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_第1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_第2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_第3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_第4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三班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爱看电视吗?今日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爱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同学自由回答,老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几时? 老师并依据同学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体会领悟 1、初步熟悉24时记时法 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头的? 出示红蓝颜色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颜色带表示,把中午1

2、2:00夜里12:00用蓝颜色带表示。 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状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头,假如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别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头。3、一般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观看一般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分。 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16:30、下午5:00、夜里11:30 上午8:00、下午4:25、21:34、0:00 4、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

3、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一般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觉了什么? 2、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观看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争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番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小组争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

4、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沟通。 四、归纳小结,提高熟悉 1、今日你学会了什么? 2、阅读课后常识部分:“你知道吗?”上的内容。 三班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二 秒的熟悉课件 教学目标: 1、熟悉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把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看、操作、合作沟通等多种活动,关心同学初步建立分、秒的详细概念,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及观看实践力量。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育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详细概念,通过观看、合作沟通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

5、对分秒的详细概念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教学预备: 教具预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预备:同学每人预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爱好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经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沟通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看钟面和同桌沟通你的发觉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小

6、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同学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宝)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头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量,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详细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7、 一分钟,让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状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我们上一节课用40() 小丹跑50米用9() 妈妈每天工作8() 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长 1、了解钟表的进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

8、、合理支配,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三班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三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三班级上册数学86至87页的例题,试一试,这部分内容是同学在学习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之后同学接触的新学问,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培育同学应用意识和力量,经受与他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培育同学学会合作学习,让同学在争论沟通中探究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把握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育同学的迁移类推力量。 3、培育同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猎取学问的力量。 4、激励同学评价与(反思),体验解决困惑胜利喜悦。 教学重点:把握三

9、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问铺垫 1、口算。 302=、106=、3002=、406=、30002=、5006= 小结: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题,可以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看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2、用竖式计算。 2275=、6034=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同学在例题的学习中,能敏捷地运用迁移的方法,笔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 2、教学例7 1)出示插图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怎样列乘法算式计算? 3)估算一下结果 4)用竖式计

10、算,自己试一试 5)同学板演,对比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谈读书的好处既可以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又很好的过度到例题的教学。然后让同学找出条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与课堂的开放性 三、巩固练习 1、课本87页的第1题。(要求用竖式计算) 2、补充练习:算一算 12006=、26005=、13009=、32004= 3、课本87页的第2题。 4、课本87页的第3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分散难点。通过不同的练习,强化同学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的把握。书中的练习缺少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所以就补充了练习2 四、课堂(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板书,(说说)

11、体会与收获,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五、作业布置5、课本86页的“做一做”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当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 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得末尾添上几个 三班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四 减法塔 从课本的内容支配来看,例1第一小题要求用1、2、3、5、7、9六张数卡摆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其次小题则是构成另两个三位数求差,交换数卡位置后再求差。例2要求从1、2、3、4、5、6、7、8、九张数卡中选六张摆两个三位数求差,最小差,及依据固定差摆算式。 我个人认为:用数卡摆三位数并求差同学并不困难,上学期

12、数学广场加与减同学已学会构造三位数,而例2既让同学从多张数卡中选出六张,又要能得到差、最小差来摆算式,则是很困难的。本节课的侧重点应是理解差变大变小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例1时,就可以通过数卡的位值变化,让同学初步领悟差变大变小的规律,从而依据规律得到差、最小差。在领悟的基础上,然后学习例2,从多张数卡中选择,这样降低了难度,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流程图为同学造数供应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同学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学问(阅历),通过观看、思索、争论自主探究新知,学会看流程图,初步会构造减法塔,使同学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胜利体验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还关心同学进一步巩固减法塔的构造,理清思路,并

13、为下一层次探究规律作铺垫 同学对造减法塔这个环节很感爱好,因此同学把握得很快。这一层次我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鼓舞他们自己发觉规律,使同学的思维进一步得到进展。同时这一环节也是难点所在,我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同学初步感知即可。并通过观看,思索和比较,让同学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同学的思维力量和概括力量。接着我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并告知同学“高斯数学的故事”。让同学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问就在我们身边。 上课始,我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塔,它们使用什么建筑的,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那么今日的减法塔是怎样的呢,引导同学探究的_ 其次,我请同学读懂减法塔的流程图,理清思路。我通过电脑示

14、例,老师板书,来加深同学的印象:开头选数字数最小数求差数字相同否是(结束),不是(再来)。然后同学尝试练习,选择书上的任一题操作。通过操作,投影仪展现,我们可以发觉一些易错的地方。如:第一次是选择三个数中的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相减;其次次是选择第一次差中三个数的数和最小数相减。 再次,同学通过自己操作,会发觉规律。如:相减的差十位都是9;百位和个位相加等于9;造到最终一层塔的结果都是495,减法塔最多造5层等。我的三个班级状况各有不同,可以依据班级状况进行深化探究。 最终,请同学总结。这堂课你有何收获,同学提及了减法塔的意义,减法塔的组成,相减查的规律等等。依据班级的实际状况,老师可不同程度地引

15、导。 盼望同学们学好学问,今日建筑减法塔,将来为祖国建筑更漂亮的塔。 三班级数学教学课件大全五 两步应用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初步熟悉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分,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育同学分析应用题的力量。 3.教育同学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_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

16、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观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知我们) 师: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知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同学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

17、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争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依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由于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知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知了,脐橙树的数量其次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知,但我们可以依据其次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脐橙树有多少棵

18、?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其次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同学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分。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预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由于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知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其次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知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知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仔细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假如依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假如依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