ZABC,BDC竺CEB(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生如果在ABC中,AB=AC,ZABD=1ZABC,ZACE=z1ZACB,那么BD=CE也是成立的.因为AB=AC,所以ZABC=ZACB,利用等量代换便

9、可得到ZABD=ZACE,BDC与ACEB全等的条件就能满足,也就能得到BD=CE.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厶ABC中,AB=AC,ZABD=Z1ZABC,ZACE=1ZACB,就一定有BD=CE成立.nn生也可以更直接地说:在厶ABC中,AB=AC,ZABD=ZACE,那么BD=CE.师这两位同学都由特殊结论猜想出了一般结论请同学们把一般结论的证明过程完整地书写出来(教师可巡视指导)下面我们来讨论第(2)问,请小组代表发言生在厶ABC中,AB=AC,如果AD=1AC,AE=1AB,那么BD=CE;如果AD=1AC,AE=3AB,那么bd=ce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更一般的结论:在sc中,ab=ac,

10、AD=nAC,AE=nab,那么BD=CE.证明如下:TAB=AC11又TAD二一AC,AE二-AB,nnAD=AE.在厶ADB和厶AEC中,AB=AC,ZA=ZA,AD=AE,ADB竺AEC(SAS).BD二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生一般结论也可更简洁地叙述为:在ABC中,如果AB=AC,AD=AE,那么BD=CE.师这里的两个问题都是由特殊结论得出更一般的结论,这是我们研究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它会使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有无数组.这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性质是密不可分的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

11、质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在上面等要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已知:如图,ABC中,AB=BC=AC.求证:zA=zB=zC=60.证明:在厶ABC中,tAB=AC,/-ZB=ZC(等边对等角).同理:zC=zA,azA=zB=zC(等量代换).又vzA+zB+z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zA=zB=zC=60.活动效果: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这些定理的证明,能规范地写出对于“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的证明过程: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活动内容:在探索得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BDC1.如图,已知ABC和厶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活动意图:在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综合证明法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第六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四、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