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生物必修《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高生物必修《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高生物必修《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高生物必修《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高生物必修《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生物必修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授课年级 高二课题 第1单元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2.描述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3.概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重点难点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难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程导学建议课前准备 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用的P

2、PT。2.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教学建议1.设置联系生产生活的问题,比较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2.多细胞生物细胞周围液体的比较:泪液、消化液、尿液等是一类;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另一类,哪一类属于内环境?3.内环境成分与非内环境成分的比较,然后举例学生分析,如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4.运用PPT说明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为解析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奠定基础。5.多细胞生物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物质交换,引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导学过程设计课堂导入创设情境 2 mi

3、n 结合图片提问:1.冰天雪地下巡逻的战士体温会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边是清水、另一边是盐水,并且连通的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它会怎么移动? 1.思考问题,明白“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调节”。2.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 的调节形式多种多样。 提供巡逻战士、草履虫图片,PPT演示第一层级学习过程自主预习 5 min1.教师准备问题,问题紧扣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想,边预习边思考问题:(见基础预习交流中的1、2、3。2.PPT展示问题,安排学生预习,巡视学生学案完成情况。 1.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至知识体系。2.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 PPT演示课题

4、及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交流讨论 3 min 1.对全班学生分组,让每组的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也可以每个组侧重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2.教师参与某一组的讨论,收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做好准备。 1.学生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2.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讨论结果的代言人。 投影或口头表达第二层级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7 min1.简要说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怎样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缺点是什么?2. 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3.分析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见导学案图解)4.知识延伸:分析泪

5、液、消化液、尿液等属不属于内环境,比较血浆与血液成分等。5.结合导学案,安排学生填图让学生明白血浆的主要成分6.结合导学案温馨提示,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时,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吗?是如何调节的?说明生命活动需要调节。通过缓冲物质介绍说明血浆PH调节方式 1.结合生活经历,说说草履虫的生活。2.围绕“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学习内环境。3.尽量列举例子,说出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达到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4.分析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抗体、激素等,哪些是内环境成分。5.书写缓冲物质6.书写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的调节过程反应式。 PPT演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相互关系图,酸性物

6、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的模式图 知识点二: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min 1. 尝试用文字和箭头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也要借助相关系统。2.教师根据同学们学习具体情况,让学生尝试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进一步掌握物质通过的路径。3.知识延伸:内环境稳态需要进行调节,调节物质的种类还有哪些?这些物质怎样进行调节的?为过度到下一节课奠定基础。 1.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体内细胞如何与外界物质交换?2.学生构建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3.学生做例2进一步熟悉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 PPT演示内环境中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路

7、径图第三层级学习过程课堂巩固 6 min 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 PPT演示 展示讲评 3 min 教师展示练习答案,根据学生练习具体情况,适时点评,总结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同桌学生互查,疑难问题讨论。PPT演示答案第四层级学习过程反思感悟 2 min1.课题有师生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2.内容紧扣教材,充实丰富,注意了细节问题、学生易错问题的学习。3.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较多,有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4.尚存的问题是一节课时间较紧,有时某一问题耽搁就完不成任务。学生就本节所学知识做一个自我总结,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节课补充。口头表述课堂小结

8、2 min1.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2.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肯定正确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构建。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 PPT演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课外拓展继续探究 2 min通过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究,例如,细胞的新陈代谢与细胞外液的各项理化指标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口头表达或PPT演示等看过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的还看了:1.高二生物胚胎移植的概念和生理学基础教学设计2.高中生物必修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设计3.高中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设计第一篇:

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李春红 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及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学活动建议: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2.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

10、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1 / 53.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

11、献。 评价任务:1、分组交流自学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抢答活动,反馈自学情况。2、小组合作,观察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房屋的不同点,并进一步总结不同的原因。3、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原始居民的饮食情况。 教学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通过对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比较,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一、联系上节内容,导入新课2 / 5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

