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_第4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将 相 和文本分析:本文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文中讲述的故事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今天让学生学习,他们仍然觉得趣味无穷,仍然能深受教益和启发。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在默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注重读、说、写的结合,以读促说、以读促写,要求学

2、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改编古代的文言小故事。此外,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要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养成机智勇敢、心胸开阔、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品性。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复述故事。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从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物的美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明白“和为贵”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通过默读把握

3、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2.运用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教学难点:1.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课时安排:2课时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抓住故事要点,复述故事。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3.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古代史书上的故事。要点把握1.复述故事。2.分析写法,把握蔺相如、廉颇

4、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预设:教师在词语听写时仍要把文中出现的成语作为检测的重点。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和。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国的

5、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古代的杰出将相。二、合作交流,复述课文分组讨论,准备复述。(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4)师生评价。预设: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疑难。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展示;然后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展示。在师

6、生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如“复述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明确:完璧归赵时间:有一回;地点:赵国秦国;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蔺相如手下人。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骗他说璧上有瑕疵夺回了和氏璧,以毁璧相逼。(或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用计从秦王手中要回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会面时间:完璧归赵后过了几年;地点:渑池;人物: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起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准备赴约。经过:秦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以死相逼秦王为赵王击

7、缶,并记入史册。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又知廉颇在赵国的边境上有所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国。负荆请罪时间:一天;地点:路上和蔺相如门上;人物:蔺相如、廉颇等。起因: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不服气,要寻衅滋事。经过:蔺相如躲避廉颇并说出理由。结果: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如初,文武共治,保卫赵国。三、深入阅读,研讨文本(一)学习“完璧归赵”1.故事的起因(第14自然段)。预设: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赵王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为什么着急?大臣给赵王出了个什么主意?他为什么出这样的主意?课文开头写赵王和写大臣给赵王出主意,这对写蔺相如有什么作用?2

8、.合作交流,在课本上圈画出相关语句。3.汇报展示,解决问题。交流后明确: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后,恃强凌弱的秦王假意要以城换璧,赵王不想按照秦王的要求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来侵犯赵国。正在赵王不知所措的时候,大臣推举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来解决这个难题。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从中可见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4.故事的发展(第58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第5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经过。预设:这几段详细记叙了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智斗秦王并完璧归赵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经过。明确:奉命出使、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2)读思结合,了解蔺

9、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经过。蔺相如“奉命出使”。思考:从“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明确:这句话是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从蔺相如的话中可见他深谋远虑,智慧超群。蔺相如“进宫献宝”。示例:师: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为秦王献上了和氏璧,秦王对和氏璧喜爱至极。秦王会信守诺言,拿城来换和氏璧吗?生:不会。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绝口不提”一词将秦王“骗宝”的丑陋嘴脸暴露无遗。师:蔺相如接下来会怎么做呢?蔺相如“设计取回”。预设: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

10、交流感悟蔺相如的性格特点。A.蔺相如怎样用计从秦王手里要回了和氏璧?B.取回了和氏璧后,蔺相如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请将重点动词做上记号,然后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C.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举着和氏璧撞柱子?为什么?D.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目的是什么?预设:学生在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时,不仅要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蔺相如“完璧归赵”。预设:蔺相如用计拿回和氏璧以后,便悄悄地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就”这组关联词体会蔺相如果

11、断、机智的性格特点。蔺相如“据理力争”。预设:教师指名朗读蔺相如的话,分小组讨论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交流后明确:蔺相如洞悉秦王的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他,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只好将他送回赵国。5.故事的结局(第9自然段)。明确:“完璧归赵”故事的结局是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思考:“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呢?预设:教师在这里不必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可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后面的内容。6.创设舞台,情景再现。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梳理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的内容。我们也从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

12、、语言中感悟到了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现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呢?(1)学生根据自己的标注,再次品味文中描写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2)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特点。(3)教师指名朗读表现优秀者分角色来表演,学生评价。(二)学习“渑池会面”过渡: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束手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秦国毫无惧色,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赵国挽回了无价之宝。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蔺相如将如何与秦王争斗呢?请大家借鉴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方法,与同学自主学习“渑池会面”

13、这个故事。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2)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的结果。明确: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故事的经过是会见的过程中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要赵王为自己鼓瑟),蔺相如挺身而出,保护赵王(要秦王为赵王击缶);故事的结局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2.分析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预设:学生画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词句,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教师出示描写蔺相如的言行的语句。)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

14、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朗读指导:赵王被侮辱,蔺相如十分气愤,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他宁愿以死相拼。因此蔺相如的话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要重读。赏析:这几句话描写了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3.教师点拨疑难问题,助力学生把握人物形象。(1)疑难一: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

15、敢拿赵王怎么样?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全班讨论。交流后明确: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所以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以后,之所以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2)疑难二: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面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全班小结。交流后明确:秦王听说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明廉颇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惧怕他几分。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会面”的故事。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渑池会面”这个故事和“将相和”有什么关系。(三)学习“负荆请罪”过渡:完

16、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几年后又约赵王在渑池会面,企图羞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蔺相如一再立功,连受嘉奖,被封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引发廉颇的不满,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517自然段,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明确: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气,想羞辱蔺相如;经过是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学生画出描写廉颇的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明确: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3)学生朗读自己圈画的

17、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1)“我廉颇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面”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加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心里不服气。)(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几句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18、(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预设:蔺相如的这番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启示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利益自己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其二是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这说明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第17自然段。“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4.学生回顾全文,讨论交流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蔺相如因“完

19、璧归赵”“渑池会面”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四、整体感悟,深化认识1.讨论交流,理清关系。(1)讨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引导学生弄清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引导学生弄清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和内在原因,弄清将相和的表面原因及内在原因。(2)交流明确。预设: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明确: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