12、步做出的贡献。三、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_ 2地点:陕西西安(北方黄河流域)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4农作物:粟 5原始饲养业:猪、狗 6定居生活:_ 7原始手工业:_、纺线、织布、制衣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地点:浙江余姚(南方长江流域) 2时间:_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耜 4农作物:_ 5定居生活:_ 6原始饲养业:猪 狗 水牛7原始手工业:_、玉器、原始乐器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 )以及( )( )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探究问题1】半坡居民、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13、【探究问题2】为什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3 / 5五、【课堂小结】要求:根据课堂老师讲解示范,自主完成梳理完成知识结构。六、【当堂达标】快速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当堂达标题,检测本课学习效果。4 / 5参考答案【基础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概况2时间:约七千年前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陶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概况1时间:约五六千年前 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屋 7原始手工业:彩陶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概况1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4原始手工业:黑陶 白陶 5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新知探究】结合原始的农耕生活优教课件,解决本环节问题

14、。5 / 5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 新人教版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

15、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大汶口

16、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1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

17、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18、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讲授新课】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

19、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2 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 时间-距今7千年2. 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 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家畜。 5. 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师: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

20、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耒耜”: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

21、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师: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

22、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3 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

23、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

24、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 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 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7. 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师:对比: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师:很好,无论

25、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4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

26、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 、大汶口原始居民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时间:四五千年。地点:山东泰安)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磨制的石镰、石锄)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黑陶、白陶) 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师:我们该如何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呢?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师: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

27、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墓随葬的是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却一无所有),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28、。 【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时间-距今7千年2. 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 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家畜。 5. 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7. 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 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 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 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

29、织布、制衣。 7.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三、大汶口居民 1. 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 地点:山东泰安3. 农业: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 4. 工具:石镰、石锄 5. 手工业:黑陶、白陶6. 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6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_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导学案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 1. 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 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 ;生活位置:

30、_ _流域;使用_ 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会制造 ,上面的符号是我国 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生活位置:_ 流域 _村 ;使用工具-_ 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 _;出现_ _陶和_ 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和 ,原因是:_ _的发展。二、合作探究】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1)半坡聚落是北部

31、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是南部长江流域(2)因为半坡聚落是北方的,又因为比较干冷,所以建造的才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河姆渡聚落是南方的,又因为比较温暖潮湿,所以建造的才是干栏式房屋。三、【精讲点拨】1、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2、 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3、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

32、、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四、【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

33、的是( ) 元谋人 北京人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A B C D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

34、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

35、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 2 D 3 C 4 C 5 B 6 B 7 A 二材料分析题:(1)半坡(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没有文字记载。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辅导 新人教版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点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 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 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相关链接: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

36、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3. 所处的大河流域:长江流域。 4. 生产生活状况(1)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相关链接:耒和耜是用来松土的工具。在尖木棒下端绑一段横木就制成耒,使用时便于用脚踩。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在木棒下端制成的。耒一般用木削成,耜也可用木制成,所以古人说“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木耜在地下容易腐烂,所以出土的主要是骨耜和石耜。(2)种植作物:种植水稻。误区

37、警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3)房屋建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方便了饮水。相关链接: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以通风、避潮,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干栏式房屋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4)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5)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乐器。误区警示:制陶业是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陶器的

38、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第一次创造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它的出现有利于人们存储粮食和水,是人类能够定居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点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 生活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 2. 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相关链接: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北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居住区周围有防护用的壕沟。3. 所处的大河流域:黄河流域。 4. 生产生活状况(1)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石刀,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1 相关链接: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其中“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一是磨制石器数量多

39、;二是磨制石器种类多;三是出现了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2)种植作物: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还会种植蔬菜,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相关链接:粟,即小米,是我国黄河流域特有的农作物,由野生的狗尾草逐步培育而成,古代又称为“禾”“粱”,现在称未脱粒的粟为谷子,已脱壳的粟为小米。思维拓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说明,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3)原始畜牧业: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 (4)房屋建筑: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相关链接:半坡聚落处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雨水较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易于深

40、挖,有利于保温。可以说这是半坡居民适应自然环境的创举。(5)原始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线、织布、制衣。误区警示:彩陶上有许多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思维拓展:如何认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提示:生产工具的进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从事采集、打猎(或渔猎),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住在洞穴中,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和半坡

41、、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知识点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 生活年代:距今四五千年。 2. 发现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相关链接: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为早、中、晚三期。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 3. 所处的大河流域:黄河流域。4. 生产状况:以农耕为主,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

42、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镰、石锄;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5. 社会生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预示原始社会即将走向尽头,阶级社会即将来临。【例题1】 下列远古居民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2 A.元谋人、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D.元谋人、河姆渡原始居民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白“磨制石器”这一概念,联系所学,我国远古居民使用的工具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不断发展进步,经过分析即能得出正确结论。答案B 【例题2】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

43、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 ) A.种植粟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D.住干栏式房子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联系运用。根据所学,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居民是半坡人,该居民在世界上最早培植了粟,这是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最主要的成就。答案A 【例题3】 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生活的不平等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居民的分化D.部分人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点拨原始居民时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农耕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答案B第五篇: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第2

44、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

45、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师:这是个美丽的

46、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

47、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7、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师:对比: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

48、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

49、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二、河姆渡人的生活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师:请大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

50、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家畜。5、工具:耒耜,磨制石器。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师: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

51、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耒耜”: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师:我们看看课文中

52、“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师: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53、。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

54、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 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板书设计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6、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7、建筑:半地

55、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家畜。5、工具:耒耜,磨制石器。6、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第一篇: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教学设计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引发学生“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的炽热的情怀。2、能力:收集中国城、海外华人等资料,并学会对已有资料进行筛选

56、、整理、归类,从中了解相关知识。3、知识:知道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生活着许多华人,他们和我们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根。知道许多海外华人尽管身在他乡,却有着许多割不断的中国情结,他们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兴旺,并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学情分析:从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华人”在本教材指的是居住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的学子、华裔、华侨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他们了解不多,主要从电视等大众媒体中略知一二。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华人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大多数农村学生并不能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得到,所以学生对于“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等话题,难以达到“熟悉”与“共鸣”。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

57、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海外华人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根,许多华人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之情,引发学生“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的炽热情怀。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开展有实效性的活动。一首我的中国心拉开了活动的序幕,为学生的情感之旅做好铺垫;探究“中国城”,让学生体会到海外华人尽管身在他乡,却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讲讲华人的故事,寄予了学生对华人的关心,一曲华人纵横天下的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的实例中体会华人的艰辛和收获;一段大中华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北京申奥、赈灾募

58、捐表达了华人的赤子之情和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拳拳之心,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真实情感,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华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引发学生“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的炽热情怀。 教学重点:知道海外华人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根,许多华人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之情,引发学生“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的炽热情怀。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乐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视频中国城等,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各个国家“中国城(唐人街)”的资料和海外华人的故事。调查了解自己的亲朋好友、邻居在国外的经历和他们的真实的故事。 课时安排: 1

59、课时。完成话题“遍布世界的中国城”“海外华人的故事”“情系中华”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的中国心1播放视频:我的中国心(板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 2播放视频:走进中国城(板书:中国城)结合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建“中国城”?过中国节?小结:在中国城里,华人们仿佛回到祖国温暖的“家”,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也许他们的信仰、政治观点各有不同,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中华传统与文化习俗。正如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的歌词描述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板书:中国心)【设计意图:歌曲我的中国心拉近了学生与海外华人的心,

60、“走进中国城”让学生体会到海外华人尽管身在他乡,却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活动二你在他乡还好吗播放动画:走进华人生活(板书: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根)结合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看了这些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把你知道的海外华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吧。小结:每位海外华人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学业上取得骄人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多于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汗水。观看视频:赌王何鸿燊【设计意图:走进华人世界,了解华人在海外的生活。】 活动三情系大中华 1出示图片:情系大中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让学生感受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